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 中考 边塞诗词鉴赏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初中语文 中考 边塞诗词鉴赏素材

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 中考 | 边塞诗词鉴赏
边塞诗词鉴赏
边塞诗象一朵凄美绝艳的异域奇葩。它开在远古的楼兰,它开在僻远的大漠,它以它似火的颜色点燃了壮士的青春,它以它馥郁的芬芳诱惑着鲜活的生命。绝艳背后,是旷古的孤独,是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索。
边塞诗词是以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
创作背景: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一、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卢 纶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征人 怨 》柳中庸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 行 》王昌龄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王昌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常见意象
标示边疆、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关山、青海、玉门关、楼兰、边、燕然、沙场、天山、阴山、受降城、阳关、凉州、安西、瀚海;(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单于、吐谷浑 ; 碛西 、 轮台、 龟兹 、 夜郎
边塞特有的事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辕门、雁飞、鹰扬、城楼、(细柳)营
与战争有关的武器: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角弓、鞍、马、刀、号角
常见的乐器及曲子:羌笛、横笛、芦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
与战争有关的人称称谓及历史名人:将军、都护、兵、军、征人、李广(龙城飞将)
表达征人思乡常用的意象:月、羌笛、芦管、雁
与战争有关的关键词:征、战
意象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艺术风格各不相同
有的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抒情方式
1)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例如李白的《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即为直抒胸臆。
2) 间接抒情
①借塑造人物抒情。仍以李白的《塞下曲》为例
②借写景抒情。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征人思乡的情感借景(如雪之沙、如霜之月)得到了抒发。
③借议论抒情。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两句借议论表达了对朝廷所派将领昏聩无能的不满。
④借物抒情(也叫托物言志)如杜甫《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此诗通过写骏马的神清骨峻,凌厉奔驰突出其雄健,又写其具有的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以及它的忠贞。是马而非马,作者这里正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这匹马,表达盛唐时期一种蓬勃向上、渴望建功立业、封侯千里的精神。既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主题思想
(1)表达了对良将尽早出现的渴望和对边疆和平的向往,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和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如“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3)对不义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如“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4)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和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6)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其它的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直抒胸臆、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等,
如:(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赢弱老兵…… 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1分)“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1分)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1分)渲染了“愁绝”的气氛。(1分)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5分)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