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大全(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大全(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2024高考生物知识总结(通用版)教师版
目录
01 走近细胞及细胞的分子组成 2
0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8
03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1
04 酶和ATP 13
05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14
06 细胞的增殖和减数分裂 17
07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23
08 遗传的分子基础 25
09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0
10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34
11 生物的变异 36
12 生物的进化 39
1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42
14 神经调节 44
15 体液调节 48
16 免疫调节 51
17 植物的激素调节 54
18 种群与群落 57
19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61
20 发酵工程 67
21 细胞工程 71
22 基因工程 76
23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79
01 走近细胞及细胞的分子组成
1.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后人经过整理并加以修正总结出来的):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P2~3)
2.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P4)
3.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P5“科学方法”)
1.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看成一个系统。(P5“相关信息”拓展)
2.自然界从生物个体到生物圈,可以看作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
以一只大熊猫为例,放到生命系统中,组成它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P6)
3.植物(如冷箭竹)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看做细胞层次,又可看做个体层次。心肌属于组织层次,心脏属于器官层次。(P6)
4.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但是,病毒的生活离不开细胞。(P8“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2)。
1.显微镜的使用:
首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并找到目标,把要放大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其次: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为止。若视野较暗,可调节光圈和反光镜。(P9“探究·实践”)
2.特别提醒:
(1)必须先用低倍镜观察后,再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观察。
(2)低倍镜观察时,粗、细准焦螺旋都可调节,高倍镜观察时,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3)由低倍镜换高倍镜,视野变暗,视野内细胞数目变少,每个细胞的体积变大。
(4)目镜的长度与其放大倍数呈反比;物镜的长度与其放大倍数呈正比。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6)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由于显微镜下成像是倒立的像,若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像偏右上方,实际在装片中细胞的位置则偏左下方。所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P9“探究·实践”)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线的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作真核生物,如植物、动物、真菌等。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作原核生物,如细菌(如蓝细菌,旧称蓝藻)、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P10)
2.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会形成让人讨厌的水华,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P11)
3.发菜也属于蓝细菌,细胞群体呈黑蓝色,状如发丝,在我国多产于西北草地和荒漠。(P11“与社会的联系”)
4.蓝细菌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的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细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都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作拟核。(P11)
5.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P12“练习与应用”及“生物科学进展”)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这说明了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具有统一性;但是,细胞与无机自然界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大不相同,这说明了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具有差异性。(P16)
2.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它同时也是含量最高的无机物,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是蛋白质。(P17)
3.组成细胞的主要化合物及相对含量示意图(P17):
1.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或观察结构(P18)
还原糖 脂肪 蛋白质 淀粉
试剂 斐林试剂 苏丹Ⅲ 双缩脲试剂 碘液
现象 砖红色沉淀 橘黄色 紫色 蓝色
需要加热的是还原糖的鉴定,需要借助显微镜的是脂肪鉴定。常见的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2.脂肪的检测和观察实验中,切片后,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放在载玻片的中央;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 min,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再换高倍镜观察,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清晰可见。(P19“探究·实践”)
3.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实验中,加入组织样液2 mL后,先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 mL,摇匀,再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可见组织样液变成紫色。(P19“探究·实践”)
1.自由水的作用: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种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P20)
2.细胞内结合水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水与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结合,这样水就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成为生物体的构成成分。(P21)
3.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自由水所占的比例越大,细胞的代谢就越旺盛;而结合水越多,细胞抵抗干旱和寒冷等不良环境的能力就越强。(P21)
4.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P21)
5.无机盐的作用有:
①某些重要化合物的组成部分,如Mg是构成叶绿素的元素,Fe是构成血红素的元素。
②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如缺钙时哺乳动物会抽搐。
③对维持细胞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④维持正常渗透压,即水盐平衡。(P22)
6.医用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P22“练习与应用”,二、拓展应用)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大致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多糖。(P23)
2.常见植物二糖有蔗糖和麦芽糖,动物二糖为乳糖。蔗糖可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可水解成2分子葡萄糖,乳糖可水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P24)
3.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植物体内的多糖有淀粉(储能多糖)和纤维素 (结构多糖),动物体内的多糖有糖原,其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分子。(P24)
4.几丁质也是一种多糖,又称壳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P25)
5.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磷脂)还含有N、P。(P25)
6.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等。其中磷脂是构成膜的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P25~27)
7.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低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高,所以氧化分解时,需氧量更高,释放的能量更多。(P25)
8.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即三酰甘油(又称甘油三酯)。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如日常炒菜用的食用油(花生油、豆油和菜籽油等);大多数动物脂肪含有饱和脂肪酸,室温时呈固态。(P26)
9.脂肪不仅是储能物质,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皮下厚厚的脂肪层起到保温的作用。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P26)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也是主要的体现者。
2.蛋白质功能包括: (1)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2)催化作用,如酶;(3)运输,如血红蛋白;(4)信息传递作用,如胰岛素;(5)防御作用,如抗体。(P28~29)
3.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人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其中有8种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它们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这些氨基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获取,因此,被称为必需氨基酸。另外13种氨基酸是人体细胞能够合成的,叫作非必需氨基酸。(P30“与社会的联系”)
4.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是:
在结构上具有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P29)
5.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作多肽。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作肽链。肽链能盘曲、折叠,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P30)
6.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P31)
7.蛋白质经高温后变性失活,这是因为高温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未破坏肽键。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因此吃熟鸡蛋、熟肉容易消化。(P32“与社会的联系”)
1.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另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P34)
2.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P34)
3.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P34)
4.DNA和RNA都含有的碱基是A、C和G,DNA特有的碱基是T,RNA特有的碱基是U。(P35)
5.DNA水解的产物是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4种碱基。
6.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遗传物质大多数是DNA,少数是RNA。例如烟草花叶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和SARS病毒是RNA病毒。
易错点1 误认为病毒不是生物
点拨:病毒被认作生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能进行新陈代谢,病毒单独存在时不具备生物活性,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主要原因是病毒能进行增殖。
易错点2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
点拨:如蓝细菌。
易错点3 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线粒体
点拨:如蓝细菌和硝化细菌。
易错点4 细胞不一定都有生物膜系统
点拨:如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生物膜系统。
易错点5 原生生物不是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是指低等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真核生物
点拨: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易错点6 细胞分裂不一定都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
点拨:如蛙红细胞的无丝分裂、原核细胞的二分裂。
易错点7 名称中带“菌”字的不一定都是细菌:
点拨:如酵母菌、霉菌(青霉、毛霉等)是真核生物,但“菌”字前带有“杆”“球”“螺旋”及“弧”字的一般都是细菌。   
易错点8 生物体内含有的元素不一定都是必需元素
点拨:如人体内可能含有Pb。
易错点9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是必需元素,而生物体内含有的元素不一定是生物体所必需的元素
点拨:如Pb。这样的元素含量再多也不是大量元素。
易错点10 分析含量之“最”时,要看清楚是干重还是鲜重,是有机物、无机物还是化合物。
点拨:如在细胞的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在细胞的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最多的化合物(有机物)是蛋白质。
易错点11 检测还原糖时使用的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的原因
点拨: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所以应将甲液和乙液分别保存,使用时现配现用。
易错点12 关于糖类物质的三个误区
点拨:①不是所有的糖都有甜味,如纤维素没有甜味。
②不是所有的糖都能和斐林试剂反应,蔗糖、淀粉等非还原糖都不能。
③不是所有的糖都是能源物质,如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
易错点13 明辨蛋白质的盐析、变性和水解
点拨:①盐析:是由溶解度的变化引起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②变性:是由于高温、过酸、过碱、重金属盐等因素导致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肽链变得松散,丧失了生物活性,但是肽键一般不断裂。
③水解:在蛋白酶等作用下,肽键断裂,蛋白质分解为短肽和氨基酸。水解和脱水缩合的过程相反。   
易错点14 注意核酸与遗传物质的范围:
点拨:对病毒来说,核酸与遗传物质是一致的,为DNA或RNA;对细胞生物来说,核酸指DNA和RNA,遗传物质仅指DNA。
0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制备细胞膜最好材料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因为其没有细胞壁、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吸水(蒸馏水)涨破。
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
3.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4.细胞膜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5.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P40)
6.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7.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主要有:
(1)通过信息分子传递交流,常见的信息分子有激素、递质;(2)通过细胞接触交流,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3)通过细胞通道交流,如高等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P41)
1.能复制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非膜性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含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液泡;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2.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与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
3.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离不开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器的参与,该过程说明各种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互相联系、协调配合。该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需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4.植物特有的细胞器是叶绿体、液泡,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是 中心体。最能体现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有无细胞壁。
5.溶酶体: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功能是(1)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2)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P49)
6.“动力车间”是:线粒体;“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是:叶绿体;“消化车间”是:溶酶体;“蛋白质的生产机器”是:核糖体;高尔基体是动植物细胞中都有,但执行功能有区别的细胞器。(P49)
7.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P50)
8.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去向,就是同位素标记法。(P51“科学方法”)
9.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P52)
1.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P54)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P56)
3.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液等部分。
4.核膜是双层膜,作用是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核仁的作用是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的作用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P56)
5.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态。(P56)
6.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在设计并制作细胞模型时,科学性、准确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模型的美观与否。(P57“科学方法”)
易错点1 以为生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和果胶
点拨:不同生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同,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溶菌酶可以水解肽聚糖而不能水解几丁质,所以溶菌酶能杀死细菌,却对真菌基本没作用。
易错点2 结构与功能中的“一定”、“不一定”与“一定不”
点拨: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有叶绿体(如蓝细菌),但高等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一定在叶绿体中进行。
②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不一定有线粒体,但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一定有线粒体参与。
③一切生物,其蛋白质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
④有中心体的生物不一定为动物,但一定不是高等植物。
⑤高尔基体经囊泡分泌的物质不一定为分泌蛋白,但分泌蛋白一定经高尔基体分泌。
⑥具有细胞壁的细胞不一定是植物细胞,真菌、细菌也有细胞壁。
⑦没有叶绿体和中央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
⑧葡萄糖→丙酮酸一定不发生在细胞器中,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一定发生于线粒体中。
   
03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如果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渗透的方向就是水分子从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P62)
2.对于水分子来说,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即水分子可以自由地通过细胞壁,细胞壁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和支持细胞,伸缩性比较小。(P63)
3.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胞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可把它看做一层半透膜。(P63)
4.观察质壁分离实验采用成熟的植物细胞为材料,如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
5.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P65)
1.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类。(P65)
2.有些小分子物质,很容易自由地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如氧和二氧化碳。甘油、乙醇 、苯等脂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也较易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像这样,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的方式,叫作自由扩散,也叫简单扩散。(P66)
3.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殊的蛋白质,能够协助这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这些蛋白质称为转运蛋白。这种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叫作协助扩散,也叫易化扩散。(P66)
4.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P66~67)
5.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都不需要耗能,因此属于被动运输。(P73“本章小结”)
1.主动运输的条件: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方向:逆浓度梯度。(P69)
2.主动运输的意义:通过主动运输来选择吸收所需要的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从而保证细胞和个体生命活动的需要。(P70)
3.囊性纤维化发生的一种主要原因是,患者肺部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转运氯离子的载体蛋白的功能发生异常,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造成细菌感染。(P70“与社会的联系”)
4.胞吞形成的囊泡,在细胞内可以被溶酶体降解。(P71“相关信息”)
5.大分子物质和细菌、病毒等通过胞吞和胞吐方式出入细胞,需要消耗线粒体提供的能量。
6.不同细胞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同一种细胞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这说明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原因是膜载体的种类和数目不同。
易错点1 渗透≠扩散:
点拨:渗透作用必须通过半透膜,扩散则不一定需要;扩散适用于各种物质,渗透仅指溶剂分子。渗透是一种特殊的扩散。
易错点2 渗透平衡≠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点拨: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液面仍存在液面高度差,则半透膜两侧溶液就存在浓度差,且液面高的一侧溶液浓度高。
易错点3 胞吐不是只能运输大分子物质
点拨:也可以运输小分子物质,如神经递质。
易错点4 生物大分子不一定都是以胞吞、胞吐方式运输的
点拨: 如RNA和蛋白质可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
易错点5 无机盐离子的运输方式不一定是主动运输
点拨:如兴奋产生和恢复过程中的Na+内流和K+外流的方式均为协助扩散。
04 酶和ATP
1.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控制的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的因素叫作自变量,因自变量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叫作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叫作无关变量。(P78“科学方法”)
2.除作为自变量的因素外,其余因素(无关变量)都保持一致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的实验叫作对照实验,它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如果实验中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这样的对照组叫作空白对照。(P78“科学方法”)
3.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P78)
4.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是降低活化能。酶既没有为反应提供能量,反应前后酶的性质也没有改变。无机催化剂也能降低活化能,但没有酶的显著。加热的作用不是降低活化能,是使反应分子得到能量,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反应的活跃状态。(P78)
5.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P81)
6.酶有如下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P81)
7.无机催化剂催化的化学反应范围比较广。例如,酸既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还能催化淀粉水解。(P81)
8.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酶催化的。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性。(P82“探究·实践”)
9.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P82“探究·实践”)
10.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0 ℃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因此,酶制剂适宜在低温下保存。(P84)
1.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P86)
2.ATP是腺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由一分子的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组成,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A—P可代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注:ATP初步水解得ADP(A-P~P)和磷酸;继续水解得AMP(A-P)和磷酸;彻底水解得核糖、腺嘌呤和磷酸。水解的程度与酶的种类相关)(P86)
3.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对于绿色植物来说,产生ATP的生理作用是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P87)
4.ATP在细胞中含量少,转化迅速,含量处于动态平衡。(P87)
5.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有些是需要吸收能量的,有些是释放能量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P89)
易错点1 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时,检测试剂不可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
点拨:因为斐林试剂需在水浴加热条件下才会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易错点2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宜用H2O2作反应物。
点拨:因为H2O2易分解,加热条件下其分解会加快,氧气的产生速率增加,并不能准确反映酶活性的变化。 
易错点3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用斐林试剂作指示剂。
点拨:因为盐酸会和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使斐林试剂失去作用。
易错点4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宜采用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反应。
点拨:因为用作鉴定试剂的碘液会和NaOH发生化学反应,使碘与淀粉生成蓝色络合物的机会大大减少,而且在酸性条件下淀粉也会被水解,从而影响实验的观察效果。
05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因此也叫细胞呼吸。(P90)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P91“探究·实践”)
3.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P91“探究·实践”)
4.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作对比实验。(P92“科学方法”)
1.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其化学反应式可以简写成: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P92)
2.
阶段 场所 原料 产物 能量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葡萄糖 丙酮酸、[H] 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 丙酮酸、水 CO2、[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 [H]、O2 水 大量能量
3.概括地说,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P93)
4.在细胞内,1 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2 870 kJ的能量,可使977.28 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P93“思考·讨论”)
5.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概括地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需要不同酶的催化,但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第二个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P94)
6.无论是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转化成乳酸,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则存留在酒精或乳酸中。(P94)
7.无氧呼吸的化学反应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P(94)
8.破伤风由破伤风芽孢杆菌引起,这种病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P95“思考·讨论”)
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的原理是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高, 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越快。
(2)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几种药品的作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SiO2:使研磨更充分;CaCO3:防止色素被破坏。
2.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这些色素吸收的光都可用于光合作用。(P99)
3.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
CO2+H2O(CH2O)+O2。(P102)
4.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 类囊体垛叠形成基粒。光合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薄膜上。(P100)
5.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1.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2.将光反应和暗反应联系起来的物质是ATP和NADPH,光反应的产物是ATP、NADPH、O2。
1.突然停止光照,相关物质的量变化情况为:NADPH、ATP下降、C3增加、C5下降。
2.突然停止CO2,相关物质的量变化情况为:NADPH、ATP增加、C3下降、C5增加。
3.总光合作用可用O2的产生量或CO2的消耗量(固定量)或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表示。净光合作用可用CO2的吸收量或O2的释放量或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表示。
4.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速率,光反应产物NADPH与ATP的数量多少会影响暗反应速率,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5.温度: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特别是暗反应中酶的催化效率,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6.CO2浓度:CO2是暗反应的原料,CO2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暗反应速率。
7.无机营养:例如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N是光合酶的组成成分,P是ATP分子的组成成分。
8.水分: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可使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易错点1 误以为储存蔬菜和水果与储存种子的条件相同
点拨:(1)蔬菜和水果应在“零上低温、湿度适中、低氧”的条件下保鲜。
(2)种子应在“零上低温、干燥、低氧”的条件下储存。
易错点2 误以为人体内产生的CO2只能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点拨:因为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CO2。
易错点3 误以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只有淀粉。
点拨: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部分是淀粉,还有一部分是蔗糖。蔗糖可以进入筛管,再通过韧皮部运输到植株各处。
易错点4 不同因素的作用具有互补效应。
点拨:如当光照强度降低时,可通过增加CO2浓度补偿。
易错点5 不同条件下关键影响因素不同。
点拨:如其他条件适宜,CO2达到饱和点,此时限制因素最可能是五碳化合物的含量。
易错点6 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点拨:(1)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从环境中吸收的CO2量+呼吸释放的CO2量
(2)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释放到环境中的O2量+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 
06 细胞的增殖和减数分裂
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只有部分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有细胞周期。(P111)
2.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布。
中期: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核膜核仁重现,纺锤丝消失,染色体成为染色质(植物细胞出现细胞板)。
3.染色体复制时期:间期;中心体复制时期:间期;
染色体加倍时期:后期;DNA复制时期:间期(S期);DNA加倍时期:间期;染色单体形成时期:间期,出现时期:前期,消失时期:后期;观察染色体最佳时期:中期;细胞板出现时较活跃的细胞器:高尔基体。
4.赤道板是虚拟的,细胞板是实际存在的。
1.原理:甲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液将染色体染成深色、HCl和酒精混合液将细胞解离。
2.选材:分裂旺盛、染色体数较少、分裂期所占比例较大的细胞。
3.制作装片
过程 所用试剂 时间 目的
解离 盐酸和酒精混合液 3~5 min 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漂洗 清水 约10 min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染色 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3~5 min 使染色体着色
制片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4.观察:①低倍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②高倍镜下观察:首先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前、后、末期的细胞,最后观察间期的细胞。(P116)
1.减数分裂Ⅰ的主要特征:
(1)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2)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以发生互换;
(3)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结果是: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极体细胞。该过程染色体数目减半。(P18图示)
2.在减数分裂前,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最后形成四个精细胞。这两次分裂分别叫作减数分裂Ⅰ(也叫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分裂Ⅱ(也叫减数第二次分裂)。(P19)
3.减数分裂Ⅱ的主要特征: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结果是:2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4个精细胞;1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细胞,第一极体形成2个极体细胞。(P19“图示”)
4.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中能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5.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四分体存在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和末期 。
6.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不同点有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是否变形、成熟的生殖细胞数目不同、各种细胞名称不同、形成场所不同。
7.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受精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P27)
1.产生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产生精细胞(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是减数分裂。(P19)
2.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在特征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有丝分裂没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等(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征有丝分裂都没有)。(P22)
3.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图像识别方法(以哺乳动物为例)
有无同源染色体
1.减数分裂与基因突变
2.减数分裂与基因重组
(1)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自由组合定律)。
(2)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3.减数分裂与染色体变异
4.XXY与XYY异常个体成因分析
(1)XXY成因
(2)XYY成因:父方减数分裂Ⅱ异常,即减数分裂Ⅱ后期Y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后两条Y染色体共同进入同一精细胞。
易错点1 并非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
点拨:(1)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只分裂一次便不再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
(2)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
易错点2 赤道板≠细胞板
点拨: (1)赤道板是一种假想平面,不是细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
(2)细胞板是一种真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出现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
易错点3 解离≠固定
点拨:解离的作用在于破坏细胞间质,使细胞分离,以便压片时分散;固定的作用在于固定细胞形态,如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
易错点4 误认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
点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一分为二,是受生物体内遗传物质控制的一种生理活动,不是由纺锤丝牵引所致。
易错点5 不清楚根尖结构,混淆“根尖”与“根尖分生区”,进而导致不明确有丝分裂装片制作的适宜取材部位或不能正确进行观察结果评价
点拨:(1)洋葱根尖可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其中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细胞分裂旺盛,适宜选作有丝分裂观察材料,而其他区域细胞已分化,不进行分裂,故不宜选作有丝分裂观察材料。
(2)根尖分生区:根尖长度一般选5 cm左右,而分生区只在其最前端的2~3 mm(包藏于根冠之下)内,只有分生区细胞才进行细胞分裂。实验时剪取根尖3 mm左右即可,不能过长,否则看到的大多数是伸长区的细胞。
(3)细胞解离后已被杀死,观察不到动态分裂过程,因此要通过移动装片寻找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
错点6 误认为只要有同源染色体,就可形成四分体
点拨: 并非所有细胞分裂方式都存在四分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特有的现象,有丝分裂过程中虽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进行联会,故不存在四分体。
易错点7 误认为同源染色体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在时间上存在“先后”
点拨:同源染色体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发生时间无“先后”,是同时进行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的等位基因也分离(此为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与此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其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此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易错点8 误认为生殖器官中不存在有丝分裂
点拨: 生殖器官中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的形成过程为有丝分裂,故在生殖器官中不仅发生减数分裂过程,也发生有丝分裂过程,进行减数分裂装片观察时,两类分裂的细胞图像均可存在。
易错点9 易混的相关物质或结构变化的原因
点拨: 
07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1.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P119)
2.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原因是细胞中有全套的遗传物质。
3.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作干细胞。(P121)
4.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同一个体的两个细胞不同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不同,根本原因是mRNA不同;两个个体不同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不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1.衰老的细胞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①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③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④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P123)
2.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个体的衰老和死亡并不是一回事;总体上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P124)
3.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它是一种程序性死亡。(P126)
4.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P126)
1.原因: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①一般来说,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②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2.癌细胞的特征
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等。
易错点1 误认为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遗传物质数量相等
点拨:同一个体不同细胞的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数量相等,细胞质中由于细胞分化导致线粒体、叶绿体等数量不等,因此细胞质中的DNA数量有所差别。
易错点2 澄清细胞全能性的理解误区
点拨:(1)由一个细胞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才能称为体现全能性。判断的标准是“细胞→个体”。如一个体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形成幼苗,称为全能性。而将一个细胞培养成叶片不是全能性,因为叶片不是个体。将一个干细胞培养成一个幼小动物可以称为全能性,而培养成一个跳动的心脏不是全能性。
(2)分化程度高的细胞全能性不一定低。如生殖细胞由性原细胞分化而来,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但全能性依然很高。
易错点3 老年人头发变白≠白化病
点拨:老年人头发变白与白化病的白发机理不同。老年人头发变白是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合成的黑色素减少所致;而白化病病人的白发是由于病人体内缺少酪氨酸酶。
易错点4 误认为只有癌细胞内才有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且只要有一个基因突变即可引发细胞癌变
点拨: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根据大量的病例分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
08 遗传的分子基础
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微生物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
结论: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体外转化实验: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微生物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
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2.肺炎链球菌有两类:R菌无荚膜、菌落粗糙、无毒。S菌有荚膜、菌落光滑、有毒,可使人和小鼠患肺炎,小鼠并发败血症死亡。
3.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对这两种物质的分析表明: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P45“相关信息”)
4.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P46“科学方法”)
1.赫尔希和蔡斯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设计并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因噬菌体只有头部的DNA进入大肠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而更具说服力。(P45)
2.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过程:
①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
②再用上述得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蛋白质含有35S标记或DNA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
③然后,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
④离心后,检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P45)
3.实验误差分析:
(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4.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P45)
5.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出来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但是,从这些病毒中提取出来的RNA,却能使烟草感染病毒。因此,在这些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P46)
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原核生物(如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P46)
1.在对DNA结构的探索中,于1953年摘取桂冠的是两位年轻的科学家——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是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在生物学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P48)
2.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P50)
3.DNA中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P50)
4.DNA分子内侧由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即A和T配对(氢键有2个),G和C配对(氢键有3个)。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中A(腺嘌呤)的量总是和T(胸腺嘧啶)的量相等,C(胞嘧啶)的量总是和G(鸟嘌呤)的量相等。(P50)
1.1958年,美国生物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P53)
2.真核生物DNA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3)复制条件 :①模板;②原料;③能量;④酶;(4)复制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5)复制意义: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6)精确复制的原因:DNA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3.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
(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n
(2)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1/2n-1
(3)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①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②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1.RNA有三种,它们分别是mRNA、tRNA和rRNA;核仁受损会影响rRNA的合成,进而影响核糖体的形成。(P65)
2.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P65)
3.RNA是在细胞核中,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叫作转录。(P65)
4.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叫作1个密码子。(P66)
5.tRNA的种类很多,但是,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tRNA比mRNA小得多,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相邻的碱基。每个tRNA的这3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叫作反密码子。(P67)
6.核糖体是沿着mRNA移动的。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P68)
7.通常,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8.科学家克里克于1957年提出了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9.中心法则
(1)表示DNA复制 (2)表示转录 (3)表示翻译 (4)表示RNA复制 (5)表示逆转录。
1.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2)基因与性状的数量对应关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 。
2.柳穿鱼Lcyc基因和小鼠Avy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如下图),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像这样,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 ,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P74)
3.除了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P74“相关信息”)
易错点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三个误区
点拨:
(1)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
肺炎双球菌转化是将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2)并非所有的R型细菌都被转化
由于转化受到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都被转化成S型细菌,只是少部分R型细菌被转化成S型细菌。
(3)加热导致DNA变性后可复性
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活性。
易错点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三次涉及大肠杆菌和两个关键环节
点拨:
(1)三次涉及大肠杆菌
(2)两个关键环节——“保温”与“搅拌”
①保温时间要合适——若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会使32P组的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②“搅拌”要充分——如果搅拌不充分,35S组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与细菌共存于沉淀物中,这样造成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易错点3 误认为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为RNA或认为某一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点拨:
(1)真核生物(包括细胞质、细胞核中)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易错点4 误认为DNA分子都是双链结构或认为DNA分子中嘌呤一定等于嘧啶或认为嘌呤=嘧啶时一定为双链DNA分子
点拨:DNA分子一般为“双螺旋结构”,但也有些DNA分子呈“单链”结构,在此类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由此可见,双链DNA分子中嘌呤“A+G”固然等于“T+C”或(A+C)/(T+G)=1,但存在该等量或比例关系时,未必一定是双链DNA分子。
易错点5 误认为DNA分子复制“只发生于”细胞核中
点拨:细胞生物中凡存在DNA分子的场所均可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其场所除细胞核外,还包括叶绿体、线粒体、原核细胞的拟核及质粒。
需特别注意的是,DNA病毒虽有DNA分子,但其不能独立完成DNA分子的复制——病毒的DNA复制必须借助寄主细胞完成,在其DNA分子复制时,病毒只提供“模板链”,其他条件(包括场所、原料、酶、能量)均由寄主细胞提供。
易错点6 对DNA复制过程中“第n次”还是“n次”复制所需某种碱基数量的计算原理不清
点拨:第n次复制是所有DNA只复制第n次所需碱基数目;n次复制是指由原来的DNA分子复制n次所需碱基数目。
易错点7 误认为染色体是基因的唯一载体
点拨:
(1)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基因的载体。
(2)原核细胞无染色体,拟核中的DNA分子和质粒DNA均是裸露的。
易错点8 混淆基因、DNA与染色体的关系
[点拨] 
易错点9 对DNA和RNA合成的判断有误
点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或U可判断DNA和RNA的合成。若大量消耗T,可推断正在发生DNA的合成;若大量消耗U,可推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
易错点10 不能准确界定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基因表达或误认为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均不能“同时”进行
点拨:
(1)凡转录、翻译有核膜隔开或具有“时空差异”的应为真核细胞“核基因”指导的转录、翻译。
(2)原核细胞基因的转录、翻译可“同时进行”。
(3)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DNA及核糖体,其转录、翻译能“同时进行”。
易错点11 误认为逆转录酶同其他酶及能量、场所、原料一样,均由病毒的寄主细胞提供(在寄主细胞中合成≠由寄主细胞提供)
点拨:
(1)“1965年,科学家在某种RNA病毒里发现了一种RNA复制酶,能对RNA进行复制”。
(2)“1970年,科学家在致癌的RNA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它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由此可见,RNA复制酶、逆转录酶均来自病毒自身,当然该酶起初应在寄主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并由寄主细胞提供原料而完成。
易错点12 不能正确辨明六类酶——解旋酶、DNA聚合酶、限制酶、DNA连接酶、RNA聚合酶、逆转录酶
点拨:
(1)解旋酶在DNA分子复制时使氢键断裂。
(2)DNA聚合酶在DNA分子复制时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成脱氧核苷酸链。
(3)限制酶是使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4)DNA连接酶是将两个DNA分子片段的末端“缝合”起来形成磷酸二酯键。
(5)RNA聚合酶是RNA复制或DNA转录时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单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RNA链。
(6)逆转录酶是某些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脱氧核苷酸合成DNA的一种酶。
09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易于成功的原因:(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自然状态下豌豆都是纯种。(2)豌豆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花大,易于操作。
2.人们将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P4)
3.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的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两大定律的适用范围: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细胞核遗传。
4.分离定律实质:减数分裂Ⅰ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5.判断基因是否遵循两大定律的方法:花粉鉴定法、测交、自交、单倍体育种法。
6.孟德尔验证假说的方法是测交
7.测交实验结果能说明:F1的配子种类及比例、F1的基因型。
8.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方法是杂交;不断提高纯合度的方法是连续自交;判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方法是自交(植物常用)、测交(动物常用)。
9.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内容:(1)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P5)
1.孟德尔针对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提出的“自由组合假设”: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P10)
2.孟德尔用测交实验验证了其“自由组合假设”是正确的。(P11)
3.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P12)
4.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很多个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的基因可能是等位基因或者相同基因。
5.孟德尔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选用了正确的实验材料:豌豆;②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③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试验→分析→假说→验证→结论,即假说—演绎法。④由一对到多对的研究思路;⑤用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遗传因子,有利于逻辑分析遗传的本质。
6.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F2中有16种雌雄配子结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型,比例为9∶3∶3∶1。
7.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且提出了基因型和表型的概念。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P15“本章小结”)
易错点1 “演绎”≠测交
点拨:“演绎”不同于测交实验,前者只是理论推导,后者则是在大田中进行测交实验验证。
易错点2 认为杂合子(Dd)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点拨:F1(Dd)产生配子的数量中D(♂)=d(♂)、D(♀)=d(♀);D(♂)≠D(♀)、d(♂)≠d(♀)。
易错点3 小样本问题——小样本不一定符合遗传定律
点拨:遗传定律是一种统计学规律,只有样本足够大时才有规律性。当子代数目较少时,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如两只杂合黑豚鼠杂交,生下的4只小豚鼠不一定符合3黑1白,有可能只有黑色或只有白色,也有可能既有黑色又有白色,甚至还可能3白1黑。
易错点4 不明确果皮、种皮及胚、胚乳的来源及相关性状的统计时机
点拨:
(1)果皮(包括豆荚)、种皮分别由子房壁、珠被(母本体细胞)发育而来,基因型与母本相同。
(2)胚(由胚轴、胚根、胚芽、子叶组成)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基因型与其发育成的植株相同。
(3)胚乳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基因型为母本配子基因型的两倍加上父本配子基因型。
以上各部分的基因型如下图所示
(4)相关性状统计(欲统计甲、乙杂交后的F1性状)
①种子胚(如子叶颜色)和胚乳性状的统计:在本次杂交母本植株所结种子内直接统计即可。
②其他所有性状的统计(包括F1的种皮颜色、植株高矮、花的颜色、果皮的颜色或味道等)均需将上述杂交后所产生的种子种下,在新长成的植株中做相应统计。
易错点5 从性遗传≠伴性遗传
点拨: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通过性激素起作用。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现型都与性别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式。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从性遗传的基因在传递时并不与性别相联系,其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有本质区别。从性遗传的本质: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
易错点6 不清楚F2出现9∶3∶3∶1的4个条件
点拨:
(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足够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易错点7 误认为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出现了“新性状”
点拨: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出现了新的表现型,但并未出现新性状,新表现型的出现是原有性状重新组合的结果。
易错点8 误认为YyRr×yyrr和yyRr×Yyrr均为测交
点拨:测交是指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因此虽然YyRr×yyrr和yyRr×Yyrr这两对组合的后代的基因型相同,但只有YyRr×yyrr称为测交。
易错点8 重组类型的内涵及常见错误
点拨:
(1)明确重组类型的含义:重组类型是指F2中表现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而不是基因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
(2)含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并不都是。
①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
②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 ,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
易错点9 不清楚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自由交配时的计算方法
点拨:自由交配时,需计算出该群体中每一种雄(雌)配子占全部雄(雌)配子的概率,使用精、卵细胞随机结合法即可求出所需个体。
10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P34)
2.正常女性与男性红绿色盲的婚配和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P36)
 
3.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患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P37)
4.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P37)
5.伴性遗传的基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但不是说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P92)
2.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P92)
3.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P92)
4.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叫作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P93)
5.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禁止近亲结婚(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原因: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增。
(2)遗传咨询(主要手段):诊断→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提出对策、方法、建议。
(3)提倡适龄生育。
(4)产前诊断: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检测等。
易错1 XY≠等位基因
点拨:
(1)XY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并非代表等位基因。
(2)Y上不存在控制色觉正常和红绿色盲的基因,但有其他基因。
易错点2 男孩患病概率≠患病男孩概率
点拨:
(1)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①患病概率与性别无关,不存在性别差异,因此,男孩患病概率=女孩患病概率=患病概率。
②“患病”与“男孩”(或女孩)是两个独立事件,因此需把患病概率×性别比例,即患病男孩概率=患病女孩概率=患病孩子概率×1/2。
(2)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它的遗传与性别连锁,“男孩患病”是指男孩中患病的,不考虑女孩;“患病男孩”则是所有孩子中患病的男孩,二者主要是概率计算的范围不同。即患病男孩的概率=患病男孩在后代全部孩子中的概率;男孩患病的概率=后代男孩中患病的概率。
易错点3 误认为遗传性疾病都是先天性的或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点拨:
(1)遗传病可能是先天发生,也可能是后天发生,如有些遗传病可在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来;后天性疾病也不一定不是遗传病。
(2)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如母亲在妊娠期前三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可使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或先天性白内障。
易错点4 误认为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一定患遗传病
点拨: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会患遗传病,如Aa不是白化病患者;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1 生物的变异
1.镰状细胞贫血形成的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
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突变的特点(1)普遍性:发生于一切生物中(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2)随机性:可以发生于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以及同一个DNA分子的不同部位;(3)不定向性:可以产生一个或多个等位基因 ;(4)低频性;(5)多害少利性。(P83)
3.基因突变的时间:通常发生在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4.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原基因的等位基因。
5.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给后代。
6.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P82)
7.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以下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等。(P82)
8.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遗传信息、mRNA(含密码子)的改变;但生物性状不一定改变,原因是密码子有简并性,当密码子改变,对应氨基酸不一定改变。(P81思考·讨论)
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P84)
2.基因重组包括①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互换;②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自由组合。另外,基因工程、肺炎链球菌的转化也属于基因重组。(P84)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2)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改变。
(3)实例:猫叫综合征、果蝇缺刻翅等。
2.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P87)
4.三倍体因为原始生殖细胞中有三套非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出现联会紊乱,因此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香蕉、三倍体无子西瓜的果实中没有种子,原因就在于此。(P88“小字内容”)
5.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P88)
6.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用秋水仙素诱发等。其中,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是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P88)
7.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而且每对染色体上成对的基因是纯合的,自交的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P89)
8.猫叫综合征是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P90)
易错点1 基因突变≠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
点拨:
(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也可发生碱基对的改变。
(2)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碱基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病毒性状变异,广义上也称为基因突变。
易错点2 误认为基因突变会使基因“位置”或“数目”发生改变或错将基因中“碱基对”缺失视作“基因”缺失
点拨:基因突变仅改变了基因内部结构,产生了新基因,并未改变基因位置,也未改变基因数量。基因中碱基对缺失,只是成了新基因,即基因仍在,只是“以旧换新”,并非“基因缺失”。
易错点3 将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新基因”与“产生等位基因”混淆
点拨:病毒和原核细胞的基因一般是单个存在的,不存在等位基因。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突变可产生它的等位基因,而原核生物和病毒基因突变产生的是一个新基因。
易错点4 误认为基因重组=交叉互换
点拨:
(1)基因重组有三种类型: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和DNA重组技术。
(2)染色体片段交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叫基因重组,而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叫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易错点5 误认为精卵随机结合属于基因重组
点拨:精子与卵细胞的自由(随机)结合是生殖细胞间的随机结合,不是基因重组。
易错点6 混淆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的“说词”
点拨: 
比较项目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生物变异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
生物进化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材料
生物多样性 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生概率 很小(常有“罕见”“稀有”“偶尔”等说法) 非常大(常有“正常发生”或“往往发生”等说法)
易错点7 误认为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或认为含多个染色体组者均为多倍体
点拨:单倍体强调的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其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取决于配子中所含染色体组数,可能为1组、2组或多组。含多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还是多倍体取决于其发育起点是配子还是受精卵,若为前者,一定是单倍体,若为后者,一定是多倍体。
易错点8 错将四倍体AAaa(由Aa经秋水仙素诱导后形成)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算作1AA∶2Aa∶1aa
点拨: AAaa产生配子状况可按右图分析,由于染色体①~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四条染色体分至细胞两极是“随机”的,故最终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及基因状况应为①②与③④(AA与aa)、①③与②④(Aa与Aa)、①④与②③(Aa与Aa),由此可见,A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1AA∶4Aa∶1aa。
易错点9 混淆“最简便”与“最快速”
点拨:“最简便”应为“易操作”,“最快速”则未必简便,如用单倍体育种获得有显性性状的纯合子,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其技术含量却较高。
易错点10 误认为花药离体培养就是单倍体育种
点拨:
单倍体育种主要包括杂交、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和筛选四个过程。
易错点11 混淆“可遗传变异”与“可育”
点拨:“可遗传变异”≠“可育”: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二倍体的单倍体等均表现“不育”,但它们均属可遗传变异——其遗传物质已发生变化,若将其体细胞培养为个体,则可保持其变异性状——这与仅由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有着本质区别。如无子番茄的“无子”原因是植株未受粉,生长素促进了果实发育,这种“无子”性状是不可以保留到子代的,将无子番茄进行组织培养时,若能正常受粉,则可结“有子果实”。
易错点12 误认为变异出现于环境变化之后,是在环境“诱发”下产生的
点拨: 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且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
易错点13 误认为无子番茄与无子西瓜培育的原理相同
点拨:无子番茄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获得的,其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无子西瓜是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培育成的,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引起的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12 生物的进化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前者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后者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P100)
2.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P100)
3.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P100)
4.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P101)
5.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P103)
1.枯叶蝶在停息时,它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是枯叶蝶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daptation)。同枯叶蝶一样,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P106)
2.适应作为一个生物学术语,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P106)
3.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提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P107)
4.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学说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他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P107、108)
1.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只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P112)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
5.物种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P116)
6.新物种的形成途径
(1)渐变:长期的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 →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 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 →差异加大 →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
(2)有时不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7.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8.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的形成。
1.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实际上,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P119)
2.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P119“小字内容”)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异养厌氧的单细胞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的重组,这就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P122)
4.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P121)
5.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P121)
易错点1 能产生后代≠同一物种
点拨: 两个个体虽然能够交配产生后代,但子代有可能高度不育,如马和驴虽然能够产生子代,但子代不育,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
易错点2 种群≠物种
点拨:
(1)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
(2)种群是同一种生物、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形成的一个群体。种群“小”,不同种群间有地理隔离;物种“大”,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
(3)判断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如果来历不明,形态结构相似,可靠依据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不是同一物种。
易错点3 混淆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点拨:
(1)某种群的所有个体自交,若没有进行选择,则自交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会改变,并且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降低,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升高。
(2)某种群的所有个体自由交配,若没有基因突变且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能力相同时,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后代的基因型频率是否改变有以下两种情况:如果没有达到遗传平衡,则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会改变并达到遗传平衡;如果已达到遗传平衡,则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易错点4 不能准确运用男性的基因型频率计算该地区X染色体的基因频率
点拨: 以红绿色盲为例,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对男性(XY)而言,每个男性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含有致病基因就为患者,不含则为正常个体,无携带者。若某地区男性中色盲占x。则此地区Xb的基因频率也为x,此地区女性色盲率则为x2。
1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约占2/3)和细胞外液(约占1/3),其中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P2)
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P5)
3.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P5)
4.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P5)
5.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P5)
6.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其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P5)
7.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P5)
8.下列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
①剧烈运动产生乳酸、丙酮酸分解、蛋白质合成(细胞内)
②H2O2分解(细胞内)
③食物中淀粉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消化道)
④抗原与抗体结合(内环境)
⑤乳酸与NaHCO3反应 (内环境 )
1.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P10)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P10)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P11)
5.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P11)
易错点1 血液≠血浆
点拨:
(1)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2)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易错点2 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点拨:
(1)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
(2)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是血浆的成分。
易错点3 内环境≠体内液体
点拨:
(1)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易错点4 误认为“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点拨: 细胞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内,其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为细胞生活提供了直接的液体环境,它可将营养物质、O2等送入细胞,并接纳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发生于内环境中的反应主要涉及酸碱缓冲对反应,抗原—抗体结合及递质与受体结合等。
14 神经调节
1.人的神经系统就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P16)
2.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人的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此外,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P17)
3.传出神经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P18)
4.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P18)
5.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P19)
1.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P22)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P22)
3.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一个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参与组成;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P23)
4.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前者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P24)
5.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P25)
1.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P27)
2.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主要原因是静息时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P28)
3.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是Na+内流,使兴奋部位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的外侧。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P28)
4.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P28)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P29)
6.兴奋在突触小体中传递时信号的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信号的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P29)
7.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递质与受体结合并发挥完作用后的去向是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P29)
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下肢的代表区在第一运动区的顶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上肢的代表区则在两者之间。(P34)
2.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运动越精细且复杂的器官,其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头面部多为双侧性支配)。(P34)
3.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如下图)。(P34)
4.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P35)
1.人的大脑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P37)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P37)
3.人类的语言活动是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相关的,这些特定区域叫言语区。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P38)
4.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P39“小字内容”)
5.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P39)
6.抗抑郁药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P39“相关信息”)
易错点1 误认为冬季“产热>散热”或体温持续维持较高水平时“产热>散热”,并认为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只有“神经调节”
点拨: 只要体温稳定,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无论体温维持在37 ℃,还是甲亢病人的偏高体温(如一直维持在39 ℃)均应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否则产热>散热则体温升高,反之则体温降低。人在冬季散热增多,产热也增多,在炎热环境中散热减少,产热也减少,故无论冬季还是夏季,产热与散热都维持动态平衡。此外无论寒冷还是炎热环境,体温调节均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体液调节。
易错点2 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能完成反射
点拨: 反射的发生不仅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还需要适宜的刺激。下图所示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
分析图示可知:
(1)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2)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基本不变。
易错点3 误认为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都为主动运输
点拨:
(1)形成静息电位时,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2)产生动作电位时,Na+的内流需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3)恢复静息电位时,K+的外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
(4)一次兴奋结束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
易错点4 突触小体≠突触
点拨:
(1)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易错点5 误认为神经递质的作用只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点拨: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兴奋和抑制两类。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若能使Na+通道打开,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若不能打开Na+通道,而是提高膜对K+,尤其是Cl-的通透性,从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外正内负的局面加剧,进而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被抑制。
15 体液调节
1.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促胰液素,它由小肠黏膜分泌。(P45)
2.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P46)
3.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主要功能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利尿激素 多肽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调节生长发育等,主要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蛋白质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蛋白质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多肽 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
肾上 腺 皮质 醛固酮、皮质醇等 类固醇 调节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
髓质 肾上腺素 氨基酸衍生物 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毛细血管收缩;促进肝糖原分解等
胰岛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睾丸 雄激素(主要是睾酮) 类固醇 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精子细胞的生成和男性第二性征的出现等
卵巢 雌激素、孕激素等 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生成和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等
1.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损害。人类的糖尿病分为1、22024高考生物知识总结(通用版)学生版
目录
01 走近细胞及细胞的分子组成 2
0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8
03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1
04 酶和ATP 13
05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15
06 细胞的增殖和减数分裂 18
07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23
08 遗传的分子基础 25
09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0
10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34
11 生物的变异 36
12 生物的进化 39
1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42
14 神经调节 44
15 体液调节 48
16 免疫调节 51
17 植物的激素调节 54
18 种群与群落 57
19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61
20 发酵工程 67
21 细胞工程 71
22 基因工程 76
23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79
01 走近细胞及细胞的分子组成
1.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后人经过整理并加以修正总结出来的):
(1)细胞是一个     ,一切动植物都由     发育而来,并由     和     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     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是由     产生的。(P2~3)
2.细胞学说揭示了     ,从而阐明了     。(P4)
3.归纳法是指     。归纳法分为     和     。(P5“科学方法”)
1.系统是指     。一个蛋白质分子     看成一个系统。(P5“相关信息”拓展)
2.自然界从生物个体到生物圈,可以看作各个层次的     。
以一只大熊猫为例,放到生命系统中,组成它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     →     →     →     →     →     →     →     。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是     ,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P6)
3.植物(如冷箭竹)没有     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看做     层次,又可看做     层次。心肌属于     层次,心脏属于     层次。(P6)
4.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     和   组成。但是,病毒的生活离不开     。(P8“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2)。
1.显微镜的使用:
首先,在  倍镜下观察清楚并找到目标,把要放大的  移到视野中央。其次: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  直到看清物像为止。若视野较暗,可调节   和   。(P9“探究·实践”)
2.特别提醒:
(1)必须先用   倍镜观察后,再转动转换器换成  倍镜观察。
(2)低倍镜观察时,粗、细准焦螺旋都可调节,高倍镜观察时,只能调节     。
(3)由低倍镜换高倍镜,视野变   ,视野内细胞数目变     ,每个细胞的体积变     。
(4)目镜的长度与其放大倍数呈     比;物镜的长度与其放大倍数呈     比。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     的放大倍数。
(6)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由于显微镜下成像是倒立的像,若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像偏右上方,实际在装片中细胞的位置则偏     。所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     的。(P9“探究·实践”)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由     构成的生物叫作真核生物,如植物、动物、真菌等。由     构成的生物叫作原核生物,如细菌(如蓝细菌,旧称蓝藻)、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P10)
2.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会形成让人讨厌的     ,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P11)
3.发菜也属于     ,细胞群体呈黑蓝色,状如发丝,在我国多产于西北草地和荒漠。(P11“与社会的联系”)
4.蓝细菌细胞内含有     和     ,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细菌中的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细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都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作     。(P11)
5.支原体可能是     的单细胞生物。(P12“练习与应用”及“生物科学进展”)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这说明了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具有     ;但是,细胞与无机自然界相比,各种元素的     又大不相同,这说明了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具有     。(P16)
2.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     的形式存在。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     ,它同时也是含量最高的     ,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是     。(P17)
3.组成细胞的主要化合物及相对含量示意图(P17):
1.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或观察结构(P18)
还原糖 脂肪 蛋白质 淀粉
试剂 斐林试剂 苏丹Ⅲ 双缩脲试剂 碘液
现象 砖红色沉淀 橘黄色 紫色 蓝色
需要加热的是     的鉴定,需要借助显微镜的是     鉴定。常见的还原糖有     、     、     。
2.脂肪的检测和观察实验中,切片后,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放在载玻片的中央;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 min,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用     洗去浮色;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再换高倍镜观察,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的     清晰可见。(P19“探究·实践”)
3.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实验中,加入组织样液2 mL后,先注入双缩脲试剂     1 mL,摇匀,再注入双缩脲试剂     4滴,摇匀,可见组织样液变成紫色。(P19“探究·实践”)
1.自由水的作用:水是细胞内良好的     ,许多种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细胞内的许多     也都需要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流动,可以把     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P20)
2.细胞内结合水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水与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结合,这样水就失去     和     ,成为生物体的构成成分。(P21)
3.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自由水所占的比例越大,细胞的代谢就越     ;而结合水越多,细胞抵抗干旱和寒冷等不良环境的能力就     。(P21)
4.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     的形式存在。(P21)
5.无机盐的作用有:
①某些     的组成部分,如Mg是构成     的元素,Fe是构成     的元素。
②对于维持     有重要作用,如缺钙时哺乳动物会     。
③对维持     非常重要。
④维持正常     ,即     。(P22)
6.医用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     的氯化钠溶液。(P22“练习与应用”,二、拓展应用)
1.糖类是主要的     物质。糖类大致可以分为     。(P23)
2.常见植物二糖有     和     ,动物二糖为     。蔗糖可水解为     和     ,麦芽糖可水解成2分子     ,乳糖可水解成     和     。(P24)
3.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     的形式存在。植物体内的多糖有     (储能多糖)和      (结构多糖),动物体内的多糖有     ,其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     和     中,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基本单位是     分子。(P24)
4.几丁质也是一种     ,又称壳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     中。(P25)
5.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     ,有些脂质(磷脂)还含有     。(P25)
6.常见的脂质有     、     和     等。其中磷脂是构成     的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包括     、     和     等。胆固醇是构成动物     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     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     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     的吸收。(P25~27)
7.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低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高,所以氧化分解时,需氧量更     ,释放的能量更     。(P25)
8.脂肪是由三分子     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即三酰甘油(又称甘油三酯)。植物脂肪大多含有     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如日常炒菜用的食用油(花生油、豆油和菜籽油等);大多数动物脂肪含有     脂肪酸,室温时呈固态。(P26)
9.脂肪不仅是储能物质,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皮下厚厚的脂肪层起到     的作用。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     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P26)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     ,也是主要的体现者。
2.蛋白质功能包括: (1)     ,如     ;(2)     ,如     ;(3)     ,如     ;(4)     ,如     ;(5)     ,如     。(P28~29)
3.     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人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种。其中有8种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它们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这些氨基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获取,因此,被称为     氨基酸。另外13种氨基酸是人体细胞能够合成的,叫作     氨基酸。(P30“与社会的联系”)
4.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是:
在结构上具有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     (—NH2)和一个     (—COOH),并且都有一个     和一个     连接在同一个     上。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     的不同。(P29)
5.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作     。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作     。肽链能盘曲、折叠,形成有一定     的蛋白质分子。(P30)
6.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     不同以及     千差万别。(P31)
7.蛋白质经高温后变性失活,这是因为高温破坏了蛋白质的     ,但未破坏     。     ,因此吃熟鸡蛋、熟肉容易消化。(P32“与社会的联系”)
1.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     ,简称DNA;另一类是     ,简称RNA。(P34)
2.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     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     中。(P34)
3.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     和一分子     组成的。根据     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P34)
4.DNA和RNA都含有的碱基是     、     和     ,DNA特有的碱基是     ,RNA特有的碱基是     。(P35)
5.DNA水解的产物是     ,彻底水解的产物是     、     、     。
6.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包括     生物和     生物,遗传物质是     ;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遗传物质大多数是     ,少数是     。例如     是RNA病毒。
易错点1 误认为病毒不是生物
点拨:病毒被认作生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能进行新陈代谢,病毒单独存在时不具备生物活性,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主要原因是病毒能进行增殖。
易错点2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
点拨:如蓝细菌。
易错点3 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线粒体
点拨:如蓝细菌和硝化细菌。
易错点4 细胞不一定都有生物膜系统
点拨:如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生物膜系统。
易错点5 原生生物不是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是指低等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真核生物
点拨: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易错点6 细胞分裂不一定都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
点拨:如蛙红细胞的无丝分裂、原核细胞的二分裂。
易错点7 名称中带“菌”字的不一定都是细菌:
点拨:如酵母菌、霉菌(青霉、毛霉等)是真核生物,但“菌”字前带有“杆”“球”“螺旋”及“弧”字的一般都是细菌。   
易错点8 生物体内含有的元素不一定都是必需元素
点拨:如人体内可能含有Pb。
易错点9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是必需元素,而生物体内含有的元素不一定是生物体所必需的元素
点拨:如Pb。这样的元素含量再多也不是大量元素。
易错点10 分析含量之“最”时,要看清楚是干重还是鲜重,是有机物、无机物还是化合物。
点拨:如在细胞的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在细胞的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最多的化合物(有机物)是蛋白质。
易错点11 检测还原糖时使用的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的原因
点拨: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所以应将甲液和乙液分别保存,使用时现配现用。
易错点12 关于糖类物质的三个误区
点拨:①不是所有的糖都有甜味,如纤维素没有甜味。
②不是所有的糖都能和斐林试剂反应,蔗糖、淀粉等非还原糖都不能。
③不是所有的糖都是能源物质,如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
易错点13 明辨蛋白质的盐析、变性和水解
点拨:①盐析:是由溶解度的变化引起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②变性:是由于高温、过酸、过碱、重金属盐等因素导致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肽链变得松散,丧失了生物活性,但是肽键一般不断裂。
③水解:在蛋白酶等作用下,肽键断裂,蛋白质分解为短肽和氨基酸。水解和脱水缩合的过程相反。   
易错点14 注意核酸与遗传物质的范围:
点拨:对病毒来说,核酸与遗传物质是一致的,为DNA或RNA;对细胞生物来说,核酸指DNA和RNA,遗传物质仅指DNA。
0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制备细胞膜最好材料是:      ,因为其     。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
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和     ,此外,还有少量的     。
3.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     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4.细胞膜结构特点     。
5.细胞膜的功能有:     (P40)
6.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     。
7.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主要有:
(1)通过     传递交流,常见的信息分子有     ;(2)通过     交流,如     ;(3)通过     交流,如     。(P41)
1.能复制的细胞器有     ;双层膜的细胞器有     ;非膜性的细胞器有     ;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     ;含色素的细胞器有     ;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
2.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     ;与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     。
3.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离不开     细胞器的参与,该过程说明各种细胞器     。该过程依赖细胞膜的     ;需     提供能量。
4.植物特有的细胞器是     ,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是      。最能体现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有无     。
5.溶酶体: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     ,功能是(1)能分解     、     的细胞器,(2)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P49)
6.“动力车间”是:     ;“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是:     ;“消化车间”是:     ;“蛋白质的生产机器”是:     ;     是动植物细胞中都有,但执行功能有区别的细胞器。(P49)
7.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的     。细胞骨架是由     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P50)
8.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去向,就是     。(P51“科学方法”)
9.生物膜系统包括     和     、     等结构。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P52)
1.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     细胞和哺乳动物     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P54)
2.细胞核是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     。(P56)
3.细胞核的结构包括     、     、     和核液等部分。
4.核膜是     层膜,作用是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主要由     和     组成,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核仁的作用是     。核孔的作用是     。(P56)
5.染色体和染色质是     在细胞不同时期的     存在形态。(P56)
6.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     模型、     模型、     模型等。在设计并制作细胞模型时,科学性、准确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模型的美观与否。(P57“科学方法”)
易错点1 以为生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和果胶
点拨:不同生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同,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溶菌酶可以水解肽聚糖而不能水解几丁质,所以溶菌酶能杀死细菌,却对真菌基本没作用。
易错点2 结构与功能中的“一定”、“不一定”与“一定不”
点拨: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有叶绿体(如蓝细菌),但高等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一定在叶绿体中进行。
②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不一定有线粒体,但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一定有线粒体参与。
③一切生物,其蛋白质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
④有中心体的生物不一定为动物,但一定不是高等植物。
⑤高尔基体经囊泡分泌的物质不一定为分泌蛋白,但分泌蛋白一定经高尔基体分泌。
⑥具有细胞壁的细胞不一定是植物细胞,真菌、细菌也有细胞壁。
⑦没有叶绿体和中央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
⑧葡萄糖→丙酮酸一定不发生在细胞器中,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一定发生于线粒体中。
03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     。如果半透膜两侧存在     ,渗透的方向就是水分子从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P62)
2.对于水分子来说,细胞壁是     的,即水分子可以自由地通过细胞壁,细胞壁的作用主要是     细胞,伸缩性比较小。(P63)
3.原生质层包括     以及     ,可把它看做一层     。(P63)
4.观察质壁分离实验采用     为材料,如     。
5.成熟的植物细胞的     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细胞液浓度     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     ,当细胞不断失水时,     就会与     逐渐分离开来。(P65)
1.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     。被动运输又分为     和     两类。(P65)
2.有些小分子物质,很容易自由地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如氧和二氧化碳。甘油、乙醇 、苯等脂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也较易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像这样,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的方式,叫作     ,也叫简单扩散。(P66)
3.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殊的蛋白质,能够协助这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这些蛋白质称为转运蛋白。这种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叫作     ,也叫易化扩散。(P66)
4.转运蛋白可以分为     蛋白和     蛋白两种类型。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     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P66~67)
5.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     运输,都     耗能,因此属于被动运输。(P73“本章小结”)
1.主动运输的条件:     、     。方向:     。(P69)
2.主动运输的意义:通过主动运输来选择吸收所需要的物质,排出     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从而     。(P70)
3.囊性纤维化发生的一种主要原因是,患者肺部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     的功能发生异常,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造成细菌感染。(P70“与社会的联系”)
4.胞吞形成的囊泡,在细胞内可以被     降解。(P71“相关信息”)
5.大分子物质和细菌、病毒等通过     方式出入细胞,需要消耗     提供的能量。
6.不同细胞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同一种细胞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这说明细胞对离子的吸收     ,其原因是     。
易错点1 渗透≠扩散:
点拨:渗透作用必须通过半透膜,扩散则不一定需要;扩散适用于各种物质,渗透仅指溶剂分子。渗透是一种特殊的扩散。
易错点2 渗透平衡≠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点拨: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液面仍存在液面高度差,则半透膜两侧溶液就存在浓度差,且液面高的一侧溶液浓度高。
易错点3 胞吐不是只能运输大分子物质
点拨:也可以运输小分子物质,如神经递质。
易错点4 生物大分子不一定都是以胞吞、胞吐方式运输的
点拨: 如RNA和蛋白质可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
易错点5 无机盐离子的运输方式不一定是主动运输
点拨:如兴奋产生和恢复过程中的Na+内流和K+外流的方式均为协助扩散。
04 酶和ATP
1.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控制的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的因素叫作     ,因自变量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叫作     。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叫作     。(P78“科学方法”)
2.除作为自变量的因素外,其余因素(无关变量)都保持一致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的实验叫作     ,它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如果实验中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这样的对照组叫作     。(P78“科学方法”)
3.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     。(P78)
4.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是     。酶既没有为反应提供能量,反应前后酶的性质也没有改变。无机催化剂也能     ,但没有酶的显著。加热的作用不是降低活化能,是使反应分子得到     ,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反应的活跃状态。(P78)
5.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化学本质是     ,其基本组成单位是     。(P81)
6.酶有如下的特性:     、     和酶的作用条件     。(P81)
7.无机催化剂催化的化学反应范围比较广。例如,酸既能催化     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还能催化淀粉水解。(P81)
8.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酶催化的。     称为酶活性。(P82“探究·实践”)
9.建议用     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P82“探究·实践”)
10.     ,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     。在0 ℃左右时,酶的活性     ,但酶的     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因此,酶制剂适宜在低温下     。(P84)
1.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主要能源物质是     ,     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P86)
2.ATP是     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由一分子的     和一分子     组成,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A—P可代表     。(注:ATP初步水解得ADP(A-P~P)和磷酸;继续水解得AMP(A-P)和磷酸;彻底水解得核糖、腺嘌呤和磷酸。水解的程度与酶的种类相关)(P86)
3.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     ,场所是     ;对于绿色植物来说,产生ATP的生理作用是     ,场所是     。(P87)
4.ATP在细胞中含量     ,转化     ,含量处于动态平衡。(P87)
5.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有些是需要吸收能量的,有些是释放能量的。     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     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P89)
易错点1 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时,检测试剂不可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
点拨:因为斐林试剂需在水浴加热条件下才会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易错点2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宜用H2O2作反应物。
点拨:因为H2O2易分解,加热条件下其分解会加快,氧气的产生速率增加,并不能准确反映酶活性的变化。 
易错点3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用斐林试剂作指示剂。
点拨:因为盐酸会和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使斐林试剂失去作用。
易错点4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宜采用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反应。
点拨:因为用作鉴定试剂的碘液会和NaOH发生化学反应,使碘与淀粉生成蓝色络合物的机会大大减少,而且在酸性条件下淀粉也会被水解,从而影响实验的观察效果。
05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     ,并     ,因此也叫细胞呼吸。(P90)
2.CO2可使     变混浊,也可使     溶液由     变     再变     。根据石灰水     或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成黄色的     ,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P91“探究·实践”)
3.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     溶液,在     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     色。(P91“探究·实践”)
4.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作对比实验。(P92“科学方法”)
1.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其化学反应式可以简写成:     。(P92)
2.
阶段 场所 原料 产物 能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3.概括地说,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     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P93)
4.在细胞内,1 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2 870 kJ的能量,可使      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P93“思考·讨论”)
5.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概括地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需要不同酶的催化,但都是在     中进行的。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第二个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     和     ,或者转化成     。(P94)
6.无论是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转化成乳酸,无氧呼吸都只在第     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则存留在     或     中。(P94)
7.无氧呼吸的化学反应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P(94)
8.破伤风由破伤风芽孢杆菌引起,这种病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P95“思考·讨论”)
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的原理是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高, 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越快。
(2)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几种药品的作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SiO2:使研磨更充分;CaCO3:防止色素被破坏。
2.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这些色素吸收的光都可用于光合作用。(P99)
3.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
CO2+H2O(CH2O)+O2。(P102)
4.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 类囊体垛叠形成基粒。光合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薄膜上。(P100)
5.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1.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和      。暗反应的场所是     ,包括     和     。
2.将光反应和暗反应联系起来的物质是     ,光反应的产物是     。
1.突然停止光照,相关物质的量变化情况为:NADPH、ATP     、C3 、C5  。
2.突然停止CO2,相关物质的量变化情况为:NADPH、ATP     、C3 、C5  。
3.总光合作用可用O2的     或CO2的     或光合作用     的有机物量表示。净光合作用可用CO2的     或O2的     或光合作用     的有机物量表示。
4.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速率,光反应产物     与ATP的数量多少会影响暗反应速率,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5.温度: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特别是暗反应中酶的催化效率,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6.CO2浓度:CO2是暗反应的原料,CO2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暗反应速率。
7.无机营养:例如     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是光合酶的组成成分,     是ATP分子的组成成分。
8.水分: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可使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易错点1 误以为储存蔬菜和水果与储存种子的条件相同
点拨:(1)蔬菜和水果应在“零上低温、湿度适中、低氧”的条件下保鲜。
(2)种子应在“零上低温、干燥、低氧”的条件下储存。
易错点2 误以为人体内产生的CO2只能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点拨:因为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CO2。
易错点3 误以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只有淀粉。
点拨: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部分是淀粉,还有一部分是蔗糖。蔗糖可以进入筛管,再通过韧皮部运输到植株各处。
易错点4 不同因素的作用具有互补效应。
点拨:如当光照强度降低时,可通过增加CO2浓度补偿。
易错点5 不同条件下关键影响因素不同。
点拨:如其他条件适宜,CO2达到饱和点,此时限制因素最可能是五碳化合物的含量。
易错点6 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点拨:(1)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从环境中吸收的CO2量+呼吸释放的CO2量
(2)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释放到环境中的O2量+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 
06 细胞的增殖和减数分裂
1.细胞周期是指     的细胞从     到     。只有部分进行     分裂的细胞有细胞周期。(P111)
2.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3.染色体复制时期:     ;中心体复制时期:     ;
染色体加倍时期:     ;DNA复制时期:     ;DNA加倍时期:     ;染色单体形成时期:     ,出现时期:     ,消失时期:     ;观察染色体最佳时期:     ;细胞板出现时较活跃的细胞器:     。
4.     板是虚拟的,     板是实际存在的。
1.原理:     。
2.选材:     。
3.制作装片
过程 所用试剂 时间 目的
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      
4.观察:①低倍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     细胞;细胞呈     ,排列     。
②高倍镜下观察:首先找出     的细胞,然后再找前、后、末期的细胞,最后观察间期的细胞。(P116)
1.减数分裂Ⅰ的主要特征:
(1)同源染色体配对——   ;
(2)四分体中的   可以发生互换;
(3)   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结果是: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极体细胞。该过程染色体数目减半。(P18图示)
2.在减数分裂前,每个精原细胞的   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   次,最后形成四个精细胞。这两次分裂分别叫作减数分裂Ⅰ(也叫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分裂Ⅱ(也叫减数第二次分裂)。(P19)
3.减数分裂Ⅱ的主要特征:每条染色体的   分裂,   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结果是:2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4个精细胞;1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细胞,第一极体形成2个极体细胞。(P19“图示”)
4.同源染色体是指     。
5.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时期是   ,四分体存在时期是   ,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    。
6.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不同点有     。
7.受精作用的实质是   ;受精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P27)
1.产生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是   ;产生精细胞(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是   。(P19)
2.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在特征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有丝分裂没有     (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征有丝分裂都没有)。(P22)
3.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图像识别方法(以哺乳动物为例)
有无同源染色体
1.减数分裂与基因突变
2.减数分裂与基因重组
(1)非同源染色体上   导致基因重组(自由组合定律)。
(2)同源染色体上   导致基因重组。
3.减数分裂与染色体变异
4.XXY与XYY异常个体成因分析
(1)XXY成因
(2)XYY成因:   减数分裂Ⅱ异常,即减数分裂Ⅱ后期Y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后   共同进入同一精细胞。
易错点1 并非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
点拨:(1)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只分裂一次便不再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
(2)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
易错点2 赤道板≠细胞板
点拨: (1)赤道板是一种假想平面,不是细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
(2)细胞板是一种真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出现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
易错点3 解离≠固定
点拨:解离的作用在于破坏细胞间质,使细胞分离,以便压片时分散;固定的作用在于固定细胞形态,如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
易错点4 误认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
点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一分为二,是受生物体内遗传物质控制的一种生理活动,不是由纺锤丝牵引所致。
易错点5 不清楚根尖结构,混淆“根尖”与“根尖分生区”,进而导致不明确有丝分裂装片制作的适宜取材部位或不能正确进行观察结果评价
点拨:(1)洋葱根尖可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其中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细胞分裂旺盛,适宜选作有丝分裂观察材料,而其他区域细胞已分化,不进行分裂,故不宜选作有丝分裂观察材料。
(2)根尖分生区:根尖长度一般选5 cm左右,而分生区只在其最前端的2~3 mm(包藏于根冠之下)内,只有分生区细胞才进行细胞分裂。实验时剪取根尖3 mm左右即可,不能过长,否则看到的大多数是伸长区的细胞。
(3)细胞解离后已被杀死,观察不到动态分裂过程,因此要通过移动装片寻找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
错点6 误认为只要有同源染色体,就可形成四分体
点拨: 并非所有细胞分裂方式都存在四分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特有的现象,有丝分裂过程中虽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进行联会,故不存在四分体。
易错点7 误认为同源染色体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在时间上存在“先后”
点拨:同源染色体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发生时间无“先后”,是同时进行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的等位基因也分离(此为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与此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其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此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易错点8 误认为生殖器官中不存在有丝分裂
点拨: 生殖器官中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的形成过程为有丝分裂,故在生殖器官中不仅发生减数分裂过程,也发生有丝分裂过程,进行减数分裂装片观察时,两类分裂的细胞图像均可存在。
易错点9 易混的相关物质或结构变化的原因
点拨: 
07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1.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   化,有利于提高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   。(P119)
2.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   的能力。原因是   。
3.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作   。(P121)
4.细胞分化的原因是   。
5.同一个体的两个细胞不同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两个个体不同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
1.衰老的细胞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①细胞内的水分   ,细胞   ,体积   ;
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   ,呼吸速率减慢,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③细胞内的     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④细胞核的体积   ,核膜   ,染色质   ,染色   ;
⑤   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P123)
2.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个体的衰老和死亡并不是一回事;总体上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    的过程。(P124)
3.由    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它是一种程序性死亡。(P126)
4.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   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    ,维持   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P126)
1.原因: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①一般来说,   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   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②   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     ,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2.癌细胞的特征
能够   增殖,   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   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   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     和   ,等等。
易错点1 误认为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遗传物质数量相等
点拨:同一个体不同细胞的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数量相等,细胞质中由于细胞分化导致线粒体、叶绿体等数量不等,因此细胞质中的DNA数量有所差别。
易错点2 澄清细胞全能性的理解误区
点拨:(1)由一个细胞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才能称为体现全能性。判断的标准是“细胞→个体”。如一个体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形成幼苗,称为全能性。而将一个细胞培养成叶片不是全能性,因为叶片不是个体。将一个干细胞培养成一个幼小动物可以称为全能性,而培养成一个跳动的心脏不是全能性。
(2)分化程度高的细胞全能性不一定低。如生殖细胞由性原细胞分化而来,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但全能性依然很高。
易错点3 老年人头发变白≠白化病
点拨:老年人头发变白与白化病的白发机理不同。老年人头发变白是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合成的黑色素减少所致;而白化病病人的白发是由于病人体内缺少酪氨酸酶。
易错点4 误认为只有癌细胞内才有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且只要有一个基因突变即可引发细胞癌变
点拨: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根据大量的病例分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
08 遗传的分子基础
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微生物学家     等人进行。
结论:在S型细菌中存在     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体外转化实验: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微生物学家     等人进行。
结论:    。
2.肺炎链球菌有两类:R菌   荚膜、菌落   、    毒。S菌   荚膜、菌落   、   毒,可使人和小鼠患肺炎,小鼠并发败血症死亡。
3.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对这两种物质的分析表明:仅   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     分子中。(P45“相关信息”)
4.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     ”。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   ”。(P46“科学方法”)
1.赫尔希和蔡斯利用了   技术,设计并完成了   实验,因噬菌体只有头部的   进入大肠杆菌中,而     外壳留在外面,因而更具说服力。(P45)
2.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过程:
①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中培养   ;
②再用上述得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   含有35S标记或   含有32P标记的   ;
③然后,用35S或32P标记的   分别侵染   ,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
④离心后,检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P45)
3.实验误差分析:
(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是:   。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是:   ,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4.     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P45)
5.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出来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但是,从这些病毒中提取出来的RNA,却能使烟草感染病毒。因此,在这些病毒中,     是遗传物质。(P46)
6.因为     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     ;原核生物(如细菌)的遗传物质是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P46)
1.在对DNA结构的探索中,于1953年摘取桂冠的是两位年轻的科学家——美国生物学家     和英国物理学家     。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是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在生物学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P48)
2.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   方式盘旋成   结构。(P50)
3.DNA中的   ,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P50)
4.DNA分子内侧由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形成碱基对,即A和     配对(氢键有     个),G和     配对(氢键有     个)。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中A(腺嘌呤)的量总是和T(胸腺嘧啶)的量相等,C(胞嘧啶)的量总是和G(鸟嘌呤)的量相等。(P50)
1.1958年,美国生物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     技术,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P53)
2.真核生物DNA的复制
(1)概念:以     。
(2)复制方式:     。
(3)复制条件 :①模板;②原料;③能量;④酶;(4)复制特点:①     ;②     。
(5)复制意义:     。
(6)精确复制的原因:     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3.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
(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     。
(2)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     。
(3)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①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      。
②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     。
1.RNA有三种,它们分别是     、   和   ;核仁受损会影响   的合成,进而影响   的形成。(P65)
2.基因的表达包括   和   过程;细胞分化是   的结果。(P65)
3.RNA是在细胞核中,通过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叫作转录。(P65)
4.mRNA上3个   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叫作1个   。(P66)
5.tRNA的种类很多,但是,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   种氨基酸。tRNA比mRNA小得多,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相邻的碱基。每个tRNA的这3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叫作   。(P67)
6.核糖体是沿着   移动的。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  个tRNA的结合位点。(P68)
7.通常,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   ,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8.科学家   于1957年提出了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   和   。
9.中心法则
(1)表示    (2)表示    (3)表示    (4)表示    (5)表示   。
1.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
     
(2)基因与性状的数量对应关系:     。
2.柳穿鱼Lcyc基因和小鼠Avy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如下图),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像这样,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 ,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     。(P74)
3.除了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     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P74“相关信息”)
易错点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三个误区
点拨:
(1)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
肺炎双球菌转化是将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2)并非所有的R型细菌都被转化
由于转化受到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都被转化成S型细菌,只是少部分R型细菌被转化成S型细菌。
(3)加热导致DNA变性后可复性
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活性。
易错点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三次涉及大肠杆菌和两个关键环节
点拨:
(1)三次涉及大肠杆菌
(2)两个关键环节——“保温”与“搅拌”
①保温时间要合适——若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会使32P组的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②“搅拌”要充分——如果搅拌不充分,35S组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与细菌共存于沉淀物中,这样造成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易错点3 误认为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为RNA或认为某一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点拨:
(1)真核生物(包括细胞质、细胞核中)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易错点4 误认为DNA分子都是双链结构或认为DNA分子中嘌呤一定等于嘧啶或认为嘌呤=嘧啶时一定为双链DNA分子
点拨:DNA分子一般为“双螺旋结构”,但也有些DNA分子呈“单链”结构,在此类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由此可见,双链DNA分子中嘌呤“A+G”固然等于“T+C”或(A+C)/(T+G)=1,但存在该等量或比例关系时,未必一定是双链DNA分子。
易错点5 误认为DNA分子复制“只发生于”细胞核中
点拨:细胞生物中凡存在DNA分子的场所均可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其场所除细胞核外,还包括叶绿体、线粒体、原核细胞的拟核及质粒。
需特别注意的是,DNA病毒虽有DNA分子,但其不能独立完成DNA分子的复制——病毒的DNA复制必须借助寄主细胞完成,在其DNA分子复制时,病毒只提供“模板链”,其他条件(包括场所、原料、酶、能量)均由寄主细胞提供。
易错点6 对DNA复制过程中“第n次”还是“n次”复制所需某种碱基数量的计算原理不清
点拨:第n次复制是所有DNA只复制第n次所需碱基数目;n次复制是指由原来的DNA分子复制n次所需碱基数目。
易错点7 误认为染色体是基因的唯一载体
点拨:
(1)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基因的载体。
(2)原核细胞无染色体,拟核中的DNA分子和质粒DNA均是裸露的。
易错点8 混淆基因、DNA与染色体的关系
[点拨] 
易错点9 对DNA和RNA合成的判断有误
点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或U可判断DNA和RNA的合成。若大量消耗T,可推断正在发生DNA的合成;若大量消耗U,可推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
易错点10 不能准确界定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基因表达或误认为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均不能“同时”进行
点拨:
(1)凡转录、翻译有核膜隔开或具有“时空差异”的应为真核细胞“核基因”指导的转录、翻译。
(2)原核细胞基因的转录、翻译可“同时进行”。
(3)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DNA及核糖体,其转录、翻译能“同时进行”。
易错点11 误认为逆转录酶同其他酶及能量、场所、原料一样,均由病毒的寄主细胞提供(在寄主细胞中合成≠由寄主细胞提供)
点拨:
(1)“1965年,科学家在某种RNA病毒里发现了一种RNA复制酶,能对RNA进行复制”。
(2)“1970年,科学家在致癌的RNA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它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由此可见,RNA复制酶、逆转录酶均来自病毒自身,当然该酶起初应在寄主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并由寄主细胞提供原料而完成。
易错点12 不能正确辨明六类酶——解旋酶、DNA聚合酶、限制酶、DNA连接酶、RNA聚合酶、逆转录酶
点拨:
(1)解旋酶在DNA分子复制时使氢键断裂。
(2)DNA聚合酶在DNA分子复制时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成脱氧核苷酸链。
(3)限制酶是使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4)DNA连接酶是将两个DNA分子片段的末端“缝合”起来形成磷酸二酯键。
(5)RNA聚合酶是RNA复制或DNA转录时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单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RNA链。
(6)逆转录酶是某些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脱氧核苷酸合成DNA的一种酶。
09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易于成功的原因:(1)豌豆是   、   ,所以自然状态下豌豆都是   。(2)豌豆有多对易于区分的   。(3)花大,易于操作。
2.人们将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   。(P4)
3.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的研究方法是     ,两大定律的适用范围:     。
4.分离定律实质:减数分裂Ⅰ后期     。
5.判断基因是否遵循两大定律的方法:     。
6.孟德尔验证假说的方法是     
7.测交实验结果能说明:           。
8.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方法是     ;不断提高纯合度的方法是     ;判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方法是     (植物常用)、     (动物常用)。
9.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内容:(1)生物性状是由   决定的。(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存在的。(3)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     ,进入不同的配子。(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的。(P5)
1.孟德尔针对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提出的“自由组合假设”:F1(YyRr)在产生配子时,     彼此分离,     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     ,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     ∶     ∶     ∶     。(P10)
2.孟德尔用     实验验证了其“自由组合假设”是正确的。(P11)
3.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   和   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P12)
4.自由组合定律实质: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   个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的基因可能是   。
5.孟德尔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选用了正确的实验材料:   ;②用   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③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试验→分析→假说→验证→结论,即   法。④由   的研究思路;⑤用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遗传因子,有利于逻辑分析遗传的本质。
6.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     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   。
(2)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     。
(3)F2中有 种雌雄配子结合方式; 种基因型 种表型,比例为   ∶   ∶   ∶   。
7.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且提出了基因型和   的概念。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   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P15“本章小结”)
易错点1 “演绎”≠测交
点拨:“演绎”不同于测交实验,前者只是理论推导,后者则是在大田中进行测交实验验证。
易错点2 认为杂合子(Dd)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点拨:F1(Dd)产生配子的数量中D(♂)=d(♂)、D(♀)=d(♀);D(♂)≠D(♀)、d(♂)≠d(♀)。
易错点3 小样本问题——小样本不一定符合遗传定律
点拨:遗传定律是一种统计学规律,只有样本足够大时才有规律性。当子代数目较少时,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如两只杂合黑豚鼠杂交,生下的4只小豚鼠不一定符合3黑1白,有可能只有黑色或只有白色,也有可能既有黑色又有白色,甚至还可能3白1黑。
易错点4 不明确果皮、种皮及胚、胚乳的来源及相关性状的统计时机
点拨:
(1)果皮(包括豆荚)、种皮分别由子房壁、珠被(母本体细胞)发育而来,基因型与母本相同。
(2)胚(由胚轴、胚根、胚芽、子叶组成)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基因型与其发育成的植株相同。
(3)胚乳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基因型为母本配子基因型的两倍加上父本配子基因型。
以上各部分的基因型如下图所示
(4)相关性状统计(欲统计甲、乙杂交后的F1性状)
①种子胚(如子叶颜色)和胚乳性状的统计:在本次杂交母本植株所结种子内直接统计即可。
②其他所有性状的统计(包括F1的种皮颜色、植株高矮、花的颜色、果皮的颜色或味道等)均需将上述杂交后所产生的种子种下,在新长成的植株中做相应统计。
易错点5 从性遗传≠伴性遗传
点拨: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通过性激素起作用。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现型都与性别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式。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从性遗传的基因在传递时并不与性别相联系,其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有本质区别。从性遗传的本质: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
易错点6 不清楚F2出现9∶3∶3∶1的4个条件
点拨:
(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足够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易错点7 误认为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出现了“新性状”
点拨: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出现了新的表现型,但并未出现新性状,新表现型的出现是原有性状重新组合的结果。
易错点8 误认为YyRr×yyrr和yyRr×Yyrr均为测交
点拨:测交是指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因此虽然YyRr×yyrr和yyRr×Yyrr这两对组合的后代的基因型相同,但只有YyRr×yyrr称为测交。
易错点8 重组类型的内涵及常见错误
点拨:
(1)明确重组类型的含义:重组类型是指F2中表现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而不是基因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
(2)含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并不都是。
①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
②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 ,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
易错点9 不清楚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自由交配时的计算方法
点拨:自由交配时,需计算出该群体中每一种雄(雌)配子占全部雄(雌)配子的概率,使用精、卵细胞随机结合法即可求出所需个体。
10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总是     ,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P34)
2.正常女性与男性红绿色盲的婚配和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的遗传图解。(P36)
 
3.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患者中男性远   女性;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   。(P37)
4.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患者中女性   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   。(P37)
5.伴性遗传的基因是指位于     染色体上的基因,但不是说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   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   遗传病、   遗传病和     遗传病三大类。(P92)
2.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   基因控制的遗传病。(P92)
3.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   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   。(P92)
4.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叫作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P93)
5.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原因:近亲结婚后代患   遗传病的机会大增。
(2)   (主要手段):诊断→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提出对策、方法、建议。
(3)    。
(4)   :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检测等。
易错1 XY≠等位基因
点拨:
(1)XY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并非代表等位基因。
(2)Y上不存在控制色觉正常和红绿色盲的基因,但有其他基因。
易错点2 男孩患病概率≠患病男孩概率
点拨:
(1)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①患病概率与性别无关,不存在性别差异,因此,男孩患病概率=女孩患病概率=患病概率。
②“患病”与“男孩”(或女孩)是两个独立事件,因此需把患病概率×性别比例,即患病男孩概率=患病女孩概率=患病孩子概率×1/2。
(2)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它的遗传与性别连锁,“男孩患病”是指男孩中患病的,不考虑女孩;“患病男孩”则是所有孩子中患病的男孩,二者主要是概率计算的范围不同。即患病男孩的概率=患病男孩在后代全部孩子中的概率;男孩患病的概率=后代男孩中患病的概率。
易错点3 误认为遗传性疾病都是先天性的或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点拨:
(1)遗传病可能是先天发生,也可能是后天发生,如有些遗传病可在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来;后天性疾病也不一定不是遗传病。
(2)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如母亲在妊娠期前三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可使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或先天性白内障。
易错点4 误认为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一定患遗传病
点拨: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会患遗传病,如Aa不是白化病患者;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1 生物的变异
1.镰状细胞贫血形成的直接原因:     ;
根本原因:     。
2.基因突变的特点(1)   :发生于一切生物中(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2)   :可以发生于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以及同一个DNA分子的不同部位;(3)   :可以产生一个或多个等位基因 ;(4)   ;(5)   。(P83)
3.基因突变的时间:通常发生在   。
4.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原基因的   。
5.基因突变若发生在   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   中,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通过   传递给后代。
6.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   和     。(P82)
7.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以下特征:能够   ,   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   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等。(P82)
8.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   的改变;但生物性状   ,原因是密码子有简并性,当密码子改变,对应氨基酸不一定改变。(P81思考·讨论)
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   的过程中,控制   的基因的重新组合。(P84)
2.基因重组包括①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   ;②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   。另外,基因工程、肺炎链球菌的转化也属于     。(P84)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     。
(2)结果:     ,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   发生改变,从而导致   的改变。
(3)实例:     。
2.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     ,在   和   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   的全部遗传信息。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   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P87)
4.三倍体因为原始生殖细胞中有三套非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出现   ,因此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香蕉、三倍体无子西瓜的果实中没有种子,原因就在于此。(P88“小字内容”)
5.与二倍体植株相比,   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P88)
6.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用秋水仙素诱发等。其中,用     来处理     或     ,是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     ,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P88)
7.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     。但是,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能     。而且每对染色体上成对的基因是纯合的,自交的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P89)
8.猫叫综合征是人的     号染色体     引起的遗传病。(P90)
易错点1 基因突变≠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
点拨:
(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也可发生碱基对的改变。
(2)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碱基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病毒性状变异,广义上也称为基因突变。
易错点2 误认为基因突变会使基因“位置”或“数目”发生改变或错将基因中“碱基对”缺失视作“基因”缺失
点拨:基因突变仅改变了基因内部结构,产生了新基因,并未改变基因位置,也未改变基因数量。基因中碱基对缺失,只是成了新基因,即基因仍在,只是“以旧换新”,并非“基因缺失”。
易错点3 将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新基因”与“产生等位基因”混淆
点拨:病毒和原核细胞的基因一般是单个存在的,不存在等位基因。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突变可产生它的等位基因,而原核生物和病毒基因突变产生的是一个新基因。
易错点4 误认为基因重组=交叉互换
点拨:
(1)基因重组有三种类型: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和DNA重组技术。
(2)染色体片段交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叫基因重组,而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叫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易错点5 误认为精卵随机结合属于基因重组
点拨:精子与卵细胞的自由(随机)结合是生殖细胞间的随机结合,不是基因重组。
易错点6 混淆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的“说词”
点拨: 
比较项目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生物变异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
生物进化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材料
生物多样性 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生概率 很小(常有“罕见”“稀有”“偶尔”等说法) 非常大(常有“正常发生”或“往往发生”等说法)
易错点7 误认为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或认为含多个染色体组者均为多倍体
点拨:单倍体强调的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其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取决于配子中所含染色体组数,可能为1组、2组或多组。含多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还是多倍体取决于其发育起点是配子还是受精卵,若为前者,一定是单倍体,若为后者,一定是多倍体。
易错点8 错将四倍体AAaa(由Aa经秋水仙素诱导后形成)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算作1AA∶2Aa∶1aa
点拨: AAaa产生配子状况可按右图分析,由于染色体①~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四条染色体分至细胞两极是“随机”的,故最终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及基因状况应为①②与③④(AA与aa)、①③与②④(Aa与Aa)、①④与②③(Aa与Aa),由此可见,A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1AA∶4Aa∶1aa。
易错点9 混淆“最简便”与“最快速”
点拨:“最简便”应为“易操作”,“最快速”则未必简便,如用单倍体育种获得有显性性状的纯合子,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其技术含量却较高。
易错点10 误认为花药离体培养就是单倍体育种
点拨:
单倍体育种主要包括杂交、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和筛选四个过程。
易错点11 混淆“可遗传变异”与“可育”
点拨:“可遗传变异”≠“可育”: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二倍体的单倍体等均表现“不育”,但它们均属可遗传变异——其遗传物质已发生变化,若将其体细胞培养为个体,则可保持其变异性状——这与仅由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有着本质区别。如无子番茄的“无子”原因是植株未受粉,生长素促进了果实发育,这种“无子”性状是不可以保留到子代的,将无子番茄进行组织培养时,若能正常受粉,则可结“有子果实”。
易错点12 误认为变异出现于环境变化之后,是在环境“诱发”下产生的
点拨: 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且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
易错点13 误认为无子番茄与无子西瓜培育的原理相同
点拨:无子番茄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获得的,其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无子西瓜是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培育成的,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引起的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12 生物的进化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   和    学说。前者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后者揭示了   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P100)
2.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   或     等。(P100)
3.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     、     的证据。(P100)
4.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     、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     的进化顺序。(P101)
5.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     和     的学科。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P103)
1.枯叶蝶在停息时,它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是枯叶蝶对环境的一种     (adaptation)。同枯叶蝶一样,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P106)
2.适应作为一个生物学术语,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     中生存和繁殖。(P106)
3.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提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     和     。(P107)
4.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学说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他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     的结果。它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P107、108)
1.种群是生物     和     的基本单位。
2.     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包括     。突变包括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     。突变和重组是     的,只为进化提供了     ,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P112)
3.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5.物种概念:能够在     并且     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P116)
6.新物种的形成途径
(1)渐变:长期的     →阻断基因交流 →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 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 →差异加大 →     →新物种形成。
(2)有时不需要地理隔离:如     的形成。
7.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
8.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
1.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实际上,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   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P119)
2.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     ,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   多样性。(P119“小字内容”)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的   生物。真核生物通过   生殖,实现了   ,这就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P122)
4.     之间、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P121)
5.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     和     。(P121)
易错点1 能产生后代≠同一物种
点拨: 两个个体虽然能够交配产生后代,但子代有可能高度不育,如马和驴虽然能够产生子代,但子代不育,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
易错点2 种群≠物种
点拨:
(1)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
(2)种群是同一种生物、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形成的一个群体。种群“小”,不同种群间有地理隔离;物种“大”,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
(3)判断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如果来历不明,形态结构相似,可靠依据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不是同一物种。
易错点3 混淆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点拨:
(1)某种群的所有个体自交,若没有进行选择,则自交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会改变,并且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降低,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升高。
(2)某种群的所有个体自由交配,若没有基因突变且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能力相同时,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后代的基因型频率是否改变有以下两种情况:如果没有达到遗传平衡,则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会改变并达到遗传平衡;如果已达到遗传平衡,则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易错点4 不能准确运用男性的基因型频率计算该地区X染色体的基因频率
点拨: 以红绿色盲为例,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对男性(XY)而言,每个男性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含有致病基因就为患者,不含则为正常个体,无携带者。若某地区男性中色盲占x。则此地区Xb的基因频率也为x,此地区女性色盲率则为x2。
1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包括   (约占     )和   (约占1/3),其中   构成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主要包括  、   、   。(P2)
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P5)
3.内环境的作用是     。(P5)
4.渗透压、     和     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P5)
5.渗透压是指溶液中     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     :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P5)
6.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相当于细胞   液的渗透压,其大小主要与     和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和    。(P5)
7.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左右。(P5)
8.下列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
①剧烈运动产生乳酸、丙酮酸分解、蛋白质合成(   )
②H2O2分解(     )
③食物中淀粉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
④抗原与抗体结合(     )
⑤乳酸与NaHCO3反应 (    )
1.当     ,或     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P10)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
3.目前普遍认为,     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P10)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     。(P11)
5.在分子水平上,存在     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P11)
易错点1 血液≠血浆
点拨:
(1)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2)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易错点2 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点拨:
(1)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
(2)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是血浆的成分。
易错点3 内环境≠体内液体
点拨:
(1)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易错点4 误认为“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点拨: 细胞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内,其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为细胞生活提供了直接的液体环境,它可将营养物质、O2等送入细胞,并接纳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发生于内环境中的反应主要涉及酸碱缓冲对反应,抗原—抗体结合及递质与受体结合等。
14 神经调节
1.人的神经系统就包括  神经系统和  神经系统两部分。(P16)
2.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   和与脊髓相连的   。人的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     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   的感觉和运动。此外,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P17)
3.传出神经可分为支配   的神经(   神经)和支配   的神经(     神经)。(P18)
4.支配     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P18)
5.自主神经系统由     和     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     活动占据优势;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     活动则占据优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     ,使     。(P19)
1.在     的参与下,机体对     所产生的     ,叫作反射。(P22)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P22)
3.反射弧通常由     、     、     、     和     组成,一个反射弧至少由     个神经元参与组成;反射活动需要     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     或     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P23)
4.反射分为     和     ,前者是在     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需要     的参与。(P24)
5.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     、     和     ,大大提高了     的能力。(P25)
1.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     (又叫     )的形式     传导的。(P27)
2.静息电位表现为     ;主要原因是静息时     ,使膜外     高于膜内。(P28)
3.动作电位表现为     ,产生原因是     +     ,使兴奋部位内侧     高于膜的外侧。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P28)
4.突触的结构包括     、     和     三部分。(P28)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     向的,即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     →下一个神经元的     ,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P29)
6.兴奋在突触小体中传递时信号的转换是     →     ,在突触中信号的转换是     →     →     。(P29)
7.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     功能。递质与受体结合并发挥完作用后的去向是     或     ,以免持续发挥作用。(P29)
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     的。下肢的代表区在第一运动区的     ,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     ,上肢的代表区则在两者之间。(P34)
2.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     无关,与     有关,运动越精细且复杂的器官,其皮层代表区的面积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具有     的特征(头面部多为双侧性支配)。(P34)
3.躯体的运动受     以及     、     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如下图)。(P34)
4.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     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     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     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P35)
1.人的大脑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     、     、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P37)
2.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能活动,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P37)
3.人类的语言活动是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相关的,这些特定区域叫   区。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P38)
4.学习和记忆涉及     的作用以及   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   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     的改变以及   的建立有关。(P39“小字内容”)
5.     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P39)
6.抗抑郁药一般都通过作用于     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P39“相关信息”)
易错点1 误认为冬季“产热>散热”或体温持续维持较高水平时“产热>散热”,并认为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只有“神经调节”
点拨: 只要体温稳定,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无论体温维持在37 ℃,还是甲亢病人的偏高体温(如一直维持在39 ℃)均应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否则产热>散热则体温升高,反之则体温降低。人在冬季散热增多,产热也增多,在炎热环境中散热减少,产热也减少,故无论冬季还是夏季,产热与散热都维持动态平衡。此外无论寒冷还是炎热环境,体温调节均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体液调节。
易错点2 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能完成反射
点拨: 反射的发生不仅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还需要适宜的刺激。下图所示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
分析图示可知:
(1)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2)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基本不变。
易错点3 误认为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都为主动运输
点拨:
(1)形成静息电位时,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2)产生动作电位时,Na+的内流需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3)恢复静息电位时,K+的外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
(4)一次兴奋结束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
易错点4 突触小体≠突触
点拨:
(1)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易错点5 误认为神经递质的作用只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点拨: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兴奋和抑制两类。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若能使Na+通道打开,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若不能打开Na+通道,而是提高膜对K+,尤其是Cl-的通透性,从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外正内负的局面加剧,进而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被抑制。
15 体液调节
1.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     ,它由     分泌。(P45)
2.由     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P46)
3.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主要功能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       多肽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     
抗利尿激素 多肽 促进     和     对水的重吸收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调节生长发育等,主要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
      蛋白质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     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蛋白质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多肽 调节     的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       氨基酸衍生物 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     等
肾上 腺 皮质 醛固酮、皮质醇等 类固醇 调节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
髓质 肾上腺素 氨基酸衍生物 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毛细血管收缩;促进     分解等
胰岛 胰岛A细胞       多肽 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     ,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     ;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睾丸 雄激素(主要是睾酮) 类固醇 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精子细胞的生成和     的出现等
卵巢 雌激素、孕激素等 促进女性     和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等
1.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   和     ,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损害。人类的糖尿病分为1、2两种类型,     、多尿、     是其共同外在表现。1型糖尿病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P52“与社会的联系”)
2.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     。     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     具有重要意义。(P52)
3.研究表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通过     来进行的。(如下图)。(P53)
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     调节,也存在     调节。
4.人和高等动物体内还有“     轴”“     轴”等,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     调节。
5.激素调节具有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