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预习新知】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概况:
(1)汉朝
①独尊儒术: 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
①道教传播: 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佛教盛行: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 。
③儒学新发展: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 和 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
①三教合归儒: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 为主,调和并吸收 、 的理论。
(4)唐朝:
①三教并行: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 为祖先, 最受尊崇。武则天时, 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 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2、魏晋南北朝的反佛思想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 。
(2)表现
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 是最杰出的代表。他针对佛教宣扬的 、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 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 。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 受到遏制。
3、唐朝的儒学复兴
(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 受到挑战。
(2)内容:唐中期儒学大师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 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 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3)影响: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4、魏晋玄学
(1)形成: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
(2)内容
①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 ,主张虚无的“道”,宣扬 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②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 ;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 上崇尚“清谈”。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__ __、南北朝____等
唐朝:①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②“诗仙”________,“________”杜甫
2、艺术
书法:①__________时期,隶书、________、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②________大书法家________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③_________,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④_________气势雄浑的颜体和__________骨力遒劲的柳体
绘画:①________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
②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_________被尊为“画圣”
雕塑:山西______的_______、河南______的________、甘肃敦煌_______
(三)科技
1、数学:南朝 精确地算出 是在3.141592 6~3.141592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 ,是中国现存 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杰出地图学家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4、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 。
5、印刷术和火药:唐朝已经有了 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6、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 长度。
7、医学:医学家 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 ,是世界上最早由 颁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交流——中印之间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 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 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3)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佛教交流——中日、中朝
(1)唐朝高僧 六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 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3.其他文化交流(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1)唐都城 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 、 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 、 等港口城市定居。
对外交通:
【巩固训练】
1.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2.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3.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4.下表是《礼记》与魏晋时期天师道《老君说一百八十戒》部分内容的比较。由此可知,魏晋时期( )
《礼记》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
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第95戒: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
男女不杂坐、不同桃枷、不同巾带、不亲授叔嫂不通问 第164戒:凡男女不得共坐食饮、交手授受。
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第157—159戒:若入他处,必先问贤人善士,当亲依之,不得自负;若入它处,必先问其国所禁忌;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
A.儒学走向了世俗化转型之路 B.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道思想出现了一定的融合 D.儒道殊途同归并无本质上分歧
5.经历北周武帝灭佛后,隋文帝下诏“复立佛、天尊(道教)像”,并令“敢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者,以不道论”,同时又多次下诏强调儒学的重要价值。由此可知,当时( )
A.国家治理借助了多元文化 B.佛教实现了中国化
C.民间抵制佛道思想的传播 D.儒学得到全面复兴
6.北齐名儒颜之推指出:“内典(佛典)初门,设五种之禁,与外书(儒书)仁义五常符同。”《魏书·释老志》云:“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据此可推知,当时( )
A.正统价值观丧失理论基础 B.儒学语义出现较大变化
C.中华传统文化辐射力增强 D.思想纷呈且有融合之势
7.魏晋时期,受南亚犍陀罗佛教僧服与中国道服颜色双重影响,魏晋僧服为赤,后因戒律约束又由赤改黑。北魏出现以黑、青等色区别僧人身份的做法。北齐与北周服色因皇权影响分别改易为赤、黄。魏晋南北朝僧服颜色变化深刻反映出( )
A.三教并行政策盛行 B.中印文化交流频繁
C.民间信仰的多元化 D.佛教向本土化发展
8.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9.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10.下图为郑州博物馆所藏隋大业二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据此可知,当时( )
A.皇室利用宗教加强统治 B.权贵阶层精通佛学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佛教具备世俗功用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内容,逐渐实现了本土化,说明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D项正确;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是精神统治工具,排除B项;儒学是正统,并不存在争夺正统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佛教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佛教教义接受了中国的忠孝观念,反映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进程,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佛教教义在不同地域的差别,而不是艺术内容的时代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儒释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儒学丧失正统地位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属于中国的思想文化,而“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表明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故D正确;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并不相同,故A错误;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礼记》与魏晋时期天师道《老君说一百八十戒》部分内容存在相似性,如不随意杀生、男女有别以及尊重他国别地的礼仪习俗等等,反映了儒道思想出现了一定的融合,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儒道思想出现了一定的融合,未体现儒学走向了世俗化转型之路,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儒道思想出现了一定的融合,不能说明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儒道两派思想在本质上存在分歧,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隋文帝下诏‘复立佛、天尊(道教)像’,并令‘敢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者,以不道论’,同时又多次下诏强调儒学的重要价值”可知,隋文帝时期,既重视佛教道教,又重视儒学,体现了国家治理借助了多元文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佛教中国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间对佛道思想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隋文帝重视儒学,未体现儒学得到全面复兴,排除D项。故选:A。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内典(佛典)初门,设五种之禁,与外书(儒书)仁义五常符同”“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佛家教义与儒家思想有相同之处,说明的是当时思想纷呈且有融合的趋势,D项正确;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与儒学语义发生变化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融合,非中华传统文化辐射力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本土化发展。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僧服颜色受到中国道服颜色、南亚犍陀罗佛教僧服、皇权的影响,体现了佛教向本土化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道教、儒学,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印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佛教僧服颜色变化,与民间信仰无关,故C项错误。综上,本题选择D选项。
8.答案:D
解析: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属于中国的思想文化,而“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表明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故D正确;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并不相同,故A错误;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
9.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材料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商,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世俗化”,故排除D。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隋大业二年《李渊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记碑》碑文”可知,该碑文描述的是隋朝时期郑州刺史李渊在寺庙为子李世民祈福造碑及祈求佛祖保佑李氏一家的相关内容,说明佛教具有一定的世俗功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室利用宗教加强统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权贵阶层精通佛学的结论,表述有误,排除B项;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