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案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教材分析】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选自教育部审定普通高中教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学习主题《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步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回顾秦始皇、秦始皇时代,价值在哪里,主旨是什么?中国人民在数千年历史征程中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其间虽有艰难坎坷,特别是近代接踵而至的外族入侵、惨烈尤剧的日本侵华,终能战胜困苦、经受磨练,根本的保证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溯历史之源,是秦始皇顺应了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立了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因此学习本课,要回顾秦统一六国的历程,认识到统一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态开始正式确立,此后这一国家形态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基本特征,强化“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图片、材料或其他媒介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就本课而言,本课所涉及的秦始皇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皇帝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郡县制的内容在初中教材上有所涉及。
基于这样的学情,本课拟采用创设历史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史料分析,建构历史逻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对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影响,并对后面的学习提供铺垫。
【核心素养】
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重要史事(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秦朝疆域的四至,说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疆域(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从秦末农民起义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朝暴政及秦的灭亡。
难点: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秦朝灭亡的原因
【新课导入】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请同学们通过思维导图了解秦朝发展的时间线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感受秦朝统一的条件、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政治制度以及走向灭亡的原因。
【新课讲解】
(一)秦的统一
展示:秦朝时空坐标
一、秦朝的统一
1、统一背景:战国时期,七雄并立,战乱不断,最终由地处西部边陲的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请大家阅读教材内容,概括秦国完成统一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展示>
客观条件:
(1)诸侯纷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兼并哉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有利于国家统一
(3)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主观条件:
(1)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日益强盛;
(2)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和远交近攻的战略。
<教师总结>: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也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在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的局面下,实已蕴含着走向统一的有利因素,商鞅的变法图强和秦王的雄才大略,始终统一的重任落在秦国一方。
2、统一进程
展示:战国七雄形势图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各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秦灭六国后,继续用兵,征服南越、控制西南夷、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并修筑长城,防止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这些举措,进一步扩大了秦王朝统治范围,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3、统一措施:泰王朝是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采用什么制度才能有效地管辖呢?请大家阅读教材,概括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展示>
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编制户籍。
思想:焚书坑儒
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风俗:整顿社会风俗。
<方法指导>
概括措施要注意分清角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概括。
<教师总结>
秦王朝采取的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巩固当时的统治,而且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影响至为
深远。
展示图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请大家阅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和内容,结合教材内容加以理解。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由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组成的制度,其根本目的为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方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是针对皇权和相权而言的,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来讲
的。
(2)内容制度核心一
皇帝制度: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中央官制一三公九卿制:泰朝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之下设置诸卿。三公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处于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状态,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地方行政制度一郡县制:泰朝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兔,完全听命于皇帝。
<展示史料》
史料一“联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料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料三“天子 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思考:史料中反映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是什么?
<学生展示>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教师总结>
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开始,延续二千余年,直至1912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下诏退位才宣告终结。其间共有将近五百位皇帝,皇帝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中央和地方的制度设计也都服务于皇权统治的需要,从而确立起皇帝一个人对全国的专制统治。
<展示史料>
史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史料二: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对于结束长期形成的诸侯割据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思考:依据.上述史料归纳柳宗元的观点及郡县制的意义。
<学生展示>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教师总结>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之上的,时间越长血缘关系越远,而且受封诸侯在自己封国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春秋战国的历史已是最好的证明,秦王朝为了避免分封制的弊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制度也被后世沿用。
4、统一的影响
秦朝的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秦朝历史虽短,但对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请大家阅读教材正文内容,结合教材中所列史料,分析秦朝统一的影响。
方法指导.
历史评价要坚持全面看问题。辩证看问题的原则,从积极和消极,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两方面进行分析,还要注意分析问题的层次性,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基本角度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
《学生展示>
积极:
(1)政治: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
(2)经济: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3)疆域: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本版图、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消极:
(1)政治:赋役严重、秦法严苛使阶级矛盾激化。
(2)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3)文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教师总结>
(二)秦朝的暴政
1、暴政的表现
泰朝完成统一,结束分裂战乱的局面,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民利益,因而得到人民支持。但统一后的秦王朝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满足一人私欲,继续实行严刑峻法,赋役征发无度,致使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过热之中,最终引发人民反抗。
请大家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材料,概括秦朝暴政的表现。
展示材料
史料
(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左之戊。男子力耕不足粮食,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皆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詹其欲也。
——《汉书·食货志》
思考:依据上述史料归纳泰朝暴政的表现。
<学生展示>
赋税沉重
展示图示赋役征发
思考:依据上述图片归纳泰朝暴政的表现。
<学生展示>
徭役繁多
展示图片《湖北云 梦睡虎地秦简》
秦简中规定: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0.00625斤)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没有人身自由)。
<学生展示>刑罚严苛
展示图片焚书坑儒
<学生展示>焚书坑儒
2、暴政的结果
展示图片大泽乡起义
<学生展示〉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
<教师总结〉
泰朝的暴政违背了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历史规律,违背了广大人民需要生活稳定,恢复生产的意愿,必然会激发各种社会矛盾,表面强盛的秦王朝,实已危机四伏。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师】展示陈胜吴广起义的图片和路线图,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1.原因:
(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
(2)法律严酷,逾期处死。
2.过程
(1)起义爆发:陈胜、吴广领导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2)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3)队伍壮大:陈胜不久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4)泰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人咸阳,秦朝灭亡。
(5)楚汉战争: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而发动。
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项羽最终被刘邦击败。
史料探究
史料一:“联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料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史料三:“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思考:史料中反映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是什么?
<学生展示>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板书】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1.秦朝的建立
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清朝的暴政
1.表现
2.影响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原因
2.经过
3.结果
【课后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知道了秦王朝虽然强大,但由于其实行暴政短命而亡。秦朝虽然灭亡,但其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却在此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为中国历史王朝所沿用。他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