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资源简介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随着天气渐热,孩子们下午的思考力逐渐下降,以往我尽量不安排在下午讲新课,但自从外出学习回来以后一直没有新的教学进度,再加上明天又没有时间开新课,我只好在今天下午硬着头皮开讲《童年的水墨画》。
设计思路
这一节课的目标有二:1.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片及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2.根据景物的色彩、声音和人物的活动等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之美,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围绕目标,设计了五个板块:课题导入,书写生字;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习《溪边》,习得方法;方法迁移,学习《林中》;总结结课。
《溪边》的理解难度较大,所以作为例子来教,《林中》的描写与《溪边》相似,同样有景物和人的活动,适合用来放。要想让学生习得方法,就得在教学《溪边》的环节下功夫。这一板块也是整节课的重点。
(二)改动历程
相比我的第一版设计,板块的调整不大,改变最大的是教学形式。
在我的第一版设计中,更多地是用自己平时教学的方式在设计,因为我理想中的教研课就是家常课的模样,是老师们能够一学就懂、拿来就用的课堂。所以,那节课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学习单,用朴素的方式进行着。而改动之后的设计是希望以学习单为媒介,推动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这点后面再谈。
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我先引导学生弄清楚何为画面?画面中有些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说画面里有各种色彩,有的学生说画面里有人物动作,有的学生说画面里有语言,有的说有不同的感觉,还有的说画面里有人、景、物。
最后我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了概括,画面的特点:有场景、有动作、有语言、有感觉(五感)、有色彩。
学生知道了画面的特点,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如何表达,怎么说出文字背后展现的画面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讲解诗歌必不可少的方法了——意象分析法。
从语文素养专业角度来讲是这样,但和小学生这样讲完全听不懂。所以,我将这个方法分解成三个关键步骤:找物象(人物、景物)——析特点(从文中分析这种人物、景物的特点,抓住写作方法、关键词)——想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等)
明确了概念,知道了方法,清除了阅读障碍后就正式地通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本文一共写了童年的几幅画?学生回答后将三个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便于展开课文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主要抓住几个童年的活动场景,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既有童真的趣味,又有诗歌的含蓄。孩子们活动的热闹场景不难体会,难的是个别空灵的句子该怎么理解。而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要训练孩子掌握遇到不懂的词句的解决方法,方法很简单,无非是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请教别人等,难的是孩子该怎么用。课后题专门有一项: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句子,按照正常流程,抓住这两个句子训练即可,这也会是平常的两节课,但,惊喜总会不期而遇。
上课伊始,是我想象到的迷糊状态,当我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时他们甚至是抗拒的表情。我只好先做思想工作:石老师知道你们下午状态不好,大脑不受控制,不想动脑思考,但是我们得学会控制自己,包括自己的大脑,来,我们一起调整一下,让自己清醒起来!然后带着他们搓搓脸,伸伸腰,振奋一下精神,继续上课。刚开始讲课我过于追求按部就班,让孩子们跟随我的思路走,理解《溪上》其中一个句子时让孩子们跟我一起说了四五遍,但让他们自己连起来说时又不知道该开口。我想了想,试着引导他们不要按照我的思路讲,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说,这么一放开他们开始活跃,若菡率先举手,说得不够完整同桌继续补充,两人结合终于按照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句子。接着鸽子又勇敢举手,试着自己一个人把分析的过程讲了出来,而且还加上了逐句的解读,让人惊喜!接下来的课堂孩子们越来越活跃,举手的越来越多,发言也越来越精彩。
学习《江上》时我先让他们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加上动作表演感受玩水时的兴奋,又结合他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梳理出这首诗“点面结合”的写作特点。当带领他们了解什么是“水葫芦”时,我先让试着他们自己理解,小溁同学立刻举手,虽然不知道“水葫芦”是什么,但根据生活中的常识他分析出来应该是一种生长在水中的植物,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动植物小达人开开开始补充,结合自己之前看到过的资料,大致讲了讲“水葫芦”究竟是什么。这个时候,我适时地给孩子们播放了视频资料,了解了“水葫芦”既是水面上的天使也是恶魔的说法,孩子们终于恍然大悟,我也趁机总结刚才分别使用了“结合生活实际”和“查阅资料”的理解词句的方法,过程非常自然且效果好。
在学习第三首小诗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已经几乎完全被激发,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也开始跟着认真读课文。让我欣慰的点是在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时苗苗能迅速抓住上文中描述的天气情况,来感悟作者这么写的原因,以及该怎么理解句子,其他孩子也跟着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因为思考而变得生动的小脸,不由地总结:孩子们,咱们学习千万不要死学习,死记硬背,上课只顾着记笔记,记完笔记一背就完了,这样只会限制你的思维,上课最重要的是要有……话未说完,孩子们步调一致地接:思考!
此时,回味着下午的两节课,内心觉得无比的充实,我们教孩子,到底要教给他们什么?是记的满满的笔记吗?是考试出来的高分吗?不,不应该是这些,严格地说,不应该仅仅是这些,而是要有思考,要有课堂的生成,要有孩子因不断思考而兴奋、活跃,上完课后仍余味未尽的愉悦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