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一《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一《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层层深入“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从语言与情感两方面理解田园之美
教学流程:
【环节一】知人论世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青年时代做过几任小官,曾几次退离仕途。至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一年他41岁,此后终老农村,再也没有出仕。这首《归园田居 其一》就是他在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写下的。
【环节二】强调字音字形;疏通诗意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如何断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
韵:本性、气质。

守拙(zhuō):固守住愚拙(固守节操——固时俗之工巧兮),不随波逐流。
方:周围。
方宅十余亩:绕着住宅/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地)。
荫:(yìn)遮蔽。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虚室:空室。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在南野际开垦荒地,固守住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环节三】结构层次
1.“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这首诗围绕哪个字在写?
明确:归
2.围绕这个题眼,作者在诗歌中讨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明确:四个问题,分别为: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为何而归?
①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陶渊明《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拟人)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望云惭高鸟,临渊愧游鱼。”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②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厌倦世俗、黑暗官场
(2)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三十年”实际上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4)归去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网”“羁”“池”“樊笼”比喻官场,足见作者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
【环节四】田园世界之美
1.归去的这个地方,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陶渊明追求喜爱的田园世界。
朗读,这个世界你觉得美吗?为什么?
(1)不美
预设:寻常乡村景物的罗列,平淡无奇
①如果让一个在乡村生活多年的老农写乡村田园,他会怎么写?
预设:他只关注自己家的收成,不会选取南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后檐、罗堂、远人村、墟里烟、狗、鸡、深巷、桑树、户庭、虚室这些景象。
②陶渊明之所以认为这些景象是美的,是令他喜爱的、向往的,是因为?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就回家了。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年他41岁。从此直到他63岁时去世,再也没有出仕。我们不难发现,是出仕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多次反复,而从彭泽县令任上的“逃离”,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他之所以再三出去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有时衣食都不能周全;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一是因为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勤、翼:效忠,辅佐。)——陶渊明《命子》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骞qiān,高举;翮hé,鸟的翅膀;远翥zhù,远飞)——陶渊明《杂诗(其五)》
“大济于苍生”——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然而他的天性是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事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他一介文士,投身其中,并不能发挥一点有益的作用。因此,在奔波劳累的仕宦生活中,他时时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后悔的念头甚至也冒了出来。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十二首·其二》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宋书·陶潜传》
为何归去?添加“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强调“守拙”,除了本性,还有在尘世官场中坚守节操本我。这个时候寻常的乡村景物对他来说才更有意义。(这个意义就不光来自本性)。
曾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只因现实政治黑暗,“有志不获骋”,才转而爱“丘山”。
有的论者很乐于称道渊明胸中的“无一点黏着”,其实,“黏着”还是有的。即以渊明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而论,不也还有“奚惆怅而独悲”之句吗 就是说,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尽管诗人一再宣称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2)美
如果就让老农写这些景物,他和陶渊明写出来的一样吗?
①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数词(少了荒凉,多了喧闹,不多不少就是一种小国寡民,鸡犬相闻的自然状态)
②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荫”“罗”拟人,可爱含情,语调轻快活泼。
③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虚幻)近结合,层次感
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试听结合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景有了一种闲适自在,平和愉悦的心态。
一生在乡村生活的老农不会把榆柳和桃李写得这样含情可爱,不会觉得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后檐、堂前可以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构成一幅远近交错有层次的画面;不会觉得眼前之景和“狗吠”“鸡鸣”的声音能够构成一种视听结合,相得益彰的场景。
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
2.自然即美: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有的同学认质朴天然即美,鸡和狗虽然都是乡村平常景象,但没有矫揉造作,没有经过雕琢,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白描)
开始有人认为寻常景物简单不美,我要说,就是这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景物,就是这质朴的语言,恰恰契合了陶渊明内心的理想世界,内与外在这里是匹配的。那为什么《离骚》香草比兴铺陈,对偶骈句,语言很华丽,就是在反复抒发受怨以后内心追求美好强烈的情绪。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