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资源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历史学科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学科要求,即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教学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核心汇聚为价值观的积淀与反映。因此,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利用教材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更要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整合分析 本课是纲要(下)第七单元第一课内容,核心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秩序的变化。当19世纪末整体的世界体系结成之后,整体世界里产生了三大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相互激荡、全面激化,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爆发。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源和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对当今世界格局有何借鉴作用,是本课学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学情分析 本校学生对世界史的知识储备不足,尤其对国际秩序、世界格局等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在学习中如何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本课难点、如何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进一步思考。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变化。。 2、学习目标: 能通过合作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能通过自主探究一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辩证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结合时事热点了解国际关系协调机制建立的曲折过程,树立全球意识和当代意识;(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狭隘民族主义的危害,树立理性爱国思维。(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教学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变化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视频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史料研习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视频导入: 利用当前世界时政热点与当前国际秩序,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协调机制的建立。 根据视频提出追问: 美国大选中Maga派人数增多说明什么问题? 在特朗普大选口号背后看出美国怎样的世界政策? 历史给了我们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 以问题情境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并通过追问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入新课。
一、大战缘起 学生活动:追凶行动之国际警察大作战 请同学们组成追凶小组,组内自主选出组长,由组长分配任务,根据所给七份材料信息并结合教材内容探求真相,分析冲突爆发的原因和过程,找到战争的元凶,写一份简要的结案报告。(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报告中写清起因和过程;语言简洁、表述准确、逻辑清晰,态度客观公正。)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结案报告。 每组确定核心发言人,完成后选代表后进行发言。 通过材料构建学习情境,合作探究,掌握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二、战后秩序 学生活动:关于战后秩序你的看法有哪些? 自主探究:通过图片材料和教材内容,给出思考方向,对于战后秩序你有什么看法?(如何制裁发动战争的祸首?如何建立国家间的信任?如何防止重演战争覆辙?如何确立人类和平机制?人们是否都在痛定思痛?能否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 自主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辩证分析凡华体系,掌握对历史事物评价的基本方法,培养唯物史观和全球意识。
三、拓展延伸 材料展示:战火又燃,冲突再起!——当前世界的矛盾与冲突。 思考: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建立需要我们做哪些努力?当我们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势力的冲击和渗透,我们要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怎样吸取历史教训不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漩涡。 结合国际形势和国内现状分析我们要如何吸收历史教训理性爱国。 通过对国际形势的关注,学会以史为鉴,理性思维。
课后作业 请以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主要内容,设计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板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大战缘起(背景) 战后国际秩序 以史为鉴
教学反思
1、本课对学生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利用史料研习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合作探究、史料研习、信息提取分析等)与历史学科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所以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难度。 2、有大量文字图片等材料,对学生史料阅读要求和历史思维能力比较高,教师教学的时间可能会过长,一旦学生没有充分预习或者史料阅读能力太弱,课时就会不够;
教学评价表
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教师教学过程评价 ( 充分|不充分) 教学过程 ( 优秀|良好|欠缺) 教学效果 ( 优秀|良好|欠缺) 诊断性评价 ( 优秀|良好|欠缺) 形成性评价 ( 优秀|良好|欠缺) 总结性评价 ( 优秀|良好|欠缺)
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参与 教学目标达成 学案完成情况 课堂探究活动 课后练习完成
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环节衔接 学生掌握程度
教学目标设计 课堂活跃程度 课堂氛围
参考书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