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学案
【预习新知】
(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16~17世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
(2)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获得巩固;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明确限制王权;1701年,《王位继承法》通过,“议会至上”原则被确立,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3)影响:以和平手段,把英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国家,为英国开辟了和平渐进的发展之路。
2.美国独立战争
(1)背景:18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
(2)过程:1775年4月,来克星顿发生冲突,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提供了先例。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18世纪,法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启蒙思想的影响。
(2)过程:1789年7月14日,法国爆发大革命;1789年8月,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
(3)影响: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条件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逐渐形成。
(2)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成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渐确立。
2.实质: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3.英国的政治制度
(1)政体类型:君主立宪制。
(2)特点
①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②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4.美国的政治制度
(1)政体类型:共和制。
(2)1787年宪法
内容 ①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 ②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评价 ①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不足: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等
5.法国的政治制度:19世纪,法国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最后确立了共和制度。
6.政党政治:两党制或多党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三)资本主义的扩展
1.俄国资本主义改革:1861年,面临空前危机的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以及其他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2.美国内战:美国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上矛盾重重,导致美国发生内战。联邦政府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但黑人仍备受歧视。
3.意大利统一:1871年,实现了国家统一,实行君主立宪制。
4.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成立了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5.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2)内容: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制定宪法,肯定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统揽一切的地位,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
(3)影响: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6.认识:与封建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四)巩固训练
1.19世纪中期,全球爆发了一系列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意大利和德意志实现统一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等。这些重大事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B.奴隶制在全球范围彻底废除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D.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初步确立
2.法国大革命中,由于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人们逐渐形成了“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国家、属于祖国”的认识。材料表明,法国大革命( )
A.增强了法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 B.促进了法国实现国家的统一
C.淡化了人民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D.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
3.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D.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4.帝国议会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按照普遍的男性选民的民主标准建立的议会。它既作为立法机关的一部分运行,又为制度化的反对提供舞台-一一与德国的议会概念相一致,这种制度化的反对将自己理解为“国家”政府永久的“社会”对应物。据此可推知( )
A.立法机关是德意志帝国权力的中心 B.德国宪政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C.德国成为首个实现全民普选的国家 D.帝国议会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民主法治
5.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指出;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由此可以推断出该学者( )
A.要求继续限制国王权力 B.肯定了内阁独特的地位
C.极力反对议会权力过大 D.希望议会尽力支持内阁
6.1571年,一个议员因起草一份改革祈祷书议案而被女王监禁,下院认为这是对自己特权的侵犯,群起反对,女王被迫又一次“老练而适时地撤退”,释放了这个议员。这种现象说明英国( )
A.主权在民历史悠久 B.“王在法下”确立
C.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D.具有宪政的传统
7.美国北方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如果奴役他人,是罪恶的,因此坚决反对奴隶制的推行。相对应,南方种植园主们认为,一个州是蓄奴州还是自由州,是州本身的权利,如果北方人执意干预,就是侵犯了南方各州的自由。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美国( )
A.启蒙运动理念深入人心 B.致力于追求政治自由
C.联邦制度弊端日益暴露 D.内战爆发具有必然性
8.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一度被当作革命对象。为了从精神上和旧时代决裂,与“自由、平等、博爱”的新理念接轨,革命者将其强行改名为“理性庙”。这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
A.抨击教会是大革命初衷 B.理性精神成为国人共识
C.资产阶级确立统治地位 D.革命浪潮冲击传统思想
9.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
A.成为美国经济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 B.恢复了国家的邦联制度
C.体现了分权、制衡和有限政府原则 D.旨在扩大各州政府权力
10.1889年1月,保皇派支持的法国民族主义者布朗热在巴黎选举中获胜。当时,其追随者希望马上发动政变,解散议会,但布朗热执意要在秋季全国大选中堂堂正正获取最高权力。不久,共和国当局取消了布朗热的参选资格,并取缔了支持他的团体。这表明当时法国( )
A.共和政体比较稳固 B.两党政治逐步走向成熟
C.保皇势力日益强大 D.民主制度缺乏法律保障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材料提及的这一时期发生在俄、美、意、德、日的事件,均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A项正确;奴隶制在全球范围彻底废除,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不是初步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选择A:“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国家、属于祖国”体现的是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法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增强。排除B: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排除C:材料中“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属于国家、属于祖国”强调的是民族国家意识,但这并不代表淡化了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排除D:材料仅表述了法国大革命对法国的影响,未涉及其他“欧洲国家”。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深刻影响了世界民主化进程,D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并未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说法错误,排除A项;“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对英国本国的影响,不属于对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影响,排除B项;“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也是对英国本国的影响,不属于对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由“为制度化的反对提供舞台”“‘国家’政府永久的‘社会’对应物”可知,德国宪政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B项正确;德意志帝国行政权凌驾于立法权之上,而行政权掌握在德意志帝国皇帝手中,故权力的中心是皇帝,排除A项;帝国议会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按照普遍的男性选民的民主标准建立的议会,没有谈到女性,“全民普选”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德意志帝国民主政体具有保守性和不彻底性,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内阁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奇妙”连接点,内阁在立法、行政上都有一定权力,在特殊的位置发挥独特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对国王和议会都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该学者对议会的态度,排除C、D两项。
6.答案:D
解析:注意时空信息:16世纪晚期,英国。事件信息:王权受到下院的制约。结合中世纪《大宪章》的相关知识可知,这说明英国具有宪政的传统,D项正确;下院并不能代表普通民众,材料体现的并非主权在民,排除A项;1215年《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民主进程艰难的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7.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美国南北双方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矛盾尖锐,这为美国内战爆发埋下隐患,D项正确;材料中南方为维护奴隶制对启蒙思想进行了曲解,无法体现启蒙运动理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美国追求的是政治的彼此制衡,而非政治自由,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南北双方的矛盾,而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者将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强行改名为“理性庙”,这体现了革命者践行启蒙思想的理念,说明在当时的法国革命浪潮冲击传统思想,D项正确;推翻封建制度是大革命的初衷,排除A项;由材料得不出理性精神成为国人共识,排除B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说明资产阶级确立统治地位,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在宪法修正案中提出“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明确界定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与政府权力的边线,选择C项。联邦宪法是美国经济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但这不是对材料的解释,排除A项;麦迪逊反对邦联制度,主张实行联邦制,排除B项;麦迪逊的意图主要是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同时保留地方的自主权,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面对掀起了民族主义运动的布朗热及其支持团体的威胁,法国共和国当局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平息这场运动,说明共和政体比较稳固,A项正确;当时法国是多党竞争格局,排除B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法国封建帝制的基础已经消除,保皇势力难有作为,排除C项;布朗热参选及共和国当局取消其参选资格,均符合民主制度下的法律规定,民主制度缺乏法律保障表述不正确,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