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
【预习新知】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4)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2.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原因: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策略: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爆发: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结果: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5.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轻巧识记] 十月革命的进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__武装干涉__,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2)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了__战时共产主义政策__。
(3)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__余粮收集制__,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影响: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__粮食供应__,缓解了城市饥荒, 但严重损害了__农民__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特别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是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导致了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 年3 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__新经济政策__。
(2)内容: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__粮食税__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__私营企业__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并以__租让制__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__苏维埃__政权。
3.苏联模式
(1)建立:1924 年1 月,列宁逝世。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__农业集体化__”。
【概念阐释】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将农业集体化列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1929年11月,根据斯大林指示,联共(布)中央全会又通过“全盘集体化”决议,运动被推向高潮。到1936年,几乎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运用“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它为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稳定的来自农业的资源(粮食、原料和资金),满足了高速工业化的需要。但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农业现代化的经济规律,致使苏联的农业发展长期滞后。
(2)成就:经过两个“__五年计划__”,到1937 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__欧洲__首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__小农国家__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状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3)表现: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__苏联模式__”。它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__公有制__,实行自上而下的__指令性__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4)评价
①积极作用: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__工业化__,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__卫国战争__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影响:但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__重工业__,在__农业集体化__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__比例失调__,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四)巩固训练
1.起义部队占领冬宫的次日,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谴责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通过了一系列文件,同时选举产生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这次大会( )
A.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B.推翻了沙皇的反动统治
C.丰富与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D.初步建立苏联模式
2.1919年2月,苏维埃政权开始进行另外一种试验:授权国有企业、企业集团、市苏维埃和工会获得土地,组建苏维埃农场并生产供自己使用的农产品。此举意在( )
A.缓解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抵制情绪 B.利用工业扶助农业发展
C.解决粮食供应不足问题 D.顺利实现向农业集体化过渡
3.1923年,“划定了联盟工业企业和共和国工业企业,前者主要是重工业大型企业,直接由全苏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一些重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企业,由各加盟共和国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其余的工业企业则由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这说明苏联( )
A.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 B.探索对不同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
C.强调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D.注重农业与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4.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宫进行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做是为了( )
A.费扬列宁的英明决策 B.证明革命具有渐进性
C.宣传革命者伟大形象 D.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5.1918年底或1919年初,列宁指出:“我们只能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材料来建立共产主义,只能用在资产阶级环境中培植起来、因而必然渗透着资产阶级心理的文明机构来建立共产主义。这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困难所在。”该观点( )
A.指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方法 B.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
C.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D.说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完成
6.1929-1932年,苏联政府多次通过扩大出口产品生产和提高质量的决议,并加强了对出口任务监督,完成出口计划成为苏维埃的关注中心。1931年,劳动与国防委员会作出决议:把国家出口外汇收入的一半划归企业支配,以弥补它们进口需要。苏联的这些举措( )
A.应对了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B.打破了西方世界的贸易垄断
C.筹集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 D.改善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
7.有学者指出,1918年春夏,列宁就提出要“将所有的工厂、铁路、银行、船只及其他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变为苏维埃共和国的财产”,要“立刻着手全面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而当时的俄国刚刚摆脱一战,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刚刚开始。材料说明当时(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的必然性 B.苏俄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列宁科学地预见了战争必然爆发 D.苏俄意欲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8.1921年,俄共(布)建立监察委员会,其任务是同官僚主义、升官发财思想以及滥用职权的行为作斗争。监察委员不能兼任其他行政职务,有权出席本级党委会本级党委会必须执行监委会通过的决议。这以及苏维埃委员会的一切会议并有发言权。一举措( )
A.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B.实现了公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有益于经济政策的长期施行 D.利于维护革命队伍的纯洁性
9.从列宁和平共处观念的产生动机看,我们能找到两个线索:第一个线索是现实的依据(迫切性),第二个线索就是观念上的。十月革命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作为历史阶段过渡的途径,需要被否定才能完成自身的任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平法令》颁布后,苏俄( )
A.成功化解了外部军事压力 B.革命任务实现逻辑上转变
C.革命指导理论发生了变化 D.已经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10.1917年,列宁认为,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而且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列宁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强调( )
A.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 B.外部环境激化国内矛盾
C.国际工人运动不断高涨 D.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选择A:从材料中“起义部队占领冬宫”“成立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大会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排除B: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反动统治。排除C:在俄国,列宁主义丰富与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排除D:苏联模式是在斯大林时期逐渐形成的。
2.答案:C
解析:材料中授权国有企业、企业集团、市苏维埃和工会等进行农业生产,并未针对农民群体,不能得出A项结论;材料未涉及工业,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发生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苏联对不同工业企业进行管理职责的划分,反映了苏联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探索,B项正确。题干强调分类管理,“创新”不能得出,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农业,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苏联政府强调战斗激烈主要是为了强调革命的艰难性,进行政治宣传,塑造革命者的伟大形象,巩固统治,C项正确。由材料中两种说法不能看出决策者的形象,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革命具有渐进性,B项错误;据材料,苏联政府掩盖了历史真相,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材料来建立共产主义”“用在资产阶级环境中培植起来、因而必然渗透着资产阶级心理的文明机构来建立共产主义”说明列宁已认识到在过渡时期建设社会主义脱离不了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这为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及困难的认识,未指出正确方法,A、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此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经济大危机几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但对苏联冲击不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体现苏联打破了西方世界的贸易垄断,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苏联采取敌对的态度,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将所有的……变为苏维埃共和国的财产”“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信息可知,外国干涉战争和国内战争刚开始时,列宁就打算推行这些政策,说明当时的俄共领导人意欲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D项正确。在外国干涉战争和国内战争刚开始的情况下就要推行这些政策,看不出必然性,A项错误;十月革命胜利标志着苏俄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项错误;当时战争已经爆发,排除C项。
8.答案:D
解析:1921年的苏俄,已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材料中的举措,明确了监察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打击官僚主义、升官发财思想以及滥用职权的行为,即针对革命队伍建设;规范了监察委员的职能范围,如不能兼任其他行政职务、在党组织中有很大的发言权等,这有助于监察委员会尽责履职,维护革命队伍的纯洁性,D项正确;斯大林时期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材料时间是1921年,当时斯大林尚未执政,排除A项;材料只列举了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无法得出B项的结论,排除;监察委员会并不负责经济政策的贯彻,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是“列宁和平共处观念的产生”,即材料中认识的切入角度是列宁的和平共处观念。由此出发来看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只是一个历史阶段,通过暴力斗争实现了政权的更替,接下来的历史任务就是进行政权建设、维护和平,故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可见面对不同形势,列宁采取正确有效的政策,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面临内部白军叛乱和外部帝国主义的干涉,排除;这一时期的指导理论依然是列宁主义,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此时苏维埃政权刚建立,排除。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可知,列宁认为俄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他意在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俄国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和基础,外部环境激化国内矛盾和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不是列宁主要强调的内容,排除B、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工人运动的情况,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