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下 4.1土壤的成分 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 八下 4.1土壤的成分 课时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土壤的成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人类可以随便利用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资源并不丰富
C.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进行毁林开荒
D.陆地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29%,所以土壤资源的不足可以由海洋代替
2.检验土壤中有无无机盐的活动中必须用蒸馏水的原因是 (  )
A.清澈 B.易溶解矿物质
C.蒸馏水中没有无机盐 D.便于过滤
3.土壤中有蚯蚓和其他小动物在生活,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的原因是(  )
A.蚯蚓通过呼吸作用排放无机物
B.蚯蚓的排泄物进入土壤中
C.蚯蚓通过松土把地面的无机物带到土壤中
D.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4. 下列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 (  )
A.加热后不能等土壤冷却了再去测出质量
B.选择的土壤应该是湿润而富含有机物的
C.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铁丝网上加热
D.实验中铁丝网的孔径要稍大一些
5.下列实验中可以更好地证明土壤中含有能燃烧的有机物的是(  )
A. B. C. D.
6.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颗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7.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②岩石风化
③高等植物生长
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
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④②⑤⑥ D.③⑤⑥④②①
8.在测定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时,下列测量方法中,测得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可能偏大的是 (  )
A.使用较粗土壤颗粒适度加热
B.使用较细土壤颗粒适度加热
C.使用较细土壤颗粒在高温下加热到质量不再减轻
D.使用土壤粉末加热到水分完全汽化
9.我国“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了约2千克的月球岩石及土壤样本,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月球岩石带回地球后质量变大
B.月球土壤不含矿物质
C.月球土壤富含有机质
D.月球土壤和地球土壤相比不含空气
10. 探究土壤的成分,需要做一些基础的实验。下列关于土壤实验的观点,错误的是 (  )
A.将土壤放在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会看到试管口有水珠生成,由此可知土壤中含有水分
B.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铁丝网上加热,把产生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会变浑浊
C.把土壤的浸出液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蒸发皿中会留下一些固体物质,由此可见土壤中的有些物质是能溶于水的
D.将100g干燥的土壤灼烧后,其质量仍为100g
11.土壤中除了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还有许多的土壤生物,下列不属于土壤生物的是(  )
A.萝卜 B.蚯蚓 C.蜗牛 D.燕子
12.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含有非生命物质。下列实验为了证明土壤中含无机盐的是(  )
A. B. C. D.
13.小王同学将盛满水、盖紧瓶盖的玻璃瓶放到冰箱的冷冻室内,放置一天后发现水结成了冰,而玻璃瓶已破裂。这一过程与自然界哪一现象的原理是一致的(  )
A.水流冲击岸边的岩石,岩石向内凹陷
B.冷水浇到高温岩石表面,岩石破裂
C.冬天,雨水结冰使岩石碎裂
D.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岩石溶解成溶洞
14.“秸秆还田”是指在农田里将打碎的秸秆与土壤混合,有利于提高植物的产量。下列关于“秸秆还田”的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 B.可为植物提供无机盐
C.可为植物提供有机物 D.可使土壤疏松通气
15.为了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敏取了一块长、宽、高均为5厘米的土壤,另取相网规格的铁块,分别放入相同的烧杯中,往烧杯内缓慢倒水,当快要浸没土壤和铁块时改用滴管注水,直到把土壤和铁块刚好浸没为止,记录所加水的体积分别是V1、V2 (V1是往土壤中所加水体积、V2是往铁块中所加水体积)。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是(  )
A. ×100% B. ×100%
C. ×100% D. ×100%
二、填空题
16.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   和死亡的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   ,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   。土壤中溶于水的   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   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17.某同学对“红土壤”和“黑土壤”觉得好奇,“红土壤”和“黑土壤”除了颜色不同,其他性状是否还有不同?他作了很多假设,并用实验一一验证。如下图是他做的实验(铁块、红土、黑土体积相同,加水至刚好浸没)。
(1)该实验想验证的假设是    。
(2)该实验通过比较加入的    来验证。
18.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细砂石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移裁到盆中。然后将花盆①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浇等量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浇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的变量是   ;②③的变量是   ;②④的变量是   。
(2)从实验结果上看,①②对照,说明了   ;②③对照,说明了   。
(3)请帮助该同学预测,哪一盆植物生长得最好?并说明理由:    。
(4)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你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请加以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A错误;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土壤资源并不丰富,B正确;
C、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并不属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C错误;
D、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D错误。
故选:B。
【解答】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2.【答案】C
【解析】【分析】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因此检验土壤中有无无机盐的活动中必须用蒸馏水,因为蒸馏水中没有无机盐,可以排除外界因素造成影响。
故答案为:C。
3.【答案】D
【解析】【分析】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白天穴居土壤里,以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
【解答】土壤中的蚯蚓和其他小动物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腐烂有机物为食,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故答案为:D。
4.【答案】C
【解析】【分析】要是为了定量实验的考虑,干燥土壤可以称干重,然后通过各种处理分离有机物从而计算含量,干燥的士壤加热计算质量,如果质量减少,有焦愁的味道,就是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解答】A、孔径大土壤颗粒可能从缝隙漏出,影响实验效果。此方法不可取;
B、用湿润的土壤不行,因此湿润的土壤中有水分,水分蒸发也能减少质量,影响使用效果。此法不可取;
C、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铁丝网上。此方法正确;
D、测质量要等冷却,不但可以保证实验变量唯一,还保证测定物质质量的仪器的精度,也就是所有涉及物质质量测定的基本要求。这是因为测定质量的仪器都是在常温标定的,此法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C
【解析】【分析】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有机物质中含有碳、氢、氧等元素,当它们受热时,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些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会进一步分解,产生更多的烟雾和异味。
【解答】 A .图示为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 A 不符合题意。
B .图示为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水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土壤中有水, B 不符合题意。
C .图示为探究土壤中是否有其他有机物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更好地证明土壤中含有能燃烧的有机物, C 符合题意。
D .图示为探究土壤里还有什么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土壤中还有无机盐, 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
6.【答案】D
【解析】【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月球岩石经物理风化作用等的影响而产生月壤,月壤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生物和水,因此月壤中缺失空气、水和腐殖质。
【解答】 A .月球表面都覆盖着一层由岩石碎屑、粉米、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等成分极为复杂的物质组成的结构松散的混合物即壤。月壤中绝大部分物质是就地及邻近地区物质提供的。由于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月球表面长期受到微陨石的冲击及太阳风粒子的注入,太阳风粒子的注入使月壤富含稀有气体组分, A 不符合题意;
B .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水分这基本是公认的结果, B 不符合题意;
C .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的根系固定,将月壤吸附起来,成为土壤, C 不符合题意;
D .不需要矿物质,题目中可知矿物质本来就有, D 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B
【解析】【分析】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形成过程包括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其中,生物对母质有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解答】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 A 、 C 、 D 均错误, B 正确。
故选: B
8.【答案】C
【解析】【分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解答】AB、 土壤颗粒适度加热,土壤中可能有水分,体积分数可能偏小,不符合题意;
C、使用较细土壤颗粒在高温下加热到质量不再减轻,土壤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分,体积分数偏大,符合题意;
D、使用土壤粉末加热到水分完全汽化,剩下的土壤可能减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D
【解析】【分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月球土壤中含有矿物质,不含有机质;月球上没有空气。
【解答】A.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所以月球土壤样品被带回地球后,质量不变;故A错误;
B.在月球的土壤中是含有矿物质的,故B错误;
C.月球的土壤中不含有机质,故C错误;
D.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因此月球的土壤中没有空气,而地球的土壤中含有空气,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D
【解析】【分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士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解答】A、一般的土壤中含有水分,加热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在试管口冷凝成水珠,A正确;
B、土壤中含有有机物,干燥的土壤加热时,固体质量会减少,因为有机物在加热时生成了H2O、CO2等物质,将所得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会变浑浊,B正确;
C、土壤的浸出液蒸发后得到固体物质,这些固体物质就是溶解在浸出液中的,C正确;
D、土壤质量会变轻,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11.【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土壤生物的概念解答即可。
【解答】土壤生物指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所有生物之总和,萝卜、蚯蚓、蜗牛都属于土壤生物,而燕子不属于土壤生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答案】A
【解析】【分析】土壤中有水分、空气、有机物、无机盐等物质。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空气是植物的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有机物具有可燃性;无机盐能溶于水。
【解答】A.将土壤浸入水中浸泡,然后过滤,再将土壤浸出液放到蒸发皿中加热,当水分蒸干后,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固体,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故A正确;
B.将土壤放到试管中加热,观察到试管口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故B错误;
C.将土壤置于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燃烧,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故C错误;
D.将土壤置于烧杯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到水中出现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C
【解析】【分析】水结冰,质量不变,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根据ρ=m/v可得,冰的体积变大。
【解答】A. 水流冲击岸边的岩石,岩石向内凹是由于水流冲刷石头,带走了部分岩石。不符合题意。
B.冷水浇到高温岩石表面,岩石破裂是由于高温岩石遇冷发生了热胀冷缩,岩石受热不均匀导致的碎裂。不符合题意。
C.冬天,雨水结冰使岩石碎裂是由于雨水结冰,体积变大,使岩石碎裂。符合题意。
D.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岩石溶解成溶洞是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形成碳酸,与岩石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答案】C
【解析】【分析】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但若方法不当,也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加重及缺苗(僵苗)等不良现象。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
【解答】A:可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A正确。
B:可为植物提供无机盐,B正确。
C:有机物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C错误。
D:可使土壤疏松通气,D正确。
故选C。
15.【答案】A
【解析】【分析】 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等于空气体积除以土壤的总体积。
【解答】 V1是往土壤中所加水体积、V2是往铁块中所加水体积,它们的差值就是土壤中所含空气的体积,土壤长、宽、高均为5厘米的,则总体积为125立方厘米。所以 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是。
故选A。
16.【答案】排泄物;生物体;食物;养分;无机盐;空气
【解析】【分析】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有许多非生命物质,这些物质主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三类。
【解答】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溶于水的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17.【答案】(1)红土、黑土中空气含量不同
(2)水的体积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1)由图可知,向土壤中注入水,与铁块对比,可知是为了探究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分数;故该实验想验证的假设是红土、黑土中空气含量不同。
(2)该实验通过比较加入的水的体积来验证。
18.【答案】(1)土壤中有无空气;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土壤的质地
(2)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
(3)②盆中的植物生长得最好。因为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 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
(4)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 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解答】(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的变量是土壤中有无空气;②③的变量是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②④的变量是土壤的质地。
(2)实验结果②盆植株生长最好,①②④生长不好.通过①②说明了土壤中缺乏空气,不利于植物生长;
通过②③比较说明了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
(3)实验结果②盆植株生长最好,原因是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 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
(4)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
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 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