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
【预习新知】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的发展
(1)背景
明朝中期,随着 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2)表现
①高产粮食作物玉米、 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业的进步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①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 、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②表现:开设工场,使用 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③发展: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商品经济繁荣
(1)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自明朝中期起,美洲等地的 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商帮出现
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 。
(3)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 为主的 ,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4.经济局限表现
(1)就全社会来说,男耕女织、 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 ,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的产生
(1)背景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概述
①概念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 ”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②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践行,这样就能达到圣贤境界。
(3)评价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②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李贽的反传统思想
(1)内容: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 ,蔑视 和 ,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1)背景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①黄宗羲:严厉抨击 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 ”。
②顾炎武、王夫之:对宋明以来 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还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小说与戏曲
1.背景
城市 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
(1)小说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各自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 》和《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②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吴敬梓的《 》,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③清朝中期由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 》,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 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戏曲
①传奇:明清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 、清朝孔尚任等。
②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 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③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 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
(四)科技
1、中国科技著作
医学
农学
工艺学
地理学
2、西学东渐
①明朝后期开始,欧洲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传教士 等,借助 达到传教目的,与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 ,在一定范围内 。
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 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 。
【巩固训练】
1.明朝时期,松江暑袜店商人为了保证自身商品供应,大量采购原料,分发给周边农户按照一定的要求织造成暑袜。商人则将合格的产品按一定价格回收后进行销售。这一现象( )
A.反映社会发展趋势 B.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C.属于工业资本渗透 D.促成中国社会转型
2.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不准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藻井……庶民庐舍,不许于宅前后多占地、相亭馆、开池塘……不许过三间”;而到了嘉靖以后,陕西、豫北等或绅或商的住宅多为多开间尤其是五开间,并成为这些地区民居基本形制。这表明( )
A.奢靡之风影响社会风尚 B.政府对民间的控制力度降低
C.市民阶层政治地位提升 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3.下表所示是明清时期嘉定府部分镇的经济状况。这些状况的出现( )
地名 经济状况
罗店镇 土产稻三棉七,农民生计惟赖木棉
安亭镇 土田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
七宝镇 大熟所种,花居大半,豆次之,种稻者十不得一
南翔镇 “沙土高仰,粒米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一色”
A.均源于新生产方式的发展 B.阻碍了区域间的商业联系
C.彻底改变了市镇经济结构 D.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商品化
4.南北朝时期,观音以男儿身的形象高坐佛教殿堂,大丈夫面相,洋溢着阳刚之气。宋至明清,观音日益女性化,面容越发的亲切,彼时观音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充满了人间尘世的韵味。观音造像的变化( )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 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C.反映女性地位日益上升 D.受到了理学发展的影响
5.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代表着明代遗民的深刻政治反省,尤其是激烈地批判了专制制度和独裁政治,被称为“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明夷待访录》撰成百余年来一直隐而不彰,以抄本形式暗暗流传,直到清末才得以大放异彩。这反映了( )
A.政治思想与现实关系密切 B.政治思想必须与现实结合
C.晚清的民族危机 D.政治环境决定政治思想的传播
6.下表为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广州府部分县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所占比例一览表。
县别 务农 从事手工业 经商
南海 20% 20% 60%
东莞 60% 10% 30%
顺德 30% 30% 40%
香山 90% — 10%
新宁 70% — 30%
据此可知当时广州地区( )
A.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B.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C.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 D.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7.从现代植物分类学的眼光衡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经把桔梗科的沙参、荠、桔梗编排在一起:把伞形科的柴胡、防风、独活编排在一起:把姜科的高良姜、豆蔻、缩砂密等编排在一起。这说明李时珍( )
A.集古典中药学之大成
B.已具备实验科学的思想
C.对药材属性认识较深刻
D.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
8.下表摘自《明实录》中关于明朝一段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该表数据变化反映了( )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政府税种来源较丰富
C.农业经济呈现衰退 D.赋税征收逐渐货币化
9.如表是关于清代前期湖广地区粮食流向江浙地区的几则史料。据此可知,该时期( )
时间 史料
康熙十八年初 (湖广米粮)运菜于江宁。
康熙十九年初 (湖广米粮)运贮杭州备米仓。
康熙四十六年 江苏旱,发帑籴湖广粟。
雍正八年 准淮商运湖广米三十万(石)售于沿途。
雍正十一年 定浙江每岁秋收后,往湖广采买。
乾隆十六年 拨楚米二十万(石)运浙。
A.湖广地区较江浙地区发达 B.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
C.政府管理市场的经营秩序 D.湖广地区成为粮食中心
10.194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论政策》一文中指出:“关于税收政策,必须按收入多少,规定税收多少。一切有收入的人民,除对最贫苦者应该规定免税外,80%以上的居民,不论工人、农民,均须负担国家赋税,不应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提出该政策主要基于( )
A.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已消除 B.反帝斗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C.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已高度契合 D.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现实需要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松江暑袜店商人为了保证自身商品供应,大量采购原料,分发给周边农户按照一定的要求织造成暑袜。”可知,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A项正确;白银货币化是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后所产生的,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属于商业资本渗透,排除C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时期,并没有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明初时,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的房屋都必须严格遵循礼制,遵守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而到明后期,多地出现了对明初礼制的“僭越”和“违制”的现象,说明等级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奢靡之风对社会风尚影响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对房屋礼制突破的人群既包含官绅也包含商人,而不仅仅是市民阶层,且材料未反映其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农民生计惟赖木棉”“不宜五谷,多种木棉”“花居大半,豆次之,种稻者十不得一仅种木棉一色”可知,在明清时期的嘉定府部分镇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要到市场出售,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商品化,D项正确;农民种植棉花与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推动区域间的商业联系,排除B项;虽然这些镇出现了专门重视经济作物的农户,但材料仅涉及嘉定府部分镇的情况,并没有彻底改变市镇经济结构,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面容越发的亲切,彼时观音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充满了人间尘世的韵味。”可知此时的观音更具亲和力,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世俗文化需求增加的时代特征,故选B项;三教合流是唐代的时代特征,宋代已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排除A项;宋至明清受理学影响,女性地位较低,排除C项;理学强训规范,正统与观音造像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夷待访录》批判了专制制度和独裁统治,而清朝初年君主专制强化到顶峰,所以该书一直“隐而不彰”,而到清末,随着革命思潮的不断兴起,该书得以大放异彩,说明政治思想与现实关系密切,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政治思想是对现实的批判,而非结合,排除B项;材料反映《明夷待访录》的传播情况,与晚清无关,排除C项;选项“决定”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壳子,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除东莞外,务农所占的比重较低,从事手工业和经商的比重较高,工商业的发展反映了广州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广州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广州的经济情况,不能得知南北经济的对比,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经把桔梗科的沙参、荠、桔梗编排在一起;把伞形科的柴胡、防风、独活编排在一起;把姜科的高良姜、豆蔻、缩砂密等编排在一起”可知,李时珍对药材的编排方式与现代植物学的分类方式类似,这说明李时珍对于药材的植物学属性认识较为深刻,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李时珍对药材的编排方式,不是强调《本草纲目》的地位,而且仅凭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本草纲目》是中药学集大成之作,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李时珍的编目以其自身行医和试药经验为主,而非依靠科学实验,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东渐,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的中医药学研究并未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C。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和所学可知,从1430年至1621年,明朝时期的实物收入明朝下降,白银收入明显增加,这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及赋税制度改革有关,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土地兼并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白银货币化程度提高,与税收种类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农业发现出现新高度,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代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前期,湖广粮食多流向江浙地区,补充其不足,这说明在湖广地区形成了专业化的粮食生产区域,即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粮食交易,无法得出湖广地区较江浙地区发达,材料内容没有对整个湖广地区与江浙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排除A项;材料中仅“准准商运湖广米三十万(石)售于沿途”一条能反映政府管理市场的经营秩序,无法概括所有史料,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湖广和江浙两地情况,没有涉及国内其他地区的粮食情况,无法得出湖广地区成为粮食中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财政税收政策“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可知,党中央由抑制地主、资本家发展到除“对最贫苦者应该规定免税外”,80%以上的居民均该负担国家赋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共调整财税政策以团结更多的力量来合力抗日,D项正确;“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已消除”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反帝斗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已高度契合,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