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城市化班级____姓名_________责任人:张静静 审核人:乔光云 2015-10-12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本质,能够说出城市化标志与衡量指标; 2.理解并记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能够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程的差异; 3.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并能够根据问题说出解决措施。课前预习案一、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使人群离开乡村;(2)拉力因素——使人群来到城市。3.城市化的标志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3)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特点: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________曲线。2.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特点3.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进入__________阶段。(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处于初期阶段和____________阶段。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1)____________减少。(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3)废渣对城市__________产生影响。(4)出现城市“______”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__________、水污染、____________污染和噪声污染。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问题思考】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可采取哪些主要措施?课内探究案重难点突破一:城市化及其标志【例1】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2))题。(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2)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重难点突破二: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进程特点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差异 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与联系注意: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阶段。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更不是城市化的倒退,而是城市化推进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的“质”在提高。【例2】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甲表示的是1978~2006年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 图乙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据此分析下列问题。读图甲、乙,分析1978~2006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例3】(2012福建卷)图2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重难点突破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例4】(2015 安徽卷)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课后延伸案一、选择题读“某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图”,完成1~2题。1.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A→E反映的现象是 ( )A.城市化进程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2.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下列组合较合理的是 ( )A.甲—A B.乙—C C.甲—B D.乙—F读“世界城市人口随时间变化图”,完成3~4题。3.下列关于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A.在A阶段时,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需求大B.在B阶段时,城市出现劳动力紧缺、交通拥挤等问题C.在C阶段时,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密集于市中心D.在C阶段时,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4.1949年以来,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政策 B.社会经济C.地理位置 D.地域文化(2015 上海卷地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完成5~6题5.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7~8题。7.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8.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 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9.(2015 安徽卷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说明交通条件改 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12分)【答案】(2)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第22讲 城市化参考答案问题思考1.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使得环境恶化,而乡村基础设施的健全和交通的完善,在有些地区,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向农村迁移。2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课内探究案例1:(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上升速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加快;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2)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反思归纳较低 较慢 聚集 劳动力 住房紧张 郊区城市化 发展中 比较高 趋缓甚至停滞 发达例2 (1)交通干线 (2)交通运输条件(3)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反思归纳 城市边缘 下风向 远离水源地课后拓展案 1.A 2.B 3.D 4.B 5.C 6.A 7、【答案】B【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故选B项。 8、【答案】D 【解题思路】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9、【答案】A【解题思路】?劳动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故选A。 10.(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对策: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增加住房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