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科学题型专项复习(浙江专练)--实验探究题02(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科学题型专项复习(浙江专练)--实验探究题02(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浙江中考科学复习专练——实验探究题(二)
建议时间:40min
1.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小金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为18℃时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随pH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最不适宜在碱性环境中起催化作用的酶是 。
(2)查资料: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小金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之间。他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探究中以蛋白质为分解对象,因为酶具有 性。
②小金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图2所示图像,你认为此图像能否支持他的假设?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2.尿素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之一,作为一种中性肥料,尿素适用于各种土壤和植物。它易保存使用方便,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小,是使用量较大的一种化学氮肥,也是含氮量最高的氮肥。如图为利用天然气制尿素的主要流程。
(1)设备Ⅰ若使用空气冷冻分离法分离氧气,利用的原理是 。
(2)设备Ⅱ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设备Ⅲ中CO会与H2O发生反应,产生CO2和H2并分离,根据流程图进入设备Ⅳ的是 。
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家中的物品来探究酸的性质。这些物品有:食用醋精、食品干燥剂、鸡蛋壳、牵牛花瓣、生锈铁钉、纯碱、pH试纸(带比色卡)、筷子。
【查阅资料】
Ⅰ.食用醋精中含有10%~15%的醋酸呈无色;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是氧化钙;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Ⅱ.牵牛花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中性溶液中显紫色,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将牵牛花汁液滴入醋精中 酸能与指示剂反应
②将生锈的铁钉放入醋精中 铁锈逐渐消失,溶液变为黄色 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冒出 酸能与某些 反应
③将碎鸡蛋壳放入醋精中 有气泡冒出 酸能与某些盐反应
④将纯碱放入醋精中 有气泡冒出 酸能与碱反应
(1)填写上述表格空白处
① ②
【反思与评论】
(2)小金同学认为步骤④不能得到“酸能与碱反应”的结论,理由是 。
【实验验证】小金重新设计以下方案验证“酸能与碱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Ⅰ.向食品干燥剂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 放出大量热
Ⅱ.向上层清液加入牵牛花汁液,再逐渐滴入醋精 溶液由蓝色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
【拓展与应用】
(3)请你为食品干燥剂的包装设计一条注意事项: 。
4.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所用小灯泡L的额定电压为2.5V。
(1)小明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同组的其他同学发现电路中有一根导线接错了,请你在接错的导线上打一个“×”,并帮助小明画出正确的连线。
(2)小明将错误的线路改正后,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L的额定功率为 W。
(3)小明完成上述实验后,还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图,用来测量另一个额定电压为U额的小灯泡L1的额定功率,图丙中R0阻值已知。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流表 (选填“A1”或“A2”)的示数为 时(用符号表示),再读出另一只电流表的示数为I,即可计算小灯泡L1的额定功率。
5.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开展“制作照相机模型”实践活动。
【设计方案】
同学们设计的照相机模型如图甲。在设计伸缩筒长度时,同学们想到照相机的物距(u)应该满足u>2f,像距(v)应该满足 。
【探究调查】
(1)透镜的焦距越小,模型的伸缩纸筒就越短,越轻巧便携。为了能快速挑选出焦距小的透镜,小组同学提出疑问,凸透镜的焦面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a.可能与凸透镜的厚度有关
b.可能与凸透镜的材料有关
c.可能与凸透镜的半径有关
(2)为了完成以上探究,小组同学从眼镜店借来四块镜片,材料和形状如图乙所示。其中A、B、C半径相周,D半径最小;A、B厚度相同,C厚度与D相同且更大。
(3)同学们实验时,点燃蜡烛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将光屏竖直放置,位置固定。拿出透镜B,使烛焰的中心和透镜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不断调整蜡烛和透镜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
①仅将透镜B换成C,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适当移动蜡烛的位置,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通过分析蜡烛移动的方向可得到:当其他条件一定时,透镜越厚,折光能力越强,焦距越小。请你推断蜡烛移动的方向是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
②再仅将操作①中的透镜C换成厚度和材料都不同的透镜A,发现光屏上的像依然清晰。分析论证可知:当透镜的厚度和材料都不同时,它的折光能力却是一样的,基于①得出的结论,可分析论证得出:凸透镜的焦距与 有关。
③若想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和半径的关系,应选择 两个凸透镜进行实验,观察到当保持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更换凸透镜,光屏上的像依然清晰,只是亮度改变了。说明凸透镜的焦距和半径无关。
【选材制作】同学们充分讨论后,选择了适合的镜片完成了模型制作。
6.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当二氧化碳浓度太低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会减低甚至停止。图甲是自然状态下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日出后随着光照的增强三氧化碳浓度不断降低。图乙为一天中光照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为提高棚内蔬菜瓜果的产量,人们常常向大棚内补充二氧化碳,以增强光合作用的强度。
(1)植物经过一夜的呼吸作用,使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产生的二氧化碳从植物叶片上的 (填结构)离开植物体内,进入大气。但是白天二氧化碳的浓度又会下降,结合图甲、图乙,分析从7:00到11:00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原因 。
(2)图丙是一种“二氧化碳发生器”的装置图,在反应仓内放入原料碳酸氢铵(NH4HCO3),启动加热装置后发生化学反应:NH4HCO3NH3↑+CO2↑+H2O。反应生成的混合气体进入水箱,其中氨气(NH3)溶于水并留在水箱中,二氧化碳经过出气管由排气装置排放到大棚的空气中,为棚内蔬菜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结合下表中氨气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解释氨气留在水箱中而二氧化碳逸出的原因 。
温度 溶解度(克) 物质 0℃ 10℃ 20℃ 30℃ 40℃
NH3 89.9 68.3 52.9 40.9 31.6
CO2 0.33 0.23 0.17 0.13 0.1
(3)大棚内装有二氧化碳浓度及光感双控装置,当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值低于0.1%时加热装置自动启动,分解NH4HCO3产生CO2,使大棚内CO2%维持在0.1%~0.12%;日落时光照减弱,加热装置自动关闭,停止产生CO2。已知该二氧化碳发生器中碳酸氢铵的分解速率为0.79千克/小时,请结合图甲计算该二氧化碳发生器一天中产生CO2的质量为 千克。
7.为了证明CO2与NaOH能发生反应,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如图所示,将NaOH溶液倒入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中,振荡后瓶子变瘪。小明认为该证据可以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小红认为需要再做一个实验进行对照:将水倒入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中,振荡后观察瓶子变瘪情况。小红认为需要再做一个对照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2)小红向(1)中所得溶液中滴加了BaCl2溶液,观察到 现象,得出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3)小明向(1)中所得溶液中滴加了Ba(OH)2溶液,产生了沉淀,于是得出结论:两者发生了反应。请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8.有一个小灯泡,已知额定功率为0.2瓦,在不大于3伏的电压下都能工作,但额定电压标志磨损。为测出其额定电压,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连接好电路;
②闭合开关,慢慢将滑动变阻器向右移动;
③依次读出电压为0.5伏、1伏、1.5伏、2伏、2.5伏、3伏时的电流值,计算出电功率,记录在表格;
④______;
⑤读出该灯泡的额定电压。
电压U/V 0.5 1 1.5 2 2.5 3
电流I/A 0.1 0.16 0.2 0.23 0.25 0.27
电功率P/W 0.05 0.16 0.3 0.46 0.63 0..81
请完成以下问题:
(1)将电路连接完整,要求当滑片向右移动时,电压表的读数增加。
(2)补充方案中的步骤④ 。
(3)有同学认为这样测量太费时间,只需要测出一组电压和电流值,然后计算出该灯泡的阻值,再根据P的变形公式就可以计算出额定电压。请判断该同学的方法是否科学?并说明理由。 。
9.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3套实验装置进行“看的见的呼吸作用”实验。
甲:在暗处放置1个晚上后,将袋中气体缓慢挤入烧杯进行观察;
乙:利用澄清石灰水和琼脂制成氢氧化钙平板,置于培养皿中。平板的左侧植入3颗萌发的绿豆种子,右侧植入3颗灭活的绿豆种子,3~4小时后观察到左侧种子周围出现白色晕圈,而右侧不变色;
丙:利用溴麝香草酚蓝(BTB)和琼脂制成BTB平板,置于培养皿中。平板的左侧植入3颗萌发的绿豆种子,右侧植入灭活的3颗绿豆种子,10分钟后观察到实验现象。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如图2所示,琼脂呈中性。
(1)实验甲中菠菜用黑塑料袋套着放在暗处,原因是为了防止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 对实验造成影响。
(2)实验乙左侧种子周围出现白色晕圈的原因是 。
(3)请你预测,实验丙中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10.某同学在“动能大小影响因素”实验中,了解到小球在斜面某一高度释放后,到达平面时的速度与高度有关,而与质量无关。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不同质量的小球放在同一根压缩程度相同的弹簧前面,当释放弹簧后,两个小球是否能获得相同的速度?为此,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1:如图甲所示,将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钢球和铜球分别放在光滑斜面的O处,静止释放后,经过光滑平面AB,落到地面上,记录小球到达地面后与B点的水平距离分别为s1、s2,发现s1=s2。换用其它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重复实验,均发现s1=s2。而将同一小球放置在斜面不同高度进行实验,则发现s1≠s2。
步骤2:如图乙所示,将斜面去掉,将弹簧一端固定在P处,另一端为A,将弹簧压缩,把钢球放在弹簧前面,释放弹簧,小球经过光滑平面AB,落到地面上,记录小球到达地面后与B点的水平距离为s3,换用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铜球,保证两次弹簧压缩程度相同,重复实验,记录小球到达地面后与B点的水平距离为s4,发现s3≠s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步骤1可知,实验中可以用 反映小球在A点时的速度大小。
(2)根据步骤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不同质量的小球放在同一根压缩程度相同的弹簧前面,当释放弹簧后,两个小球不能获得相同的速度。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
(3)请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解释步骤2中两个小球不能获得相同速度的原因: 。
11.为了探究“丁香提取液对马铃薯呼吸作用强度的影响”,某科学家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选取体积大小相近,薯皮未损伤、其他状况相同的马铃薯,分为16等份,每4份为一组,分别均匀喷洒等质量的不同溶质质量分数丁香提取液和清水(如表),放在阴凉通风处迅速晾干。
组别 1 2 3 4
试剂 0.0025%的丁香提取液 0.0050%的丁香提取液 0.0075%的丁香提取液 清水
样品份数 4 4 4 4
步骤2:把经过预处理的马铃薯用网袋装好后,放在温度为12℃,湿度为50%的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储藏180天,储藏期间每隔45天各取出一组样品测定其呼吸作用强度,并绘图(呼吸作用强度表示每千克马铃薯每小时减少的质量为多少毫克)
(1)设置清水组的作用是 ;
(2)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12.实验中,老师将一些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加入同一只烧杯中,让小明探究此时烧杯中溶液中有些什么成分。小明提出了三个猜想:
猜想①:溶质中可能只有NaCl 猜想②:溶质中可能有NaCl、HCl、NaOH
猜想③:溶质中可能有NaCl、NaOH
为了探究猜想①,有人设计了以下的三个探究方案。
预设步骤 预估现象
方案A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向试管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 酚酞试液不变色
方案B 用一根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pH=7
方案C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向试管滴加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振荡观察 生产白色沉淀
(1)你认为小明应该选择方案 ,才能完成猜想①的探究。
(2)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倒入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根据小明的实验操作与现象,猜想 是正确的。
(3)老师提出:小明的猜想存在问题,有一种是不可能的错误猜想,还有一种可能没有写出,请写出小明没有写出的猜想是:溶质中可能有 (填化学式)。
13.按如图进行实验,已知A为H2、CO中的一种或两者的混合物,甲装置中的黑色粉末为CuO、炭粉中的一种或两者的混合物。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若黑色粉末是纯净物,甲、乙、丙装置中的固体或溶液依次出现红色、蓝色、浑浊,则气体A是 ,黑色粉末为 。
(2)若第(1)问中:乙装置的物质增重3.6g,丙装置中的物质增重4.4g,则至少需通入 g气体。
14.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实验器材有:电池组(3V不变)、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额定电压2.5V)、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实物电路如图甲所示。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小灯泡不亮,电压表示数始终为零,电流表示数变化明显。电路故障可能是 。
(3)排除故障后进行实验,图乙是由实验数据描绘得到的小灯泡的I﹣U图象,则小灯泡额定功率是 W.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是 Ω。
(4)分析小灯泡的I﹣U图象,发现小灯泡灯丝的阻值随电压变化而变化,从本质上讲,引起小灯泡灯丝阻值变化的因素是 。
15.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淀粉液等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为此设计了四组探究活动。
提示:斐林试剂在一定条件下遇淀粉的消化产物(麦芽糖)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四只同样的试管,编号甲、乙、丙、丁。均依次加入淀粉液2毫升,唾液1毫升
步骤二:将甲、乙、丙、丁四支试管分别在20℃、40℃、60℃、100℃的水浴中放置10分钟
步骤三:分别向各试管加入1毫升斐林试剂,并置于50﹣60℃水浴中1分钟,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四组试管均出现了明显的砖红色沉淀。
(1)加入1毫升斐林试剂后,将试管置于50﹣60℃水浴中一段时间的理由是
(2)本实验没有取得成功的原因是
(3)在合理的实验方案下,出现如下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都出现了砖红色沉淀,且乙组比甲组和丙组的颜色更明显,丁组无砖红色沉淀出现。分析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024浙江中考科学复习专练——实验探究题(二)
建议时间:40min
1.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小金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为18℃时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随pH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最不适宜在碱性环境中起催化作用的酶是 。
(2)查资料: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小金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之间。他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探究中以蛋白质为分解对象,因为酶具有 性。
②小金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图2所示图像,你认为此图像能否支持他的假设?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2左右,幽门盲囊蛋白酶和肠蛋白酶的最适pH在8左右。因此最不适宜在碱性环境中起催化作用的酶是胃蛋白酶。
(2)①该实验探究中出现的都是蛋白酶,因为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只能用蛋白质作为分解对象。
②由图2可以看出,当温度从15﹣18℃梯度变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蛋白酶的活性一直在增强,酶活性峰值未出现,没有出现下降的拐点,因此,不能得出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之间。
故答案为:(1)胃蛋白酶;
(2)①专一性; ②不能,由图可知随着温度提高酶活性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现。
2.尿素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之一,作为一种中性肥料,尿素适用于各种土壤和植物。它易保存使用方便,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小,是使用量较大的一种化学氮肥,也是含氮量最高的氮肥。如图为利用天然气制尿素的主要流程。
(1)设备Ⅰ若使用空气冷冻分离法分离氧气,利用的原理是 。
(2)设备Ⅱ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设备Ⅲ中CO会与H2O发生反应,产生CO2和H2并分离,根据流程图进入设备Ⅳ的是 。
【解答】解:(1)设备Ⅰ若使用空气冷冻分离法分离氧气,利用的原理是氧气和其它物质的沸点不同。
故答案为:氧气和其它物质的沸点不同。
(2)设备Ⅱ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2CH4+O22CO+4H2。
故答案为:2CH4+O22CO+4H2。
(3)设备Ⅲ中CO会与H2O发生反应,产生CO2和H2并分离,根据流程图进入设备Ⅳ的是氢气,是因为一定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
故答案为:氢气。
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家中的物品来探究酸的性质。这些物品有:食用醋精、食品干燥剂、鸡蛋壳、牵牛花瓣、生锈铁钉、纯碱、pH试纸(带比色卡)、筷子。
【查阅资料】
Ⅰ.食用醋精中含有10%~15%的醋酸呈无色;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是氧化钙;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Ⅱ.牵牛花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中性溶液中显紫色,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将牵牛花汁液滴入醋精中 酸能与指示剂反应
②将生锈的铁钉放入醋精中 铁锈逐渐消失,溶液变为黄色 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冒出 酸能与某些 反应
③将碎鸡蛋壳放入醋精中 有气泡冒出 酸能与某些盐反应
④将纯碱放入醋精中 有气泡冒出 酸能与碱反应
(1)填写上述表格空白处
① ②
【反思与评论】
(2)小金同学认为步骤④不能得到“酸能与碱反应”的结论,理由是 。
【实验验证】小金重新设计以下方案验证“酸能与碱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Ⅰ.向食品干燥剂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 放出大量热
Ⅱ.向上层清液加入牵牛花汁液,再逐渐滴入醋精 溶液由蓝色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
【拓展与应用】
(3)请你为食品干燥剂的包装设计一条注意事项: 。
【解答】解:(1)①食用醋精中含有10%~15%的醋酸,醋酸显酸性,牵牛花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则将牵牛花汁液滴入醋精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为红色;
②将生锈的铁钉放入醋精中,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冒出,铁与酸反应产生气体,说明酸能与某些金属反应;
(2)纯碱不是碱,而是盐,故小金同学认为步骤④不能得到酸能与碱反应的结论;
(3)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具有腐蚀性,因此不能食用,则为食品干燥剂的包装设计一条注意事项是请勿食用。
故答案为:(1)①溶液变为红色;
②金属;
(2)纯碱不是碱,而是盐;
(3)请勿食用。
4.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所用小灯泡L的额定电压为2.5V。
(1)小明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同组的其他同学发现电路中有一根导线接错了,请你在接错的导线上打一个“×”,并帮助小明画出正确的连线。
(2)小明将错误的线路改正后,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L的额定功率为 W。
(3)小明完成上述实验后,还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图,用来测量另一个额定电压为U额的小灯泡L1的额定功率,图丙中R0阻值已知。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流表 (选填“A1”或“A2”)的示数为 时(用符号表示),再读出另一只电流表的示数为I,即可计算小灯泡L1的额定功率。
【解答】解:(1)电路中电流表与灯泡串联,电压表与灯泡并联,错误导线及正确连接如图所示:
(2)如图乙所示,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电流表示数为0.36A,此时电压为2.5V,
由P=UI得灯泡的额定功率为:P=UI=2.5V×0.36A=0.9W;
(3)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图中,电阻R0和灯泡L并联,电流表A1测量小灯泡的电流,电流表A2测量定值电阻R0的电流,根据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可知:UR0=UL;
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需要电阻R0两端的电压为U额,根据欧姆定律可得通过电阻R0的电流为:I,即电流表A2的示数为时,再读出测量灯泡的电流的电流表示数I,即可计算小灯泡L1的额定功率为:P额=U额I。
故答案为:(1)见解答图;(2)0.9;(3)A2;。
5.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开展“制作照相机模型”实践活动。
【设计方案】
同学们设计的照相机模型如图甲。在设计伸缩筒长度时,同学们想到照相机的物距(u)应该满足u>2f,像距(v)应该满足 。
【探究调查】
(1)透镜的焦距越小,模型的伸缩纸筒就越短,越轻巧便携。为了能快速挑选出焦距小的透镜,小组同学提出疑问,凸透镜的焦面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a.可能与凸透镜的厚度有关
b.可能与凸透镜的材料有关
c.可能与凸透镜的半径有关
(2)为了完成以上探究,小组同学从眼镜店借来四块镜片,材料和形状如图乙所示。其中A、B、C半径相周,D半径最小;A、B厚度相同,C厚度与D相同且更大。
(3)同学们实验时,点燃蜡烛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将光屏竖直放置,位置固定。拿出透镜B,使烛焰的中心和透镜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不断调整蜡烛和透镜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
①仅将透镜B换成C,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适当移动蜡烛的位置,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通过分析蜡烛移动的方向可得到:当其他条件一定时,透镜越厚,折光能力越强,焦距越小。请你推断蜡烛移动的方向是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
②再仅将操作①中的透镜C换成厚度和材料都不同的透镜A,发现光屏上的像依然清晰。分析论证可知:当透镜的厚度和材料都不同时,它的折光能力却是一样的,基于①得出的结论,可分析论证得出:凸透镜的焦距与 有关。
③若想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和半径的关系,应选择 两个凸透镜进行实验,观察到当保持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更换凸透镜,光屏上的像依然清晰,只是亮度改变了。说明凸透镜的焦距和半径无关。
【选材制作】同学们充分讨论后,选择了适合的镜片完成了模型制作。
【解答】解:【设计方案】照相机是利用u>2f,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探究调查】
(3)①只将透镜B换成C,凸透镜变厚,折光能力变强,焦距变小,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应将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②再只将操作①中的透镜C换成厚度和材料都不同的透镜A,发现光屏上的像依然清晰;分析论证可知:当透镜的厚度和材料都不同时,它的折光能力却是一样的,基于①得出的结论可知,凸透镜的焦距除了与凸透镜的厚度有关,还与材料有关,故可分析论证得出凸透镜的焦距与材料有关;
③如果想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和半径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应选择凸透镜的材料和厚度相同,半径不同,由图乙可知,只有CD满足实验要求,故选CD。
故答案为:【设计方案】2f>v>f;
【探究调查】(3)①靠近;②凸透镜的焦距与材料有关;③CD。
6.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当二氧化碳浓度太低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会减低甚至停止。图甲是自然状态下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日出后随着光照的增强三氧化碳浓度不断降低。图乙为一天中光照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为提高棚内蔬菜瓜果的产量,人们常常向大棚内补充二氧化碳,以增强光合作用的强度。
(1)植物经过一夜的呼吸作用,使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产生的二氧化碳从植物叶片上的 (填结构)离开植物体内,进入大气。但是白天二氧化碳的浓度又会下降,结合图甲、图乙,分析从7:00到11:00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原因 。
(2)图丙是一种“二氧化碳发生器”的装置图,在反应仓内放入原料碳酸氢铵(NH4HCO3),启动加热装置后发生化学反应:NH4HCO3NH3↑+CO2↑+H2O。反应生成的混合气体进入水箱,其中氨气(NH3)溶于水并留在水箱中,二氧化碳经过出气管由排气装置排放到大棚的空气中,为棚内蔬菜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结合下表中氨气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解释氨气留在水箱中而二氧化碳逸出的原因 。
温度 溶解度(克) 物质 0℃ 10℃ 20℃ 30℃ 40℃
NH3 89.9 68.3 52.9 40.9 31.6
CO2 0.33 0.23 0.17 0.13 0.1
(3)大棚内装有二氧化碳浓度及光感双控装置,当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值低于0.1%时加热装置自动启动,分解NH4HCO3产生CO2,使大棚内CO2%维持在0.1%~0.12%;日落时光照减弱,加热装置自动关闭,停止产生CO2。已知该二氧化碳发生器中碳酸氢铵的分解速率为0.79千克/小时,请结合图甲计算该二氧化碳发生器一天中产生CO2的质量为 千克。
【解答】解:(1)产生的二氧化碳从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离开植物体内,进入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7:00到11:00时,光照强度增大,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减低;故答案为:气孔;从7:00到11:00时,光照强度增大,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减低;
(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相同温度下,氨气的溶解度远远大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因此氨气留在水箱中而二氧化碳逸出;故答案为:相同温度下,氨气的溶解度远远大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
(3)由图甲可知,约在11:00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于0.1%,在17:00时,加热装置自动关闭,停止产生CO2。则碳酸氢铵分解的时间为5小时,消耗碳酸氢铵的质量为0.79千克/小时×5小时=3.95千克,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
NH4HCO3NH3↑+H2O+CO2↑
79 44
3.95kg x
x=2.2kg
答:该二氧化碳发生器一天中产生CO2的质量约为2.2kg。
7.为了证明CO2与NaOH能发生反应,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如图所示,将NaOH溶液倒入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中,振荡后瓶子变瘪。小明认为该证据可以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小红认为需要再做一个实验进行对照:将水倒入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中,振荡后观察瓶子变瘪情况。小红认为需要再做一个对照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2)小红向(1)中所得溶液中滴加了BaCl2溶液,观察到 现象,得出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3)小明向(1)中所得溶液中滴加了Ba(OH)2溶液,产生了沉淀,于是得出结论:两者发生了反应。请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解答】解:(1)如图所示,将NaOH溶液倒入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中,振荡后瓶子变瘪。小明认为该证据可以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小红认为需要再做一个实验进行对照:将水倒入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中,振荡后观察瓶子变瘪情况。小红认为需要再做一个对照实验,基于的假设是: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振荡后瓶子变瘜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或和水发生反应导致的;
(2)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小红向(1)中所得溶液中滴加了BaCl2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现象,得出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3)小明向(1)中所得溶液中滴加了Ba(OH)2溶液,产生了沉淀,于是得出结论:两者发生了反应,这种说法不正确,理由是:二氧化碳直接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就会产生沉淀。
故答案为:(1)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振荡后瓶子变瘜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或和水发生反应导致的;
(2)产生白色沉淀;
(3)不正确,二氧化碳直接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就会产生沉淀。
8.有一个小灯泡,已知额定功率为0.2瓦,在不大于3伏的电压下都能工作,但额定电压标志磨损。为测出其额定电压,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连接好电路;
②闭合开关,慢慢将滑动变阻器向右移动;
③依次读出电压为0.5伏、1伏、1.5伏、2伏、2.5伏、3伏时的电流值,计算出电功率,记录在表格;
④______;
⑤读出该灯泡的额定电压。
电压U/V 0.5 1 1.5 2 2.5 3
电流I/A 0.1 0.16 0.2 0.23 0.25 0.27
电功率P/W 0.05 0.16 0.3 0.46 0.63 0..81
请完成以下问题:
(1)将电路连接完整,要求当滑片向右移动时,电压表的读数增加。
(2)补充方案中的步骤④ 。
(3)有同学认为这样测量太费时间,只需要测出一组电压和电流值,然后计算出该灯泡的阻值,再根据P的变形公式就可以计算出额定电压。请判断该同学的方法是否科学?并说明理由。 。
【解答】解:(1)滑动变阻器采取“一上一下”的接法,且滑片向右移动时电压表的读数增加,根据串联分压原理,说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变小,所以应选择右下接线柱,如下图:
(2)用描点法,利用表格数据作出U﹣P图像,从图像读出该灯泡的额定电压;
(3)不科学,因为灯泡的电阻会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1)见解答;(2)用描点法,利用表格数据作出U﹣P图像,从图像读出该灯泡的额定电压;(3)不科学,因为灯泡的电阻会发生改变。
9.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3套实验装置进行“看的见的呼吸作用”实验。
甲:在暗处放置1个晚上后,将袋中气体缓慢挤入烧杯进行观察;
乙:利用澄清石灰水和琼脂制成氢氧化钙平板,置于培养皿中。平板的左侧植入3颗萌发的绿豆种子,右侧植入3颗灭活的绿豆种子,3~4小时后观察到左侧种子周围出现白色晕圈,而右侧不变色;
丙:利用溴麝香草酚蓝(BTB)和琼脂制成BTB平板,置于培养皿中。平板的左侧植入3颗萌发的绿豆种子,右侧植入灭活的3颗绿豆种子,10分钟后观察到实验现象。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如图2所示,琼脂呈中性。
(1)实验甲中菠菜用黑塑料袋套着放在暗处,原因是为了防止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 对实验造成影响。
(2)实验乙左侧种子周围出现白色晕圈的原因是 。
(3)请你预测,实验丙中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解答】解:(1)菠菜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实验甲中菠菜用黑塑料袋套着放在暗处,原因是为了防止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实验造成影响。
(2)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加强,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实验乙左侧种子周围出现白色晕圈的原因是左侧萌发的绿豆种子产生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白色碳酸钙,致种子周围出现白色晕圈。
(3)溴麝香草酚蓝是一种酸碱指示剂,由图2可知,中性时呈绿色,酸性时呈黄色,碱性时呈蓝色,左侧种子萌发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和水反应形成碳酸,因此实验丙中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左侧种子周围颜色由绿色变为黄色,右侧保持绿色。
故答案为:(1)氧气
(2)左侧萌发的绿豆种子产生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白色碳酸钙,致种子周围出现白色晕圈
(3)左侧种子周围颜色由绿色变为黄色,右侧保持绿色
10.某同学在“动能大小影响因素”实验中,了解到小球在斜面某一高度释放后,到达平面时的速度与高度有关,而与质量无关。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不同质量的小球放在同一根压缩程度相同的弹簧前面,当释放弹簧后,两个小球是否能获得相同的速度?为此,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1:如图甲所示,将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钢球和铜球分别放在光滑斜面的O处,静止释放后,经过光滑平面AB,落到地面上,记录小球到达地面后与B点的水平距离分别为s1、s2,发现s1=s2。换用其它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重复实验,均发现s1=s2。而将同一小球放置在斜面不同高度进行实验,则发现s1≠s2。
步骤2:如图乙所示,将斜面去掉,将弹簧一端固定在P处,另一端为A,将弹簧压缩,把钢球放在弹簧前面,释放弹簧,小球经过光滑平面AB,落到地面上,记录小球到达地面后与B点的水平距离为s3,换用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铜球,保证两次弹簧压缩程度相同,重复实验,记录小球到达地面后与B点的水平距离为s4,发现s3≠s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步骤1可知,实验中可以用 反映小球在A点时的速度大小。
(2)根据步骤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不同质量的小球放在同一根压缩程度相同的弹簧前面,当释放弹簧后,两个小球不能获得相同的速度。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
(3)请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解释步骤2中两个小球不能获得相同速度的原因: 。
【解答】解:(1)用小球到达地面后与B点的水平距离反映小球在A点时的速度大小,运用了转换法;
(2)由步骤2实验可知,换用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铜球,保证两次弹簧压缩程度相同,重复实验,发现s3≠s4,说明两个小球不能获得相同的速度;
(3)步骤2中,弹簧压缩相同程度,弹性势能相同,转化成小球的动能也相同,而小球的动能与质量与速度有关,由于质量不同,因此速度不同,故两个小球不能获得相同速度。
故答案为:(1)小球到达地面后与B点的水平距离; (2)s3≠s4;(3)弹簧压缩相同程度,弹性势能相同,转化成小球的动能也相同,而小球的动能与质量与速度有关,由于质量不同,因此速度不同。
11.为了探究“丁香提取液对马铃薯呼吸作用强度的影响”,某科学家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选取体积大小相近,薯皮未损伤、其他状况相同的马铃薯,分为16等份,每4份为一组,分别均匀喷洒等质量的不同溶质质量分数丁香提取液和清水(如表),放在阴凉通风处迅速晾干。
组别 1 2 3 4
试剂 0.0025%的丁香提取液 0.0050%的丁香提取液 0.0075%的丁香提取液 清水
样品份数 4 4 4 4
步骤2:把经过预处理的马铃薯用网袋装好后,放在温度为12℃,湿度为50%的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储藏180天,储藏期间每隔45天各取出一组样品测定其呼吸作用强度,并绘图(呼吸作用强度表示每千克马铃薯每小时减少的质量为多少毫克)
(1)设置清水组的作用是 ;
(2)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解答】解:(1)探究“丁香提取液对马铃薯呼吸作用强度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丁香提取液的浓度。变量改变的123组是实验组,4组是对照组。因此设置清水组的作用是对照;
(2)从图中看出,丁香提取液的浓度越大,马铃薯的呼吸作用强度越低。因此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丁香提取液对马铃薯呼吸作用强度有抑制作用。
故答案为:(1)对照
(2)丁香提取液对马铃薯呼吸作用强度有抑制作用。
12.实验中,老师将一些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加入同一只烧杯中,让小明探究此时烧杯中溶液中有些什么成分。小明提出了三个猜想:
猜想①:溶质中可能只有NaCl 猜想②:溶质中可能有NaCl、HCl、NaOH
猜想③:溶质中可能有NaCl、NaOH
为了探究猜想①,有人设计了以下的三个探究方案。
预设步骤 预估现象
方案A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向试管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 酚酞试液不变色
方案B 用一根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pH=7
方案C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向试管滴加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振荡观察 生产白色沉淀
(1)你认为小明应该选择方案 ,才能完成猜想①的探究。
(2)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倒入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根据小明的实验操作与现象,猜想 是正确的。
(3)老师提出:小明的猜想存在问题,有一种是不可能的错误猜想,还有一种可能没有写出,请写出小明没有写出的猜想是:溶质中可能有 (填化学式)。
【解答】解:(1)小明应该选择方案B,才能完成猜想①的探究,这是因为方案A中酚酞试液不变色,溶质可能是只有氯化钠,也可能是氯化钠和氯化氢,方案C中产生白色沉淀,只能够说明溶液中含有氯离子,方案B中pH=7,说明溶液显中性,溶质只有氯化钠。
故填:B。
(2)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倒入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猜想③是正确的。
故填:③。
(3)小明的猜想存在问题,有一种是不可能的错误猜想,即猜想②,这是因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
没有写出的猜想是:溶质中可能有NaCl、HCl。
故填:NaCl、HCl。
13.按如图进行实验,已知A为H2、CO中的一种或两者的混合物,甲装置中的黑色粉末为CuO、炭粉中的一种或两者的混合物。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若黑色粉末是纯净物,甲、乙、丙装置中的固体或溶液依次出现红色、蓝色、浑浊,则气体A是 ,黑色粉末为 。
(2)若第(1)问中:乙装置的物质增重3.6g,丙装置中的物质增重4.4g,则至少需通入 g气体。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若黑色粉末是纯净物实验时出现红色,说明了黑色粉末为氧化铜;由无水硫酸铜变成了蓝色,说明了有水生成,则通入的气体中含有氢气;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通入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
故填:H2和CO;CuO;
(2)设氢气的质量为x
H2+CuOCu+H2O
2 18
x 3.6g
,解得:x=0.4g
设一氧化碳的质量为y
CO+CuOCu+CO2↑
28 44
y 4.4g
,解得:y=2.8g
参加反应的气体的质量是:0.4g+2.8g=3.2g
由于反应前和反应后都需要通入气体,故气体的质量要大于3.2g,
故填:3.2.
14.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实验器材有:电池组(3V不变)、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额定电压2.5V)、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实物电路如图甲所示。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小灯泡不亮,电压表示数始终为零,电流表示数变化明显。电路故障可能是 。
(3)排除故障后进行实验,图乙是由实验数据描绘得到的小灯泡的I﹣U图象,则小灯泡额定功率是 W.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是 Ω。
(4)分析小灯泡的I﹣U图象,发现小灯泡灯丝的阻值随电压变化而变化,从本质上讲,引起小灯泡灯丝阻值变化的因素是 。
【解答】解:(1)将电压表与电阻并联,电源电压3V,所以电压表可选择0~3V的量程,如图所示:
(2)小灯泡不亮,电路中无断路,电压表示数为0,电流表示数变化明显,则可能是灯泡短路造成;
(3)由图象,当灯泡电压2.5V时,通过灯泡的电流0.25A,小灯泡额定功率:P=UI=2.5V×0.25A=0.625W;
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R=U﹣UL=3V﹣2.5V=0.5V,
滑动变阻器接入的电阻:R2Ω;
(4)灯丝的电阻是变化的,因为不同电压下灯泡中电流不同、灯丝的温度不同,小灯泡灯丝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故答案为:(1)如上图;(2)小灯泡短路; (3)0.625; 2;(4)温度。
15.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淀粉液等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为此设计了四组探究活动。
提示:斐林试剂在一定条件下遇淀粉的消化产物(麦芽糖)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四只同样的试管,编号甲、乙、丙、丁。均依次加入淀粉液2毫升,唾液1毫升
步骤二:将甲、乙、丙、丁四支试管分别在20℃、40℃、60℃、100℃的水浴中放置10分钟
步骤三:分别向各试管加入1毫升斐林试剂,并置于50﹣60℃水浴中1分钟,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四组试管均出现了明显的砖红色沉淀。
(1)加入1毫升斐林试剂后,将试管置于50﹣60℃水浴中一段时间的理由是
(2)本实验没有取得成功的原因是
(3)在合理的实验方案下,出现如下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都出现了砖红色沉淀,且乙组比甲组和丙组的颜色更明显,丁组无砖红色沉淀出现。分析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解答】解:(1)斐林试剂与麦芽糖产生砖红色沉淀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只有在在50﹣60℃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砖红色沉淀;因此,要将试管置于50﹣60℃水浴中一段时间。
(2)本实验没有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在步骤一中,将唾液与淀粉溶液一起加入试管内,在常温下,四支试管中都会有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四组试管均出现了明显的砖红色沉淀。
(3)由题干可知:在实验方案和操作合理的情况下,实验结果是:甲、乙、丙三组都出现了砖红色沉淀,且乙组比甲组和丙组的颜色更明显,丁组无砖红色沉淀出现,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乙组的温度是酶活性最强的温度,即 40℃时,酶的活性最强;100℃时,酶失活。
故答案为:(1)使斐林试剂与麦芽糖充分反应。
(2)在步骤一中,将唾液与淀粉溶液一起加入试管内,在常温下,四支试管中都会有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3)温度对酶活性有影响,40℃时,酶的活性最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