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课件+讲义(共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课件+讲义(共2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高考考情分析
物质的组成、性 质和分类多结合化学与STSE进行考查,体现化学的实用性;或以前沿科技为载体进行命题,体现化学的创新性;或以古代科学文明、古诗词等为载体进行命题,推介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备考中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本讲知识比较零碎,容易混淆,在复习时,要注意关键字的理解和记忆、一般中的特殊情况等,解题时可采用“概念对比法”或“反例否定法”等方法解决方法;
2.虽然知识相对简单,却是考试中最容易失分的地方。可采取如下方法突破:见到题中最爱挖坑的关键词先想可能挖的坑是什么,题中是不是有坑等着我跳,要是让我设计这道题我在哪挖坑等。当然,这是建立在基础打牢,多刷题、多进行类似思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
3.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与变化等都属于基本概念的范畴,在高考卷中单独考查的概率很小。
高考考情分析
预计2025年高考将以选择题的形式会结合与社会热点相关的物质、医疗卫生、材料、工艺流程等对物质的性质、应用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考查,考查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物质的分类与分类方法的考查,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是否正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判定等,更多是考查对物质成分的了解;二是对胶体知识的考查,命题以重要的热点新闻背景、新科技等为题材考查胶体的特性、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及胶体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PART 0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基础知识复习
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物质的组成
基础知识复习
(2)物质的分类
①树状分类法
基础知识复习
②交叉分类法
基本方法与技能复习
氧化物的易混点
(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
(3)与H2O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
(4)酸性或碱性氧化物不一定均与H2O反应,如SiO2、Fe2O3。
PART 0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基础知识复习
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关系图
基础知识复习
(2)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蒸馏、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分解、电解、水解、裂解
十八化 熔化、气化、液化、酸化 氢化、氧化、水化、风化、炭化、钝化、催化、皂化、歧化、卤化、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
基础知识复习
(3)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及规律
①化学反应的分类
基础知识复习
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一般转化关系
基本方法与技能复习
物质变化的认识误区
(1)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电解质溶液导电均属于化学变化。
(2)核素之间的转化既不属于化学变化也不属于物理变化。
(3)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熔化、浓盐酸挥发属于物理变化。
(4)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或硫酸铜溶液均有沉淀生成,前者为蛋白质的盐析,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
物质性质的误区
(1)S燃烧不能直接生成SO3而是生成SO2。
(2)Al2O3、SiO2、Fe2O3与H2O不反应,不能直接转化为Al(OH)3、H2SiO3、Fe(OH)3。
(3)NH3催化氧化不能直接生成NO2。
(4)Fe与Cl2反应不能生成FeCl2。
(5)Fe与H+、Cu2+、S、I2反应不能生成Fe3+。
PART 03
分散系、胶体
基础知识复习
3.分散系 胶体
(1)分散系
①定义: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________,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②分类
A.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分散质
B.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
基础知识复习
(2)胶体
①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 。
例如:烟或雾、鸡蛋白的溶液、血液、淀粉溶液、豆浆、牛奶、墨水、Fe(OH)3胶体、硅酸胶体
②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
方法: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 ,继续煮沸至液体呈 ,即制得Fe(OH)3胶体。
化学方程式为 。
基础知识复习
③性质及应用
基础知识复习
④胶体的分离、提纯
A.胶体与浊液的分离——过滤
胶体微粒 透过滤纸,浊液中的微粒 透过,用过滤的方法可分离胶体和浊液。
B.胶体与溶液的分离——渗析
溶液中的离子或小分子 透过半透膜,胶体微粒 透过,将所得溶液盛于半透膜制作的渗析袋中,置于流动的蒸馏水里一段时间即可除去胶体中的小分子或离子。

不能

不能
基本方法与技能复习
看到“胶体”就注意的6个易误点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 nm)。
(2)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
(3)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4)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的电荷。
(5)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有电荷。胶体与溶液一样是电中性的。
(6)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典型例题复习
【典例1】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对下列古代研究成果的说明不合理的是(  )
A.《天工开物》“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是指Ca(OH)2
B.《抱朴子》“曾青涂铁,铁赤如铜”主要发生了置换反应
C.《本草纲目》“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利用到蒸馏
D.《梦溪笔谈》“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中“剂钢”指铁合金
典型例题复习
答案 A 
解析 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中的“石灰”指的是碳酸钙,故A错误;铁与硫酸铜反应的过程是铁置换出铜,铜为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该反应为置换反应,故B正确;根据“蒸令气上”可知,是利用互溶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则该方法为蒸馏操作,故C正确;剑刃硬度要大,所以用的是铁碳合金,剂钢指的是铁合金,故D正确。
典型例题复习
【典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丝绸、宣纸及尼龙的主要成分均为合成纤维
B.港珠澳大桥使用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吊装缆绳,具有质量轻、强度大、耐磨、耐腐蚀的优点
C.“嫦娥五号”使用的太阳能电池阵和锂离子电池组,均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D.“奋斗者号”潜水器使用的固体浮力材料,由空心玻璃微球填充高强树脂制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典型例题复习
答案 B
解析 丝绸和宣纸的主要成分不是合成纤维,A错误;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变成电能,C错误;高强树脂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D错误。
典型例题复习
【典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gO和Al2O3都属于两性氧化物
B.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分散质均为液态
C.Fe3O4和Pb3O4中的金属都呈现两种价态
D.葡萄糖溶液和淀粉溶液都具有丁达尔效应
典型例题复习
答案 C 
解析 MgO是碱性氧化物,A错误;悬浊液的分散质是固体小颗粒,B错误;Fe3O4可表示为FeO·Fe2O3,铁元素化合价为+2、+3价;Pb3O4可表示为2PbO·PbO2,铅元素化合价为+2、+4价,因此两种氧化物中的金属都呈现两种价态,C正确;葡萄糖分子是小分子,葡萄糖溶液中溶质分子直径小于1 nm,所以葡萄糖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错误。
典型例题复习
【典例4】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的本质区别是Fe(OH)3胶体有丁达尔效应,而FeCl3溶液无丁达尔效应
B.胶体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如有色玻璃就是天然存在的一种胶体
C.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是1~100 nm
D.Fe(OH)3胶体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并沉降,可达到净水目的
典型例题复习
答案 AB 
解析 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 nm)、胶体(1~100 nm)、乳浊液或悬浊液(大于100 nm),所以溶液、胶体和乳浊液或悬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故A错误;有色玻璃就是由某些胶态金属氧化物分散于玻璃中制成的,但有色玻璃不是天然存在的,故B错误;根据胶体的定义可知,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是1~100 nm,故C正确;Fe(OH)3胶体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具有吸附悬浮杂质的作用,Fe(OH)3胶体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并沉降,达到净水目的,故D正确。
典型例题复习
【典例5】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出,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CH3COOOH)、氯仿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对于上述化学药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H3CH2OH能与水互溶
B.NaClO通过氧化灭活病毒
C.过氧乙酸相对分子质量为76
D.氯仿的化学名称是四氯化碳
典型例题复习
答案 D 
解析 CH3CH2OH能与水互溶,75%乙醇是乙醇与水按照体积比3∶1配制而成的乙醇水溶液,A项正确。NaClO具有强氧化性,可利用其强氧化性来氧化灭活病毒,B项正确。依据题给过氧乙酸的结构简式(CH3COOOH),可确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C项正确。氯仿的化学名称是三氯甲烷,D项错误。
典型例题复习
【典例6】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由C、H、O、N、S等元素组成,常用质量分数为75%的医用酒精杀灭新型冠状病毒
B.葡萄中含有花青素在碱性环境下显蓝色,可用苏打粉检验假葡萄酒
C.植物油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因发生氧化反应而变质
D.防疫时期很多家庭都备有水银温度计,若不慎打破,应立即用硫黄粉末覆盖
典型例题复习
答案 A 
解析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由C、H、O、N、P等元素组成,常用体积分数为75%的医用酒精杀灭新型冠状病毒,故A错误;葡萄中含有的花青素在碱性环境下显蓝色,苏打粉是碳酸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用苏打粉检验假葡萄酒,故B正确;植物油含有碳碳双键,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因发生氧化反应而变质,故C正确;Hg和S常温下反应可生成HgS,若水银温度计不慎打破,应立即用硫黄粉末覆盖,故D正确。
典型例题复习
【典例7】 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典型例题复习
答案 C 
解析 A项,工业一般将Cl2通入石灰乳中生产漂白粉,错误;B项,向NaCl溶液中通入CO2,无法生成NaHCO3,错误;D项,电解MgCl2溶液不能得到金属镁,错误。
谢谢观看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一站式复习之讲义
第二单元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分类
【高考考情分析】
物质的组成、性 质和分类多结合化学与STSE进行考查,体现化学的实用性;或以前沿科技为载体进行命题,体现化学的创新性;或以古代科学文明、古诗词等为载体进行命题,推介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备考中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本讲知识比较零碎,容易混淆,在复习时,要注意关键字的理解和记忆、一般中的特殊情况等,解题时可采用“概念对比法”或“反例否定法”等方法解决方法;
2.虽然知识相对简单,却是考试中最容易失分的地方。可采取如下方法突破:见到题中最爱挖坑的关键词先想可能挖的坑是什么,题中是不是有坑等着我跳,要是让我设计这道题我在哪挖坑等。当然,这是建立在基础打牢,多刷题、多进行类似思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
3.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与变化等都属于基本概念的范畴,在高考卷中单独考查的概率很小。
预计2025年高考将以选择题的形式会结合与社会热点相关的物质、医疗卫生、材料、工艺流程等对物质的性质、应用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考查,考查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物质的分类与分类方法的考查,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是否正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判定等,更多是考查对物质成分的了解;二是对胶体知识的考查,命题以重要的热点新闻背景、新科技等为题材考查胶体的特性、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及胶体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基础知识复习】
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物质的组成
(2)物质的分类
①树状分类法
②交叉分类法
【典型例题复习】
1.易错易混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
(2)Na、NaCl、SiO2、H2SO4都称为分子式 (   )
(3)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   )
(4)盐一定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 (   )
(5)能电离出H+的物质一定属于酸 (   )
(6)纯碱属于碱,甘油属于油脂 (   )
(7)Na2CO3·10H2O、KAl(SO4)2·12H2O均属于混合物 (   )
(8)一种金属氧化物若不是两性氧化物,则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
答案: √
2.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中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名称 碳纳米管 胆矾 “84”消毒液 聚乙烯塑料
分类 高分子化合物 弱电解质 纯净物 混合物
答案:D
总结:
常见混合物:石油、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
【基本方法与技能复习】
氧化物的易混点
(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
(3)与H2O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
(4)酸性或碱性氧化物不一定均与H2O反应,如SiO2、Fe2O3。
【基础知识复习】
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关系图
(2)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蒸馏、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分解、电解、水解、裂解
十八化 熔化、气化、液化、酸化 氢化、氧化、水化、风化、炭化、钝化、催化、皂化、歧化、卤化、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
(3)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及规律
①化学反应的分类
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一般转化关系
常见物质的转化规律
(1)强酸制弱酸:CH3COONa+HCl===NaCl+CH3COOH。
(2)强碱制弱碱:NH4Cl+NaOH===NaCl+NH3·H2O。
(3)强氧化性制弱氧化性物质:Cl2+2Fe2+===2Cl-+2Fe3+。
(4)易溶物制难溶物:Na2SO4+BaCl2===BaSO4↓+2NaCl。
(5)难挥发物制挥发物:NaCl+H2SO4 (浓)NaHSO4+HCl↑。
【典型例题复习】
1.易错易混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臭氧变成氧气是物理变化 (   )
(2)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变为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属于物理变化(  )
(3)煤的气化、煤的液化、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   )
(4)I2升华属于物理变化 (   )
(5)NH4Cl分解属于物理变化 (   )
(6)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   )
(7)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浓Na2SO4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   )
(8)向红墨水中加入活性炭,红墨水褪色是化学变化 (   )
(9)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也一定是化学变化(   )
(10)核裂变、核聚变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 (   )
答案: √ √
2.中华诗句华丽优美且富含哲理,古人常将化学知识融入诗句中,以下诗句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答案:B
3.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
A.NaHCO3(s)Na2CO3(s)NaOH(aq)
B.Al(s)NaAlO2(aq)Al(OH)3(s)
C.AgNO3(aq)[Ag(NH3)2]+(aq) Ag(s)
D.Fe2O3(s)Fe(s)FeCl3(aq)
答案:A
【基本方法与技能复习】
物质变化的认识误区
(1)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电解质溶液导电均属于化学变化。
(2)核素之间的转化既不属于化学变化也不属于物理变化。
(3)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熔化、浓盐酸挥发属于物理变化。
(4)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或硫酸铜溶液均有沉淀生成,前者为蛋白质的盐析,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
物质性质的误区
(1)S燃烧不能直接生成SO3而是生成SO2。
(2)Al2O3、SiO2、Fe2O3与H2O不反应,不能直接转化为Al(OH)3、H2SiO3、Fe(OH)3。
(3)NH3催化氧化不能直接生成NO2。
(4)Fe与Cl2反应不能生成FeCl2。
(5)Fe与H+、Cu2+、S、I2反应不能生成Fe3+。
【基础知识复习】
三、分散系 胶体(★★★)
(1)分散系
①定义: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②分类
A.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
(2)胶体
①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 。
例如:烟或雾、鸡蛋白的溶液、血液、淀粉溶液、豆浆、牛奶、墨水、Fe(OH)3胶体、硅酸胶体
②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
方法: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 ,继续煮沸至液体呈 ,即制得Fe(OH)3胶体。
化学方程式为 。
③性质及应用
④胶体的分离、提纯
A.胶体与浊液的分离——过滤
胶体微粒能透过滤纸,浊液中的微粒不能透过,用过滤的方法可分离胶体和浊液。
B.胶体与溶液的分离——渗析
溶液中的离子或小分子能透过半透膜,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将所得溶液盛于半透膜制作的渗析袋中,置于流动的蒸馏水里一段时间即可除去胶体中的小分子或离子。
【典型例题复习】
1.易错易混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   )
(2)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   )
(3)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作漂白剂 (   )
(4)沸水中滴加适量饱和FeCl3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能力增强 ( )
(5)“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   )
(6)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不属于胶体 (   )
(7)向污水中投入明矾,生成能凝聚悬浮物的胶体:Al3++3H2OAl(OH)3(胶体)+3H+ (   )
(8)将1 mol FeCl3溶于沸水,可得到NA个Fe(OH)3胶粒 (   )
答案: √ √ √
【基本方法与技能复习】
看到“胶体”就注意的6个易误点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 nm)。
(2)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
(3)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4)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的电荷。
(5)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有电荷。胶体与溶液一样是电中性的。
(6)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