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下 3.7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 八下 3.7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一、选择题
1.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下列措施符合该主题的是(  )
A.双面使用纸张 B.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C.推广使用矿物燃料 D.鼓励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2.大自然中氧气的消耗有多种途径,下列不是氧气在大自然中消耗途径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物质的燃烧
C.微生物氧化分解 D.生物的呼吸作用
3.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不包括 (  )
A.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
B.人在呼吸作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C.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制取的二氧化碳
D.石油、煤等矿物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4.生态系统的碳﹣氧循环中,能使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
A.人类 B.细菌、真菌 C.哺乳动物 D.绿色植物
5.科学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单位为ppm)从20世纪50年代的315 ppm升至21世纪初的370 ppm,下列哪项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
A.人口过快增长 B.植被遭受破坏
C.全球气温升高 D.野生生物灭绝
6.认识和遵循自然界中元素循环或物质循环的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循环现象,如:①碳循环②氧循环③水的天然循环,上述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①③
7.自然界中,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下列过程与碳氧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动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B.汽车燃烧汽油产生二氧化碳
C.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D.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8.“碳中和”是指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达到相对“零排放”。如图是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生理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B.为达到“碳中和”必须促进④
C.③表示植物中的有机物完全流向动物
D.完成“碳中和”的关键是促进①,并减少燃烧
9.如图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草的光合作用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草的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机物为牛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
C.牛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并释放碳元素到空气中
D.牛与草只参与了自然界的碳循环,未参与氧循环
10.关于温室效应,有下列说法:①温室效应有利也有弊;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③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二、填空题
11.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
(1)向生物圈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动植物的   作用、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只能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   ,并释放氧气到大气中。
12.如图所示是氧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氧的流动方向,请根据图回答:
(1)写出使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动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该过程所产生的氧气高于植物自身   所消耗的氧气。
(2)A过程主要有   。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各种燃烧现象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3)在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但是北方人并不会感到缺氧,这是因为   。
13.如图是“生物圈碳—氧平衡”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 所代表的生理活动是   ;
(2)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4.研究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环,有利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如图为大自然中碳循环的局部示意图。
(1)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提倡低碳生活,其中“碳”的含义是 (填字母序号)。
A.自然界中的碳元素
B.生活用品中的碳单质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是参与碳循环的主要物质,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   ,常用于人工降雨。
(3)图中,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是   (填数字序号)。
15.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其中 Y 为葡萄糖 C6H12O6 )。
(1)图一中的 X 是   (用化学式表示)。
(2)图二中的转化 3 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涉 及的能量转化情况为   。
(3)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对应的是图中的   。(填“转化 2”或“转化 4”)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 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
【解答】A. 双面使用纸张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A正确;
B. 工业废气直接排放,不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B错误;
C. 推广使用矿物燃料 ,不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C错误;
D. 鼓励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不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D错误;
故答案为:A
2.【答案】A
【解析】【分析】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种燃烧现象及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都要消耗氧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释放到大气中。
【解答】物质的燃烧、微生物氧化分解和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消耗氧气,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释放到大气中。
故答案为A.
3.【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自然界中碳循环分析。
【解答】A. 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属于碳循环,故不符合题意;
B. 人在呼吸作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属于碳循环,故不符合题意;
C. 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制取的二氧化碳 ,不属于碳循环,故符合题意;
D. 石油、煤等矿物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属于碳循环,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D
【解析】【解答】AC、人和哺乳动物为消费者,其呼吸作用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不能合成有机物,AC错误;
B、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尸体产生二氧化碳,它们不能合成有机物,B错误;
D、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气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D正确.
故选:D
【分析】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气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据此解答.
5.【答案】B
【解析】【分析】减少碳排放,控制温室气体,对保护环境意义重大
【解答】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气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从上世纪50年代的315ppm升至本世纪初的370ppm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遭受破坏。
故答案为:B
6.【答案】C
【解析】【解答】解:①碳循环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需要原子重新组合,②氧循环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需要原子重新组合,③水的天然循环过程中水分子本身不变,故不需要原子的重新组合.
故选C.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据此解答.
7.【答案】C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
【解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动植物和人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汽车燃烧汽油产生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这样,就形成了生物圈中的氧循环,但是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指的是植物的叶孔打开,水分到空气中,所以与碳氧循环没有直接关系,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分析。
B、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
C、根据③表示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随着食物链流向动物,但是植物中的有机物并没有完全流向动物分析。
D、根据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分析。
【解答】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所以绿色植物通过题图①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故错误;
B.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达到“碳中和”必须促进①光合作用,故错误;
C. ③表示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随着食物链流向动物,但是植物中的有机物并没有完全流向动物,如植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有机物,故错误;
D. 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完成“碳中和”的关键是促进①光合作用,并减少燃烧,故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D
【解析】【分析】
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群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共同形成一种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其中环境是非生物条件,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是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物植物死后的遗体遗物被细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等,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又被植物体利用。它们是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植物和动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流动。
【解答】
A.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所以草的光合作用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草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为牛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动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时候,分解有机物,呼出二氧化碳,所以牛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并释放碳元素到空气中,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牛与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用到了氧气和二氧化碳,既参加了自然界的碳循环,又参与了氧循环,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分析】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解答】②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这是不对的温室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大量的温室气体(CO2、 CH4 、N2O HFCs 、 PFCs 、 SF6 )排放有关,O3是防止紫外线辐射的;
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所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错在不可能消除,只能减弱温室效应;
其他说法都正确
故答案为:B
11.【答案】(1)呼吸
(2)有机物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通常是指细菌、真菌等生物把有机物逐步降解的过程,最终生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到大气中。
【解答】(1)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对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
(2)植物光合作用是指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条件下在叶绿体内转化成有机物和氧气,同时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12.【答案】(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呼吸作用
(2)①②③
(3)因为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的表达式:
【解答】(1) 使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生物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因此想要释放出氧气,则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要高于植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
(2)A过程是将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①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①正确
②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如果是含碳的可燃物燃烧就会产生二氧化碳,②正确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实质为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③正确
故选 ①②③
(3)对流层会发生对流运动,所以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呼吸作用 (2) ①②③
(3) 因为氧循环是全球性的,南方温暖环境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通过大气流动进入北方,所以北方的人不会感到缺氧
13.【答案】(1)光合作用
(2)B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2)在叶的表皮上有半月形的细胞是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孔。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3)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解答】(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由图可知,A是光合作用。
(2)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A正确。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B错误。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C正确。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D正确。
故选B。
14.【答案】(1)C
(2)干冰
(3)①②④⑥
【解析】【分析】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持续增多导致全球温室效应,不利于地球环境的发展。
【解答】(1)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提倡低碳生活,其中“碳”的含义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固体叫干冰,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
(3)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产生碳酸;鱼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吸入氧气,因此图中,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是①②④⑥。
故答案为:(1)C(2)干冰(3)①②④⑥
15.【答案】(1)H2CO3
(2)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3)转化4
【解析】【分析】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转化2表示水分解,转化3是植物光合作用,转化4位呼吸作用。
【解答】(1)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图一中的 X 是 H2CO3 。
(2)图二中的转化 3 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涉及的能量转化情况为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3)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对应的是图中的转化4。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