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

资源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有三子目,主要介绍了隋唐的统一与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历史演变。“隋唐的统一”与“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两目,着重描写经过长期分裂后,中国历史迎来又一次统一局面。隋朝虽短祚,却对唐朝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隋唐在民族融合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封建社会难得一见的盛世。然统一之中包含着分裂因素,盛世之下难掩社会弊端,“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一目多角度分析了唐朝中期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繁杂,需梳理线索,确定主题,在“盛象”与“衰象”的历史转变中进行深入思考。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对这段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加入了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这段历史的古文材料 ,同时,运用图片、文字、地图等大量资料,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置于历史情景中去,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核心素养】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2.搜集部分唐诗,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隋朝的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
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藩镇割据,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
【新课导入】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大运河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新课讲解】
隋朝兴亡
【师】结合PPT进行新知讲解:
1.建立: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意义: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师】设置问题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回答。
阅读教材,概括隋朝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
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师】出示PPT,结合图片讲述隋朝经济建设的措施及意义。
展示含嘉仓刻铭砖图片
含嘉仓是隋炀帝初年于洛阳城内修筑的。内有粮窖四百座以上,现已发掘出二百八十座。其中,大窖储粮可达一万多石,小窖也有数千石。有一个窖里,还掘出五十多万斤已经碳化的粟。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炀帝末年,东都的布帛堆积如山。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尚未用尽。
展示洛阳城和的图片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洛阳市区及近郊。隋唐洛阳城是宇文恺设计建造的,宇文恺将隋唐洛阳城的规划设计完美的和洛阳的山川地貌结合在了一起,真正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洛阳城的中轴线上,有著名的七天建筑,即:天阙(伊阙)、天街、天门(定鼎门)、天津桥、天枢、应天门、天堂,南北纵贯隋唐洛阳城中,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都城中轴线。
展示大运河的图片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
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师】展示PPT进行史料分析:
“(炀帝大业二年)隋之极盛也。承其全实,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 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吊运者倍之。……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杜佑《通典 历代盛衰户口》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认为隋朝由盛而速灭的原因是什么?
②这段材料列举了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
【师】教师进行总结。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贵族李渊趁机在太原起兵。618年, 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学生活动:
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并回答问题:
1.措施:①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②兴建宏伟壮丽的洛阳城;
③开通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2.原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3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
隋亡原因在于:隋炀帝统治残暴,把沉重的徭役和兵役负担加在农民身上。
2.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吐谷浑,三征高丽。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师】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找出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1.唐朝的繁荣
(1)唐朝的建立
①时间:618年
②人物:李渊
③都城:长安
【师】思考唐朝是如何建立和实现国家统一的?
材料 唐高祖李渊(566-635),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西北)人,祖籍邢州尧山,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7岁袭封唐国公。开皇中,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又历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又升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师】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请同学们通过教材及史料学习“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贞观之治
材料 唐太宗即位后,因目睹大隋的兴亡,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戒自己及下属。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政策,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唐太宗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征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生:①原因:经济上,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表现:国家出现了开明政治局面。
【师】多媒体出示武则天的图片及简介,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
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武周政权: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师】唐太宗之子高宗在位时,皇后武则天参与朝政,高宗死后不久,她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当政期间,尽管政权纷纭,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无字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赡凿而成的,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线刻而成,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衡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因而这座无字碑历来闻名遐迩。
(4)“开元盛世”
【师】通过教材学习“开元盛世”的原因。
①原因:在政治上,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大兴文治。经济上,发展生产;军事上,改革兵制。
②表现:国家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师】通过“历史纵横”了解“唐朝曲辕犁”。
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中有关于曲辕犁的记载。曲辕犁在三个地方有重大改进:一是长直辕改为短曲辕;二是加装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三是改进了犁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至此,耕犁基本定型。
【师】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是如何治理的?结合课本完成下面表格。
2.唐朝的民族交融
民族 与唐的关系 作用
突厥 贞观初年,唐军击败东突厥,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唐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回纥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大部分入居河西走廊和西域,入居西域的回鹘人发展为后来的维吾尔族
吐蕃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靺鞨 唐玄宗封靺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职贡图》
这幅图传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唐蕃会盟碑
【师】通过“历史纵横”了解“回纥”这个民族。
7世纪初,游牧在色楞格河一带的回纥受突厥的奴役。为了反抗突厥的压迫,回纥联合铁勒诸部,在唐朝军队的支持下,灭亡东突厥汗国。随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回鹘。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除一部分迁入内地与汉人融合外,大部分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入居西域的回鹘人,逐渐融合当地居民,发展为后来的维吾尔族。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师】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此时的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背景: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节度使兵力扩大,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
(2)概况:755年,安禄山和其部将史思明起兵叛乱,这场叛乱历时8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师】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什么影响?
(3)影响: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在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师】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找出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2.藩镇割据局面
(1)形成原因: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落镇割据局面。
(2)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师】阅读材料,思考“黄巢起义”是如何发生的?结局如何?
材料一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婕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移共桃花一处开。”(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起兵。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
生归纳总结。
3.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官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师】了解朋党之争。
“朋党之争”唐朝后期的朋党之争是指以牛僧孺为首的官僚集团和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所以又称“牛李党争”实际上是唐初以来门阀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的延续。
(2)概况:875年,黄巢领导农民起义,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
【师】同学们阅读材料内容并思考,五代十国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五代”“十国”的范围是什么?
4.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五代”: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3)“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4)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板书】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隋朝的统一与建设
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贞观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朝的疆域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之间好象始终都会有差距的,更何况一节涉及到本身就相当深奥难懂的西方思想哲学的课。因此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始终有很多疑问在困扰自己。在重新整理和审视后,有了这样一些反思:
第一:内容主旨把握是否准确?一堂有效的历史课,教材资源是不可忽视也是不能忽视的。如何用教材,而不是讲教材,这就涉及到教师如何解读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教材,从而引导好学生用好教材。教材的主旨把握了吗?教材中的重难点真正解读清楚了吗?教材资源是否真正运用充分了吗?一连串的问题都值得再思考,再探索。
第二:预定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一节课时间有限,如何使学生能对古代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有清晰的认识,并能理解历史演变中各种表象中内在的逻辑关系?这正是课堂有效性的具体体现。引用的材料是否有效?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中的问题解决和师生间的互动能否使学生在微观的历史现象解释中把握宏观历史的发展与历史现象的实质呢?这也是需要反思的地方。
第三:核心素养培育是否有效?多途径的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多方面的历史学科素养是否在课堂活动实践中得以滋育?所设计的活动与评价方式是否真正有效?这也是需要在实践、探讨之后改进的地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