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11 《爱莲说》 真题专练(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11 《爱莲说》 真题专练(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专题11:《爱莲说》(解析版)
真题专练
【1-2023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
君子亭记
(明)王守仁
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
【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22. 用“/”给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吾 亭 有 竹 焉 而 因 以 竹 名 名 不 愧 于 吾 亭
23. 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濯清涟而不妖(洗) B. 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四季)
C. 陶后鲜有闻(新鲜) D. 无所不宜(合适)
2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
25. 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至少提出三点)
【答案】
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C
24. (1)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2)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
25. 坚定正直;洁身自好;虚心好学;淡泊名利;胸怀天下(任选三点即可)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吾亭有竹焉”是完整的一个短句,焉在句末作语气词,故此处后边应断开一处,“而”表顺承,第一个“名”是动词,意思是命名,省略了“吾亭”,故在第一处“名”后停顿,第二个“名”是名词,意思是名字,“名不愧于吾亭”是一个完整的短句,应放在一处,故断句: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C.有误,句意: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益:更加;清:清香;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
(2)是:这;而:连词,表顺承;其:代词,它的。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开放性试题。既可以从文中理解分析,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君子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若从文中分析:
结合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和乙文中“中虚而静,通而有间”“外坚而直”可知君子应该坚定正直;
结合甲文“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和乙文“清风时至,玉声珊然”可知君子应该洁身自好;
结合甲文“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乙文“挺然特立,不挠不屈”可知君子应该不屈不挠,庄重典雅。
也可以结合课外知识
示例:君子应该内心坦荡。也就是从容的面对外界和自己,做到心中无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应该不苛责,内心丰富。一个人在物质极度匮乏中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丰盈和充实,这就是君子,这就是贤能。
君子应该和而不同。君子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要求自己融入群体,但也时刻保持警惕,不和那些违背自己意愿和内心的人们同流合污。
君子应该自行反思。反省内求,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正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分析】甲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条。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文:王阳明建起何陋轩后,又就着轩的飞檐,在其前面的空地上打桩立柱,盖了所亭子,并在亭子四周种上翠竹,取其名为“君子亭”。因为竹有君子的四种品质:其内部虚极静笃,互相通透而有间隔,具备君子的德性。其外部坚韧正直,无论春夏秋冬,均不改变颜色,具备君子的操守。惊蛰时节,便破土而出,三伏夏天,便暂缓进长,风霜雨雪,或明或暗,它都能调节适应,具备君子的明睿。清风时来,则如玉佩珊珊声响,像好听的音乐,又俯俯仰仰,仿佛孔门弟子在练习礼仪;风停下来,便寂然无声,挺拔特立,好像虞舜的大臣们整齐庄严地列于朝堂之侧,有君子的容表。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
【2-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宰相李峤之词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B.不待曲终而去 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C.学者取法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传于世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的/助词,的;
B.表承接/表并列;
C.相当于“于之”/哪里;
D.在/对于;
故选A。
【3-2023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受任于败军之际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B. 还于旧都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两个“之”都是助词,的;
B.动词,到/介词,比;
C.介词,把/连词,因此;
D.连词,表并列,和/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A。
【4-2023年贵州省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割而分之 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二则》
B. 庶令举策数马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诸葛亮《出师表》
C. 君谓此何如?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D. 老夫志愿尽于此也 仓鹰击于殿上 《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代词,它/助词,的;
B.相同,都是动词,“期望,希望”的意思;
C.相同,都是动词,“认为”的意思;
D.相同,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故选A。
【5-2023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或说处杀虎斩蛟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司马迁《陈涉世家》)
B. 而处尤剧 水尤清冽(柳宗元《小石潭记》)
C. 具以情告 具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D. 处与之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或:代词,有的人/代词,有的人;
B.尤:副词,十分/副词,十分;
C.具:形容词,详细/形容词,详细;
D.之:代词,指代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D。
【6-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B.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C.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D. ①不以其道得之 ②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B. 与:均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C. 为:①介词,为了;②介词,替,给;
D. 以:均为介词,用;
故选C。
【7-2023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称善者久之 公将鼓之
B. 可以一战 静以修身
C. 下视其辙 其真不知马也
D. 成礼而去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答案】A
【解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之:都是“补足音节,不译”;
B.以: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用来;
C.其:代词,敌军/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D.而:连词,表顺承,不译/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A。
【8-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定风波》。
B.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
C. 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请教他人时常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年龄时常说“贵庚”,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
D.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答案】A
【解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A.《卜算子·咏梅》是陆游的词,不是苏轼的词作。故选A。
【9-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周敦顾,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他的作品《爱莲说》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莲花的赞美,来表达洁身自爱的人生追求。
C.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表述,颇有特色。如用“黄发垂髫”来借指老人和小孩;男子二十岁称“弱冠”,女子十五岁为“及笄”。
D.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新闻注重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答案】A
【解析】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有误,《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故选A。
【10-2023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端午节,人们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民间流传着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习俗。
B. 《爱莲说》是宋代周敦颐的作品,“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
C. 毛泽东《沁园春·雪》“稍逊风骚”一句中的“风骚”,本指《国风》和《离骚》,后泛指文章辞藻。
D. 谭嗣同发出“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感慨,表现了他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可以记叙、说明、议论;而非“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注意“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
故选B。
【11-2023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中的“福”,从书写形式来看属于行书。
B. “地球上的一滴眼泪”此句运用比喻手法,表现出仰天湖的面积极小。
C. 周敦颐是唐代哲学家,其代表作《爱莲说》中的“说”是一种文体。
D. “流传着浪漫神奇故事的龙女温泉”一句中的“浪漫”是动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B.有误,此比喻是为了表现仰天湖的美丽;
C.有误,周敦颐是宋代哲学家;
D.有误,“浪漫”是形容词;
故选A。
【12-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真题】无论处于怎样的成长环境,我们追求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不能改变,正如《爱莲说》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作答时,一是要彻底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淤、濯、涟”等字词容易写错。
【13-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借花抒怀,志趣各异。《饮酒》(其五)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乐得其所的闲适心境;《爱莲说》中,周敦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不同流合污、不自我炫耀的心性。
【答案】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篱、淤、濯、涟”等字词容易写错。
【14-2022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B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 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蕃”,《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帅番声,草茂也,引申为“众多”。由此可知,“可爱者甚蕃”中“蕃”的意思为“多”。
B. “蔓”在“青树翠蔓”中是“藤蔓”的意思,互文印证,可知“不蔓不枝”中的“蔓”也是“藤蔓”的意思。
C. “精益求精”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据此推断,“香远益清”中的“益”也是“更加”的意思。
D. 查阅词典,“植”有以下义项:①栽种;②竖立;③生长。结合语境,可知“亭亭净植”中的“植”是“竖立”的意思。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
B. 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
C. “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坚强不屈。
D. 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
12. 选文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
【链接材料】
曲池荷
卢照邻①
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
常恐秋风早,飘零⑥君不知。
[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浮香:荷花的香气。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圆影:圆圆的荷叶。⑤华池:美丽的池子。⑥飘零:坠落,飘落。
【答案】
B
(1)出自淤泥却不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娇艳。
(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11. A
12. 周敦颐笔下的莲是“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洁的贤能之士。借对莲花的赞美,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情感。
卢照邻的诗,先写荷花溢香、荷叶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华卓著;又写荷花对秋风零落的恐惧,暗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虑。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不蔓不枝”的意思是: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枝蔓;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有:
(1)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2)之:的;鲜:少;闻:听说。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形容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本项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说法错误;
C.“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以莲自况,表达了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本项中“坚强不屈”说法错误;
D.文章最后—句,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本项中“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说法错误;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周敦颐高尚的情操。根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知: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操守;根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知:作者要保持正直的品德;根据“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牡丹在文中象征着功名富贵,特意点明喜爱牡丹的人众多,表现了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世态的鄙弃。
卢照邻的《曲池荷》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浮香绕曲岸”写荷之香气,比喻诗人的高贵品格。第“圆影覆华池”意思是:美丽的荷花却被阴影覆盖,其妙质丽容得不到彰显,难为世人所知。比喻诗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第三层,“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最令人害怕的还不是这些美丽的事物被遮盖,而是担心无情的秋风提前到来。根据注释,可知卢照邻由于身体状况极差,长期仕途失意,面对人生,常常自悲。就像一朵亭亭玉立,艳压群芳,十分圣洁的荷花,其艳质丽容一直为阴影所覆盖,得不到世人的赏识。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并且所受到的压抑,以及诗人欲向社会展露才华的忧伤。
【分析】参考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令人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多喜欢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出自淤泥却不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避世的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吧。
【15-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唐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完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能:才能
B.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C.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破:破解
D.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耻:耻辱
10. 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
B.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 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 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答案】
8. B 9. D 10. A
11. (1)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2)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为: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根据句意可直接断句为: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故选B。
【9题详解】
D.句意: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耻,以……为耻。
故选D。
【10题详解】
A.“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有误,丙文并没有用到托物寓意的写法。“抒发高雅的情趣”有误,甲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丙文论证了“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重点字词:
(1)益,更加;植,竖立;而,表转折;亵,亲近却不庄重。
(2)非学,不学习;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致疑,提出疑难;广识,增长知识。
【分析】参考译文:
【丙】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专题11:《爱莲说》(原卷版)
真题专练
【1-2023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
君子亭记
(明)王守仁
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
【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22. 用“/”给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吾 亭 有 竹 焉 而 因 以 竹 名 名 不 愧 于 吾 亭
23. 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濯清涟而不妖(洗) B. 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四季)
C. 陶后鲜有闻(新鲜) D. 无所不宜(合适)
2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
25. 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至少提出三点)
【2-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宰相李峤之词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B.不待曲终而去 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C.学者取法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传于世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2023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受任于败军之际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B. 还于旧都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4-2023年贵州省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割而分之 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二则》
B. 庶令举策数马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诸葛亮《出师表》
C. 君谓此何如?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D. 老夫志愿尽于此也 仓鹰击于殿上 《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
【5-2023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或说处杀虎斩蛟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司马迁《陈涉世家》)
B. 而处尤剧 水尤清冽(柳宗元《小石潭记》)
C. 具以情告 具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D. 处与之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6-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B.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C.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D. ①不以其道得之 ②策之不以其道
【7-2023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称善者久之 公将鼓之
B. 可以一战 静以修身
C. 下视其辙 其真不知马也
D. 成礼而去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8-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定风波》。
B.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
C. 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请教他人时常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年龄时常说“贵庚”,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
D.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9-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周敦顾,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他的作品《爱莲说》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莲花的赞美,来表达洁身自爱的人生追求。
C.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表述,颇有特色。如用“黄发垂髫”来借指老人和小孩;男子二十岁称“弱冠”,女子十五岁为“及笄”。
D.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新闻注重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10-2023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端午节,人们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民间流传着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习俗。
B. 《爱莲说》是宋代周敦颐的作品,“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
C. 毛泽东《沁园春·雪》“稍逊风骚”一句中的“风骚”,本指《国风》和《离骚》,后泛指文章辞藻。
D. 谭嗣同发出“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感慨,表现了他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1-2023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中的“福”,从书写形式来看属于行书。
B. “地球上的一滴眼泪”此句运用比喻手法,表现出仰天湖的面积极小。
C. 周敦颐是唐代哲学家,其代表作《爱莲说》中的“说”是一种文体。
D. “流传着浪漫神奇故事的龙女温泉”一句中的“浪漫”是动词。
【12-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真题】无论处于怎样的成长环境,我们追求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不能改变,正如《爱莲说》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13-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借花抒怀,志趣各异。《饮酒》(其五)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乐得其所的闲适心境;《爱莲说》中,周敦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不同流合污、不自我炫耀的心性。
【14-2022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B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 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蕃”,《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帅番声,草茂也,引申为“众多”。由此可知,“可爱者甚蕃”中“蕃”的意思为“多”。
B. “蔓”在“青树翠蔓”中是“藤蔓”的意思,互文印证,可知“不蔓不枝”中的“蔓”也是“藤蔓”的意思。
C. “精益求精”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据此推断,“香远益清”中的“益”也是“更加”的意思。
D. 查阅词典,“植”有以下义项:①栽种;②竖立;③生长。结合语境,可知“亭亭净植”中的“植”是“竖立”的意思。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
B. 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
C. “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坚强不屈。
D. 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
12. 选文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
【链接材料】
曲池荷
卢照邻①
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
常恐秋风早,飘零⑥君不知。
[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浮香:荷花的香气。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圆影:圆圆的荷叶。⑤华池:美丽的池子。⑥飘零:坠落,飘落。
【15-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唐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完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能:才能
B.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C.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破:破解
D.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耻:耻辱
10. 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
B.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 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 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