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自主探究】1.美苏由盟友变成对手的原因(划书并写出)2.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的表现(划书并写出)3.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时间、标志是什么?(划书并写出)4.两极格局的主要特征(划书并写出)5.列举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激烈冷战对抗的史实(划书并写出)6.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的表现有哪些(划书)7.苏联解体的时间和影响(划书并写出)8.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如何演变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划书并写出)【合作探究】探究一:冷战出现及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表现史料一 随着法西斯主义的失败,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日益凸显。这种分歧主要存在于基本人权、个人自由、宗教自由等方面。共同的战斗也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苏联的帝国野心和俄罗斯扩张主义情结。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行使霸权。——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史料二 杜鲁门认为:美国不能相信斯大林,美国有责任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杜鲁门动用了他语言武器库中最重型的武器——捍卫自由……开始了一个长期的对共产主义的遏制……马歇尔避免使用杜鲁门的那种将世界划分为自由与不自由两大集团的说法,他强调,“我们的政策并不是针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的,而是针对饥饿、贫困、绝望和混乱的”。——摘自埃里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1)据史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起因。(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探究二:冷战与两极格局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 二战后初期(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末)呈现出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对峙。——摘编赵立坤《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史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史料三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政治、经济、军事全面对峙的表现。(2)据史料二、三,我们该如何评价冷战?谈谈你的认识。探究三: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发展史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和发生的各种动荡所造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世界。——徐蓝《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史料二 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世界已涌现出一批新兴发展中大国和国家集团(新生力量),他们有的已成为地区大国,并有发展成为世界一极的潜力。这种情况直接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摘编自李文亚《浅析“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根据史料一,概括导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史料二中的“新生力量”的含义是什么?“新生力量”的出现有什么影响?【巩固练习】1.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出现了两大集团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这两大集团的领导者是( )A.英国与德国 B.英国与法国 C.美国与日本 D.美国与苏联2.以下为“两极格局形成”的知识梳理表,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措施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① 经济互助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A.马歇尔计划 B.不结盟运动 C.古巴导弹危机 D.欧洲共同体3.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下列国家,在当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的是( )A.中国 B.法国 C.波兰 D.印度4.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下列与两极格局相关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北约建立 ③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④两德统一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5.沃尔特·拉费伯尔在《美国、俄国的冷战》一书中写道:杜鲁门进入白宫仅24小时,这位新总统就自信满满地告知国务卿“我们必须针锋相对地对付俄国人”。此后,美国首先( )A.出台“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 D.发动了朝鲜战争6.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这反映了冷战具有( )A.自我控制的机制 B.针锋相对的思维C.地缘政治的特征 D.团结合作的精神7.下表所列数据的变化能够说明( )20世纪50—70年代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为顺差,-为逆差)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73年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与西欧的贸易 +2.0 +10.7 -5.8 -17.8A.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B.日本和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强C.第三世界的发展冲击两极格局 D.美国经济进入缓慢发展阶段8.1987年12月,在世界人民要求裁减核军备的强烈呼声之下,亦为树立自己“和平”形象,美苏双方首脑签署了《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表明( )A.人民呼声决定大国决策 B.美苏紧张关系趋于缓和C.传统国际体系走向瓦解 D.核战争的隐患基本消除第18课学案 参考答案探究一:(1)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美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和冲突;美苏两国都企图称霸世界。(2)扶持和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推行美国的霸权政策,称霸世界。探究二:(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军事上,北约与华约的对峙。(2)坚持辩证的观点。消极:军备竞赛使美苏付出高昂代价;冷战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积极: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冷战推动了科技发展。探究三:(1)出现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美苏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世界。(2)含义:第三世界的崛起。影响:直接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巩固练习:DADAA AB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