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 (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
【预习新知】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1)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经济需求:各地域 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的障碍。
(3)地理条件:秦国地理位置的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个人条件: 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秦国采取 的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5)综合国力: 后,秦尊奉发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2.过程
(1)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 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 。
(2)征服南方 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
3.巩固
(1)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①确立皇帝制度:兼采三皇 名号,定名为皇帝,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主要 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③地方:彻底废除 在全国推广 _制。郡、县行政机构的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县(道)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巩固统一
①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
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
③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4.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 的基本轮廓。
(2)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的暴政
1.表现
(1)秦始皇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②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
③征发繁重。
④刑罚严苛,人民摇手触禁,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⑤秦始皇接受 的建议,实行“ ”影响恶劣。
(2)秦二世:残忍昏庸,严刑峻法,加重人民的负担。
2.结果:阶级矛盾的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尖锐化都达到极点,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原因:
(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
(2)法律严酷,逾期处死。
2.过程
(1)起义爆发:陈胜、吴广领导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2)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号为“ ”。
(3)队伍壮大:陈胜不久失败, 、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4)秦朝灭亡:公元前 年,刘邦的军队进人咸阳,秦朝灭亡。
(5)楚汉战争: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而发动。
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项羽最终被刘邦击败。
【巩固训练】
1.陈胜起义后,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其次是齐地和赵地,再次是韩、魏、燕地,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据此可知( )
A.楚人受秦暴政迫害最深 B.地域差异影响对秦统治的认同感
C.各地经济形态差异很大 D.郡县制的治理模式缺乏有效性
2.从商鞅到李斯,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名动天下,对秦统一全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这从侧面说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是( )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克服了来自内外的挑战
C.较早建立了官僚制 D.得到了天下名士的拥护
3.“太尉”一职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秦朝无人担任太尉。汉承秦制,但太尉或置或不置,大抵有事则置,事毕则省。这说明( )
A.长期战乱导致将才稀缺 B.秦汉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C.秦汉太尉是由皇帝担任 D.军权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4.学者刘仲一提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上,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暴力主义原则。秦统一后,统治者更是把法家思想推向极端,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该观点的核心是( )
A.秦朝灭亡源于法家思想极端化 B.大泽乡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C.暴政是秦朝速亡的根源 D.对法家治国提出质疑与反思
5.“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夏曾佑《中国古代史》)其中“中国之政”是指( )
A.世卿世禄制度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郡县制度 D.察举制度
6.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 )
A.国家富裕,臣民众多 B.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C.皇帝集权,人民富裕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7.秦统一后,对新纳入版图的六国遗民实行差序化户籍政策。这一举措( )
第一层次 “新黔首户” “新地”六国遗民符合条件可重新登记户籍者
第二层次 “从户” 需集中监督的,具有编户资格的士伍、庶人和被释放者
第三层次 不具有编制户籍者 带刑具的囚徒,人身归属官府者
A.使赋役征收的范围迅速缩小 B.有利于实现新兴王朝的社会安定
C.使基层社会控制体系更完备 D.激起六国遗民对秦政的普遍抵制
8.秦朝在征服并统一岭南后,“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并修建潇贺古道以及南雄、连州、贺州和全州4条岭南山路。这一举措( )
A.减少了中央集权的障碍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解决了岭南交通的问题 D.表明国家主权意识形成
9.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管理归服的“臣邦”和有蛮夷聚居的“道”;统一六国后,属邦与郡平级,主要在陇西地区辖有县、道,管辖界内的蛮夷和秦人。这一变化( )
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
C.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 D.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
10.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历年的对外战争大都以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去领兵,并无太尉,而这些人都是临时派遣,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秦朝建立后的一些重要活动,如始皇二十六年议帝号,二十八年琅琊石刻,也只有丞相,御史大夫,不见有太尉。这说明了( )
A.秦始皇亲掌军政大权 B.太尉不参与其他政事讨论
C.太尉一职级别比较低 D.文字记录的可信度比较低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反秦起义中,楚国人的气势最盛,其他国家皆不如楚国人,说明楚国旧地对秦缺乏认同感,对秦灭其国积怨较深,体现了地域文化差异对反秦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楚人是受秦暴政迫害最深的地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地经济形态差异很大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郡县制的治理效果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官僚政治特点。选择C:材料所述政治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秦之所以能够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在于秦国彻底实行了统治机制转变,即较早实行了官僚制,取代了传统的贵族世袭政治,从而比较合理地利用了人力资源。排除A:三公九卿制是秦统一全国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制。排除B:材料并未反映出秦统一过程中来自内外挑战的信息。排除D:D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夸大了秦实行官僚政治的影响。
3.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秦朝无人担任太尉,军权由皇帝直接控制,汉朝根据需要设置太尉,说明军权实际控制在皇帝手中,故D正确。A.说法片面,排除。重文轻武政策是宋朝政治的特点,排除B。C.说法不合史实,排除。故选:D。
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统治者更是把法家思想推行极端,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可知,反映了秦朝灭亡源于法家思想极端化,故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5.答案:B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的,故答案选择B项。
6.答案:B
解析:A.选项中没有体现出“岁登成熟,道毋饥人”,故排除;B.“海内皆臣”体现的是国家统一,“岁登成熟,道毋饥人”体现的是社会稳定,故正确; C.选项中没有体现出“海内皆臣”,故排除D.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律严苛,故排除。故选:B。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对新纳入版图的六国遗民实行差序化户籍政策,这有利于加强对百姓的控制,维护国家的安定,因此选B选项。材料不能体现赋役征收范围缩小,排除A选项;未涉及基层社会控制体系,排除C选项;材料体现对六国遗民的分治,不会产生普遍抵制,排除D选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征服并统一岭南后,迁徙中原汉人到岭南,同时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交通建设,这一举措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密切了中原与岭南的联系,进而减少了中央集权的障碍,有利于中央王朝对岭南地区的统治,故A项正确;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修建了4条岭南山路,这不能说解决了岭南交通问题,这一说法绝对化,故C项错误;当时统治者的国家主权意识还未形成,故D项错误。故选:A。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统一六国后,属邦与郡平级”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属帮的中央属性丧失,与郡平级,成为管辖少数民族的地方机构,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D项正确;属帮属性的变化是在秦统一六国后,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机构,非中央机构,排除B项;西北地区是秦国的发源地,因此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秦朝建立前后,秦国和秦朝都没有设置专门的掌握军权的官员,虽然设置了太尉,但太尉也没有真正掌握军权。说明军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君主手里,A项正确。没有太尉是因为军政大权要掌握在君主手里,而非太尉不参与其他政事讨论,排除B项;太尉是三公之一,所以其级别并不低,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文字记录的可信度问题,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