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学案
【预习新知】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1)形成的标志
国家 标志
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20年,希特勒组建“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含义: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3)影响: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2.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亚洲 欧洲
背景 ①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③制定了侵略目标,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①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 ②社会各阶层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③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得到广泛支持
过程 ①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①1933年,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影响 ①形成亚洲和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疯狂侵略扩张 ②英法等国家为保存自己利益,采取绥靖政策,默认德国吞并奥地利,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序幕:1931 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序幕__,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2.在亚洲爆发的标志: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发动__全面__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3.全面爆发:1939 年9 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__波兰__,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__法国__败降,英国坚持抵抗。1941 年6 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4.全球阶段:同年12 月,日本挑起__太平洋战争__,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 年1 月,以美、苏、英、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__反法西斯__同盟。
6.结束:同盟国家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__德国__和日本。1945 年5 月8 日,德国投降,9 月2 日,__日本__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思考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提示2:(1)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本国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根本原因)。协调了反法西斯各国行动,充分发挥了人力、物力、财力优势,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3)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4)各国人民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⑤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⑥成立联合国。
(3)评价: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
(1)时间:1945年10月24日成立。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评价: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国际格局的变化
(1)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
(2)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3)苏联经济虽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四)巩固训练
1.1936年11月,德日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规定: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该协定在当时旨在( )
A.建立侵略苏联的同盟 B.摆脱国际联盟的束缚
C.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 D.掩盖对外侵略的野心
2.在1917到1920年,西方派遣成千上万的军队涌入俄国;20世纪30年代,西方拒绝与苏联合作;1938年,西方试图把希特勒的祸水引向斯大林;二战中,西方多次在第二战场问题上食言;1945年,西方还试图进入那些斯大林认为对苏联安全至关重要的地区。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西方对苏联一直采取对抗的政策 B.绥靖政策对苏联伤害非常巨大
C.苏联与西方关系破裂具有必然性 D.冷战思维影响西方对苏联关系
3.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 )
A.废除了除领事裁判权外英美在华特权
B.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友好同盟关系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4.如图是二战期间的一幅漫画,名为《拼凑的战士》,图中一群人被塞进一件大衣服里,被德国士兵用枪抵着往前驱赶,该漫画意在( )
A.表现德国践踏民主 B.表达作者对法西斯崛起的担忧
C.讽刺英美绥靖政策 D.讥讽了法西斯国家间相互利用
5.1940年,德国将入侵波兰时的战争残酷景象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对方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更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罗斯福和斯大林。这说明( )
A.电影伴随着战争凸显宣传作用 B.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目的
C.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欧洲内部文化存在严重的对立
6.下图为1942年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发布的海报,描绘了一个受伤的工人无奈地注视着观众,他的手臂夹在夹板里,脖子上吊着吊带。文案为:“小心!受伤等于为希特勒工作!”这反映了美国( )
A.努力摆脱经济危机影响 B.军工企业生产事故频发
C.为保障战略物资进行动员 D.承担反法西斯的主要任务
7.《波茨坦公告》宣布:“欺骗与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允许。”由此看来( )
A.盟国更加注重彻底清除日本的军国主义遗毒
B.盟国允许日本在民主主义原则下生存与发展
C.对日处置方式与巴黎和会对德处置方式相似
D.此公告埋下了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祸根
8.法西斯运动强调“沙文主义”(民族主义的好战形式),一些法西斯领袖经常将其与夸张的民族优越感联系起来,然后把国家疆域看成人为限制,限制他们与居住在其他国家的那些同种族或同人种的居民实现统一。这一认识( )
A.体现出民族国家的正义诉求 B.掩盖了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C.说明地理因素对和平有影响 D.直接引发全球战争的爆发
9.1933年,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在国际裁军会议上提出一个以“全面解决裁军问题”为目标的裁军公约草案,被称为“麦克唐纳计划”。该计划提到,在削减法国等国陆军的同时,允许德国军备在五年内达到和法国、意大利等国同等水平。这一计划( )
A.表达了对法国扩张的愤怒 B.有助于世界秩序的稳定
C.纵容了法西斯主义的扩张 D.带有明显强权政治色彩
10.1940年9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召集国务卿和三军首脑会议,明确指出:“我们第一位的忧虑在于大西洋,希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罗斯福总统的忧虑主要来源于( )
A.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迟迟得不到建立 B.西方中立自保政策助长法西斯的侵略
C.二战规模扩大使美国难以独善其身 D.西欧大陆失去了与法西斯抗衡的力量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选择D:德日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以“反共”为旗号,其真实意图是哄骗英法等国,掩盖对外侵略的野心,伺机扩大战争。排除A:反对苏联及共产主义只是口号,并非德日真实意图。排除B:1933年德国已退出国联。排除C:转移国内斗争视线只是幌子,并非这一协定的根本目的。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在苏俄(联)发展过程中,西方长时间与之敌对;二战时期,为了反抗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双方展开合作,同时,西方国家没有放弃对苏联的不信任,由此可以推断出二战后苏联和西方关系破裂是必然的,C项正确;西方与苏联在二战期间进行了合作,排除A项;绥靖政策主要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与材料中西方与苏俄(联)关系的发展变化不符,排除B项;冷战是在二战结束后,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加上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国际地位提高,因此中美、中英签署新约,这在精神上打碎了不平等条约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的沉重枷锁,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促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道路的胜利进程,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中美、中英签署有关取消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条约,并没有涉及废除除领事裁判权外英美在华特权,故A项错误;中国与美英并未建立过同盟关系,只是同属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C项错误。故选:D。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时期的欧洲。根据材料“一群人被塞进一件大衣服里,被德国士兵用枪抵着往前驱赶”可知,此漫画形象地讽刺和揭露了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之间尔虞我诈的相互利用关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德国对民主的践踏,排除A项;此时法西斯势力已经崛起,排除B项;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反映的是同一部电影,且强调的是德英两国做法的比较。由于二战中英德分属不同阵营,立场不同,电影的最终宣传和放映效果不同,德国的目的是打击被侵略地区人民的斗志,英国的目的是激发人民的反侵略斗志,故选B项;A项无法体现德英两国做法的差异,排除;电影存在艺术加工,不可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欧洲内部文化存在严重对立,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从材料“战时生产委员会”“小心!受伤等于为希特勒工作!”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倡导民众积极工作,防止在工作中受伤,这主要是由于二战期间为了打败法西斯而积极进行工业生产,为保障战略物资进行动员,C正确;1942年之前已经摆脱了经济危机,A排除;并不是因为军工企业生产事故频发,才强调要注意安全,而是因为要生产更多的战略物资,B排除;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当时美国承担了反法西斯的主要任务,D排除。故选:C。
7.答案:B
解析:“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说明要消除日本的法西斯主义,“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体现要日本实现民主,“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允许”说明允许日本在民主主义原则下生存与发展,故B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A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巴黎和会对德处置方式很严厉,二战后对日处置不彻底,故“处置方式相似”错误,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法西斯领袖鼓吹民族优越感,宣称要打破国家疆域限制,将居住在不同国家的同一种族、同一人种的居民统一在一起,好战民族主义的言论掩盖了其侵略本质,B项正确;民族国家的正义诉求与否定国家疆域、夸张的民族优越感等不符,排除A项;法西斯领袖鼓吹民族主义的好战形式,与地理因素无关,排除C项;法西斯主义利用了沙文主义和民族优越感,发动、扩大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直接”说法错误,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
该计划不仅削弱法国军力,还纵容德国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德国疯狂扩张,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故这一计划不利于世界秩序的稳定,排除B项;强权政治指的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依仗其军事、政治、经济优势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强力推行其政治主张,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别的国家,这一计划与强权政治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6月法国败降,西欧只剩英国坚持抵抗;法西斯国家在战场上暂时处于优势地位。如果失去了欧洲国家对法西斯的抗衡,美国将面临法西斯的威胁,D项正确;1940年9月时,苏联、美国还未卷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发展到全球阶段,此时成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条件尚不成熟,排除A项;当时英法已经投入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并非“中立自保”,排除B项;当时二战还主要局限在中国和西欧,“规模扩大”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