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 下册全册词句段运用 练习题(带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 下册全册词句段运用 练习题(带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语文 下册全册词句段运用 练习题(带答案)
第一单元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部分,相同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1)“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 )是玻璃的,有的 是牛角的,有的( )纱灯。”
(2)北京冬奥会中,中国短道速滑队在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中( ),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中( ),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中( )。
(3)②大雨过后,天空( )明净,空气( )清新,满园盛开的花儿也显得( )鲜艳。
(4)节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馆( ),八达岭长城( ),南锣鼓巷( ),什刹海( )。
(5)花园里各色的月季( ),艳丽的桃花( ),热情的杜鹃花( ),美丽的海棠( ),到处花香醉人。
2.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吉祥寓意的习俗?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 ;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 。
过年的时候守岁:寓意
中秋节吃月饼:寓意 。
重阳登高:寓意 。
第二单元词句段运用
1.题目中句子加点的部分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还能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2.练习,根据提示每一个项写一个夸张句。
(1)饿——
(2)安静——
(3)喜欢——
(4)厚——
(5)盼望——
(6)高兴——
(7)吵闹——
(8)热——
(9)时间快——
第四单元词句段运用
1.联系诗句,说说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至少用两个词语。
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坚强乐观、努力不懈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
(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
(5)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
(6)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
2.仿照例句,抓住动作与神态写出人物特点。
例: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1)我的弟弟可调皮了。


2)新转来的同学脾气暴躁;



3.体会用外貌和神态对刻画人物的品质和特点有什么作用?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表达的效果。
①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魔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③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第五单元词句段运用
走马观花:
自愧弗如:
声泪俱下:
不以为然:
过犹不及:
赴汤蹈火:
锲而不舍:
司空见惯:
2.引用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A.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B.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华罗庚那句话采用转述的方式引用,说明实干对于科学的重要性是间接引用;
第二句则直接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证明了人死有不同价值。
引用的好处是: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部分,相同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1)“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一律”“洁一色”“都是”是同义词,都表达了“都、全部”的意思。
这样写的好处是成功地运用了同义词,使得句子有了变化,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2)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等”是同义词,都表达了“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意思。
这样写的好处是成功地运用了同义词,使得句子有了变化,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练习:
①北京冬奥会中,中国短道速滑队在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中(勇夺第一),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中(喜获金牌),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中(摘得桂冠)。
②大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空气(十分)清新,满园盛开的花儿也显得(特别)鲜艳。
③节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馆(人头攒动),八达岭长城(人潮汹涌),南锣鼓巷(摩肩接踵),什刹海(熙熙嚷嚷)。
④花园里各色的月季(欣然怒放),艳丽的桃花(吐露芬芳),热情的杜鹃花(绽开笑容),美丽的海棠(傲然盛开),到处花香醉人。
2.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吉祥寓意的习俗?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遍地有福。
过年的时候守岁:寓意辞旧岁迎新年。中秋节吃月饼:寓意幸福团圆。
重阳登高:寓意步步高。
第二单元 词句段运用
句子加点的部分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还能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1)饿——
今天早上没有来得及吃早饭,到中午时,我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肚子咕咕叫个不停。
周末,和父母爬山后,我又累又饿,给我一头牛都能吃下去。
(2)安静——
教室里非常安静,就连掉落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3)喜欢——
我家的小狗非常喜欢啃骨头,每次见到肉骨头都发疯似的飞奔过去,一口咬住怎么也不松嘴。
(4)厚——你的脸皮厚得原子弹都打不穿!
这本书厚得我一辈子也看不完。
他冬天衣服厚得就像北极熊的毛皮一样。
(5)盼望——
他很饿,使劲地抬头向天空张望,盼望天上掉馅饼。
我盼望下雪,盼得心都冻凉了。
他饿得前后肚皮都贴在了一起,盼望救星似的希望得到一块厚厚的饼。
(6)高兴——
我们在拔河比赛中赢了,大家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听说期末不用考试,弟弟高兴得要飞起来。
听了母亲的赞扬,我高兴得简直飘上了天。
生日那天,看到这份生日礼物,我高兴得仿佛要飞上天了。
(7)吵闹——吵闹的教室简直像炸开的锅。
教室里熙熙嚷嚷一片,各种吵闹声都快把屋顶都掀翻了。
(8)热——天气太热,铁都要融化了。
天气太热,人仿佛都要晒化了。
天气太热,简直把人煎熟了。
(9)时间快——
现在已经是六年级下学期了,小学生活一眨眼就过去了。
第四单元词句段运用
1.联系诗句,说说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至少用两个词语。
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坚强乐观、努力不懈 、历经磨难不丧志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石灰 ) 百折不挠、坚韧顽强 、不畏艰难、坚贞不屈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梅花 ) 不向世俗献媚、高风亮节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野草 ) 顽强的生命力、不自暴自弃
(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马 )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坚定顽强
(5)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石灰 ) 百折不挠、坚韧顽强 、不畏艰难、坚贞不屈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花 ) 甘于奉献、为国家效力的坚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蜜蜂 )艰苦勤劳、无私奉献
2.仿照例句,抓住动作与神态写出人物特点。
例: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1)我的弟弟可调皮了。他手里拿着一根鸡毛,绷着脸,全神贯注地伸向爸爸的耳朵。爸爸侧了一下身,他迅速地躲到了床底下,不停地向四周张望。
2)新转来的同学脾气暴躁。他伸手夺过班长手中的作业本,用力地摔到自己的课桌上,眼睛瞪得圆圆的,吼道:“你看不到吗?我的名字写在左下角啦。你看不到吗?”

3.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4.①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参考答案:“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脸“平静”“慈祥”是对李大钊外貌描写,写出了李大钊被捕后受尽了敌人的折磨的形象,表现了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顽强,对亲人充满爱。如果删去,就不能很好地突显人物坚强、慈祥的形象。
②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魔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参考答案:“扁鼻子”、目光“凶恶可怕”、双手“像鹰的爪子”是对敌人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日本军官从内而外的丑陋,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恶之情。如果删去这些描写,就不能突显人物的鲜明形象。
③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参考答案:这段外貌描写,写出了祥子相貌普通、可爱淳朴、身体健壮、出身平凡等特点,表现了祥子朴实可爱的人物形象。如果删去,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第五单元 词句段运用
1.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走:跑
自愧弗如:自己感觉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弗:不。
声泪俱下: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 俱:全、都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然:是的,对,这样,如此。
过犹不及: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及:达到
赴汤蹈火:跳进热水,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汤:热水
锲而不舍:指不断刻下去而不停止。比喻坚持到底,奋勉不懈。锲:镂刻。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了。惯:习以为常的。
2.引用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A.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B.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引用的好处是:
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华罗庚那句话采用转述的方式引用,说明实干对于科学的重要性是间接引用;
第二句则直接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证明了人死有不同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