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案

资源简介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故事来认识世界。这篇课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以幽默诙谐的对话和情节吸引学生,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不同性格的人的行为特点。然而,学生可能对于故事中的深层寓意,如做事不能急躁也不能拖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慢性子”和“急性子”的含义。
(3)引导学生体会裁缝和顾客的性格特点,懂得做事不能过分急躁,也不能拖拉。
三、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2)理解裁缝和顾客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即做事既不能过分急躁,也不能过于拖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享经验故事
① 互动提问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特别着急,想赶紧做完某件事情的情况呢?或者,有没有过因为不着急,而慢吞吞地做事的经历呢?
生:(回答)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急性子和慢性子的不同吧!
② 引导学生反思
师:听了大家的故事,我们发现急性子和慢性子各有各的特点。那么,这两种性格特点在做事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大家说得都很棒!确实,急性子可能让我们做事更高效,但也可能因为急躁而出错;慢性子虽然稳重,但也可能因为拖延而耽误事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平衡这两种性格特点,做到既高效又不急躁呢?
(2)揭示课题
① 引出课文
师:其实,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就讲述了一个关于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的有趣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性格特点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② 激发学习兴趣
师:那么,这个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他们又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来寻找答案吧!
通过这样的导入新课环节,我们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深入探究字词之美,感受语言魅力
(1)揭示生字新词,激发学习兴趣
① 展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注意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
② 教师示范书写,让学生跟读并尝试书写,感受汉字的韵律之美。
(2)创设语境,理解字词含义
① 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慢性子”和“急性子”的性格特点。
② 引导学生运用生字新词造句,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句子,增强对字词用法的理解。
(3)互动讨论,拓展字词应用
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生字新词相关的有趣故事或经历。例如,有学生可能分享自己如何因为急躁而犯错,或者因为耐心而取得成功的经历。
② 教师总结学生的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生字新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4)趣味游戏,巩固字词记忆
① 设计有趣的字词游戏,如“生字新词接龙”、“找错别字”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
② 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趣味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营造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① 教师首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整篇课文,特别要注意不同角色的语气转换和情感的表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进入故事情境。
②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比如:“裁缝在回答顾客的问题时,语气是怎样的?顾客听到裁缝的回答后,表情又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学生跟读模仿
① 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尝试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调进行朗读。教师在学生跟读时,要注意纠正发音错误和语调不当的地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② 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模仿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竞争意识。
(3)分角色朗读
①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担任裁缝和顾客的角色进行朗读。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并体验课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② 在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和感受。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朗读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并体会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同时,这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方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和有趣。
(四)理解课文内容(师生互动,深化理解)
(1)逐段讲解,理解人物性格
① 引入段落,让学生默读并思考:这段中,裁缝和顾客分别有哪些表现?
② 提问学生:“慢性子”和“急性子”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找出具体的词句。
③ 师生共同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两位主角的性格特点,并板书关键词。
(2)深入探讨,领悟故事寓意
①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裁缝或顾客,会怎么做?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②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③ 师生共同总结:做事要讲究效率和耐心,过分急躁和拖拉都会影响事情的顺利进行。
(3)联系实际,提升生活智慧
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是怎么处理的?
②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
③ 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更要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分急躁和拖拉。
(五)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深化理解
① 想象情境,代入角色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那位慢性子裁缝,面对急性子顾客的多次改做衣服的要求,你会如何应对呢?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自己的做法)
师:很好,那如果你是那位急性子顾客,你又会怎么做?
生:(学生继续回答)
② 小组交流,分享体验
师:请同学们现在分成小组,交流并讨论你们的想法,稍后我们分享给全班听。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给予肯定与补充)
(2)名言警句,启迪心灵
① 名言引入,启迪思考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做事不能急躁也不能拖拉,这其实是一种人生智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古人的智慧之语吧!
(教师出示名言警句,如“欲速则不达”“勤有功,戏无益”等)
② 分享故事,深化寓意
师:这些名言警句都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接下来,老师将给大家分享一个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故事。
(教师讲述与主题相关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中领悟道理)
师: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分享。
(学生举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六)字词讲解与赏析
(1)生字新词讲解
① “顾客”一词的讲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顾客”这个词。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买东西的人。
师:对,买东西的人我们称为“顾客”。那在课文里,“顾客”有哪些特点呢?
生:急性子。
师:没错,课文里的顾客是个急性子。那他为什么那么急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述的。
(此处可以引用课文原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顾客”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
② “裁缝”一词的讲解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裁缝”这个词。同学们知道裁缝是做什么的吗?
生:做衣服的。
师:没错,裁缝就是专门做衣服的人。那在课文里,“裁缝”又有哪些特点呢?
生:慢性子。
师:对,课文里的裁缝是个慢性子。那他为什么那么慢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述的。
(此处同样可以引用课文原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裁缝”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
(2)句子赏析
师:课文中有很多有趣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比如这句:“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这么慢啊!’”同学们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
生:写出了顾客的急切和不满。
师:没错,这句话通过顾客的动作和语言,生动地写出了他的急切和不满。这种描写方式叫做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一下哦。
(此处可以继续引用其他优美句子或段落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
通过以上讲解和赏析,同学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生字新词的意思和用法,还能学会如何欣赏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注重语言的学习和欣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的有趣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既不能过分急躁,也不能过于拖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既高效又不急躁。
为了加深对这一寓意的理解,我们可以开展以下拓展活动: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急躁或拖拉的情况,并讨论如何改进。
2. 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平衡效率和耐心,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3. 布置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作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写一篇关于如何避免过分急躁和拖拉的文章。
这些拓展活动旨在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耐心。
七、作业安排
1. 背诵并默写本课生字新词。
2. 完成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作文,题目为《我的时间管理秘诀》。
3. 收集并整理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或故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