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
【预习新知】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结束了 的分裂局面。
(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派 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2)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
①在中央,由 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 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三衙”在调兵权与统兵权上进行分权。
②在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 ,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
3.影响
(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 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疆压力
(1)宋辽关系
①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②双方签订协议,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 ”,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2)宋与西夏关系
①北宋屡战屡败。
②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 ”
2.财政危机
(1)原因
①“岁币”和“ ”数目庞大。
②募兵“养兵”政策使军队不断扩编,军费直线上升。
③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2)结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
(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岁币”“岁赐”和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的财政危机。
(4)“ ”失败。
2.开始: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4.具体措施
(1)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5.影响
(1)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2)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3)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4)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_____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
2.宋金议和: 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
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_____”。抗金名将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巩固训练】
1.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参知政事达到34人之多;同时,孝宗恢复了宋代立国以来“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间存有不同的政见;另外,还重用他当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宋孝宗这些做法( )
A.凸显中央机构的异化 B.保障了国家决策的正确
C.是为了把控中枢权力 D.助长了冗官现象的发展
2.宋辽金时期是二十四孝故事图定型普及的时期,很多墓葬中有各种形式的孝子故事,如河南尉氏县张氏镇宋墓和山西闻喜寺底村金墓出土的田真哭荆图。这一时期流行孝子故事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护等级秩序的需求 B.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
C.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宗族观念强化的诉求
3.宋初中央实行“两府三司”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两府’”,两府之下,三司“掌邦国财用之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这一体制( )
A.强化了封建专制皇权 B.导致中枢权力发生转移
C.使中枢权力相互制衡 D.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4.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诏令一直在西夏前线指挥的文臣范仲淹改升武职。范仲淹连上三道奏表,请求皇帝收回成命,表示绝不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武官。这表明范仲淹( )
A.具有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B.反对朝廷干预前线指挥作战
C.沾染飞扬跋扈的骄傲姿态 D.深受“崇文抑武”风气影响
5.据史料记载:“殿庐幕次(宋代政治活动中的等待场所),三司官为一幕,枢密院为一幕,两省官为一幕……御史中丞则独设椅子坐于隔门之内”。这表明( )
A.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 B.武将参政权力被逐渐剥夺
C.空间分割体现事权分化 D.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浓厚
6.宋代文书除手抄外,也推广“摹印颁行”“镂版宜布”。朝廷文书经递铺、邮驿机构下达到州郡,期间各个流通环节均需备案在册。地方收文后要登记编号、归档保存。这些做法( )
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机制 B.导致权力分割过细的局面
C.表明活字印刷术成为主流 D.体现了崇文抑武治国理念
7.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载:“国初,赵普中令为相,于厅事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瓮中,满即焚于通衢。”《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真宗时名相李沆说“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由此得出,北宋政治特征是( )
A.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B.因循保守,制度僵化
C.排斥异己,党争不已 D.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8.下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设置路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B.设置通判的主要目是防止武人专权擅政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路州县体制的设立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9.北宋时期,赵普为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于厅中坐屏后置二大翁,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太宗后期,任命有“为人糊涂”之称的吕端为相,制辞中明确勉励他“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崇文抑武的确立 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D.促进了三教合流出现
10.宋朝枢密使任职者由五代的武将逐渐转为文官。据不完全统计,北宋共有85人当过枢密使,其中63位是文官,占比达74%;有143人当过枢密副使,有123位是文官,比例达86%。这表明宋代( )
A.边防压力明显弱于内部隐患 B.实行崇文抑武的统治策略
C.社会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控制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保障了国家决策的正确”说法绝对化,B项错误。由“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提倡宰臣间存有不同的政见……重用他当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可知,宋孝宗通过缩短宰相任期、提倡宰臣间存在不同政见、重用亲信制约宰相的手段来限制相权,加强君权,C项正确。材料主旨体现君权对相权的制约,未涉及中央机构的异化和冗官现象的发展,A、D两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辽金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战乱,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维系统治,统治者需要一种思想来凝聚社会力量,统治者在总结历代孝治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家各个领域推行孝治。从子女孝顺父母,小辈尊敬长辈,延伸到身份卑微者敬重尊长者,进而维护等级制度,A项正确;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与统治者宣扬孝道维护等级秩序之间无必然关联,排除B、C两项;宣扬孝道的主体是统治者,宗族观念影响的主体是宗族内部成员,两者主体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府三司”体制分散了相权,强化了皇权,A项正确;
中枢权力发生转移的表现是枢密院地位的下滑以及权利的转移等,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二府三司制”的作用,排除B项;
宋朝的“两府三司”体制使中枢权力相互制衡,但是“中枢权力相互制衡”是手段,不是其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是强化了封建专制皇权,排除C项;
宋代官僚队伍庞大,权力分割过细,不利于行政效能的提高,排除D项。
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不断压制武将和过度抬高文官地位,所以,“文臣范仲淹……表示绝不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武官”,D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A.御史台是监察机构,A排除;B.材料不涉及武将权力削弱,排除;C.根据材料“三司官为一幕,枢密院为一幕,两省官为一幕……御史中丞则独设椅子坐于隔门之内”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空间上的分割,反映了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度,体现了分化事权的特点,C正确;D.材料无关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排除。故选:C。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文书除手抄外,也推广“摹印颁行”“镂版宣布”。这是因为朝廷文书经递铺、邮驿机构下达到州郡,期间各个流通环节均需备案在册。地方收文后要登记编,这反映了宋代政府文书保存程序规范,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监控管理,A项正确;材料中的“摹印”“镂版”,反映的是雕版印刷,而活字印刷在宋代尚未成为主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书”保存,而不是权力分割,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国初,赵普中令为相,于厅事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瓮中,满即焚于通衢……名相李沆说‘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可知,赵普为相处理政事时,因“利害文字”事关重大,采取设瓮焚毁的办法进行处理,而李沆表示朝廷的防御制度,要细致详尽,齐备具体,如果依从那些官员的陈述请求,随意改变,那么会有损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政治特征是因循保守,制度僵化,B项正确;
材料关注的是如何处理朝政和对待朝臣建议的态度,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主要是军事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不同政治派别倾轧、斗争等相关信息排除C项;
材料内容主要是关于朝政处理和制度稳定性,没有直接体现“崇文抑武”或“文人治国”的特点,排除D项。
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路,路略似唐之道,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道和路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说明设置路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A项正确;B选项指的是知州,排除B项;C选项是对相权进行分化,材料是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排除C项;地方设置使宋形成冗官现象,没有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结合材料中赵普“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为人糊涂”、“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等信息可知,北宋初期,政治上强调无为的黄老之学,重视无为的观念,容易滋生政治上的保守和官员因循守旧,C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武官信息,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官员的政治方式,排除B项;
三教合流出现是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题意可知,宋朝的枢密使负责的是军事,担任过枢密使和枢密副使的人员中,文官要远远多于武将,体现了对文官的重视和对武将的抑制,因此表明宋代实行的是重文抑武的统治策略,B项正确;
根据国内枢密使和枢密副使的情况无法说明边防压力弱于内部隐患和社会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排除AC项;
宋朝时期中央实际上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
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