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学案
【预习新知】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国家
(1)背景
①7世纪前的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长期混战,生产停滞。
②人民渴望统一,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2)伊斯兰教的形成
①时间:7世纪初
②创始人:穆罕默德
③经典:《古兰经》
④主张:宣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宣扬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
(3)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阿拉伯国家政权(政教合一的国家),并打着“圣战”的旗帜行进对外扩张,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元年)
2.阿拉伯帝国
(1)建立过程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穆斯林军队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占领两河流域,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直抵唐朝边境,并击败了唐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同时战胜埃及,横扫北非,到8世纪中期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2)政治制度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体制。
最高统治者阿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者)掌握国家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大权;
下设官僚机构辅助:宰相协助阿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与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枢密院职能不同,中国主管军事);财政部负责收支(类似中国古代的户部)。
(3)经济繁荣
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较快发展,阿拉伯商人成为连接欧亚非三洲贸易的桥梁,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到非洲的广大地区。
(4)文化繁荣
阿拉伯文化繁荣的表现:
继承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统治者重视知识,并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开放宽容的态度;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欧洲的文化发展等。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与对外征服: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因蒙古西征而西迁到小亚细亚,13世纪发展起来,并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征服了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征服了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2.奥斯曼帝国
建立过程:
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建立奥斯曼帝国,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东起波斯湾和高加索,西达摩洛哥,南自尼罗河中游,北至奥地利和俄罗斯边界,疆域极为广阔。
政治制度: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信仰伊斯兰教)的军事封建帝国,最高统治者苏丹,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还是国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经济状况:
15—16世纪,帝国经济繁荣,都城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即陆路丝绸之路),对过往的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了西方早期的新航路开辟。
总结:中古时期的西亚地区,先后形成了两大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这两个帝国的对外征服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不可否定的是,这两大帝国对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笈多帝国:
(1)帝国的兴起:①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几乎征服了北印度。②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2)帝国的宗教: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1)德里苏丹国的建立:①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②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德里苏丹国的统治:①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3.日本:
(1)日本社会的发展:①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②秦汉之际中国移民迁入,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从646年“大化改新”开始,日本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3)日本的幕府统治。
幕府的 建立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幕府的统治 ①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锁国政策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4.高丽王朝:
(1)高丽王朝的建立。
①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2)高丽王朝的统治。
①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
②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3)高丽王朝改国号为朝鲜。
①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②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四)巩固训练
1.陈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一书中提到“中古时期,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为此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这次改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B.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C.使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使日本走上了奴隶制社会的道路
2.日本著名学者上山春平说,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剥去这一层,下一层是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这层中国文化色彩,从制度上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这次模仿主要是( )
A.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B.以锁国加强统治
C.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3.有学者指出,15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与西欧国家常处于敌对状态,但经过中东、地中海的东西方商路仍畅通无阻,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每年运往欧洲的胡椒总量高达750—1000吨。该学者要质疑的观点是( )
A.传统商路受阻引发新航路开辟 B.商路转移实质是商业利润之争
C.土耳其与西欧的经济利益一致 D.新航路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4.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他们不仅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还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他们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B.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
C.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 D.体现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5.“1453年,征服者征服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材料中的“这个新的巨人”是指(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6.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其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宣扬多神信仰以巩固统治 B.制度建设具有政教合一特征
C.政治与宗教信仰极不协调 D.君主权力集中引起人民不满
7.新都巴格达建成后,一跃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和国际政治中心。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该材料印证了( )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C.阿拉伯的商品价廉物美且种类繁多
D.巴格达有沟通世界贸易的桥梁作用
8.君士坦丁一世在营建帝国新都君土坦丁堡时,将帝国各地的建筑师和能工巧匠调集于此,并按照罗马城的样式和规模设计,大量奇石异物从帝国各地运到工地,无数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被拆除,强行从各地运往这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由此可知,君士坦丁堡的营建( )
A.体现了君主在治国中的权威 B.搭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
C.加速罗马帝国灭亡进程 D.深受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9.菲利浦 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写到:“巴格达城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染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
A.政治秩序稳定 B.贸易范围广泛 C.政教合一突出 D.文化发展繁荣
10.中世纪时期,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欧洲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后期被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可用于说明( )
A.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的转型 B.社会转型对文化的影响
C.文明的交流推动社会发展 D.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特征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中古时期,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老师指的是唐朝,日本学习唐朝典章制度,推行大化革新,使得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A正确;中古时期指的是公元9世纪前后,B、C都是19世纪发生的事情,排除;中古时期的中国是唐朝,当时是封建国家,因此日本学习之后不可能退回到奴隶社会,排除D。
2.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进而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A项正确;以锁国加强统治是日本江户幕府时期的政策,时间是17世纪,排除B项;大化改新后,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确立了封建等级制度,排除C项;1868年的“明治维新”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4.答案:D
解析: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反映出阿拉伯文化具有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不足以说明阿拉伯文化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在“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主旨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1453年”、地点“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欧洲”,结合所学可知,这个新巨人是奥斯曼帝国,故D项正确。
A项是962年-1806年欧洲的一个封建国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项是395年-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排除。
C项是632年-1258年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个国家,排除。
故选:D。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据材料“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可知,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既是宗教领袖又掌握国家权力,具有政教合一的特征,B项正确;阿拉伯帝国信仰伊斯兰教,没有多神信仰,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并非“极不协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民对君主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亚洲)。根据材料“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的贸易范围涉及东亚的中国、南亚的印度、东南亚的马来群岛、中亚和突厥、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东欧的俄罗斯以及非洲东部,汇聚当时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商品是沟通世界贸易的桥梁,D项正确;
没有和其他世界的城市作对比,无法得出“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的结论,排除A项;
“阿拉伯人垄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主旨“沟通世界贸易的桥梁作用”,而“阿拉伯的商品价廉物美且种类繁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大量奇石异物从帝国各地运到工地,无数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被拆除,强行从各地运往这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可知,君士坦丁一世为了修建君士坦丁堡,将大量的建筑人才、建筑材料运来,并且调动了大量的士兵来进行建造,反映了君主制度下君主在国家的权威,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没有体现希腊化时代的影响,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A。
9.答案:B
解析:由材料“从中国运来”“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等可知,当时巴格达城贸易范围广泛,商品经济繁荣,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与文化发展繁荣无关,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经阿拉伯文版本保存,后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说明文明交流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材料涉及社会转型而非是思想解放的作用,C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涉及的是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不是社会对文化的作用,排除B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回到欧洲,不属于多元文化一体,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