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教材分析】教材从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四个方面阐述了三国至隋唐五代思想文化的新成就。儒、道、佛三家既相互影响又各自发展,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点。文学、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大放异彩。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带来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在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的同时,又使中华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学情分析】经过初中历史和平时学识的积累,同学们对大唐盛世的文化如诗仙李白等人耳熟能详,对佛道宗教及知名的雕塑如龙门石窟也略知一二,能在整体上把握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呈现的分裂到统一的政治格局,这些都有助于展开本课的深度学习。有别于之前学段,高中历史在涉及本课时侧重历史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要求对三教合一的历史现象加以剖析并联系现实,在列举科技文艺成就时更注重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性,同时提倡以正确的家国观正视该时期中华文明的外延与发扬光大,需要学生积极思索、勇于探究。【核心素养】1、能够运用初唐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以及相关文字材料,解释佛教本土化的原因。2、知道玄奘、鉴真等人对中华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学习他们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3、知道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在多领域的成果,领悟到文化互动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国至隋唐文化的代表成就难点:各阶段文化产生的社会状况尤其是佛教的兴起以及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新课导入】师:各位同学对于唐诗一定不会陌生了,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学习不少经典的唐诗作品,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唐诗文化的魅力。实际上,唐诗文化只是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通过第五、第六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这一时期政治格局的动荡变迁,但实际上这并没有影响到这一时期文化情况的繁荣。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进入到今天的学习,一起去领略一下三国至隋唐时期丰富多彩的文化吧。【新课讲解】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思想1.出现危机:儒学失据师:我们之前在讲第4课的时候提到了汉武帝为了加强对于全国的思想控制,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大家注意一下这个“独”字,这就标志着在上层思想领域上,儒家思想实现了绝对垄断。但是,思想上的绝对垄断往往会造成内部的腐败,正如汉朝后期儒学家将研究重心放在了探究烦琐、迂腐、荒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纬和经术上,在寻章摘句上面下功夫,对于现实问题而是闭口不谈。实际上,东汉末年分裂动乱的格局,早已宣告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两汉经学已经无法实现逻辑自洽。董仲舒的儒学观点早已不再适应当时的时代环境。因此,随着岁月的流逝,汉代经学已经离社会渐行渐远。材料:以前高门世族是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却是“高门子弟,耻非其伦”。以前是公卿士大夫靡不“穷经”,而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庶罕通经业。”出现皇帝诏议,“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师:我们从这段材料中不难看出,到了魏晋时期,儒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已是远不如从前,遭到了众多社会民众,尤其是上层社会的鄙夷。实际上,儒学的危机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动乱有关之外,与儒学思想自身也有关系。儒学思想是强调积极有为的思想,它号召人民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有所作为的目的。但是在当时战争不断的情况之下,实际上人们是很难建功立业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哪一种思想能够安慰到当时人们“受伤的心灵”,那么它就会拥有绝对的受众。所以咱们同学看看教材42页第一自然段,在魏晋时期是哪两个宗教开始异军突起,开始在社会思想领域上“崭露头角”?同学:西汉传入的佛教和东汉产生的道教。2.面对危机:佛教、道教的出现师:首先我们来看看佛教。我们经常把“阿弥陀佛”挂在嘴边,平时呢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了家人里的老一辈也会想着要“烧香拜佛”,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佛教在民间是拥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的。那么我们通过初中的学习中了解到了佛教是在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它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它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中拥有大量的簇拥者,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它解决了中国本土文化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人的归宿。它所提出的“六道轮回”、“投胎转世”的观点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因此佛学通过广大中国佛教徒的努力,在中国本土展现出了它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低门槛、低成本的特点迅速在中国土地上站住了脚跟。师:下面我们再来谈一谈道教。实际上道教与佛教不同,它属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我们当时在讲东汉灭亡一节时,提到了东汉末年张角创立的秘密宗教“太平道”,实际上,它就是我国道教的前身。当时这个“太平道”宣言只要教徒喝下符纸泡过的水,就能到了消灾祛病的效果,所以道教在当时吸引了不少的社会民众。道教的核心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确实也吸引了不少教徒。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同样是一个人摔倒,儒家会告诉你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而道家则会告诉你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睡一觉吧。师:那么我们就介绍了以上佛、儒、道三个思想流派,这三个流派在当时的社会上彼此并存,由原来的儒家独大逐步演变到了现在的三家鼎立。这三派的教义彼此之间有相似的部分也有完全相反的部分。例如儒家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与佛教的“远离红尘、出家修行”便十分矛盾。而儒家的“兼济天下”与佛教的“普度众生”又在某一方面达成了巧妙的契合。因此正是因为三教之间有不同点,又有相似点,因此三教之间的相互交流才既有可能性又有必要性。材料:师:这一张图片的名称是《虎溪三笑图》,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儒、道、佛三教之间融洽相处的一面。那么咱们同学看看教材42页第二自然段,找找看隋唐时期的宗教政策是什么?是否推动了三教之间的繁荣共生?学生:隋朝时期实行“三教合一”政策,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而唐朝时期则是秉持“三教观念”的观念。师:没错,隋唐时期由于统治者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文化观念,因此使得各个思想教派在这一时期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实际上,唐朝对于外来文化始终秉持着“兼收并蓄”的态度,除了以上提到的儒释道三教之外,当时在长安,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摩尼教、番教、东巴教等教派势力均有分布。3.解决新的危机:反佛、灭佛师:我们刚刚也提到了,佛教因为它的入教门槛低、教义吸引力大,因此在社会上吸引了大量的教徒。当时的政府也看到了佛教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因此也给予了佛教势力很大的优惠,例如和尚可以不用服役,寺院能够占有不少的田地且不用缴纳赋税。那么在这一情况下,佛教的过度发展会不会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呢?让我们来看两段材料。材料: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魏书·释老志》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范缜《神灭论》师:我们从以上两则材料不难发现,佛教过度发展而带来的消极影响是肯定的,那么具体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呢?我们结合书中的内容和以上两段材料来概括一下。学生回答并由教师总结:①耗费大量钱财 ②破坏家庭秩序 ③影响社会运作师: 因此在当时,无论是统治集团还是民间,反佛、灭佛的声音从未停歇过。在民间有南朝的范缜抨击佛教,反对佛教投胎转世的观点,用唯物主义的立场坚定地认为“形亡而神灭”。而在统治阶层,也曾多次浩浩荡荡地展开灭亡行动,比较著名的有“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但是正如我们同学所预料的那般,人民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佛教在民间拥有着极广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因此并不会随着这些反佛与灭佛运动而动摇根基。当国家的对佛政策转向和缓时,佛教便会再度“春风吹又生”。师:我们有一个成语叫“三教九流”,这里的三教指的就是佛、儒、道,这三者构成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和灵魂。而在这之中,儒家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总结归纳一下儒家思想自产生到隋唐时期的一个发展脉络,我们同学也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笔记。文学艺术师:在介绍完了思想之后,我们再来讲一讲文艺。实际上,思想对于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是具有很大的影响的,我们就以唐朝最为著名的三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来打比方。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诗的风格逍遥奔放,仙气外露,因此称为“诗仙”。王维深受佛教思想影响,诗的内容充满禅意,追求内心恬静,因此称“诗佛”。杜甫则出身宦官世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诗中表达了积极地入世,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被称为“诗圣”。因此在三国至隋唐这样一个思想蓬勃发展的时代,文艺的创作势必也将是百花齐放的景象。那么接下来请同学通过阅读教材43页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来简要概括一下魏晋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文学成就。1.文学——诗以寄情学生:(1)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2)隋唐时期:唐诗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师:同学们总结地很好,其实我们从小到大学习了不少的唐诗,也认识了不少诗人。相比大家最为熟悉的也就是唐朝诗坛的两颗双子星——李白和杜甫吧。他们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诗作中体会到他们极具个人风格魅力的诗歌语言。师:咱们先说说李白,李白他出生于商人家庭,按照当时唐朝的规定来说,他是无法参与科举的。于是与科举无缘的他从青年时期开始就四处游山玩水,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的诗作。他来到庐山,便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到黄鹤楼,便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不难发现李白诗中蕴含的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后世赞他是“诗仙”。李白的诗作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师:咱们再聊聊杜甫,与李白不同,杜甫出身与官宦世家,自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因此充满着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杜甫的中年时期,亲眼目睹了当时唐朝历史上的安史之乱,看着昔日繁华的长安变成了一座荒凉的鬼城,他不禁感慨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至此之后,杜甫的诗中更多地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而正是因为杜甫他的诗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眼里满是对于国家前途的忧思,这种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使得他被后世冠以“诗圣”的美称。师:我们不难从这些诗人的诗中看到蕴含在其中的鲜明个人特色。实际上,唐诗的风格多样,每一类风格的唐诗都传递着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说唐诗并不只是朗朗上口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情况下他们还承载着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感情。2.书法——书以写意师:咱们同学还记得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字是什么吗?没错,甲骨文。实际上文字从一开始只是单纯地承载着记事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重视书写的美观,对于审美性的需求开始有所提升。大家看看教材43页,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字的书写开始成为一种艺术?又是从什么开始各种书体基本上均已具备?学生:东汉时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各种书体均已完备。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对,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各种书体的书法作品。师:东晋时期是书法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精通各项字体的“书圣”——王羲之。他的行书被后世称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作品吧。《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师:有了天下第一,自然也就会有天下第二,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天下第二行书”。师:有的同学一定会讶异,为什么这幅作品中有那么多涂涂改改的内容,还能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呢?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展示一段材料:材料:唐玄宗天宝14年,安禄山起兵,颜真卿堂兄颜杲卿及其子颜季明守常山郡。天宝15年,安禄山围攻常山,执颜季明,藉逼颜杲卿降。但颜杲卿不屈,大骂安禄山,颜季明被杀。不久城为史思明所破,颜杲卿被押至洛阳,见安禄山。颜杲卿怒骂安禄山,被处死。颜氏一门三十余口被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至河北寻得颜季明头颅,挥泪写下《祭侄文稿》一文,23行,共234字。师:看到这里想必我们很多同学已经明白了,这幅作品名字的由来以及背后的故事。我们说书法作为一种源于文字而又高于文字的艺术,它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是有灵魂有生命力的,当作者的手中毛笔接触到宣纸的那一刻,作者的情感就已经渗入到了书法作品之中。因此咱们说书法作品它实际上是“书以写意”的艺术。3.绘画——画以传神师:说完了文学和书法,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看看绘画方面。关于绘画的定义,中国古代的第一步字典《说文》中这样界定——“画,界也”,意思是手握画笔,描绘四方。实际上,最早的绘画作品主要偏向于写实,力求对于真实环境的写照,但随着绘画技术与时代风格的不断演进,中国的绘画作品从原先的写实逐渐地转向写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追求意境。书中主要介绍了顾恺之和吴道子两位画家,其中前者是中国史上第一位有姓名的画家,而后一位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画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两位画家的作品。吴道子《送子天王图》顾恺之《女史箴图》师:此外书中还介绍到了石窟和歌舞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家在课下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去了解。那么刚才我们介绍完了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那么讲到这里,同学们来看看教材44页的这一个思考点,想一想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可以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个人等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回答并由教师总结:(1)经济上: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2)政治上: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产生,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的人才群体,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3)社会上: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4)文化上:中国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包容性强,既个性突出,又广收兼蓄,既强调传统,又不乏开拓创新。中华文化不仅内部可以进行自我调节,而且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具有很强的化解和包容能力。(5)民族及对外交流上: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晋隋唐时期,印度、中亚文化传入,深刻影响中国文化,其中以绘画和雕塑较为显著。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及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科技师:简介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420-500 年)字文远,今河北人,古代杰出的大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有着巨大贡献。出示圆周率的概念,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对圆周率的研究,以图片方式展示祖冲之使用的运算工具“算筹”。师:出示贾思勰的图片,简介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师:出示材料:《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生:讨论,回答: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师:介绍《齐民要术》对于世界的影响,展示农业谚语。师:出示《禹贡地域图》,介绍西晋地图学家裴秀。师:介绍隋唐的科技成就: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回答。中外文化交流师:那么刚刚我们从思想、文艺以及科技的角度去回顾了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当时中国文化的繁荣与软实力的强大。正是由于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的强大,因此才会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当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仰慕与中国先进的经济文化实力,纷纷派遣留学生、使者、商人来到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那么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将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分为了佛学交流、商业贸易与文化学习三个方面,接下来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45页至46页的内容,来自己总结归纳一下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关内容。学生阅读教材并自行完成表格:师:唐代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同时,也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接下来我们来浏览一下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于周边东亚国家文明演进的影响:①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②思想与宗教方面:佛教经过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中国的儒学也传入朝鲜、日本,产生深远的影响。③社会与习俗方面:饮茶与围棋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传人朝鲜和日本。朝鲜贵族宽衣博带的服饰和妇女的发式多是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影响。④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都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造起来的。寺院建筑也是效仿唐,比如唐招提寺,是由鉴真大师及其弟子依据唐寺院的风格式样建造的。⑤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朝鲜,漏刻、测影等仪器,印刷、水车制造、瓷器烧制、铜镜铸造等技术,均在唐朝传入日本:在农业上,中国茶种传人日本。⑥制度方面: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颁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板书】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历程2.发展特点3.影响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三、走在世界前列的科技四、中外文化交流冲突与交融并存、创新与继承助力【课后反思】本课属于思想文化史的内容,内容庞杂且相对枯燥,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内很难面面俱到地涉及到每一个点。因此,我将梳理基础知识的任务作为预习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完成而不占用课堂时间。我将本课的主题提炼为“互动孕育新生”,在课堂上着重从文化互动这个角度进行讲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领悟到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性。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要采用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的策略,利用初唐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创设陌生、复杂、开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虑到高一学生的阅读水平,本课在设计时没有采用大段的文言文材料,而代之以现代文材料或者较为短小精悍、易于理解的文言文史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