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五年级科学阶段性练习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8分)1. 在不同季节,水呈现出( ) 状态。水蒸气是( ) 的水,冰是( )的水。【答案】 ①. 不同 ②. 气态 ③. 固态【解析】【详解】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状态变化与温度有关,在不同季节,水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2. 在我国北方地区,能欣赏到“夏观( )、冬览( )”的自然景观。【答案】 ①. 流水 ②. 冰瀑【解析】【详解】在我国北方地区,能欣赏到“夏观流水、冬览冰瀑”的自然景观。这是在不同的季节里,水呈现出的不同状态。3.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 ) 会在草木或其它物体上( ), 这就是露。【答案】 ①. 水蒸气遇冷 ②. 凝结成小水滴【解析】【详解】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露和霜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上遇冷凝结成的,形成露的温度在0℃以上,形成霜的温度在0℃以下。【点睛】本题考查了露的形成,要会说出露是怎样形成的。4. 地球表面水不断地蒸发成( ) 进入到大气中,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变成( )或( )。有的云在当地上空形成( )或( )降落下来;有的云飘到其它地方形成( )或( )。【答案】 ①. 水蒸气 ②. 雾 ③. 云 ④. 雨 ⑤. 雪 ⑥. 雨 ⑦. 雪【解析】【详解】水有三态,气态的水蒸气、液态的水和固态的冰。在自然界水的循环时,主要是由于地球表面的水蒸发成了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会形成雾或云。形成的云,有的会在当地上空直接形成雨或雪降落下来,还有的云会飘到其他地方形成雨或雪。【点睛】本题考查了水循环,要知道自然界的水在循环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天气现象。5. 河水流出陡峭、狭窄的山谷时,河道会突然( )、 ( ), 水流也会( ),沉积物在这里沉积下来,便形成了( )。【答案】 ①. 变宽 ②. 变浅 ③. 减慢 ④. 冲积扇【解析】【详解】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河水流出陡峭,狭窄的山谷的时候,河道突然变宽变浅了,水流减慢,沉积物在这里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6. 由于( )快速增长。人们对地表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土地过度( )、草原过度( )或( )森林等行为,使土地逐渐变得( ),植被遭到破坏,( )日益严重。【答案】 ①. 人口 ②. 耕种 ③. 放牧 ④. 乱砍滥伐 ⑤. 贫瘠 ⑥. 水土流失【解析】【详解】当前人类活动所引起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现象。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耕地需求增加、居住范围增大,人们对地表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土地过度耕种、草原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森林等行为,使土地逐渐变得贫瘠,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6分)7. 冰受热后化成水,还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 ( )【答案】√【解析】【详解】我们知道水、冰、水蒸气是水的三种形态。冰受热可以直接化成水,也可以升华直接变成水蒸气。8. 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时,玻璃杯中物体的温度越低,玻璃杯外壁上水蒸气凝结成的水珠越多。( )【答案】√【解析】【详解】气体遇冷变成液体的过程是凝结现象。温度越低,水蒸气凝结速度越快。玻璃杯外壁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玻璃杯中物体的温度越低,水蒸气和杯壁的温度差异越大,凝结成的水珠就越多。【点睛】本题考查了凝结现象,要知道温度变化对凝结现象的影响。9. 人们的活动不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答案】×【解析】【详解】人类的集体活动,大力发展农耕和工业化,砍伐森林,还有汽车尾气等等都会影响天气和自然规律。人们的活动会影响天气的变化,所以题干中说法是错误的。【点睛】本题考查天气的变化,要求学生掌握人们的活动会影响天气的变化。10. 自然界中的水是循环往复的,所以不需要节约用水。( )【答案】×【解析】【详解】地表水蒸发进入大气,又在适当条件下转为雨雪落到地面和海洋。陆地降水一部分汇集于江河湖泊,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最后都流入海洋,构成了水的循环。大部分水在海中,为不可利用水,而我们要的是可利用水,而且水在自然界中是会被污染的,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11. 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答案】√【解析】【详解】水循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 雨水的流动带走了土壤,改变了地形地貌。( )【答案】√【解析】13.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答案】√14.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不是由于流水侵蚀造成的。( )【答案】×【解析】【详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每题2分,共16分)15. 水蒸气在( )情况下能凝结成小水滴。A. 受冷 B. 受热 C. 吸收热量【答案】A【解析】【详解】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水蒸气在遇冷情况下会凝结成小水滴。16. ( )的变化会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A. 颜色 B. 容器 C. 温度【答案】C【解析】【详解】略17. 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A. 遇冷 B. 受热 C. 蒸发【答案】A【解析】【详解】露和霜都是自然界的凝结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以上)凝结成的小水珠,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以下)凝华成的冰晶。形成霜时的温度比形成露时的温度低。18. “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实验中,罩子上的水滴落下的过程相当于自然界中的( )。A. 降水 B. 台风 C. 涨潮【答案】A【解析】【详解】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所以,罩子上的水滴落下的过程相当于自然界中的降水。19. 雾成因与( ) 的成因有相似之处。A. 云 B. 雨 C. 雪【答案】A【解析】【详解】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合在一起在高空形成云,在低空形成雾,雾和云都是水蒸气凝结而成。20. 以下人类活动中,( )是有利于保护地表的行为。A. 土地过度耕种 B. 修筑梯田 C. 挖土烧砖【答案】B【解析】【详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很大,要保护地表。保护地表的合理化建议包括停止毁林开荒、修筑梯田、恢复天然牧场、不能过量抽取地下水等,修筑梯田是有利于保护地表的行为,B是正确的选项;AC不利于保护地表。21. 鹅卵石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温度的变化 B. 生物的作用 C. 流水的冲刷【答案】C【解析】【详解】高山上的岩石经温差、冰、植物等的风化作用,掉到山脚下,崩塌下来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冲到河里,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水的冲击和互相磨擦,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形成了鹅卵石。鹅卵石就是由流水冲刷和石头之间的互相撞击和摩擦形成的。22. 下列最容易被侵蚀的地表是( )。A. 坡度大、有植被覆盖B. 坡度小、有植被覆盖C. 坡度大、无植被覆盖D. 坡度小、无植被覆盖【答案】C【解析】【详解】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分析选项可知,坡度大、无植被覆盖是最容易被侵蚀的地表。四、简答题(共20分)23. 描述雪的形成过程。【答案】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形成了雪。【解析】【详解】地球表面的水不断地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到大气中,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变成雾或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形成了雪。有的云在当地上空形成雨或雪降落下来,有的云飘到其他地方形成雨或雪。24. 霜的出现,会给农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的伤害、在发生霜灾次数较多的地区人们是如何应对霜灾的呢?【答案】(1)收听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2)在农作物上覆盖秸秆或薄膜 (3)给农作物喷施防冻剂或浇水【解析】【详解】霜冻降低了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温度,足以导致植物受损或死亡。短期低温冻害会对作物的生长过程、根系生长和作物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提前预防的方式,如收听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也可以在农作物上覆盖秸秆或薄膜、给农作物喷施防冻剂或浇水等保温措施,以减轻对农作物的的危害。25. 降水是地球表面和地下所有淡水的来源,水循环更新了地球上的可用淡水资源。假如地球上的水停止了循环,会产生什么影响?【答案】如果地球上的水停止了循环,地球上就不会有云、雾、雨、雪、霜等自然现象、动植物会因缺水全部死亡。【解析】【详解】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2.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人类能够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河流和淡水湖泊。降水是地球表面和地下所有淡水的来源,水循环更新了地球上的可用淡水资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如果地球上的水停止了循环,地球上就不会有云、雾、雨、雪、霜等自然现象、地面淡水用光了,也不会有补充,所以,地球上的动植物会因缺水全部死亡。2024年五年级科学阶段性练习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8分)1. 在不同季节,水呈现出( ) 状态。水蒸气是( ) 的水,冰是( )的水。2. 在我国北方地区,能欣赏到“夏观( )、冬览( )”的自然景观。3.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 ) 会在草木或其它物体上( ), 这就是露。4. 地球表面的水不断地蒸发成( ) 进入到大气中,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变成( )或( )。有的云在当地上空形成( )或( )降落下来;有的云飘到其它地方形成( )或( )。5. 河水流出陡峭、狭窄的山谷时,河道会突然( )、 ( ), 水流也会( ),沉积物在这里沉积下来,便形成了( )。6. 由于( )快速增长。人们对地表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土地过度( )、草原过度( )或( )森林等行为,使土地逐渐变得( ),植被遭到破坏,( )日益严重。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6分)7. 冰受热后化成水,还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 ( )8. 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时,玻璃杯中物体的温度越低,玻璃杯外壁上水蒸气凝结成的水珠越多。( )9. 人们的活动不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10. 自然界中的水是循环往复的,所以不需要节约用水。( )11. 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12. 雨水流动带走了土壤,改变了地形地貌。( )13.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14.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不是由于流水侵蚀造成的。(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每题2分,共16分)15. 水蒸气在( )情况下能凝结成小水滴。A. 受冷 B. 受热 C. 吸收热量16. ( )的变化会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A. 颜色 B. 容器 C. 温度17. 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A 遇冷 B. 受热 C. 蒸发18. “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实验中,罩子上的水滴落下的过程相当于自然界中的( )。A. 降水 B. 台风 C. 涨潮19. 雾的成因与( ) 的成因有相似之处。A. 云 B. 雨 C. 雪20. 以下人类活动中,( )是有利于保护地表的行为。A 土地过度耕种 B. 修筑梯田 C. 挖土烧砖21. 鹅卵石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温度的变化 B. 生物的作用 C. 流水的冲刷22. 下列最容易被侵蚀的地表是( )。A. 坡度大、有植被覆盖B. 坡度小、有植被覆盖C. 坡度大、无植被覆盖D. 坡度小、无植被覆盖四、简答题(共20分)23. 描述雪的形成过程。24. 霜出现,会给农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的伤害、在发生霜灾次数较多的地区人们是如何应对霜灾的呢?25. 降水是地球表面和地下所有淡水的来源,水循环更新了地球上的可用淡水资源。假如地球上的水停止了循环,会产生什么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冀人版五年级下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原卷版).docx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冀人版五年级下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