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
【预习新知】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2、措施:
(1)奏折制度:
①形成:这一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 ,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②作用:这种迅速、 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 的控制。
(2)中枢秘书机构
①军机处: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 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 。
②内阁: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3)思想文化: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 ,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二)疆域的奠定
1、过程
(1)台湾:
①1662年, 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第二年,清朝在台湾设 ,隶属福建省。
(2)俄国:
① ,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②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俄军据点 ,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③1689年,两国签订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蒙古:
①归降: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 被称为漠西蒙古。清朝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②崛起: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 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③平定:
A.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 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B.原受准噶尔部统治的天山南路 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也被平定。
④管理:
A.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 、旗长。
B. 年,清朝在新疆设立 ,总领军政事务。
(4)西藏
①册封: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清政府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另一位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 ,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②管理: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 ,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又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2、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1)清朝专设 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事务。
(2)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 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 ,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3、最终奠定: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4、管理制度
①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②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人口危机: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胀迅速。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达到1.4亿,到1840年已增至4.1亿。
2、农民起义
(1)原因: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2)表现: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 领导的。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3、外部危机:
(1)以 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 政策加深了隔阂和矛盾。
①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1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 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
② 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
(3)影响: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巩固训练】
1.军机处始于雍正朝,在乾隆年间获得极大发展并建制化。军机大臣一般由皇帝选内阁大学士充任,但只要是皇帝的亲信,可以不问出身,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这表明军机处( )
A.挑选学识渊博人员入职 B.拥有全国政务的决策权
C.提高了中央行政的效率 D.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2.雍正四年(1726年),针对云南地区水路不通的问题,云贵广西总督(流官)鄂尔泰上疏:“云贵远居天末,必须商贾流通,庶地方渐有生色。”皇帝朱批:“见处信得,及便动数十万帑金何妨?朕不惜此等之费也。”这说明( )
A.交通发展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中央集权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C.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边疆治理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
3.清朝入关后,各地驻防的将军、都统、提督大多都是从一品,比正二品的总督、从二品的巡抚只高不低。但耐人寻味的是各地总督、巡抚一般都被朝廷授予部院职务,如两江总督本为正二品,加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者即为从一品。清廷这种设置意在( )
A.提高两江总督的地位 B.体现分层级控制的原则
C.分散武将的统兵权力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他们向清政府提出以下要求: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贸易;准英商在北京设货栈: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乾隆以所请与“天朝不合”一一驳回。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英国借此打开了中国的市场 B.乾隆的回复体现外交平等原则
C.英国迫切地要对华输出资本 D.闭关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5.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颁布《辽东招垦令》:招民100人,文官授知县,武职授守备;60人以上,文职授州同州判,武官授千总;50人以上,文职授县主簿,武官授百总。康熙时期,又连续颁布“辽东招民百名者,不必考试,俱以知县录用”。这些举措旨在( )
A.另辟选官途径 B.保护八旗生计
C.吸引关内人口 D.充实东北边疆
6.清代中后期,疆吏与军机私信互动虽悬为厉禁,却普遍发生。如湖北布政使、署巡抚胡林翼不仅借助军机章京钱宝青获取高层机密,而且与军机大臣肃顺相配合,促成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这一现象表明( )
A.权力结构的变化 B.军机处职权开始增强
C.皇权的逐渐旁落 D.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7.1900年,清廷宣布为光绪帝立储,即“己亥建储”。对此,民间社会反映强烈,一些地方督抚持暧昧不明的态度,列强则介入立储事务。这说明( )
A.清廷统治危机日益加剧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C.维新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D.政府接受了国际外交惯例
8.某学者在论述军机处时认为:雍正七、八年时,雍正的主要或潜在的政治对手均被消灭,皇权已经取得对臣僚的绝对支配地位,所以无须利用军机处来强化皇权。保障皇权独裁权威的众多制度措施如奏折制、秘密建储等已相继推行。再结合军机处的职能和“承旨”等特点来看,军机处本身只是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和秘书班子,已不能从实质上改变清廷的权力格局。该学者认为( )
A.军机处的设立是为了消灭政治对手
B.军机处设立主要是为了方便皇帝独裁
C.清朝的皇权强化只通过军机处就可以完成
D.军机处虽不能改变权力格局,但握有实权
9.雍正在设立军机处的同时,把“办理军机处”的银印收到内廷,并规定:凡需盖章的文件,皆应由值班章京亲自到内奏事处“请印”,用完后上交印章。雍正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提高决策保密性
C.规范中枢行政 D.削弱军机处地位
10.康熙在对待台湾问题时曾郑重承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据此可见当时康熙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是( )
A.不允许台湾任何形式独立 B.强化中央政府对台湾统治
C.促进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D.推动剃发在台湾地区执行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军机大臣的任命“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表明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D项;军机处要挑选“只要是皇帝的亲信,可以不问出身,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强调的是皇帝的亲信,材料没有体现军机处挑选学识渊博的人入职,排除A项;拥有全国政务决策权的是皇帝,不是军机处,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军机处提高了中央行政的效率,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在大一统国家的局面下,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说明的是中央集权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排除C项;材料与民族融合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但耐人寻味的是各地总督、巡抚一般都被朝廷授予部院职务,如两江总督本为正二品,加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者即为从一品”,可知清朝入关后,各地驻防的将军、都统、提督,大部分是由武将担任,总督、巡抚一般由文官担任,通过加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可以制约武将的统兵权力,C项正确;材料强调对武将统兵权力的分散,并不是提高两江总督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总督、巡抚的设置,对各地驻防将军、都统等的节制,并不是分层级控制,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看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3年(中国)。根据材料主旨信息可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要求开放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并免除一切税收,但被乾隆拒绝,这说明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D项正确;英国借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市场,排除A项乾隆的回复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B项;材料中英国要求开放通商口岸,体现了商品输出的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清初朝廷对辽东地区颁行招垦令,并对表现突出者授予相应官爵,结合所学可知清军大举入关后,东北地区人口急剧减少,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充实边疆,故选D;另辟选官途径和吸引关内人口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C;保护八旗生计是禁止向东北移民的理由,排除B。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清代中后期地方大员与军机处官员私下互动频繁,并促成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对清王朝统治的冲击,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官僚崛起,原有的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故选A;仅凭材料得不出军机处职权开始增强的结论,排除B;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微妙变化,而非皇权旁落,排除C;材料未涉及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官僚集团,且这也是权力结构变化的表现之一,排除D。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00年”,“列强则介入立储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英、俄、日、法、意、美、德、奥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根据材料“一些地方督抚持暧昧不明的态度”,说明这一时期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地方官员势力上升,威胁中央集权,说明清廷统治危机日益加剧,A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维新思想并未成为社会共识,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己亥建储”事件不能说明清政府接受了国际外交惯例,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学者认为,雍正帝在设置军机处之前,主要或潜在的政治对手均被消灭,皇权已经取得对臣僚的绝对支配地位,所以无须利用军机处来强化皇权,且保障皇权独裁权威的众多制度措施如奏折制、秘密建储等已相继推行。军机处“承旨”办事,军机处本身只是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和秘书班子。由此可知,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主要是为了方便皇帝独裁,B项正确;材料认为军机处设立前,雍正的主要或潜在的政治对手均被消灭,排除A项;材料认为无须利用军机处来强化皇权,排除C项;军机处只是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和秘书班子,已不能从实质上改变清廷的权力格局,没有掌握实权,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雍正在设立军机处的同时。把“办理军机处”的银印收到内廷,并规定:凡需盖章的文件,皆应由值班章京亲自到内奏事处‘请印’,用完后上交印章。”可知,雍正把“办理军机处”的银印收到内廷,军机处人员在用完印后要上交,这一举措是为强化君主专制服务的,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奏章的收发保密措施,无法体现提高决策保密性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军机处权力的限制,体现不出削弱军机处的地位的目的,排除D项;军机处不是中央行政机关,排除C项。故选:A。
10.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康熙认为清朝和台湾之间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实现中国的统一;郑氏集团把台湾与朝鲜相提并论,实质是要分裂国家,实现台湾独立,所以康熙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是决不允许台湾独立,A项正确;此时清朝尚未统一台湾,强化中央对台湾的统治、促进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C选;此时清朝尚未统一台湾,推动剃发在台湾地区执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