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洛平许济2023—2024学年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如表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可以印证这一时代( )遗址 时间 出土情况浙江良渚遗址 距今约5000年 有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发现宫殿、祭坛等陕西石峁遗址 距今约4300年 遗址石城面积逾400万平方米,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山西陶寺遗址 距今约4000年 中期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呈“回”字形,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等A. 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B. 多元一体格局形成C. 中国大地邦国林立 D. 政权神权不断融合2. 据东汉王充《论衡》记载:汉宣帝曾命人绘制功臣图像以示纪念和褒扬,那些未入选的官员的子孙因其不具贤良美德而未被画像,深以为耻。这表明汉代的宫廷绘画( )A. 呈现写实主义的特点 B. 强化儒家的纲常伦理C. 传递礼法融合的理念 D. 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3. 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鉴于“隋代君主不责成臣下,事事亲决”的情况,转而采取先让臣僚商量政事,提出意见,经宰相(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筹划统一、做出适当的决定,然后奏交批准颁行。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推行( )A. 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 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 意在强化封建君主权力 D. 体现了三省一体化趋势4. 明朝嘉靖《宁波府志》记载了所谓“豪民作奸”的一些现象,“乃有飞洒、诡寄、虚悬诸弊,故无田之家而(黄)册乃有田,有田之家而(黄)册乃无田”。这些现象( )A. 造成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 表明土地关系转让频繁C. 推动政府变革赋役制度 D. 导致自耕农的数量锐减5.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指出:“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孙中山的这些言论反映了( )A. 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 革命取代改良成为当时的新潮流 D. 革命派组建政党的时机成熟6. 1945年《双十协定》签订后,中国共产党宣布将苏南、皖南、浙东、浙西四个解放区的部队撤到长江以北。毛泽东还让周恩来向蒋介石转达“中共愿在宪法制定前后与国民党合作”的意愿。这说明( )A. 重庆谈判弥合了国共两党的分歧 B. 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破产C.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和平建国 D. 追求和平民主是人民的愿望7. 如图是1953年出版的《创造先进工作法,提高生产!》宣传画。来自一线工人的创新层出不穷,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开展小发明、小改造,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该作品反映了( )A. 国民经济调整后效果显著 B. 工人建设新国家的热情高C.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D. 大规模经济建设有序开展8. 12世纪,西欧各国君主对城市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提供的大量现金税收,也让君主们摆脱了在国家治理上对封建领主的依赖。上述材料,可用来说明( )A. 封君封臣制产生的条件 B. 西欧封建王权强化的原因C. 教会与王权斗争的影响 D. 民族国家得以发展的背景9. 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欧洲人就如同一个刚刚懂事孩子,对外部世界,对人自身充满好奇,有着了解和研究他们的强烈欲望和冲动,他们不再盲目地崇拜古代权威,而是主张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来了解这个世界。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B. 教会放松对欧洲控制C. 欧洲启蒙运动推动 D. 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10. 18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权利、国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民主社会的价值、政治生活中“左”和“右”的概念、经济自由、财产的神圣性等问题,渐渐成为欧洲社会重要的政治议题。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启蒙思想家的设想已实现C. 法国大革命观念广泛传播 D. 民主自由的氛围逐渐形成11. 19世纪的英国女性在公共场合被要求内穿紧身胸衣和裙撑,外搭窄袖上衣和拖地长裙,层层束缚之下宛如“时尚的奴隶”。19世纪后半期起,由于户外运动和做工的需要,女装改革运动兴起,长裤和休闲套装备受欢迎。据此可知,英国当时( )A. 经济发展助推女性解放 B. 男女平等趋势有所强化C. 女性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D. 民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2. 二战后,西欧政府摒弃了20世纪30年代的保护主义和紧缩政策,扩大了财政开支与预算,几乎到处都在对基础设施和机械制造领域进行长期投资。这主要是因为战后的西欧( )A. 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 B. 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 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 D. 不断完善福利国家制度二、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秦汉至明清,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多是乡里两级。从表面上看“里”具有乡约自治功能,但本质上是以村落为基础的赋役征收单位,乡(管、都、保)则是介于县与里之间由若干村落组成的地域性行政单元,而家族是乡土社会不可忽视的治理依托。乡里承担着维持国家在基层正常运转的重要任务。秦汉时期,在有秩、游微之外,由三老负责教化便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到隋唐时期,乡的功能进一步弱化,基层权力向州县集中。王安石变法后,县以下的保甲组织开始成为皇权的载体,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增强,乡里自治色彩再次削弱。基层行政权力的缩小、行政人员威信和统治力的下降为士绅和宗族势力的补充提供了空间。——摘编自王伟进等《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治理实行了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下,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单一的政府;政革开放以后,政府的单一主体模式被打破,开始了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时期。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村的治理主体又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乡村治理形成了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新乡贤等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新时代,为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一个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社会组织、新乡贤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这样的体系构建既保障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其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果。——摘编自蒋永穆等《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征,并对古代的乡村治理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主体发生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乡村治理的认识。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 历史事件1493年 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做出仲裁:在亚述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一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1625年 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1648年 欧洲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815年 欧洲各国召开维也纳会议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20世纪2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会各国缔结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1945年 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经济封锁。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朱理治提出,以流通券置换法币,缩小流通量,缓解通胀压力,用边区的法币到国统区采购物资,控制边区物价上涨。1944年7月,商业流通券开始发行。在此之前,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和边区经济困难,毛泽东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同时进行精兵简政,节约财政开支。1944年,陈云提出边区经济离不开进出口贸易,也就离不开法币,金融不能仅稳定在物价上,只能稳定在比价上。要维持边币和法币保持相对的购买力,促进边区的进出口贸易。边区还利用陕北食盐产地的优势,鼓励发展食盐生产和运输销售,购买边区急需的药品布匹等急需物资,扩大进出口贸易,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到1944年,边区基本实现了物价稳定。——摘编自王乾《根据地应对法币的政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稳定物价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政府稳定物价的影响。洛平许济2023—2024学年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如表为发现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可以印证这一时代( )遗址 时间 出土情况浙江良渚遗址 距今约5000年 有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发现宫殿、祭坛等陕西石峁遗址 距今约4300年 遗址石城面积逾400万平方米,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山西陶寺遗址 距今约4000年 中期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呈“回”字形,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等A. 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B. 多元一体格局形成C. 中国大地邦国林立 D. 政权神权不断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良渚遗址”、“石峁遗址”、“陶寺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在中国长江下游,黄河中上游,都出现了一些大型文明遗址,反映出当时中国大地邦国林立,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贫富分化,排除A项;材料只有三座遗址的城市规模,无法体现“多元一体”,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王权与神权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 据东汉王充《论衡》记载:汉宣帝曾命人绘制功臣图像以示纪念和褒扬,那些未入选的官员的子孙因其不具贤良美德而未被画像,深以为耻。这表明汉代的宫廷绘画( )A. 呈现写实主义的特点 B. 强化儒家的纲常伦理C. 传递礼法融合的理念 D. 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汉宣帝曾命人绘制功臣图像以示纪念和褒扬,那些未入选的官员的子孙因其不具贤良美德而未被画像,深以为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宣帝绘制功臣图像时,没有把那些子孙不贤德的官员列入画像,反映出这种功臣图像有一定教化倾向,即汉代的宫廷绘画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绘画的教化功能,而不是现实主义特点,排除A项;儒家的纲常伦理就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材料没有涉及纲常伦理,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礼法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3. 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鉴于“隋代君主不责成臣下,事事亲决”的情况,转而采取先让臣僚商量政事,提出意见,经宰相(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筹划统一、做出适当的决定,然后奏交批准颁行。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推行( )A. 减少了政府决策的失误 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 意在强化封建君主权力 D. 体现了三省一体化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太宗统治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采取先让臣僚商量政事,提出意见,经宰相(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筹划统一、做出适当的决定,然后奏交批准颁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皇帝“事事亲决”的弊端,规定政务鲜有大臣给出意见,经宰相讨论,得到一致意见后,奏交皇帝批准,最后颁行,这样有利于减少政府决策的失误,A项正确;政务如此操作,并不能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B项;唐太宗这一思想使得一些臣子参与到政务的处理中,并不是在强化封建君主权力,排除C项;三省一体化是协同办公,主要的表现是出现了中书门下这种机构,材料不涉及三省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A项。4. 明朝嘉靖《宁波府志》记载了所谓“豪民作奸”的一些现象,“乃有飞洒、诡寄、虚悬诸弊,故无田之家而(黄)册乃有田,有田之家而(黄)册乃无田”。这些现象( )A. 造成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 表明土地关系转让频繁C. 推动政府变革赋役制度 D. 导致自耕农的数量锐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嘉靖年间(中国)。根据材料“无田之家而(黄)册乃有田,有田之家而(黄)册乃无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些没有土地的农民却在黄册上有土地,那他们就要交税,但没有土地,无法缴纳,有土地的人却在黄册上没有土地,不用交税,逃避赋役,这种现象造成国家税收减少,出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政府就要变革赋役制度,C项正确;人地矛盾加剧是因为人口剧增,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转让,排除B项;材料没有给出自耕农数量相关数据,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5.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指出:“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孙中山的这些言论反映了( )A. 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 革命取代改良成为当时的新潮流 D. 革命派组建政党的时机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94年(中国)。根据材料时间1894年和“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指的是甲午战争,其言论反映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反映了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1894年甲午战争尚未结束,排除B项;当时改良是新潮流,排除C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革命派逐渐政党的时机尚不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6. 1945年《双十协定》签订后,中国共产党宣布将苏南、皖南、浙东、浙西四个解放区的部队撤到长江以北。毛泽东还让周恩来向蒋介石转达“中共愿在宪法制定前后与国民党合作”的意愿。这说明( )A. 重庆谈判弥合了国共两党的分歧 B. 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破产C.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和平建国 D. 追求和平民主是人民的愿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双十协定》签订后,中共主动撤出长江以南的解放区,这显示了中共在促成和平建国方面的诚意,C项正确;重庆谈判只是国民党的缓兵之计,并非弥合两党分歧,排除A项;国民党最终发动了内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人民对和平的追求,排除D项。故选C项。7. 如图是1953年出版的《创造先进工作法,提高生产!》宣传画。来自一线工人的创新层出不穷,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开展小发明、小改造,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该作品反映了( )A. 国民经济调整后效果显著 B. 工人建设新国家的热情高C.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D. 大规模经济建设有序开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中国)。根据材料“一线工人的创新层出不穷,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开展小发明、小改造,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主人,他们积极投入到工业建设中,漫画反映出工人建设新国家的热情高,B项正确;国民经济调整是在1958年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大规模经济建设有序开展,排除D项。故选B项。8. 12世纪,西欧各国君主对城市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提供的大量现金税收,也让君主们摆脱了在国家治理上对封建领主的依赖。上述材料,可用来说明( )A. 封君封臣制产生的条件 B. 西欧封建王权强化的原因C. 教会与王权斗争的影响 D. 民族国家得以发展的背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2世纪君主对城市态度发生转变,因为城市可以为国王提供资金用来加强王权,摆脱对领主的依赖,B项正确;当时封君封臣制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涉及和教会的斗争,排除C项;民族国家形成要到15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9. 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欧洲人就如同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对外部世界,对人自身充满好奇,有着了解和研究他们的强烈欲望和冲动,他们不再盲目地崇拜古代权威,而是主张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来了解这个世界。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B. 教会放松对欧洲控制C. 欧洲启蒙运动的推动 D. 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5-16世纪”“他们不再盲目地崇拜古代权威,而是主张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来了解这个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欧洲正在进行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兴起,因此对外部世界、对人自身充满好奇,D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时间为16世纪,排除A项;此时教会没有放松对欧洲控制,排除B项;欧洲启蒙运动的时间为17—18世纪上半叶,排除C项。故选D项。10. 18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权利、国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民主社会的价值、政治生活中“左”和“右”的概念、经济自由、财产的神圣性等问题,渐渐成为欧洲社会重要的政治议题。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启蒙思想家的设想已实现C. 法国大革命观念广泛传播 D. 民主自由的氛围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根据材料“经济自由、财产的神圣性等问题,渐渐成为欧洲社会重要的政治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90年代以来,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人民权利、民主社会、经济自由、财产神圣等逐渐成为欧洲重要的政治议题,并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反映出法国大革命观念广泛传播,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对于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A项;启蒙思想家的设想并没有完全实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这些政治议题的出现,而非强调民主自由氛围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1. 19世纪的英国女性在公共场合被要求内穿紧身胸衣和裙撑,外搭窄袖上衣和拖地长裙,层层束缚之下宛如“时尚的奴隶”。19世纪后半期起,由于户外运动和做工的需要,女装改革运动兴起,长裤和休闲套装备受欢迎。据此可知,英国当时( )A. 经济发展助推女性解放 B. 男女平等趋势有所强化C. 女性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D. 民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由于户外运动和做工的需要,女装改革运动兴起,长裤和休闲套装备受欢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女性服装束缚着女性活动,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进一步深入发展,女性工作的越来越多,服装也逐渐实用,便于工作活动,由此得知,经济发展助推女性解放,A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知男女平等趋势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女性服装变化,没有女性从政,无法得知女性民主意识增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民众生活水平,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2. 二战后,西欧政府摒弃了20世纪30年代的保护主义和紧缩政策,扩大了财政开支与预算,几乎到处都在对基础设施和机械制造领域进行长期投资。这主要是因为战后的西欧( )A. 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 B. 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 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 D. 不断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西欧)。根据材料“几乎到处都在对基础设施和机械制造领域进行长期投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西欧是主要战场之一,很多城市成为废墟,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因此政府放弃了战前的经济政策,加大财政支出,建设城市,发展经济,C项正确;西欧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帮助其更好度过困境,而不是经济政策变化原因,排除A项;经济政策变化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B项;D是西欧战后经济发展表现之一,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秦汉至明清,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多是乡里两级。从表面上看“里”具有乡约自治功能,但本质上是以村落为基础的赋役征收单位,乡(管、都、保)则是介于县与里之间由若干村落组成的地域性行政单元,而家族是乡土社会不可忽视的治理依托。乡里承担着维持国家在基层正常运转的重要任务。秦汉时期,在有秩、游微之外,由三老负责教化便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到隋唐时期,乡的功能进一步弱化,基层权力向州县集中。王安石变法后,县以下的保甲组织开始成为皇权的载体,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增强,乡里自治色彩再次削弱。基层行政权力的缩小、行政人员威信和统治力的下降为士绅和宗族势力的补充提供了空间。——摘编自王伟进等《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治理实行了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下,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单一的政府;政革开放以后,政府的单一主体模式被打破,开始了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时期。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村的治理主体又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乡村治理形成了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新乡贤等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新时代,为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一个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社会组织、新乡贤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这样的体系构建既保障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其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果。——摘编自蒋永穆等《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征,并对古代的乡村治理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主体发生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乡村治理的认识。【答案】(1)主要特征:以村落为基础,以乡里为单位,以家族为主要依托;乡村自治色彩逐渐减弱;国家对乡村的管控不断强化;国家行政治理与宗族教化相结合;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渐合一;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简要评价:有效地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国家政权对基层的管控逐渐加强,基层行政权力不断缩小;受宗法观念、家族势力的影响也会出现损害百姓利益的现象。(2)变化: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政府主体治理变为改革开放后的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21世纪以来又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原因:单一的政府治理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3)认识:乡村治理要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根本出发点;应不断创新治理体系;应调动广大的人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要处理好国家管理与基层治理的关系;乡村治理制度应适时而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主要特征:根据材料“本质上是以村落为基础的赋役征收单位,乡(管、都、保)则是介于县与里之间由若干村落组成的地域性行政单元,而家族是乡土社会不可忽视的治理依托”可分析出以村落为基础,以乡里为单位,以家族为主要依托,国家行政治理与宗族教化相结合;根据材料“功能进一步弱化,基层权力向州县集中”可分析出乡村自治色彩逐渐减弱;根据材料“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增强”可分析出国家对乡村的管控不断强化;结合保甲制度可分析出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渐合一;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简要评价:结合历代基层治理史实,从社会稳定、中央集权的、宗族势力的负面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有效地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国家政权对基层的管控逐渐加强,基层行政权力不断缩小;受宗法观念、家族势力的影响也会出现损害百姓利益的现象。【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单一的政府”、“开始了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时期”可分析出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政府主体治理变为改革开放后的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根据材料“形成了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新乡贤等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可分析出21世纪以来又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单一的政府治理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可分析出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结合税费改革可分析出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结合治理体系的完善可分析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认识:可从社会稳定、治理体系的创新、农民的参与积极性、顺应时代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乡村治理要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根本出发点;应不断创新治理体系;应调动广大的人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要处理好国家管理与基层治理的关系;乡村治理制度应适时而变。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 历史事件1493年 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做出仲裁:在亚述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一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1625年 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1648年 欧洲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815年 欧洲各国召开维也纳会议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20世纪2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会各国缔结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1945年 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观点:近代以来国际法的演变与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论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开创了主权国家以国际会议并通过谈判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1815年,欧洲各国建立了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维也纳体系,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形式上达成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但国际联盟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难以有效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的签署,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集体安全体制。综上所述,国际法的发展使得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了法律依据和强制力,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其他观点:如近代以来国际争端的解决机制逐渐走向制度化;近代国际争端的解决由教皇变为主权国家主导;和平方式是解决国家争端的主流趋势;二战后联合国在解决国家争端中居中心地位等,只要论述有理皆可。) 【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类,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描述了新航路开辟后的“教皇子午线”、《战争与和平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维也纳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联合国宪章》等,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联合国宪章》”可得出代以来国际法的演变与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其次,结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联合国、《联合国宪章》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经济封锁。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朱理治提出,以流通券置换法币,缩小流通量,缓解通胀压力,用边区的法币到国统区采购物资,控制边区物价上涨。1944年7月,商业流通券开始发行。在此之前,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和边区经济困难,毛泽东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同时进行精兵简政,节约财政开支。1944年,陈云提出边区经济离不开进出口贸易,也就离不开法币,金融不能仅稳定在物价上,只能稳定在比价上。要维持边币和法币保持相对的购买力,促进边区的进出口贸易。边区还利用陕北食盐产地的优势,鼓励发展食盐生产和运输销售,购买边区急需的药品布匹等急需物资,扩大进出口贸易,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到1944年,边区基本实现了物价稳定。——摘编自王乾《根据地应对法币的政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稳定物价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政府稳定物价的影响。【答案】(1) 措施:以流通券置换法币;用边区法币到国统区采购物资;稳定边币与法币的比价;发展生产,精兵简政,平衡收支;利用边区食盐产地优势,扩大贸易。(2)影响: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缓解了边区的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有利于巩固了政权,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为后来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陕甘宁边区。措施:根据材料“流通券置换法币,缩小流通量,缓解通胀压力,用边区的法币到国统区采购物资,控制边区物价上涨”可分析出以流通券置换法币,用边区法币到国统区采购物资,稳定边币与法币的比价;根据材料“边区军民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同时进行精兵简政,节约财政开支”可分析出发展生产,精兵简政,平衡收支;根据材料“利用陕北食盐产地的优势,鼓励发展食盐生产和运输销售”可分析出利用边区食盐产地优势,扩大贸易。【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陕甘宁边区。影响:根据材料“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可分析出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根据材料“边区基本实现了物价稳定”可分析出缓解了边区的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结合边区政府的建设可分析出有利于巩固了政权,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为后来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届河南省平许济洛四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原卷版).docx 2024届河南省平许济洛四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