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资源简介

第15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解读 命题规律
 1.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3.掌握世界某些区域因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形成的非地带性规律。 以模式图、统计图等图表资料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重难点突破
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近二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2)近二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人工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材料1:黄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积→延伸→抬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摆动→改道的规律不断演变,使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海推进,历经150余年,逐渐淤积形成近代黄河三角洲。 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进,形成大片的新增陆地。
材料2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⑴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⑵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增长速度减慢,其原因可能有哪些?
⑶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河断流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图形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
巩固提升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基带: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取决于山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气候条件,因此基带是判断某地所处纬度位置和气候的主要依据。基带与该山所处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2)带谱: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带谱越完整。
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的变化规律一般为:先常绿后落叶,先阔叶后针叶,先乔木后灌木,先林木后草甸,先植被后荒漠。
(3)阴阳坡:同一自然带景观在山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北两侧分布的高度不同,向阳坡分布的高度要比阴坡高,这是由热量条件差异造成的。因此,它成为判断山地位于南北半球的依据。
(4)雪线:山地雪线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温和降水量:
①气温:纬度高低。一般纬度低,雪线高,纬度高雪线低。
阴阳坡。一般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②降水:降水多的山坡(迎风坡),雪线较低,降水少的山坡(背风坡)雪线较高。
注意:若该山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则雪线应该较另一坡低。即降水状况对雪线的影响较大。
③地形:坡度陡缓。陡坡积雪易崩塌,雪线高,缓坡易积存积雪,雪线低。
巩固提升
2.影响图中雪线高度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坡度 B降水 C海陆位置 D气温
3.下列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数量最多的是( )
A.珠穆朗玛峰 B.阿尔卑斯山   
C.横断山 D.乞力马扎罗山
三、非地带性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如由于南纬56°至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②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如南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第斯山南段的两侧,同处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因而形成温带荒漠带。
③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如荒漠带中呈斑块状分布的绿洲,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形成的。
⑤洋流影响:延伸到西海岸的荒漠、四处非地带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热带雨林(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中美地峡的东侧,由于处于信风的迎风坡,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些也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巩固提升
结合“西班牙和南非两国某自然带的分布图”,回答4~5题。
4.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带为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
5.图1中该自然带的分布最高纬度高于40°,而在图2中分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陆分布及轮廓 B.大气环流的差异 C.地形分布 D.洋流影响
6.以下地理现象属于地带性现象的是( )
①尼罗河绿色走廊 ②一山有四季 ③南岭山区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④我国江南地区的红壤 ⑤非洲没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
A①② B.④ C.③⑤ D.②④
拓展练习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3题。
1.和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
A.寒流 B.大气环流 C.山脉迎风坡 D.暖流
2.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3.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读下面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读下图回答4~6题
4.图中所示自然带①是 ( )
A.热带雨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苔原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从图中可以判断北纬10度的自然带垂直分异中,积雪冰川带位于__米以上。
A.5000M B.4000M C.6000M D.3000M
6.从图中可以判断垂直自然带表现最为明显的是 ( )
A.低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高纬度地区 D.全部都明显
右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地,山体的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7~8题。
7.若图中虚线表示雪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
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S坡是向阳坡, N坡是迎风坡
8.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脚气温T(T冬表示冬季气温,T夏表示夏季气温)应是
A.T冬<18℃ B.T夏<18℃ C. T冬<10℃ D. T夏<20℃
读下面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不考虑其他非地带性因素,完成9-10题。
9.下列说法可能与实地一致的是( )
A.①位于新西兰
B.②位于欧洲某地
C.③位于亚洲某地
D.④位于非洲某地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地中向阳坡与迎风坡一致的是②③ B.四地可能位于同一纬度
C.四地可能出现在一个大洲 D.四地近地面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为①②③④
(1)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崎岖,河流冲刷作用强,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很大,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区,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大量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形成黄河三角洲。
(2)中游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中游修建了水利枢纽工程;流域内用水量增多,入海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等。
⑶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水质变差;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减少;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变干旱,大陆性增强;土壤盐碱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第15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答案
巩固提升
1. (1)整体 (2)西风带 西南风(画图略)
(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变化
2.D3.D4.C5.A
拓展练习
1.A 2.B 3.B 4.C 5.A 6.A 7.B 8.B
9.⑴2 ;亚热带常绿 ( http: / / www.21cnjy.com )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从赤道到两极;热量 ⑵2; 温带落叶林带、温带草原带;从沿海到内陆 ;水分 ⑶A、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