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
【预习新知】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1)时间: ,外戚专权,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2)三国鼎立:魏— —洛阳(220—265)
蜀—刘备— (221—263)
吴— —建业(222—280)
2、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1)统一过程:
① 年,曹魏灭蜀。
②266年, 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280年,西晋灭 ,完成统一。
(2)灭亡:
①晋武帝死后, 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由宫廷政变演化为 。即八王之乱。
②西晋时, 、 、 、 、 等内迁的少数民族卷入到西晋的内乱之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
③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 阶段。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 的对峙。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7年, 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①概念: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 把持官位,享受 、 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②发展:自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南朝
(1)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 篡夺皇位,改国号宋。
(2)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 、 、 、 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3)四个王朝均定都 ,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3、江南的开发
(1)原因:
①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 和 ,流亡南下,为南方带来了 ,充实了 资源。
②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表现
①农业方面: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 、陶瓷、 、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③商业:以 最为活跃, 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④民族关系: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4、东晋到陈朝疆域的变迁
(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 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 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 ,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南朝
(1)政权更替:
更替: 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更替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 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都城 四个王朝均定都 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光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2)江南经济开发:
①原因: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表现:
农业 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③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2.北朝
(1)北魏的建立与北方的统一:
①建立: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 ②统一:439年,北魏统北方。
(2)孝文帝改革:
①时间:5世纪后期。
②措施:
迁都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易服 易服改穿汉族服饰,朝中改说汉语
易姓通婚 易姓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汉族社会的 通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③意义:大大缓解了 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魏的分裂:
①6世纪前期,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②稍后,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 、北周取代。
(4)重归统一:
①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
②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数百年的 局面。
【巩固训练】
1.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此次人口南迁( )
A.彻底消除中原地区的民族矛盾 B.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C.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D.为东晋门阀政治奠定了基础
2.南朝梁萧子显所撰《南齐书》用“魏虏”“索头”等称呼北方鲜卑族等少数民族;而北朝北齐魏收所撰《魏书》则记载“魏所受汉传国玺”,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上述现象体现了( )
A.历史人物存在不同称谓 B.史籍体例呈现出多样性
C.正统观念左右历史编纂 D.历史认识依靠文献记载
3.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政权时,以汉朝的继承人自居;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了夏政权,“自以匈奴为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反映出当时( )
A.少数民族统治者意图塑造政权合法性 B.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点
C.各民族政权逐渐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 D.民族政权注重文化的传承
4.西晋前后的户籍的变化具有以下特征:
西晋以前 东晋之后
书写材料 简牍 纸
户籍内容 人口数字等简单的信息 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等
户籍保管 地方二级制 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
这些变化( )
A.杜绝了户籍的诈伪现象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来源 D.限制了士族门阀势力膨胀
5.《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一段描述如下:“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此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江南地区土地肥沃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大同云冈石窟第一窟,有一尊维摩诘像,他头戴尖顶帽,具有典型的南比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特征。在洛阳龙门石窟中,也有该题材的作品,但维摩诘像是头戴高帽,褒衣博带,与顾恺之在江宁所绘的维摩诘形象十分吻合。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 )
A.文化交流呈现融合趋势 B.佛教信徒主要来自少数民族
C.佛教逐步与儒学相融合 D.佛教传播促进生活习俗改变
7.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B.南方自然条件利于农业发展
C.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D.南方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8.南朝时,寒门人士出任品级不高的中书舍人的现象较为突出。刘宋时,寒门出身的戴法兴、戴明宝、巢尚之等人出任中书舍人,孝武帝刘骏处理官吏选授、升降和赏罚等大事,都与他们商议,然后做出决定。连士族出身的太尉王俭都自叹不如。这种现象说明( )
A.选官制度变革推动政治清明 B.原有统治基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C.传统世家门阀统治彻底崩溃 D.官僚政治制度基本构架已经形成
9.刘宋孝武帝颁布“占山格”的律文,规定官僚贵族及百姓可按品秩高低占有山泽的最高限额,一、二品官占山三顷,至九品及百姓一顷;已经占足者,不得再占;先前不足者,可以补足。据此可推知,这一规定( )
A.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客观上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C.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稳定了均田制下的小农经济
10.下表为东晋时人言行选辑。其反映了( )
人物言行 文献出处
有北方士人渡江后感慨“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祖逖带领亲族、部曲百余家南渡长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据[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刘琨少时“素豪奢”“慕老、庄”,自“困于逆乱”,遂“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庶雪国家之耻”。 据[东晋]刘琨《与卢谌书》等
A.动荡中的安定生活 B.南方经济发展的移民助力
C.分裂中的统一因素 D.清谈无为之风的逐渐消亡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和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北民南迁,为南方带去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C项正确;当时仍然存在民族隔阂,彻底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北民南迁有利于南方的农业发展,排除B项;北民南迁与奠定东晋门阀政治的基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南北朝政权都将自己视为正统,将对方视为蛮夷,说明正统观念左右历史编纂,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属于历史人物的不同称谓,排除A项;材料中的史籍体例都属于同一类,不属于多样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历史文献中的称谓,无法体现历史认识依靠文献记载,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材料中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者都认为其是华夏祖先的后裔(继承人),这反映了少数民族统治者意图以其是华夏祖先的后裔来塑造政权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思想文化多元性的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各民族政权逐渐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表述错误,此时各民族隔阂还广泛存在,很多民族政权没有完成封建化,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民族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没有文化传承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通过观察表中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西晋之前户籍登记内容和保管制度简陃、粗放不同,东晋以后,国家对户籍的整理和管理更加规范、细致,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B项正确;杜绝了户籍的诈伪现象说法绝对,A项错误;户籍制度的进步并不能保证国家的税收来源,C项错误;魏晋时期户籍管理并未限制士族门阀势力的膨胀,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题干反映了刘宋朝时期,南方发展优越,据所学可知,其原因有如下,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故①②③正确,北魏地处北方,其改革与南方无关,故④错误,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6.答案:A
解析:维摩诘的造像在云冈石窟中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特征,但是在洛阳龙门石窟中,其造像“头戴高帽,褒衣博带,与顾恺之在江宁所绘的维摩诘形象十分吻合”,即服饰带有汉族特征,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呈现融合趋势,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体现的是民族融合而非佛教与儒学融合,排除C;维摩诘的造像形象变化不能反映出生活习俗的变化,排除D。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主要原因应该从生产力进步角度分析,而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人的因素,故可以得知江南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C项正确;“南方土地大量开垦”是江南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南方自然条件一直都有,并不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南方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是江南开发过程中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据材料“寒门出身....出任中书舍人.....与他们商议”、“士族出身自叹不如”可知,南朝时期,寒门人士逐步受到统治者重视并担任中书舍人,这说明以门阀士族为代表的旧有的统治基础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南朝时期仍然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并未发生变革,且材料并未有“政治清明”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士族门阀统治的衰落,但“彻底崩溃”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中有“连士族出身的太尉王俭都自叹不如”,表明此时士族门阀政治虽然衰落但仍然存在,且材料中仅有中书舍人的信息,无法判断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南朝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官僚贵族百姓占有山泽的限额,事实上是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山林川泽的私人占有,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从材料可知,刘宋试图以此限制豪强士族封山占水的现象,但是标志着山泽私人占有的合法性,且在执行上存在较大困难,事实上,士族豪强多逾限占据山泽,因此无法抑制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农民对国家赋役承担情况,无法得出农民经济负担大大减轻的结论,排除C项;
魏晋南北朝时期,均田制是北魏推行的土地制度,排除D项。
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东晋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东晋王导志于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祖逖“中流击楫”,发誓要收复中原。刘琨也“枕戈待旦”,消灭北方胡人,收复中原。因此,西晋灭亡中国进入分裂局面,但材料中东晋时期的王导、祖逖和刘琨都致力于收复中原,完成统一,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东晋时期动荡中存在统一的因素,而不是体现安定生活和移民推动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AB项;魏晋以来盛行清谈玄学,并没有逐渐消亡,与题意也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