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单元整合提升课件(共58张PPT)部编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版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单元整合提升课件(共58张PPT)部编版必修4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单元整合提升
体系构建 巧梳理
核心要点 再归纳
一、文化功能
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化的功能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①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②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④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消极作用。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文化与人 文化塑造人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与民族、国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 优秀 传统 文化 形成 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主要 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 优秀 传统 文化 当代 价值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 优秀 传统 文化 如何 弘扬 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中华 优秀 传统 文化 如何 弘扬 ③创造性转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④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2.中华民族精神
内 涵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时 代 性 含 义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表 现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时 代 性 表 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时 代 性 表 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铸就了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
重 要 性 ①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怎 样 做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 具有 多样性 表现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原因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文化 具有 多样性 尊重文 化多 样性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文化交 流与文 化发展 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措 施 文化交 融与文 化发展 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面向世 界,博 采众长 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措 施 立足国 情,交 流互鉴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文 化发展 道路的 历史必 然性 必要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重要性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文化发 展的基 本路径 坚定理 想信念, 坚持以 人民为 中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发 展的基 本路径 坚定理 想信念, 坚持以 人民为 中心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文化发 展的基 本路径 立足时 代之基, 回答时 代问题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文化发 展的基 本路径 融通不 同资源, 实现综 合创新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强 国与文 化自信 建设文 化强国 的措施 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文化强 国与文 化自信 坚定文 化自信 原因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文化强 国与文 化自信 坚定文 化自信 措施 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常用答题模板
1.运用文化功能的知识答题
【答题要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核心+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民族、国家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答题要素】文化价值+国家价值+民族价值+国际价值+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①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②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
【答题要素】基本内涵+爱国主义+重要性+必要性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4.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
【答题要素】核心价值观+“主心骨”+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时代精神、投身实践
①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主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③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正确对待文化具有多样性
【答题要素】原因+内在要求、必然要求+独特魅力和价值+生机与活力+重要贡献+正确态度
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⑤世界各国都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⑥正确态度: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6.正确认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答题要素】文化交流的作用+文化交流措施+文化交融的作用
①文化交流的作用。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
②促进文化交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③文化交融的作用。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纵观几千年文化发展历程,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7.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答题要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反对“错误倾向”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③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彻底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封闭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民族虚无主义)。
8.弘扬和发展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答题要素】民族精神标识+革命精神标识
①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②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③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答题要素】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和宗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文化强国、“五位一体”、现代化强国、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定的。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
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⑥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10.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答题要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人民是文化成果
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②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1.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答题要素】弘扬主旋律+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①建设文化强国,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②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③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④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12.正确认识坚定文化自信
【答题要素】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的意义+文化自信与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完善的关系
①文化自信不是仅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而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