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请将答案的代号填入相应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2分)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亲笔致信宋庆龄“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毛泽东邀请宋庆龄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B.协商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C.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D.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2.(2分)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可能集中在( )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3.(2分)如图为红色文物“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红旗”,曾高高飘扬在上甘岭阵地,上写:英勇前进( )A.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敢为人先首创精神C.艰苦创业奋斗精神 D.执政为民奉献精神4.(2分)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分了地,出了气,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2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请对以下推论进行判断( )史实 结论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A.史实错误,结论正确 B.史实正确,结论错误C.史实和结论都正确 D.史实和结论都错误6.(2分)1954年9月,一位记者记录了一场盛事: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商量着国家大事。这场“盛事”( )A.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C.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D.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2分)《大豆过江》中有诗云:“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 )A.国民经济恢复期 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8.(2分)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A.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9.(2分)口号是历史的浓缩,从口号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打倒一切”、“造反有理”、”“停产闹革命”这类口号出现在( )A.“一五”计划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C.改革开放初期 D.三大改造时期10.(2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其中( )A.邱少云 B.雷锋 C.王进喜 D.邓稼先11.(2分)辉煌70年,奋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分别是( )A.中华民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B.抗日战争胜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2.(2分)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农民咏唱新生活“吃不愁,穿不愁,又娶媳妇又盖楼”.这种新生活的出现归功于( )A.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三大改造13.(2分)如图是小李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横线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14、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3年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________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B.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4.(2分)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 国,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15.(2分)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2001年,我国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的新途径是( )A.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B.“一带一路”的建设C.上海自贸区的成立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6.(2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范畴的是(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科学发展观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7.(2分)下列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的是( )A.全面建成和谐社会 B.全面依法治国C.全面从严治党 D.全面深化改革18.(2分)“打赢蓝天保卫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口号体现的发展理念是( )A.创新 B.协调 C.共享 D.绿色19.(2分)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23日访问俄罗斯时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我国的根本发展道路是( )A.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B.可持续发展道路C.依法治国的道路D.共同富裕的道路20.(2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征程,波澜壮阔﹣﹣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8万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2551美元( )A.实现了中国梦宏伟蓝图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C.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D.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二、综合材料题(21题18分、22题14分、21题16分、24题12分,共60分)21.(18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巩固政权,外要反击外来侵略的重任。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材料一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到今年(2024)是多少周年?材料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谁?材料二:毛泽东对一位解放军高级将领说:“要尽快入朝………给你10天准备时间,出兵时间初步预定10月15日。”(2)材料二中的“高级将领”指的是谁?这次入朝的最终结果如何?材料三:1950年,新中国颁布了一部法律,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3)材料三出自哪部法律?它与材料二中的事件有何共同作用?材料四:1954年9月,会议通过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4)材料四中的会议是哪次会议?该会的召开有什么重大意义?22.(14分)为了纪念改革开放四五周年,某市某校学生在网上搜集了如图两幅图片,以《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为主题进行了相关探究活动。【图现建设历程】(1)图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轻工业或重工业)是 ;图二中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填字母);现在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对比中求经验】(2)图二ABCD代表的四个城市中 (填字母)曾在《南京条约》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时被开辟为经济特区。对比这座城市两次开放的结果,给我们今天怎样的启示?【探究建设变化】(3)从图一到图二,我国经济建设发生了哪些变化?试从目的、分布范围及经济体制总结变化。2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次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1)材料一中的三次会议上确立了哪些党的指导思想?材料二 中国梦,富强梦;中国梦;中国梦,幸福梦……睡狮猛醒巨龙飞腾,万里长城巍巍昆仑,中国精神如日东升。(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材料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说:“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3)根据材料三,我国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写出两个方面即可)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发出“全面从严治党”动员令,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5)试归纳上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果的共同点。24.(12分)“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这是2019年9月29日,并运用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该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23-2024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请将答案的代号填入相应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2分)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亲笔致信宋庆龄“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毛泽东邀请宋庆龄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B.协商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C.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D.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解答】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各民主党派、人民解放军、各地区,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建设大计,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可知,A项正确,排除B项,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彻底粉碎了“四人帮”,中国开始进入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并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也与“全国革命胜利在即,亟待商筹”不符;长期共存;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1957年8月,排除D项。故选:A。2.(2分)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可能集中在( )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解答】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国家获得了独立,西藏和平解放和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故选:C。3.(2分)如图为红色文物“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红旗”,曾高高飘扬在上甘岭阵地,上写:英勇前进( )A.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敢为人先首创精神C.艰苦创业奋斗精神 D.执政为民奉献精神【解答】A.根据材料“上甘岭阵地”可知,材料反映的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关键战役、浴血奋战,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B.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指红船精神,排除B项。C.艰苦创业精神指的是特别能吃苦,能坚持,排除C项。D.执政为民奉献精神属于红船精神,排除D项。故选:A。4.(2分)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分了地,出了气,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答】土地改革在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开展,因而①不符合题意,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经济上翻了身,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5.(2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请对以下推论进行判断( )史实 结论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A.史实错误,结论正确 B.史实正确,结论错误C.史实和结论都正确 D.史实和结论都错误【解答】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选:B。6.(2分)1954年9月,一位记者记录了一场盛事: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商量着国家大事。这场“盛事”( )A.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C.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D.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答】据题干“1954年9月……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商量着国家大事”和所学知识可知,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1949年;题干并未涉及到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问题;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是土地改革的完成,排除C。故选:D。7.(2分)《大豆过江》中有诗云:“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 )A.国民经济恢复期 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解答】从图片中的大豆的形状与大小,以及图中的诗。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出现了不切合实际的浮夸风,故B符合题意,不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故选:B。8.(2分)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A.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解答】据所学知识,1953年,到1956年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58年推行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规律,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灾难,中共开始转变政策;至1965年。综合来看。故选:D。9.(2分)口号是历史的浓缩,从口号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打倒一切”、“造反有理”、”“停产闹革命”这类口号出现在( )A.“一五”计划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C.改革开放初期 D.三大改造时期【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故选:B。10.(2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其中( )A.邱少云 B.雷锋 C.王进喜 D.邓稼先【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C正确。A错误。B错误。D错误。故选:C。11.(2分)辉煌70年,奋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分别是( )A.中华民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B.抗日战争胜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解答】辉煌 70 年。中华民族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成为国家的主人。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选:D。12.(2分)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农民咏唱新生活“吃不愁,穿不愁,又娶媳妇又盖楼”.这种新生活的出现归功于( )A.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三大改造【解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集体所有制优势。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故选:C。13.(2分)如图是小李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横线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14、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3年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________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B.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答】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B项正确,新中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排除A项,开发开放浦东地区,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选:B。14.(2分)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 国,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解答】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深圳在短短几年内,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故选:D。15.(2分)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2001年,我国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的新途径是( )A.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B.“一带一路”的建设C.上海自贸区的成立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答】根据题干“2001年,我国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的新途径”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故D正确,排除A,排除B,排除C。故选:D。16.(2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范畴的是(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科学发展观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答】依据教材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故A符合题意,与题意不符。故选:A。17.(2分)下列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的是( )A.全面建成和谐社会 B.全面依法治国C.全面从严治党 D.全面深化改革【解答】依据所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因此A全面建成和谐社会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故选:A。18.(2分)“打赢蓝天保卫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口号体现的发展理念是( )A.创新 B.协调 C.共享 D.绿色【解答】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实现合作共赢。创新、绿色、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金山银山”。故选:D。19.(2分)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23日访问俄罗斯时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我国的根本发展道路是( )A.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B.可持续发展道路C.依法治国的道路D.共同富裕的道路【解答】据“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可知。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选:A。20.(2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征程,波澜壮阔﹣﹣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8万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2551美元( )A.实现了中国梦宏伟蓝图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C.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D.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答】题文材料中的数据表明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表明党的十八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二、综合材料题(21题18分、22题14分、21题16分、24题12分,共60分)21.(18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巩固政权,外要反击外来侵略的重任。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材料一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到今年(2024)是多少周年?材料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谁?材料二:毛泽东对一位解放军高级将领说:“要尽快入朝………给你10天准备时间,出兵时间初步预定10月15日。”(2)材料二中的“高级将领”指的是谁?这次入朝的最终结果如何?材料三:1950年,新中国颁布了一部法律,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3)材料三出自哪部法律?它与材料二中的事件有何共同作用?材料四:1954年9月,会议通过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4)材料四中的会议是哪次会议?该会的召开有什么重大意义?【解答】(1)材料一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今年(2024)是75周年。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材料二中的“高级将领”指的是彭德怀。1950年10月,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1953年2月。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3)材料三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它与材料二中的事件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4)材料四中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故答案为:(1)新中国成立;75周年。(2)彭德怀;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22.(14分)为了纪念改革开放四五周年,某市某校学生在网上搜集了如图两幅图片,以《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为主题进行了相关探究活动。【图现建设历程】(1)图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轻工业或重工业)是 重工业 ;图二中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B (填字母);现在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对比中求经验】(2)图二ABCD代表的四个城市中 D (填字母)曾在《南京条约》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时被开辟为经济特区。对比这座城市两次开放的结果,给我们今天怎样的启示?【探究建设变化】(3)从图一到图二,我国经济建设发生了哪些变化?试从目的、分布范围及经济体制总结变化。【解答】(1)根据图一中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大型轧钢厂”可知,当时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1980年我国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B是深圳,D是厦门,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2)结合所学知识,《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符合题意,说明被动开放则落后。(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目的变化:一五计划目的是实现工业化。建设范围变化:一五计划重点建设东北。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答案为:(1)重工业;B;格局: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多层次(2)D;启示:被动开放则落后。(3)目的变化:一五计划目的是实现工业化;对外开放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范围变化:一五计划重点建设东北;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次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1)材料一中的三次会议上确立了哪些党的指导思想?材料二 中国梦,富强梦;中国梦;中国梦,幸福梦……睡狮猛醒巨龙飞腾,万里长城巍巍昆仑,中国精神如日东升。(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材料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说:“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3)根据材料三,我国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写出两个方面即可)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发出“全面从严治党”动员令,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5)试归纳上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果的共同点。【解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的三次会议中;中共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根据材料二“中国梦,富强梦,振兴梦,幸福梦……睡狮猛醒巨龙飞腾,万里长城巍巍昆仑,“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3)根据材料三“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发展问题。……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可知、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等。(4)根据材料四“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双轮驱动,而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5)本题有一定开放性,紧扣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实事求是;都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故答案为:(1)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2)基本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3)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等。(4)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5)都是党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实事求是;都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24.(12分)“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这是2019年9月29日,并运用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该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解答】本题是历史小论文,根据“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平凡造就伟大、不懈的奋斗精神,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提炼主题伟大出自平凡。结合具体的英雄模范人物展开论述即可,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就把好事做到哪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为改变兰考县的落后面貌,亲自带队展开调查研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自己英勇牺牲,在大火烧到自己身上时,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发生井喷险情时,用身体搅拌泥浆;“两弹元勋”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直到逝世后才广为人知,是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自力更生。最后得出结论、焦裕禄(黄继光、王进喜、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却在各条战线上干出了各自不平凡的业绩,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故答案为:观点: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论证:“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就把好事做到哪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为改变兰考县的落后面貌,亲自带队展开调查研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焦裕禄(黄继光、王进喜、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却在各条战线上干出了各自不平凡的业绩,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