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重难点】 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新文化运动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法
【时空坐标】
【核心概念】复辟帝制、护法运动、北洋军阀、护国运动、近代民族工业、新文化运动
【梳理知识、自主学习】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时间 事件
1912年3月
1913年
1914年5月
1914年底
1915年5月
1915年12月
2、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维护共和):从二次革命到护国战争
斗争 时间 引发因素 概况 结果
革命 1913年 宋教仁案 —— 失败
运动 1915年 袁世凯 称帝 ①孙中山:组织 党,武力讨伐 。 ②西南军阀:唐继尧、 、李烈钧 在 宣布独立,组织 军,发动 ,讨伐背叛共和的 。 ③贵州、广西等省:宣告独立。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 ,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随堂练习】
1.中华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五色旗,五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启用于1912年1月10日。1912年4月,临时政府北迁。5月,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袁世凯废止中华民国临时法后,制定《袁氏记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而后随即称帝,但保留了沿袭北洋的五色旗为中华帝国国旗。这表明(  )
A.政治朝近代化方向发展 B.辛亥革命实现国家统一
C.北洋政府维护共和体制 D.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扩张
2.据罗家伦《革命文献》记载:“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袁氏心腹联名致电袁氏:变更国体,民信不孚,干戈四起,大局之危,可翘足而待,惟有速下罪己令,去奸谀之徒,收已去之人心,复共和之旧制,国势可定。”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护国运动取胜的原因 B.二次革命爆发的原因
C.护法运动取胜的原因 D.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3.1915年,某列强向袁世凯提出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二十一条”要求。该列强是( )
A.俄国 B.日本
C.英国 D.德国
4.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5.《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军阀 混战 原因 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
表现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 东北三省
影响 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 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争夺统治权 之争 袁世凯死后, 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 ”
复辟 1917年, 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拥清废帝 复辟
重掌权 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 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
护法 运动 原因 段祺瑞公然破坏《 》,拒绝恢复
概况 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 为大元帅
结果 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排挤 ,护法运动失败
中国参加一战 目的 争取 地位,抑制 在华势力的发展
概况 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 、 两国宣战,加入 国方面
影响 (1)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 ,撤销两国 权。 (2)中国 前往欧洲前线,为 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图解历史】 专制与共和之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社会生活
(一)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
原因 内因 政治因素 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经济因素 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
群众运动 群众性的 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 ”掀起的抵制 、提倡 运动
思想因素 “ ”思想的影响
实业家 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外因 期间,西方列强忙于
特点 发展 和 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表现 以 、 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 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影响 中国 的人数急剧增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二)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原因 政体的建立和 政府颁布的法律法令
表现 改用 ,颁布剪 、易 和废止 的法律;革除“ ”“ ”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特点 除旧布新
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 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 的新习俗、新风尚
【思维点拨】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发展特征
(1)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 (2)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地域之间严重的不平衡。 (4)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中西结合、土洋并存)。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产生与发展 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缺乏),后天畸形
诞生环境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地域分布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经济结构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发展历程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随堂演练】
6.辛亥革命后,“大量的市民不再像从前那样顾忌自己的生活是否与传统伦理秩序的要求相吻合,男人剪长辫,女人放小脚,青年离家出走,男女自由恋爱,忠孝礼仪被视为违背人性”。这反映了(  )
A.市民生活方式的严重西化 B.城市社会观念的重构转型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反封建的彻底性
7.商会是近代工商业者自发建立的联合组织,积极活跃在近代舞台上,下表是1915年部分商会的活动。这些活动表明(  )
3月中旬 上海总商会议董虞洽卿发起成立“劝用国货会”
3月中下旬 上海商界首先集会讨论抵制日货之事
4月初 上海总商会开始筹议发起“救国储金”活动
5月12日 北京总商会向全国各商会发出通电:“政府让步讲和,权利丧失,国几不国”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商界积极参与反帝爱国斗争
C.北洋军阀统治腐败导致民心尽失 D.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兴起
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背景 经济 的发展
思想 西方 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促使人们
客观 袁世凯掀起“ ”的逆流
根本原因 缺乏对 、 、 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 和 牢牢地束缚着
概况 开始 年9月, 在 创办《 》
阵地 大学和迁往北京的《 》杂志
代表 李大钊、鲁迅、 、 、 等
内容 民主与科学 ①要拥护“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②要拥护“ ”,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③要拥护“ ”又要拥护“ ”,便不得不反对 和
文学革命 1917年,胡适在《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 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影响 新闻出版 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 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 面貌为之一新
社会习俗 解放、 自由、 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 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高举 与 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知识拓展】
1.全面认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特点
政治上,呈现分裂性、松散性和无序性,但保存了民主政治形式; 经济上,近代工业快速发展,人口明显增长; 思想文化上,思想多元并存,文化活跃开放。 总之,军阀时代充满了动荡与血腥,却孕育了国家重新统一、社会秩序重建的希望。
【概念阐释】 民主和科学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个性解放、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共和、宪政等,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
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反对迷信武断、愚昧盲从、偶像崇拜等封建落后思想。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
1.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②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消极影响
①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 ②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③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④从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来看,新文化运动并未根除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集权制度。
【随堂练习】
8.辛亥革命势如暴风骤雨,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尊孔读经,褒奖贞洁烈妇,公开祭天祀孔,皇权思想阴魂不散,国人迫切需要补上“思想启蒙”一课。为“补”上这一课,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
A.掀起尊孔复古思潮 B.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C.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D.继续宣扬维新思想
9.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说:“中国人的性格总是喜欢调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必须在这里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主张将屋子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在此鲁迅(  )
A.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张解释为一种策略和手段
B.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全盘西化
C.认为只有否定中庸之道才能完成新文化运动的任务
D.主张采用折中的方法来达到否定传统文化的目的
10.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期间,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后,北京大学成为( )
A.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B.传播反清革命思潮的中心
C.国民革命的主要阵地 D.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11.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12.民国初年,在推广男女同校、开办女子高等小学、女子师范学校等方面,广州都走在全国前列。岭南大学于1918年开始招收女生,是中国第一所实行男女同校的大学。由此可知,当时广州(  )
A.成为全国性民主革命中心 B.改变了中国女性的命运
C.已实现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D.社会的近代化转型较快
13.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14.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本课小结】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