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预习新知】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建立(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王莽9-25,东汉25-220):
1、楚汉战争中获胜的 登上了皇帝之位;
2、_____年, 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西汉。就是 ;
3、汉承秦制:
①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
②郡国制: 制和 制相结合
③察举制:
[原因]:为了维护统治;
[时间]:汉武帝时期到东汉:
[内容]:[ ];
[察举]: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 、 (秀才)、_____(廉吏)、_____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____”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 ”为最重要。
[特点]:“_____”(选拔人才)与“_____”(提拔官吏)没有分开;“选举”与“考课”没有区分;考试(考课)是辅助形式,不占主要地位;汉代对选才、任职官吏的考核还未制度化、严格化;
④刺史制:[原因]为监察地方:[时间] 时期设置,东汉末年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内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特点] ; 。
二、文景之治: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 的教训,政治上尊奉 思想,采取 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_____,减少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1.政治上:加强集权
(1)颁布"____”,成功分解了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
(3)建立以 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将全国划分为____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贵对辖区巡视监察。
(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国家控制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_____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上:尊崇儒术
(1)公元前____年,设五经博士:前124年,建立太学。
(2)使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4.军事上:开拓疆域
(1)任用____、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2)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
5.影响:经过汉武帝的经营,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的衰亡
(1)社会危机: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西汉灭亡:公元____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王莽新政与农民起义
①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②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王莽政权被推翻。
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光武中兴”
(1)政治上
①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②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提倡节俭。
③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上
①恢复西汉的____-制。
②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③六次下诏释放奴婢。
(3)思想上:提倡文教,重视儒学,以“柔道”治天下。
4.东汉衰亡
(1)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与“____之祸”
①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政治腐朽黑暗。
②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遭受“党锢之祸”。
(2)土地兼并、农民起义与军阀割据
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 ”起义军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③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与文学
(1)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是《________》与《汉书》。
①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②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断代史。
(2)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
2.科技
(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_____》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 著。
(3)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4)《九章算术》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巩固训练】
1.汉代豪族在地方社会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如图显示了两汉时期豪族大姓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注:图中“人”是指史书上仅提一人之名姓的豪强大族,其背后也是以家族为后盾)
A.人口增长数量 B.土地兼并程度 C.政治中心转移 D.儒学传播范围
2.西汉前期,作为地方乡官里吏的乡三老,孝悌、里正和里父老等多“有修行,能率众为善”,协同有秩、啬夫等乡官征收赋税徭役、教化民众。西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樊重“赀至巨万,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阎推为三老”的现象。有学者推算,东汉乡官里吏一般由有资产十万钱以上富人担任。这一变化( )
A.增强了郡县官员对地方的影响 B.体现出察举制度影响力的丧失
C.易导致基层与中央政权的离心 D.折射出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
3.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此外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做法( )
A.加强了经济集权 B.杜绝了地方吏治的腐败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4.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
A.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
C.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D.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5.下表中的文献记载关注的共同主题是( )
内容 出处
“君子进德修业。” 《周易 乾》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子路》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兵法 计》
“诊病不审,是谓失常。” 《黄帝内经》
A.职业道德 B.文化教育 C.治国理念 D.军事策略
6.《后汉书·仲长统传》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这一变革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中央机构形成制衡机制
7.汉武帝时期的朝廷群臣中,儒家、黄老、法家等各色人等,应有尽有;与之不同的是,对诸侯国官员的选用则重用儒生,众多儒生如董仲舒、夏侯胜等被选派担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内史等要职。这一不同旨在( )
A.完善地方治理体系提高效能 B.建构儒学为主流的价值体系
C.平衡各方势力维护政权稳定 D.强化皇权为核心的政治秩序
8.下表反映的是西汉货币发行的情况(1两=24铢)由此可知( )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汉文帝五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否
汉武帝元狩四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汉武帝元鼎四年 上林三官五铢 五铢 五铢 由中央垄断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趋于活跃
C.政府经济管控能力增强 D.货币体系构建逐渐成熟
9.汉武帝去世后,继位的昭帝年仅8岁,外戚霍光以大将军身份秉政,领尚书事。西汉后期如外戚王莽等,也都是以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上述现象反映出( )
A.军功阶层长期把持朝政 B.汉匈之间战争绵延不绝
C.中央行政中枢权力调整 D.外戚宦官交替执掌政权
10.山东莱芜出土了西汉初期的二十四件铸造农具的铁范,铁范之内有“李”“汜”“山”等文字标志。经学者研究,其中的李、汜、山是姓氏。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西汉初期( )
A.冶铁业中心在北方 B.冶铁技术相当普及
C.铁制农具普遍使用 D.尚未实现盐铁官营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图可知,西汉时期,豪族主要分布在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东汉时期,豪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据所学可知,两汉的政治中心不同,西汉都城是西安,东汉定都洛阳,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这些豪强大族的控制,强迫其迁至都城附近,C项正确;材料中两汉时期豪族大姓都分布在北方,两汉时期我国仍然是北方人口多于南方,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看出土地兼并的情况,材料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豪族大姓的分布情况,排除B项;两汉时期,儒学的影响较大,中国很多地方都受到儒学影响,材料中两汉时期豪族大姓分布于儒学传播范围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考查汉朝基层治理。乡三老、孝悌、里正和里父老虽不是基层的正式官僚阶层,但却赋有辅佐乡官进行治理的职权,根据“有修行,能帅众为善”可知,这些里吏多为基层社会中的民众代表,选任以品行和威望为标准。而西汉中期以后,这些里吏任命有了财产限制,有一定数量家产的人才能当选,这种财产限制,是地方豪强与权力结合的表现,宗族、豪强对基层治理影响力渐大,而他们的利益与皇权并不总是一致,易导致中央对基层社会管控的削弱,故C 项正确。里吏不是郡县官员,故排除A项;材料只论及了里吏的选任标准的转变,不能得出察举制影响力丧失,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这种选任标准由德行威望转为资产开始于西汉中期,而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正统,故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前11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加强了对地方的经济控制,A项正确;“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涉及农民的负担,排除C项;禁止郡国铸币则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中亚国家、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罗马国家相互直接或间接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因此该材料主要说明了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中国与罗马是间接贸易交往,排除C项;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东西方文明,还有中国与非洲、中国与东南亚等地区文明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材料中列举的内容涉及到了君主、教师、将军和医生都要道守从业规则和行为标准,反映出材料关注的共同主题是职业道德,故选A项;从材料“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是说将军应具备的素养,没有体现文化教育,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教师、将军和医生的职业要求,与治国理念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仅体现出了将军应具备的素养,还涉及到了君主、教师和医生的职业要求,故军事策略不是材料的共同主题,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可知,汉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尚书台的权力,从而有利于加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故选C项;材料主要说明君主专制加强,与中央对地方控制(即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于隋代,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发生在唐代“政事堂”设立后,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尚书台的地位提高,权力变大,并未体现中央机构形成制衡机制,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
8.答案:C
解析:A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B项,材料无法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故B项错误。C项,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D项,当时货币体系并不成熟。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后期,外戚经常通过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说明此时中央中枢权力已有中朝转移至大将军等手中,C项正确;
以大将军身份掌权,并不代表立有军功,排除A项;
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了匈奴问题,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宦官掌权,排除D项。
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A项,材料仅是山东出土的铁范,不能说明冶铁业中心在北方。故A项错误。B项,材料仅是山东一处的出土文物,不能说明全国性问题。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主旨是铁制农具的制作,没有涉及铁质农具的使用。故C项错误。D项,据材料“出土了西汉初期的二十四件铸造农具的铁范..其中的李、汜、山是姓氏”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铁范是私人制造,说明此时尚未实现盐铁官营。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