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 出塞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 出塞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出塞》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对于朗读和背诵较为熟悉。然而,他们可能对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意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启发。同时,四年级学生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阶段,对于古诗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背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意境,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出塞》。
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关键字词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会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法,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代边塞诗的兴趣和热爱,感受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到诗句中。
(3)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将士情怀。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边塞诗,引发兴趣
① 激发兴趣,唤起回忆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与边塞相关的诗歌?请回忆一下,并尝试背诵其中一首。”
学生积极回忆并尝试背诵,营造课堂氛围。
② 提问互动,激发兴趣
教师:“你们觉得边塞诗中,诗人通常通过哪些景物或场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请谈谈你们的想法。”
学生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
(2)引出课题,介绍诗人背景
① 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出塞》,它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之手。那么,你们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呢?他的诗有哪些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② 讲述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铺垫
教师:“《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反映了诗人对边关士兵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期望。我们接下来将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意境。”
通过介绍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二)初读感知
(1)感受韵律美
① 教师范读,营造氛围
教师首先充满感情地范读《出塞》,注意控制语速和语调,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停顿,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② 学生跟读,模仿节奏
教师范读结束后,邀请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跟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发音和节奏,及时纠正错误。通过跟读,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技巧。
(2)理解诗歌大意
① 学生自读,尝试解读
在掌握古诗诵读技巧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由朗读。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尝试理解诗歌的大意。
② 小组讨论,分享心得
学生自读结束后,组织小组讨论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并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③ 教师点拨,深化理解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点拨和补充。教师可以从诗歌的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三)深入研读
(1)逐句朗读,分析关键字词
① 首先,我将带领学生们逐句朗读古诗《出塞》,注重字音、节奏和情感的把握。在朗读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们注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秦时”、“汉时”,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时空背景,理解诗人通过历史背景的描绘,营造出的苍茫与深远的意境。
② 接着,我会对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深入讲解,如“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长征”,引导学生们理解这些词语所传达的将士们远离家乡、长期戍边的艰辛与牺牲精神。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们关注诗句中的意象,如“明月”、“边关”,让学生们想象这些意象所构成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想象联想,感受边塞风光
① 在学生们理解了诗句的基本含义后,我将引导他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所描绘的边塞风光。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能想象出‘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吗?”、“你们觉得‘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等,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想象。
② 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和讨论,我会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我会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那遥远的边关之上,仰望着那轮明亮的秦时明月,感受着那吹过边关的凛冽寒风。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们想象那些远离家乡的将士们,在漫长的征战岁月中,他们的思乡之情、对和平的渴望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通过这样的想象和联想,学生们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四)字词讲解与句子分析
(1)字词含义与用法解析
① “但使”的含义与运用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诗中的“但使”这个词。它表示“只要”的意思,带有一种假设的条件性。诗人通过这个词表达了一种对英勇将领的渴望,同时也透露出对和平的期盼。
② “龙城”与“飞将”的典故与象征
“龙城”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边防重地,而“飞将”则是指英勇善战的将领。诗人借这两个词,既点明了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又展现了对英勇将领的赞美和向往。
(2)疑难句子解析与优美句子赏析
①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深层解读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关的凄凉与将士的艰辛。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通过时空的交错,表达了边关战事的持久与沉重;“万里长征人未还”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②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艺术表现力
这句诗以假设的语气,表达了对英勇将领的期盼和对和平的坚定信念。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使得这两句诗充满了艺术感染力,既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又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
(五)问题解答与课堂互动
(1)理解诗歌情感
① 探究诗人情感
师:同学们,读完《出塞》这首诗,你们觉得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思考后回答)诗人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师:非常棒!诗人通过描绘明月和边关的景象,唤起了我们对历史上战争的回忆,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深切渴望。
② 体会诗人愿望
师:在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生:(讨论后回答)诗人希望如果有像李广那样的英勇将领在边关守卫,敌人就不敢来侵犯我们的国土。
师:很好!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英勇将领的向往和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2)分析诗句特色
① 解读“龙城飞将”
师:那么,“龙城飞将”指的是谁呢?他又有何特点?
生:(翻阅资料后回答)龙城飞将指的是汉朝名将李广,他勇猛善战,敌人都很害怕他。
师:回答得很好!李广是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的英勇事迹为后人传颂。在诗中,诗人借用李广的形象,表达了对英勇善战将领的敬佩。
② 赏析优美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诗中的优美句子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生:(思考并回答)这句诗描绘了明月照耀下的边关和远行万里仍未归来的将士。
师:没错!这句诗不仅展示了边关的荒凉和孤独,也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深深同情。
③ 感受诗歌韵律
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感受它的韵律美吧!
(学生齐声朗读)
师:很好!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这也是古诗的一种魅力所在。
④ 对比分析边塞诗
师:最后,我们来对比一下《出塞》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其他边塞诗,看看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讨论并回答)它们都描绘了边关的景象和将士的生活,但具体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侧重点有所不同。
师:非常棒!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边塞诗的特色和魅力。
六、教学心得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让他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将士情怀。在字词讲解和句子分析环节,我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易于理解。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我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补充。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七、作业安排
(1)背诵并默写古诗《出塞》。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3)搜集并阅读其他边塞诗,感受不同诗人对边塞的描绘和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