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预习新知】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形成: 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2)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 ,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 、 和 ,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 。
(4)地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 的工具。
2、科举制
(1)形成与发展
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 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 ,科举制度形成;
③唐朝 科举制度;
④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 和 两科为主;
⑤武则天扩大科举考试的人数,首创了 和 ;
⑥唐玄宗任用 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2)影响
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 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 ,加强了 。
②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 ,中国古代 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二)三省六部制
1、形成、发展与完善: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 ,与 和 形成三省,它们共同 ,行使权力。
(2) 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隋唐时期, 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2、主要职能:中书省负责 ; 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 ,下设 、户、礼、兵、 、 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 之职。
3、影响
①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 和 日臻完备。
②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 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4、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 。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 的趋势。
(三)赋税制度
知识点三、赋税制度——封建官僚体系的维系机制
1、魏晋时期的租调制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 。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 ,一夫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
(1)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 或布代役,称为“庸”。
(2)如果朝廷因故加派 就必须免除调、租的一部分乃至全部。
(3)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
收入也有了保障。
3、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
(1)目的
①“安史之乱”后, 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②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 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2)内容
①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 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
②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 ,按田亩缴纳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③一年分夏季和 两次纳税。
(3)影响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 。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 。
【巩固训练】
1.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会议的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一机制( )
A.使中书门下成为决策核心 B.严重影响行政办公效率
C.能够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 D.进一步削弱了君主专制
2.唐太宗至唐高宗前期,官学鼎盛,私学不显;从开元、天宝年间迄于唐末,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这一变化得益于( )
A.选官制度的发展 B.诗歌创作的鼎盛
C.社会阶层的流动 D.官学地位的衰颓
3.钱穆认为:“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该作者认为( )
A.三省分工明确 B.三省具有民主色彩
C.三省之间彼此制约 D.三省长官身份相同
4.下表是唐代部分出身可考的地方官员司法参军与司户参军的来源统计,据表可知唐代选官( )
出身 科举 门荫(凭借祖先功勋循例做官) 其他 总计
司法参军 65人 47人 9人 121人
53.7% 38.9% 7.4% 100%
司户参军 24人 39人 13人 76人
32% 51% 17% 100%
A.科举出身占绝对主导 B.方式上的多元化倾向
C.仍为门阀士族所垄断 D.立足于强化中央集权
5.政事堂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联合办公处所,初设在门下省,唐高宗末移至中书省。玄宗时因宰相张说的奏请,改名为中书门下,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于其后,分曹办事。这一制度的变化( )
A.避免了决策失误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平衡了中央权力
6.它是我国隋唐时期极其重要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安定统一、文化兴旺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7.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农民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
A.政府控制部分土地 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D.当时人口大量减少
8.乡品本是魏晋中正代表乡党舆论为士人评定的资格等级。一般认为,魏晋士人乡品的评定基于“先天”的家世和“后天”的德行。实际上,中正授予乡品,往往把“后天”因素融入“先天”因素考量。这一现象( )
A.导致了选举权地方化 B.表明选官制度逐渐趋于理性
C.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 D.体现出注重官员的文化素质
9.唐玄宗时,润州刺史韦铣虽为高门却不同意让“门第贵盛,声名籍甚者”为婿,坚持嫁女于进士裴宽。尚书李翱的女儿看中文士卢储,李翱遂招其为婿。后来卢储中了状元,一时传为佳话。这反映出唐代( )
A.科举取士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B.封建门第观念已经消除
C.科举制推动了社会观念变迁 D.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加强
10.“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材料中的制度盛行于( )
A.三国两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宰相会议的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C正确;材料与行政效率无关,B排除;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削弱,D排除;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2.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唐太宗至唐高宗前期,官学鼎盛,私学不显;从开元、天宝年间迄于唐末,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可知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可见随着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推动了私学应试倾向的增强,即私学为科举考试服务的倾向增强,材料这一变化得益于选官制度的发展,故A项正确;B.材料说的是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和诗歌创作无关,故B项错误;C.科举制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材料只是体现了科举制的发展,故C项错误;D.材料强调的是私学广泛发展起来的原因,而不是官学地位的衰颓,故D项错误。故选:A。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可知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彼此制约,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分工,排除A项;三省不具有民主色彩,为君主专制服务,排除B项;三省长官是宰相,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朝部分地方官员出身于科举、门荫和其他等多种途径,说明唐代选官方式上的多元化倾向,B项正确;科举出身的司法参军较多,司户参军依靠门荫较多,说明科举出身并不占绝对主导,排除A项;科举制实施后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唐代选官方式多元化,无法体现立足于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唐朝政事堂初设在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再改名中书门下,并且下设五房办事,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唐朝三省制的演变,中书门下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三省制的变化并不能避免决策失误,这一说法绝对化,故A项错误;三省制的变化加强了君权,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三省制的变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故选:B。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它是我国隋唐时期极其重要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度,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均属于土地私有制,这与材料中“土地国有制度”不符,故B、D项错误。故选:C。
7.答案:A
解析:CD无主荒地的出现、人口大量的减少均仅适用于北魏及隋唐等朝代初期的战乱时期,北魏至隋唐统一和稳定后此情况消失。故D错误;B.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士地国有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对均田制起到破坏的作用。故B错误;A.材料中北魏至隋唐实行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均田制,部分土地在农民死后还给官府:到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已无田可授,均田制破产,可见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政府控制部分土地。故A正确。故选:A。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主要以家世门第为选官的主要依据,而材料体现中正授予乡品,往往把“后天”的德行的因素融入“先天”因素考量,说明选官注重家世,忽视品德,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选举权问题,排除A项;选官注重家世,忽视品德,说明选官制度不公平,并不是理性的体现,排除B项;注重官员的文化素质是隋唐的科举制,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玄宗时,高官嫁女宁愿选择科举及第者,也不愿意选择门第贵盛,声名籍甚者”,这说明科举制推动了社会观念变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改变了社会观念,无法得出科举取士成为选官主要途径这一结论,排除A项;封建门第观念已经消除,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改变了社会观念,不是强调阶层流动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知这一时期以门第为主要选官标准,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A项正确;隋朝以后开始实行科举制,以考试为选官手段,以才学为选官标准,BCD项都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