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战与和”中的交融与认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第6课时: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统治【并立中走向统一】任务一:根据示例,完成剩余5幅政权形势地图的简图成果展示:政权演变特点:【战争中走向交融】任务二:元的统一有何意义?材料一:《元史》列传中(不包括《儒学传》以后的各传)记载的人物中有蒙古族95人,汉族221人,畏兀儿20人,契丹19人,女真10人。此外还有回鹘、高丽、僰人、渤海、回族等共计30多个民族。《元史》里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华夏一统”。【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三:有人认为,既然元朝统一全国是进步的,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的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和平中实现交融】【任务串】“行汉法”有什么意义?定都“大都”有什么意义?国号的选取体现了什么?(1)“行汉法”有什么意义?材料一:有着多年治理漠南汉地经历的忽必烈,深感只有行“汉法”才能使社会安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王建《忽必烈的文治思路与元代蒙古国子监》【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元军攻略南宋采取轻杀束掠(减少杀戮)的政策,使得杭州乃至江南大部分地区“繁华如故”。 (元军在统一初期采取屠杀策略,引起各民族民众的不满)——[元]伯颜《归师表》【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定都“大都”有什么意义?观察元大都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好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国号的选取体现了什么?蒙古族政权的国号“大元”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五代十国示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第一组: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壁画复原图蒙古人骑马俑元代胡人俑第二组:博物馆藏文物为什么会同时存在如此多民族于同一张壁画呢?宋理宗画像“战与和”中的交融与认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第6课时: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元朝民族交融一、在并立中走向统一二、在战争中走向交融三、在和平中完成融合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北宋时期形势图南宋时期形势图蒙古的兴起发展蒙古到元逐步统一元朝时期形势图图册p19根据五代十国政权形势图,画出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图册p26图册p28图册p33图册p34图册p35成果展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北宋时期形势图南宋时期形势图蒙古的兴起发展蒙古到元逐步统一元朝时期形势图图册p19根据6幅政权形势图,画出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图册p26图册p28图册p33图册p34图册p35西夏蒙古金南宋元南宋元西夏辽北宋西夏金南宋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政权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分裂并立到国家统一何以强大?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蒙古秘籍》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根据材料,当时的蒙古族面临怎样的社会背景?当时草原上人们的心愿可能是什么?渴望和平与统一,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实现人们心愿的人是谁?成吉思汗(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这样的治理有什么效果?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相关史事: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又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这些措施,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成吉思汗扩张何以扩张?一、在并立中走向统一二、在战争中走向交融三、在和平中完成融合蒙古族如何扩张直到统一全国的?请你从蒙古和元的角度来依次说一下他们的统一过程蒙 古灭西夏(1227)灭金(1234)灭西辽(1218)吐蕃依附蒙古(1246)灭大理国(1253)攻打西夏时,成吉思汗在六盘山去世。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金灭亡后,南宋与蒙古对峙局面形成。蒙古,逐步扩张1276年,元攻破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元蒙 古1279年,元消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蒙古→元,逐步统一材料一:《元史》列传中(不包括《儒学传》以后的各传)有蒙古族95人,汉族221人,畏兀儿20人,契丹19人,女真10人。此外还有回鹘、高丽、僰人、渤海、回族等共计30多个民族。《元史》里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华夏一统”。材料二:元的统一有何意义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祥曰:死则死尔,尚何言。天祥问市人:孰为东南西北?趋而南向再拜,就死。——《昭忠录》抗元斗争中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历史探究但是,在元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蒙古是通过军队征服来完成全国统一的,大肆屠杀和掠夺激起各族的反抗,而文天祥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有人认为,既然元朝统一全国是进步的,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的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①元的统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地位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元朝统一全国,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来看具有进步性。元朝统一后,疆域广大,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所以,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是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看待历史的角度不同。一、在并立中走向统一二、在战争中走向交融三、在和平中完成融合思考:若仅有战争,会出现广胜寺元代壁画中和谐的场景吗?何以交融?唐朝的建立忽必烈1260年,忽必烈继承 。他接受了_________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_________年,忽必烈改国号为_____,次年定都___________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__________汗位汉族儒臣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为什么“行汉法”“行汉法”有什么意义?1271大元大都为什么定都“大都”?全国统一国号的选取体现了什么?材料一 :有着多年治理漠南汉地经历的忽必烈,深感只有行“汉法”才能使社会安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王建《忽必烈的文治思路与元代蒙古国子监》材料二:元军攻略南宋的轻杀束掠的政策,使得杭州乃至江南大部分地区“繁华如故”。——[元]伯颜《归师表》行汉法体现了少数民族对汉族政治制度的政治认同,能够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使社会安定,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交融。合作探究为什么“行汉法”“行汉法”有什么意义?大都距离中原地区近,有利于汉化政策的推行,推动了蒙古族对中原地区的地区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为什么定都“大都”?“大元”的国号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国号取自儒家经典,体现了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于汉文化、儒家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号的选取体现了什么?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 ——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女真契丹汉党项蒙古色目回统一后,元朝民族关系还有哪些新发展多元一体民族融合多元一体民族融合蒙古与元朝对于中原政治制度的认同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于儒家文化思想的认同蒙古族人民对于中原地区地域上的认同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交流,和同为一家的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历史上的“我们”是汇聚形成,就是说没有一个纯粹的民族,我们都是在历史上经过长期的摩擦、碰撞、融汇、互动而形成的。——邓小南(北京大学教授)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壁画复原图政权演变民族关系发展碰撞交融统一与和平是历史主流推动推动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化的民族作业内容 作业小贴士基础性作业“历史时空轴” 梳理本课时的时间轴 ①梳理本课时的重点事件②可以充分利用标题中的时序和大事年表合作性作业“你说我讲小故事” 选取与本课时有关的人物,来讲一段历史故事 ①要将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充分表达②组内分享后推举到班级分享探究性作业“历史人物话风云” 评价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等历史人物 ①评价历史人物要用辩证的方法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共26张PPT)“战与和”中的交融与认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阐释汇报内容目标确定的依据评价任务的设计教学活动(评价任务的执行)目标确定的依据PART 01依据1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的历史,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本课时内容上承“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下启“元朝的统治”,本课时共设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和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四个子目。四个子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和金,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为民族关系提供了发展空间。学生学习中需要关注的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透过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点”,建立起 “点”与“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便于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和线索,透过历史的表象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形成自己的认识。依据1教材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但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偏弱,也不善于理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政治史兴趣偏弱,教学中需要较多的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依据2学情分析依据3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叙写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1、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本材料等史料,知道蒙古族的兴起、统一与元朝建立的过程,自主建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学生识读、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形成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概念(时空观念)。2、学生通过阅读图像史料与文字史料,获取信息,结合课本自主归纳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通过研读故事,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家国情怀)。。依据3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叙写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3、学生通过研读史料,结合问题思考,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分析忽必烈“行汉法”的背景,从具体措施中体会“行汉法”的智慧,认识“行汉法”对其完成统一大业的作用和影响(史料实证)。4、学生通过研读史料,用辩证的、历史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元朝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广大的疆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历史解释)。5、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历史地图,认识到统一才是大势所趋,和平才是历史主流。认识到民族是在碰撞中交融,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唯物史观)。评价任务的设计PART 02评价任务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本材料等史料,知道蒙古族的兴起、统一与元朝建立的过程,自主建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学生识读、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形成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概念。 1、能够说出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的原因。2、能够自主构建蒙古到元逐步统一的历史发展线索。评价任务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学生通过阅读图像史料与文字史料,获取信息,结合课本自主归纳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通过研读故事,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家国情怀)。 1、能够说出三位人物的贡献。2、能够感受文天祥的英雄气节。评价任务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学生通过研读史料,结合问题思考,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分析忽必烈“行汉法”的背景,从具体措施中体会“行汉法”的智慧,认识“行汉法”对其完成统一大业的作用和影响。 能够分析出行汉法的背景和意义。评价任务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学生通过研读史料,用辩证的、历史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1、能够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2、能够得出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巨大贡献。评价任务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历史地图,认识到统一才是大势所趋,和平才是历史主流。认识到民族是在碰撞中交融,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 1、能够概括政权演变的特点。2、能够概括民族关系的发展。3、能够分析出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进程的影响。教学活动(执行评价任务)PART 03教学活动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本材料等史料,知道蒙古族的兴起、统一与元朝建立的过程,自主建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学生识读、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形成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概念。 1、能够说出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的原因。2、能够自主构建蒙古到元逐步统一的历史发展线索。 对应评价任务一:教学活动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本材料等史料,知道蒙古族的兴起、统一与元朝建立的过程,自主建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学生识读、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形成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概念。 1、能够说出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的原因。2、能够自主构建蒙古到元逐步统一的历史发展线索。 对应评价任务二:教学活动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图像史料与文字史料,获取信息,结合课本自主归纳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通过研读故事,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家国情怀) 1、能够说出三位人物的贡献。2、能够感受文天祥的英雄气节。 对应评价任务:教学活动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研读史料,结合问题思考,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分析忽必烈“行汉法”的背景,从具体措施中体会“行汉法”的智慧,认识“行汉法”对其完成统一大业的作用和影响 能够分析出行汉法的背景和意义。 对应评价任务:教学活动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研读史料,用辩证的、历史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1、能够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2、能够得出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巨大贡献。 对应评价任务1:教学活动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研读史料,用辩证的、历史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1、能够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2、能够得出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巨大贡献。 对应评价任务2:疆域与民族关系教学活动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历史地图,认识到统一才是大势所趋,和平才是历史主流。认识到民族是在碰撞中交融,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 1、能够概括政权演变的特点。2、能够概括民族关系的发展。3、能够分析出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进程的影响。 对应评价任务1:教学活动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历史地图,认识到统一才是大势所趋,和平才是历史主流。认识到民族是在碰撞中交融,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 1、能够概括政权演变的特点。2、能够概括民族关系的发展。3、能够分析出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进程的影响。 对应评价任务2:多元一体、民族交融教学活动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历史地图,认识到统一才是大势所趋,和平才是历史主流。认识到民族是在碰撞中交融,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 1、能够概括政权演变的特点。2、能够概括民族关系的发展。3、能够分析出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进程的影响。 对应评价任务2: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大单元设计主题单元标题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作者姓名 刘佳佳学科领域 初中历史适用年级 七年级所需时间 9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单元地位:①从古代史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进程。②从教材前后衔接来看:本单元上接“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的繁荣与开放为宋元时期的民族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下启“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单元主题: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在民族关系方面: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全国。这一时期从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灭亡结束。与北宋同时,在东北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在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随后形成了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至蒙古灭金,建立元朝,继而灭南宋,统一了中国。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立,还是元朝这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由区域到整体,由碰撞到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社会变化方面包括:经济重心南移,商业贸易繁荣,繁华的都市生活,多彩的文学艺术(宋词、元曲流行),极盛的传统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和高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达的中外交通。在民族政权分立、民族时战时和的时代,中华大地内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进一步进行,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多元化起到了推动作用,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本单元主题为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从主题间的关联来说,民族关系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变化,也是社会变化的表现;社会变化反映了民族关系的发展,也反作用于民族关系发展。以民族关系为出发点又分为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政权分立的局面下各民族政权时战时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本单元共有8课:北宋的政治,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宋代经济的发展,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统治,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本单元时序与主题并行,从时序的先后关系看,第6、7、8、10、11课以政权演变、政治发展为主: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女真族建立的金灭辽和北宋,与南宋对峙,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长期割裂局面,再次统一国家。第9、12、13课分别是经济文化、生活、科技与中外交通等社会各领域的变化。两宋时期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进步有重大意义。主题单元学习目标1、利用历史地图和大事年表,整理出辽宋夏金元时期并立政权的形成和演变(时空观念),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唯物史观)2、通过宋元时期在政治、经济、都市生活、文化、科技和中外交通等多方面的变化中,认识和总结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史料实证),感受历史在碰撞交融中不断发展。(唯物史观)3、通过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之间的碰撞交融,辩证看待民族关系(历史解释),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形成过程,认识到和平是时代主流。(唯物史观)4、感受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感悟中华民族精神;感悟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对应课标1、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2、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3、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4、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5、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6、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单元教学安排(附:①第7课时宋代经济预采取微项目化教学,并在表格中呈现了驱动性问题和子问题;②这个图片的原文件也与此文件一起发了过去)单元作业一、作业名称“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作业二、作业对象七年级学生三、设计思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设计大单元、个性化、基础与探究并存的创新性作业,引导学生在题目单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可以完成的,通过个人努力或者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究和解决这一单元的核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在作业完成后通过多元化的评价,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四、作业内容本作业设计包括“基础性作业”、“合作性作业”、“探究性作业”三类,每类作业都提供了不同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实际条件,至少选择其中一项完成。学有余力者可选择多项作业进行探索。表格右侧有关于作业完成的相关提示。第一类:基础性作业序号作内容作业小贴士1绘制历史时空轴,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这一单元的重大历史事件①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时间轴和空间轴的设计上。②可以充分利用单元标题中的时序或者课本最后的大事年表。③培养时空观念2利用思维导图或者表格对比等形式整理宋元时期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学生通过自主设计思维导图或表格等形式,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巩固措施进行整理,培养学生设计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②通过对比形式掌握历史发展的进程。3绘制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变化图①可以以自己喜欢的任何形式进行②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化进程第二类:合作性作业序号作业内容作业小贴士1“历史大舞台”选取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某个大历史场景或者某个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自编演绎①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历史剧的设计上。②可以充分利用多学科知识。③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培养合作观念。2“你说我讲小故事”选取自辽宋夏金元时期的英雄人物来讲一段有关于他的历史故事①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更深层体会历史,认识到这些英雄并不是活在后人记忆中的纸片人,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②在查找史料中贴近历史,在阅读资料中认识历史,在故事表达中叙述历史在学习过程中爱上史。3“科技成就堆堆乐”将我国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以图片或者手抄报的形式记录下来①可以以自己喜欢的任何形式进行,手抄报、动画、漫画、新闻稿等多形式②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非凡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第三类:探究性作业序号作业内容作业小贴士1“用文物再现历史”调查有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文物,概述有关于这个文物的历史小故事①文物是历史的缩影,其实有很多文物都镌刻着那一时期历史的细微变化,就像辽墓中挖掘出土的壁画展现着那一时期辽与汉文化的碰撞交融,通过文物史料更直观的认识到历史的趣味。②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2“从书本中品味历史”阅读有关于自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书籍,开办读书分享①所读的书籍学生可自主选择,也可以在授课教师推荐 书目中选择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按要求写好读书心得,安排 时间和地点将学生作品布展,进行分享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五、作业评价1.教师会对所布置的作业进行全批全改。2.作业评价采用描述性语言,鼓励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并针对性地给出改进建议,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3.对三类不同的作业,采取相对应的作业评价方式,可与学生一起制作系统的评价量表或量规,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再结合教师评价,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4.对学生的作业成果以多种方式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共同进步。5.建立历史学科作业完成质量反馈和改进机制,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评,对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讲解,还要注意结合作业反馈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评价表1:过程自我测评表评价内容星级积极投入,认真落实☆☆☆☆☆对民族交融有了进一步认识☆☆☆☆☆对民族英雄有了进一步了解☆☆☆☆☆掌握时空轴或思维导图等历史学习技巧☆☆☆☆☆增强沟通和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表2:自评、互评、组评以及师评(0-5分)评价内容自评互评组评师评作业完成的认真、用心,态度积极作业完整度高,符合要求能够清晰梳理本单元重点能够脱离课本讲解历史能够对历史事件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认识更进一步(省统考背景下的)单元测评全测评共50分:选择题共9题,一题3分,共27分;材料题共2题,共23分。一、选择题(共7题,一题2分,共14分)1、(2020年温州市中考)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三十万,“京师牛万余,诸道十方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2、(自制改编题)与隋唐和明清时期相比,下图时期内的历史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下列关于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概括正确的是( )A.游牧文化成为主流B.结束南北对峙局面C.南方经济初步开发D.多个民族政权并立3、(2021年丽水市中考)【宋室南渡 人文璀璨】据《丽水地区志》记载,在科举制存在的近1300年时间里,丽水共有进士1126人,宋代占948人,考取进士人数最多。其主要原因是( )A.娱乐场所瓦子出现 B.政治、文化重心南移 C.重武轻文政策影响 D.文人注重哲学思考4、(2018年嘉兴市中考)青花瓷是瓷器名品。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制作花纹的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青花瓷的这些特性表明( )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B.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C.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 D.中华文明是经久不衰、绵延不断的5、(2021年金华中考)【古桥历风雨】位于义乌市雅治街村的古月桥,建造于宋嘉定六年(1213年),历经800余年的风雨剥蚀,仍保存十分完整,从未修缮。对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A.建造时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B.嘉定年间义乌市隶属于江浙行省C.历经了南宋的衰亡和元朝的统一 D.能为研究明清建筑提供实物资料6、(丽水市中考)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7、(杭州市中考)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下列有关中华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②《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③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业 ④《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度( )A.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C.基本上摒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D.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9、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图对这一过程作了形象描述,甲处应填写的是( )A.隋朝 B.唐朝 C.南宋 D.元朝二、材料题8、科技的发明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所占的比例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前1世纪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400年401年至1000年1001年至1500年所占比例50%62%71%58%——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编制(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材料二: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3分)9、(2021年台州市中考)江南农业足发展,经济地位大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户数(节选)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南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 ——摘编于《中国史纲要》(1)材料一中人口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折射出这段时期经济哪一发展趋势?(4分)(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6分)10、(2022年湖州市中考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某学习小组以“为什么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为驱动性问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制作了如下展板:(1)根据“宋韵生活”,列举两例北宋市民生活的具体表现。(2分)(2)结合“循史探因”,分析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6分)材料二:右图:秧马,宋朝的拔秧工具,前后滑行自如,即可减轻人们弯腰曲背之苦,又可提高劳动效率。资料2:(开封)屋宇雄伟,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则千万,骇人闻见。——《东京梦华录》资料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宋·苏辙《栾城集》(节选)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优异品行)、卓然不群者,亦许(允许)解送(选送参加科举)。——《宋会要辑稿》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辽宋夏金元时期大单元教学导学案(区县级二等奖公开课)【第10.11课】.doc 辽宋夏金元时期大单元教学设计(区县级二等奖公开课)【第10.11课】.doc 辽宋夏金元时期大单元教学评一致性说课课件(区县级二等奖公开课)【第10.11课】.ppt 辽宋夏金元时期大单元教学课件(区县级二等奖公开课)【第10.11课】.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