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点(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点(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知识点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发展历程
(1)远古时期:采集为主
①生产方式:远古时期,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的生活。
②生活方式:他们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2)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业产生
①产生及发展: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②分布: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则是玉米、甘薯等的原产地。
(3)距今约9 000—6 000年前:原始畜牧业发展
①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
②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距今约7 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2.影响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③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②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天文知识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几乎在所有早期文明古国中,天文历法都获得了较快发展。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知识点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概况: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修建水利工程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
2.表现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该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①在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②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中国: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③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希腊和古罗马
①古希腊
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把产品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在古希腊,只有城邦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②古罗马
古罗马也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4)美洲
①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②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
知识点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1.社会分工的变化
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私有制的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便利,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阶级与国家的产生
(1)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争中的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2)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影响小农经济产生及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鼓励发展生产;统治者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不利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知识点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1.概况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2.粮食作物
(1)在欧洲的传播
①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后,最初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
②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③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④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2)在中国的传播
①明朝时期,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代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③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3.蔬菜作物
(1)番茄
①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③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2)辣椒
①15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②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图示历史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的开始,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这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
知识点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概况
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2.农作物的传播
(1)小麦: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2)水稻: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3. 畜禽类的传播
(1)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
(2)影响:这些欧洲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知识点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对非洲: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对中国: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
(3)对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牲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对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对中国:玉米等外来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
4.对当地环境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1)对美洲: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对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知识点一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概况
(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实现: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2.表现
(1)机械化
①前提: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②主要机械: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③各国特征: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④历史意义: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2)育种技术
①1930年,美国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②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③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④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
⑤影响: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3)养殖、畜牧业
①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②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知识点二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
(1)在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
(2)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②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③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
2.食品保藏技术
(1)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2)现代
①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②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
知识点三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
(1)原因: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2)成就
①世界:各国政府都把解决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2.食品安全
(1)原因: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
③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等。
(2)措施
①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②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督、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知识点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1)石器: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2)青铜农具
①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看,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
②距今5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3)铁制农具
①冶铁技术: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②铁制农具:随着熔炉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2.灌溉工具
(1)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进行革新;唐朝出现了筒车。
3.畜牧业工具
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知识点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1)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2)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用陶纺轮。
(3)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人们能够使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4)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5)古代西方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制陶工具
(1)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
(2)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3)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支钉。
3.冶炼工具
(1)锻打工具:用来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金属的锉等。
(2)铸造工具:把金属熔化成液体的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
知识点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1. 农业家庭式劳作
(1)原因: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
(2)概况: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②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2.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生产力低下。
(2)概况:①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②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3.手工业劳作方式
(1)生产模式: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2)特点: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变化
时间 工具变化 主要表现
原始社会 由打制工具向磨制工具转变 石刀、石斧、石镰、石耜、石铲等
奴隶社会(商周时期) 出现青铜农具,但数量有限 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是主要工具
春秋战国以后 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铁犁、曲辕犁等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知识点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西方工厂制度的形成
(1)条件
①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②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大批产业工人被聚集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
(2)形成
①倒班制:为保证机器昼夜运行,工人实行倒班制。
②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多种方式强化工人的纪律意识。
③生产流水线: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以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3)影响
带来了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中国的工厂制度
(1)出现: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
(2)发展:后来,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城市化的发展
(1)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发展
①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
②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迅速发展。
(2)影响: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3.乡村改变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开阔了眼界。
4.生活节奏加快
(1)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
(2)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5.初等教育的推广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①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②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6.工人生活环境改善
(1)原因: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2)斗争: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改善: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全面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②社会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③城乡关系: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加快。
④思想: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
⑤世界市场: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消极影响
①阶级矛盾:无产阶级遭到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②东西方关系: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受到日益严重的掠夺,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的出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知识点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概况:①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技术迅速发展。
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这些尖端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3)意义: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主要表现
(1)计算机网络技术
①计算机: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②网络技术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后来,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此后,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走入家庭。
(2)人工智能技术
①含义: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②内容: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大量内容。
③影响: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3)航天技术
①成就: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已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
②影响:航天技术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4)海洋技术
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曾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②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 000米处进行科学试验,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③2012年,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试潜,成功突破7 000米深度,这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5)新材料技术
①原因:新材料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②表现: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知识点二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1.人类劳作方式出现巨大变革
(1)原因: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2)特点:依靠技术革新实现利润增长。
(3)结果: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
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
(1)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
(2)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3)全媒体不断发展,能够最大程度汇集各种渠道的信息,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3.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
(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进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知识点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2.发展
(1)古代中国
①商朝: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②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③秦汉: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④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⑤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2)古代世界
①古埃及: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②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③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④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⑤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3)丝绸之路
①概念: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贸易通道。
②陆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③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④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贡品种类等均有严格规定。
⑤公行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3.作用
(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3)对世界: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知识点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诞生
(1)背景: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2)诞生
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3)意义
①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②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信贷
(1)古代世界
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
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2)古代中国
①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②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④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⑤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⑥清朝,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3.契约
(1)古代世界
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
②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2)古代中国
①商周时期产生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
时间 概况
商周 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
春秋战国 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使用环钱、秦国地区使用圆形方孔钱
秦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汉 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唐 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
宋 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
元 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
明 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以称量货币非铸币存在)
清 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规律: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知识点一 世界市场的形成
1.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后
(1)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
(2)17-18世纪: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基本形成:工业革命后
(1)原料市场:大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产品大量增加,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工厂所需的原材料也需从世界各地获取。
(2)交通: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3)途径: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3.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1)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的财富。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知识点二 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的殖民扩张。
2.贸易中心转移
(1)欧洲贸易中心
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2)亚洲贸易中心
①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南亚、东南亚、东亚,建立殖民地或定居点,在东亚海域展开商业竞争,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
②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
③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
④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
3.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在欧洲
①变化:开始出现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银行、百货公司、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等。
②影响: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在中国: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
①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②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
③为了适应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
④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之后,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
(3)商品种类增加
①新商品涌入欧洲
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来自东方的产品——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高级奢侈品变为大众化商品。
②奴隶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16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支配了早期的奴隶贸易。
③鸦片贸易
18世纪后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后来,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商人也开始向中国贩运鸦片。
(4)贸易格局变化
①19世纪中期,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知识点一 世界经济的发展
1.一战后的世界经济
(1)背景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社会主义国家
①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政策:1922年苏联成立,并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此后,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这使得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资本主义国家
①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大危机。
②措施: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二战后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
①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的生产效率。
②问题
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
(2)社会主义国家
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进程中,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随后的改革陷入困境,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
②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新独立的国家
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
(4)21世纪中国的挑战与对策
①背景: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②对策: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知识点二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国际贸易的发展
(1)背景
①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
②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2)过程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2.国际贸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2)服务贸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3)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电子商务兴起后,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知识点三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战后世界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2)组成
①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②同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成立,以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3)职能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业务活动是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②世界银行主要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2.20世纪90年代以后
(1)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2)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同时,现代国际金融也具有一定风险。
(3)中国
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4)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②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③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
①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②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地位。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
①概况: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激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②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①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②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知识点一 村落的产生
1.产生
(1)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2)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2.构成: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3.作用: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知识点二 集镇的出现
1.集镇的兴起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
(1)原因: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概况
①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②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③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知识点三 城市的产生
1.早期城市的产生
(1)时间: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
(2)地点: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3)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中国古代的城市
(1)构成: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发展
①中国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3.西方古代城市
(1)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2)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3)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知识点四 世界各地的民居
1.两河流域
(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色
①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②结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2.古埃及
(1)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2)特点
①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②有些房屋留有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
③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3.古代中国
(1)远古时期
①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②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形成地上建筑。
(2)先秦以来
①中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3)明朝
①材料: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类型: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4.古希腊罗马
(1)结构: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2)材料: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3)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4)发展:3世纪以后古罗马出现复合式公寓,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5.印第安人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印第安人,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城市职能的发展变化
时期 城市职能
战国 为政治中心、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合一型城市,有临淄、邯郸、郢等
唐朝 开始分为手工行业中心城市地区,如丝织业的定州、扬州,陶瓷业的邢州、越州,造纸业的宣州、益州,还有都市商业区如长安城中的东市、西市和外贸中心城市广州
两宋 出现手工技术中心地区,如定窑、景德镇,城市中商业区界限消失,外贸城市增多,有泉州、广州、明州
明朝 手工业、商业、外贸各有中心城市,如苏州、杭州、松江、景德镇为手工业中心,成都、武昌、扬州为商业中心,广州、宁波、泉州、福州为对外贸易港口,但是在清朝前期受很大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随着商业的发展,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城市职能不断完善。如唐朝有邸店和柜坊,北宋产生娱乐场所“瓦子”。
(3)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提出挑战。
(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生产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知识点一 城市化的演进
1.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
(1)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西方国家的城市化
(1)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之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3.中国的城市化
(1)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3)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知识点二 居住条件的改善
1.住宅的变化
(1)原因: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建筑技术的革新使住宅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2)表现
①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的电梯在楼房住宅中逐渐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生活服务的完善
(1)社区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2)生活服务设施: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便捷了人们的生活。
(3)文化娱乐设施: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也更加多样。
知识点三 基础设施的发展
1.背景: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西方发达国家
(1)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2)照明: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3)通信: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4)交通网络: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3.中国
(1)近代
①概况: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②特点: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2)现代
①水气设施: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
②交通设施: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知识点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
(1)大气污染: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工业废气不断排放到大气中。
(2)水污染:城市化早期,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之中,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3)尾气污染: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2.城市工人生活条件恶劣
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住房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3.交通拥堵
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
(1)经历了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2)与此同时,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知识点一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陆路
(1)原始社会: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2)古罗马: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3)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4)汉朝: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5)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6)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2.水路
(1)中国
①春秋时期:中国已有运河。
②秦朝: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 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2)西方
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知识点二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中国
(1)汉朝: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明显提高,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3)明朝: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2.西方
(1)15-16世纪开辟新航路
①概况: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此外,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②影响: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2)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3)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知识点三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陆路
(1)西方: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
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②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③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之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2)中国
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
③当时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占总里程数的90%以上。
2.水运
(1)西方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2)中国
①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③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知识点四 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如清江浦的兴衰,郑州、纽约、曼彻斯特等地的崛起与繁荣。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1)中国的邮驿历史超过3 000年。但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2)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知识点一 陆海交通的发展
1.陆路
(1)交通工具
①西方: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②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高速公路
①西方
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1929-1932年德国修建的科隆至波恩之间的新型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②中国
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18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
(3)高速铁路
①西方:1964年,连接日本东京和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后来,许多国家都修建了高铁。
②中国: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到2019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3.5万千米。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2.航海
(1)西方
①20世纪,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②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将英国和欧洲大陆紧密地连接起来。
(2)中国
①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此后逐渐融入市场。
②1982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③2018年,中国造船完工量为3 458万载重吨,其中90%用于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超过40%。
知识点二 航空的发展
1.西方
(1)发展
①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
②1914年,美国开通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线,是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航线。
③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④20世纪上半期,飞机的材质由布质和木质转变成金属,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为喷气式飞机所代替,技术进步让飞机提升了速度、载量和航距。
⑤20世纪70年代开始,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2)意义:空中通道把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快捷时代。
2.中国
(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2)2018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235个,飞机3 639架,定期航线4 945条,(其中国际航线849条),定期航班国际通航65个国家165个城市,全年旅客吞吐量12.6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1 674万吨。
知识点三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1.交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
(1)整合了交通、仓储、通信、包装等行业的物流业,更快捷和精准地输送物资。
(2)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2.市内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
(1)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始于19世纪,交通工具起初为公共马车,后发展为有轨电车、市内铁路和公共汽车。
(2)意义
①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②加速城市功能区域分工明显,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3.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严格按照时、分、秒进行细分的交通工具时刻表,让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工作时间制度的确立以及住宅区与工作区的分离,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
4.交通进步使大众旅游成为潮流
(1)条件: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
(2)意义:使普通民众了解和领略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名胜古迹,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知识点一 历史上的疫病
1.疫病的流行
(1)天花
①古埃及: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
②欧洲:18世纪时,天花肆虐,多位君主死于天花。
③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2)鼠疫
①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②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2.疫病的影响
(1)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2)疫病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①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的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②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其一手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③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
④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⑤近代以来,疫病仍然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都造成大量死亡。
3.疫病的防治
(1)改善公共卫生条件
①古罗马非常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②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2)研究疫病的防治方法
①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②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在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3)建立救治机构
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②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③古罗马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4)近代医学进步,有效控制了很多疫病的传播
①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②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③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知识点二 中医药的成就
1.古代的中医成就
(1)中医诊断:战国时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中医理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中医治疗
①东汉晚期,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②医学家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③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④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被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所接受。
(4)药物学
①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②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2.现代中医事业的发展
(1)治疗水平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中医教育的发展: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开发中成药制剂: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4)中药科研: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
(5)影响: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知识点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医的产生与发展
(1)概况: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2)产生
①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规律;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②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2.开始传入
(1)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教会医院的建立
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其分科完备,技术先进,广受欢迎。
(3)西医技术的引入
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4)西医院校的建立
西医院校建立起来,它们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5)公共卫生的发展
①西方公共卫生措施逐渐引入中国,对人们的健康起了积极作用。
②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疫病
(1)疫病产生及扩散的原因
①生存环境恶劣,公共卫生条件差,医疗技术条件差。
②政府不能足够重视导致疫情扩散。
③人口流动加速扩散;人民自身身体素质差。
(2)疫病的影响
①导致人口锐减、经济破坏。
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存环境恶化。
③影响到政权的兴亡及战争进程、走向。
④客观上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
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影响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
⑥促进风俗的改变,节日习俗都是原来预防或庆祝战胜某种疫病的活动,对瘟疫一般有预防作用。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知识点一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1)内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服务制度、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
(2)意义: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2.西方医疗卫生体系
(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公共卫生监督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2)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收入,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3)现代医疗保障制度推广
①推广: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②意义: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
3.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
(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2)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①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②药品供应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
(3)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①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4)医疗卫生事业的意义:基本保障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创造了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
知识点二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1)西方
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
②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孕产妇和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
(2)中国
①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②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明显提高;2003年春的“非典”病毒最终被有效控制。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城市: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
(2)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改观。
(3)习惯: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4)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体现出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2)在压力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重视心理健康,预防精神疾患。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知识点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发展历程
(1)远古时期:采集为主
①生产方式:远古时期,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的生活。
②生活方式:他们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 ,为 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2)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业产生
①产生及发展: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      出现。
②分布: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 、 和 。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 、大麦的原产地。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则是 、甘薯等的原产地。
(3)距今约9 000—6 000年前:原始畜牧业发展
①畜牧是在      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
②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      和      。距今约7 000年前,中国      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      驯化了骆马。
2.影响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      转变为食物      。
②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      的状况。
③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      ,改善了人类的      ,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      。
②随着农业      的提高,一部分人从      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      、采矿、冶炼等      劳动。
③原始音乐、      和      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      的发展。
①人类很早就认识到      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几乎在所有早期文明古国中,天文历法都获得了较快发展。
②      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知识点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概况:西亚的      、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      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      、      、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修建      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
2.表现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该农业区主要种植      和      ,饲养      、绵羊、牛等家畜。
①在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②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      和      占有。纵贯埃及全境的      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中国: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      农业区和南方      农业区。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      和各级贵族手中,      。
②战国以后,      得到推广。      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      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      政策。秦国修建的      、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③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      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希腊和古罗马
①古希腊
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      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      ,种植葡萄和橄榄,并把产品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在古希腊,只有城邦      才能拥有土地,农业中使用      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②古罗马
古罗马也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古罗马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4)美洲
①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甘薯、      。
②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      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      。
知识点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1.社会分工的变化
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      地位。妇女主要从事      和      ,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      地位。
2.私有制的产生
      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便利,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      。氏族内部出现了      。
3.阶级与国家的产生
(1)为了生产更多的      ,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争中的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      。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      和      的差别。
(2)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      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影响小农经济产生及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鼓励发展生产;统治者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不利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知识点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1.概况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      、马铃薯、      、      、辣椒和      等,由      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2.粮食作物
(1)在欧洲的传播
①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后,最初在庭院中供人们      。
②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      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      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③16世纪末,      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④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2)在中国的传播
①明朝时期,      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      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      地区,从菲律宾传入      地区。
②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      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      地区。清代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      。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      。
③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3.蔬菜作物
(1)番茄
①美洲的番茄由      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      。
②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      。
③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2)辣椒
①15纪末传入      。16世纪,辣椒传到      等欧洲国家。
②明朝时,辣椒传入      ,被称为“番椒”。
图示历史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的开始,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这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
知识点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概况
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      、大麦、      ,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      ,经济类的      等。其中,      和      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2.农作物的传播
(1)小麦:      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种类繁多,风格迥异,      产业也随之兴盛。
(2)水稻:      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      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3. 畜禽类的传播
(1)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
(2)影响:这些欧洲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知识点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对非洲: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      。
(2)对中国: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
(3)对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      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      ,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      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对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      的发展。
(2)对中国:玉米等外来作物增加了粮食      。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
4.对当地环境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1)对美洲: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      ;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      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对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得以利用,扩大了      。但是,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      。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知识点一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概况
(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      推动着传统农业向      转变。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      ,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实现:      育成推广,优质高效      广泛应用。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2.表现
(1)机械化
①前提:20世纪以来,      、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②主要机械: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      、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③各国特征:美国农业机械以      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      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④历史意义: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      转变。
(2)育种技术
①1930年,      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②1941年,      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③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④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      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
⑤影响: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      作出了突出贡献。
(3)养殖、畜牧业
①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      和自动控制。
②现代科学技术用于      ,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水产养殖向工厂化、      、      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知识点二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
(1)在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      来存储余粮。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
(2)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      技术。
②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③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
2.食品保藏技术
(1)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2)现代
①自20世纪20年代起,      、      、冷冻食品以及      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产业也发展起来。
②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
知识点三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
(1)原因:人口激增和工业化、      的加速;      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      之间的矛盾。
(2)成就
①世界:各国政府都把解决      与      作为首要任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      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2.食品安全
(1)原因:①化肥、      的过度使用造成      污染。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      。
③过度使用      等。
(2)措施
①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      进行治理。
②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督、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知识点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1)石器: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      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      。
(2)青铜农具
①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看,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      地区。
②距今5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3)铁制农具
①冶铁技术: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      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②铁制农具:随着      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      制作的农具。
2.灌溉工具
(1)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      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      ,三国时期马钧进行革新;唐朝出现了      。
3.畜牧业工具
古人用      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知识点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1)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      缝制兽皮。
(2)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用      。
(3)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人们能够使用      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4)元朝以后,      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5)古代西方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制陶工具
(1)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      制坯。
(2)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      中。
(3)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      。
3.冶炼工具
(1)锻打工具:用来熔化金属原料的      、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金属的锉等。
(2)铸造工具:把金属熔化成液体的      、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
知识点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1. 农业家庭式劳作
(1)原因:随着      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
(2)概况: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②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2.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      劳作,生产力低下。
(2)概况:①      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②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3.手工业劳作方式
(1)生产模式:以制作      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2)特点:      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变化
时间 工具变化 主要表现
原始社会 由打制工具向磨制工具转变 石刀、石斧、石镰、石耜、石铲等
奴隶社会(商周时期) 出现青铜农具,但数量有限 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是主要工具
春秋战国以后 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铁犁、曲辕犁等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知识点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西方工厂制度的形成
(1)条件
①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      。
②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大批产业工人被聚集在专门化的      中劳作。
(2)形成
①倒班制:为保证机器昼夜运行,工人实行      。
②管理:制定了严格的      ,以多种方式强化工人的纪律意识。
③生产流水线: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以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3)影响
带来了生产组织和      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      。
2.中国的工厂制度
(1)出现:19世纪中后期,清朝      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
(2)发展:后来,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      ,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城市化的发展
(1)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建设新城,疏解      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发展
①工业革命对      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
②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      而受人青睐,迅速发展。
(2)影响: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      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3.乡村改变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      大大提高。
(2)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开阔了      。
4.生活节奏加快
(1)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      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
(2)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      。
5.初等教育的推广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①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      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      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②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      ”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6.工人生活环境改善
(1)原因: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      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2)斗争:19世纪,欧洲      风起云涌,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改善: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全面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②社会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③城乡关系: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加快。
④思想: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
⑤世界市场: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消极影响
①阶级矛盾:无产阶级遭到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②东西方关系: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受到日益严重的掠夺,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的出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知识点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概况:①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技术迅速发展。
②      以来,中国在这些尖端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3)意义: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主要表现
(1)计算机网络技术
①计算机:      年,美国军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②网络技术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后来,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      ,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此后,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进入      的各个领域,并走入家庭。
(2)人工智能技术
①含义: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      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②内容:      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大量内容。
③影响: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      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3)航天技术
①成就: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      。
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已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
②影响:航天技术对      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4)海洋技术
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曾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      ,并且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②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      成功潜入水下6 000米处进行科学试验,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③2012年,中国的“      ”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试潜,成功突破7 000米深度,这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      下潜深度。
(5)新材料技术
①原因:新材料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②表现:高分子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知识点二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1.人类劳作方式出现巨大变革
(1)原因: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      型。
(2)特点:依靠      实现利润增长。
(3)结果: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      制度逐步发展起来。
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
(1)20世纪90年代以来,      、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
(2)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      ,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      的发展。
(3)全媒体不断发展,能够最大程度汇集各种渠道的信息,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3.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
(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进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知识点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      ,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2.发展
(1)古代中国
①商朝: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      。商业主要掌握在      和      手里。
②春秋战国时期:“      ”的格局被突破。
③秦汉:      、车轨、      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④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⑤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2)古代世界
①古埃及:对外贸易控制在      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②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      十分活跃。
③古罗马:征服      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④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国丝绸等      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⑤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      ,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3)丝绸之路
①概念: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      、北非的贸易通道。
②陆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③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      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      ,掌管对外贸易。
④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贡品种类等均有严格规定。
⑤公行贸易:清政府在      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3.作用
(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      和精神生活。
(2)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3)对世界:中国的      、      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知识点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诞生
(1)背景: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2)诞生
①中国早在      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      。
(3)意义
①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      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②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      转化。
2.信贷
(1)古代世界
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      。
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      。借贷行为必须有      ,还要履行      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      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2)古代中国
①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      的记载。
②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      。
③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      ,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      ”。
④宋代交子、会子等      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⑤明朝中期以后,      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⑥清朝,      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      。
3.契约
(1)古代世界
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      广泛使用。
②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      是普遍现象。
(2)古代中国
①商周时期产生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
时间 概况
商周 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
春秋战国 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使用环钱、秦国地区使用圆形方孔钱
秦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汉 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唐 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
宋 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
元 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
明 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以称量货币非铸币存在)
清 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规律: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知识点一 世界市场的形成
1.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后
(1)新航路开辟后:      和      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
(2)17-18世纪: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建立      。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世界市场      。
2.基本形成:工业革命后
(1)原料市场:      取代手工工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产品大量增加,需要更广阔的      ;工厂所需的原材料也需从世界各地获取。
(2)交通:      和      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3)途径: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      实力,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      之中。
3.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1)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      ,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的财富。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      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知识点二 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的殖民扩张。
2.贸易中心转移
(1)欧洲贸易中心
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      沿岸。
②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      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2)亚洲贸易中心
①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南亚、东南亚、东亚,建立殖民地或定居点,在东亚海域展开商业竞争,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
②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
③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      贸易航线。
④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
3.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在欧洲
①变化:开始出现      、证券交易所、银行、百货公司、新型      等。
②影响: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      发挥了重要作用。
(2)在中国: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      被引入中国。
①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②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      也开始走向市场。
③为了适应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      。
④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      ,之后,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
(3)商品种类增加
①新商品涌入欧洲
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      。来自东方的产品——      更是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高级奢侈品变为大众化商品。
②奴隶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      也成为贸易商品。16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和      支配了早期的奴隶贸易。
③鸦片贸易
18世纪后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      ,开始向中国走私      。后来,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商人也开始向中国贩运鸦片。
(4)贸易格局变化
①19世纪中期,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成为      和      中心。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      的新格局。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知识点一 世界经济的发展
1.一战后的世界经济
(1)背景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      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社会主义国家
①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      。
②政策:1922年苏联成立,并继续实施      ,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此后,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      ,集中力量发展      。这使得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资本主义国家
①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大危机。
②措施:美国通过      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      ,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二战后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
①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      与      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的生产效率。
②问题
没有解决资本主义      与生产资料      之间的固有矛盾。      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
(2)社会主义国家
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进程中,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随后的改革陷入困境,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
②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      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中国通过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      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      。
(3)新独立的国家
将      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
(4)21世纪中国的挑战与对策
①背景:21世纪以来,      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②对策:中国坚持      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知识点二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国际贸易的发展
(1)背景
①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通过      与      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
②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2)过程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      》,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      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      ,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2.国际贸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2)      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3)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商品贸易同      、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5)      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兴起后,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知识点三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战后世界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2)组成
①1945年,      组织成立,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②同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成立,以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3)职能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业务活动是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②世界银行主要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2.20世纪90年代以后
(1)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2)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      和      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      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同时,现代国际金融也具有一定风险。
(3)中国
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      。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4)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      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②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③21世纪以来,      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
①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②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地位。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
①概况: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激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②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①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②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知识点一 村落的产生
1.产生
(1)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
(2)村落最早出现在      ,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2.构成:住宅、仓廪、地窖和      场所。
3.作用: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      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知识点二 集镇的出现
1.集镇的兴起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      。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      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      。
2.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
(1)原因:主要是为      目的而设的。
(2)概况
①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成为一级      所在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②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      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③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      。
知识点三 城市的产生
1.早期城市的产生
(1)时间: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      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
(2)地点: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3)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      的中心场所。
2.中国古代的城市
(1)构成:宫殿区、手工业区和      、居民区。
(2)发展
①中国      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      。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3.西方古代城市
(1)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2)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      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3)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      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知识点四 世界各地的民居
1.两河流域
(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      。
(2)特色
①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      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②结构:由前庭、前室、      构成。
2.古埃及
(1)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2)特点
①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具有      功能。
②有些房屋留有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
③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3.古代中国
(1)远古时期
①      和      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②巢居多营建于      ,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      ,后来形成地上建筑。
(2)先秦以来
①中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      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3)明朝
①材料:      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类型:北方的窑洞、      ,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4.古希腊罗马
(1)结构:带有列柱围廊的      是民居的核心。
(2)材料: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      逐渐得到普及。
(3)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      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4)发展:3世纪以后古罗马出现      ,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5.印第安人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      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印第安人,住在圆形的      中,屋内不分隔间,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城市职能的发展变化
时期 城市职能
战国 为政治中心、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合一型城市,有临淄、邯郸、郢等
唐朝 开始分为手工行业中心城市地区,如丝织业的定州、扬州,陶瓷业的邢州、越州,造纸业的宣州、益州,还有都市商业区如长安城中的东市、西市和外贸中心城市广州
两宋 出现手工技术中心地区,如定窑、景德镇,城市中商业区界限消失,外贸城市增多,有泉州、广州、明州
明朝 手工业、商业、外贸各有中心城市,如苏州、杭州、松江、景德镇为手工业中心,成都、武昌、扬州为商业中心,广州、宁波、泉州、福州为对外贸易港口,但是在清朝前期受很大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随着商业的发展,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城市职能不断完善。如唐朝有邸店和柜坊,北宋产生娱乐场所“瓦子”。
(3)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提出挑战。
(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生产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知识点一 城市化的演进
1.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
(1)工业革命以来,      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西方国家的城市化
(1)到1851年,      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之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3.中国的城市化
(1)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近代化性质的      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      。
(3)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知识点二 居住条件的改善
1.住宅的变化
(1)原因:      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的革新使住宅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2)表现
①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的      在楼房住宅中逐渐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      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      等快速普及。
2.生活服务的完善
(1)社区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      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2)生活服务设施:仓储式商场、超市、      等纷纷出现,便捷了人们的生活。
(3)文化娱乐设施: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      、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也更加多样。
知识点三 基础设施的发展
1.背景: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      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西方发达国家
(1)水网建设:      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2)照明:      、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3)通信: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4)交通网络:19世纪末,第一条      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      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      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3.中国
(1)近代
①概况:1864年,      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②特点: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2)现代
①水气设施: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      。
②交通设施: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知识点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
(1)大气污染: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工业废气不断排放到大气中。
(2)水污染:城市化早期,      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之中,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3)尾气污染: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2.城市工人生活条件恶劣
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      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3.交通拥堵
      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
(1)经历了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      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2)与此同时,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知识点一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陆路
(1)原始社会: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      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2)古罗马: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      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3)秦朝:修筑的      、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      。
(4)汉朝:      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5)唐朝:驿道以      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6)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      ,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      。
2.水路
(1)中国
①春秋时期:中国已有运河。
②秦朝: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      ,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隋朝:大运河以      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      ,全长近1 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2)西方
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      ,开辟了连接      和      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②17世纪      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知识点二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中国
(1)汉朝: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      和日本,南线通向      。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      有了重大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明显提高,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3)明朝: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      、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      等地,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2.西方
(1)15-16世纪开辟新航路
①概况:15世纪末16世纪初,      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      ,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此外,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②影响: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      逐渐形成。
(2)1869年,开通的      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3)1914年,      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知识点三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陆路
(1)西方: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
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      。
②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      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③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      。但在20世纪之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2)中国
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      。
②1909年竣工的      ,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      主持修建。
③当时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      手中。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占总里程数的90%以上。
2.水运
(1)西方
①1807年,美国人      发明了汽船。
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      试航成功。
(2)中国
①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      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③1872年,官督商办的      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知识点四 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      ,加强了      ,促进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      的发展,如清江浦的兴衰,郑州、纽约、曼彻斯特等地的崛起与繁荣。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1)中国的邮驿历史超过3 000年。但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2)      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1897年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知识点一 陆海交通的发展
1.陆路
(1)交通工具
①西方: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②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      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高速公路
①西方
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在      之间出现。1929-1932年      修建的科隆至波恩之间的新型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②中国
1988年建成的上海      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18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
(3)高速铁路
①西方:      年,连接日本东京和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后来,许多国家都修建了高铁。
②中国:2008年,      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到2019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3.5万千米。中国高铁在      上实现了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2.航海
(1)西方
①20世纪,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      的使用和      系统的发展。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      、高速化和      等多种趋势。
②1994年开通的英法      ,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将英国和欧洲大陆紧密地连接起来。
(2)中国
①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      服务,此后逐渐融入市场。
②1982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③2018年,中国造船完工量为3 458万载重吨,其中90%用于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超过40%。
知识点二 航空的发展
1.西方
(1)发展
①1903年12月,美国      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
②1914年,美国开通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线,是世界上      空中航线。
③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      开通。
④20世纪上半期,飞机的材质由布质和木质转变成      ,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为      飞机所代替,技术进步让飞机提升了速度、载量和航距。
⑤20世纪70年代开始,      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2)意义:空中通道把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快捷时代。
2.中国
(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      ——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2)2018年,中国      共有机场235个,飞机3 639架,定期航线4 945条,(其中国际航线849条),定期航班国际通航65个国家165个城市,全年旅客吞吐量12.6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1 674万吨。
知识点三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1.交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是      和      时间的缩短。
(1)整合了      、仓储、      、包装等行业的物流业,更快捷和精准地输送物资。
(2)各种交通网络把      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2.市内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
(1)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始于19世纪,交通工具起初为公共马车,后发展为有轨电车、市内铁路和      。
(2)意义
①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②加速城市功能区域分工明显,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3.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严格按照时、分、秒进行细分的交通工具时刻表,让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      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      制度的确立以及住宅区与工作区的分离,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
4.交通进步使大众旅游成为潮流
(1)条件:      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
(2)意义:使普通民众了解和领略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名胜古迹,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开阔了      ,增长了知识。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知识点一 历史上的疫病
1.疫病的流行
(1)天花
①古埃及: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
②欧洲:18世纪时,天花肆虐,多位君主死于天花。
③中国:清朝的      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2)鼠疫
①6世纪时,      爆发鼠疫,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②14世纪时,欧洲      大流行,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2.疫病的影响
(1)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2)疫病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①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的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      的走向明显转变。
②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其一手建立的      随之土崩瓦解。
③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
④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⑤近代以来,疫病仍然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都造成大量死亡。
3.疫病的防治
(1)改善公共卫生条件
①古罗马非常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      、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②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2)研究疫病的防治方法
①东晋      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②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      。人痘接种法在      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3)建立救治机构
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      。
②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③古罗马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4)近代医学进步,有效控制了很多疫病的传播
①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      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②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      ,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③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      ,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知识点二 中医药的成就
1.古代的中医成就
(1)中医诊断:战国时的      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中医理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      》,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中医治疗
①东汉晚期,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      ”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②医学家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③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④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被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所接受。
(4)药物学
①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      颁布的药典。
②明朝李时珍著成《      》,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2.现代中医事业的发展
(1)治疗水平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中医教育的发展: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开发中成药制剂: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      ,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4)中药科研:      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      ,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
(5)影响: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知识点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医的产生与发展
(1)概况: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2)产生
①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规律;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②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2.开始传入
(1)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教会医院的建立
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      建立起来。其分科完备,技术先进,广受欢迎。
(3)西医技术的引入
牛痘接种法、      、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4)西医院校的建立
西医院校建立起来,它们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      。
(5)公共卫生的发展
①西方公共卫生措施逐渐引入中国,对人们的健康起了积极作用。
②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疫病
(1)疫病产生及扩散的原因
①生存环境恶劣,公共卫生条件差,医疗技术条件差。
②政府不能足够重视导致疫情扩散。
③人口流动加速扩散;人民自身身体素质差。
(2)疫病的影响
①导致人口锐减、经济破坏。
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存环境恶化。
③影响到政权的兴亡及战争进程、走向。
④客观上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
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影响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
⑥促进风俗的改变,节日习俗都是原来预防或庆祝战胜某种疫病的活动,对瘟疫一般有预防作用。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知识点一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1)内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服务制度、药品供应体系与      等。
(2)意义: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2.西方医疗卫生体系
(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公共卫生监督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      得到控制。
(2)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收入,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3)现代医疗保障制度推广
①推广: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      ”。
②意义: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
3.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
(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      ,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2)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①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      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②药品供应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
(3)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①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      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4)医疗卫生事业的意义:基本保障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创造了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
知识点二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1)西方
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
②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孕产妇和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
(2)中国
①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      的成就。
②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明显提高;2003年春的“      ”病毒最终被有效控制。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城市: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
(2)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改观。
(3)习惯: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4)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      运动,体现出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      。
(2)在压力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重视心理健康,预防精神疾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