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学案
【预习新知】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1)宋朝
① 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 有一定突破。
③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 的发展。
(2)辽夏金元: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 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 。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发展
(1)概况: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 蓬勃涌现。
(2)表现
①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 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②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 需求量剧增。
A.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10多倍,并开始出现 。
B.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③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主要外贸港口有 、 、明州等。
2、城市繁荣
(1)两宋: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临安到元朝改称 ,仍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三)经济重心南移
1、过程
①中唐: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②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 的格局也已定型。
③南宋: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④元朝:
A.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 。
B.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 ,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
C.创造性地开辟了 ,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2、对文化的影响
(1)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 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2)自南宋起, 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四)社会的变化
1、宋朝
(1)门第观念淡化
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 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
②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 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③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④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 ”。
(2)社会成员身份变化
①贱民阶层数量减少;
②家内服役由世袭奴婢变为 ;
③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 ,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①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 即可。
②“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③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2、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巩固训练】
1.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
A.苏轼 B.辛弃疾 C.柳永 D.关汉卿
2.《东轩笔录》记载,北宋时汜县有百余家佃户,因租种的田地“河贯其中,尤为膏腴”,逐渐致富,不少户“皆建大第高廪,更为豪民”。黄庭坚在《家戒》中告诫子弟:“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困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嫘维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这反映出,宋代( )
A.租佃关系十分普遍 B.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3.有学者记载“宋政府也承认人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如对流寓他乡的游民,朝廷要求各州县政府‘勿得强逐’,允许流动人口入籍客居之地。”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中央集权加强 B.迁移住所基本不受官府控制
C.门第观念淡化 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4.下表为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广州府部分县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所占比例一览表。
县别 务农 从事手工业 经商
南海 20% 20% 60%
东莞 60% 10% 30%
顺德 30% 30% 40%
香山 90% — 10%
新宁 70% — 30%
据此可知当时广州地区( )
A.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B.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C.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 D.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5.宋朝宫廷乐舞机构教坊废除后,每“遇大宴等”,常“和雇市人(乐人)”进入宫廷侍奉。明朝嘉靖以后,官办手工业大都实行雇募制。这反映出当时( )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官营手工业走向市场化
C.传统社会结构剧变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
6.宋景德四年(1007)《亲试进士条例》规定:“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元祐年间苏轼知贡举,本欲录取门生李廌,但李廌却名落孙山。对此,苏轼曾作诗云:“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由此可见当时( )
A.科举受到新旧党争的影响 B.科举竞争日益激烈
C.科举取士被权贵阶层垄断 D.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7.下表摘自《明实录》中关于明朝一段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该表数据变化反映了( )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政府税种来源较丰富
C.农业经济呈现衰退 D.赋税征收逐渐货币化
8.如表是关于清代前期湖广地区粮食流向江浙地区的几则史料。据此可知,该时期( )
时间 史料
康熙十八年初 (湖广米粮)运菜于江宁。
康熙十九年初 (湖广米粮)运贮杭州备米仓。
康熙四十六年 江苏旱,发帑籴湖广粟。
雍正八年 准淮商运湖广米三十万(石)售于沿途。
雍正十一年 定浙江每岁秋收后,往湖广采买。
乾隆十六年 拨楚米二十万(石)运浙。
A.湖广地区较江浙地区发达 B.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
C.政府管理市场的经营秩序 D.湖广地区成为粮食中心
9.明朝时期,松江暑袜店商人为了保证自身商品供应,大量采购原料,分发给周边农户按照一定的要求织造成暑袜。商人则将合格的产品按一定价格回收后进行销售。这一现象( )
A.反映社会发展趋势 B.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C.属于工业资本渗透 D.促成中国社会转型
10.明中期以来,广东沿海“诸夷往来其间,志在贸易”。江苏镇洋县盛产棉花,“隆(庆)、万(历)中,闽商至镇洋,采购木棉,州赖以饶”。此外,苏(州)、松(江)在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四五十年后,弃农从事工商业者竟增加了三倍。这反映出当时的南方地区( )
A.经济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B.商业市场不断扩大
C.传统价值观的地位动摇 D.贸易网络日渐形成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和李清照,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D 项是元杂剧作家,均不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许多豪门大姓、高官显贵之家,开始往往金玉满堂、家业丰厚,可是不过数年就变成了“特见废田不耕,空困不给”,由此可见,宋代社会呈现出贫富无定势,社会流动性增强,C项正确;租佃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社会流动性强,没有体现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排除B项;材料中有土地流转频繁,没有反映兼并,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材料“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体现了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D正确;ABC均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D。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壳子,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除东莞外,务农所占的比重较低,从事手工业和经商的比重较高,工商业的发展反映了广州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广州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广州的经济情况,不能得知南北经济的对比,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明时期(中国)。据材料“每‘遇大宴等’,常‘和雇市人(乐人)’进入宫廷侍奉。明朝嘉靖以后,官办手工业大都实行雇募制"及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教坊和手工业在宋明时期衰落,其劳动力来源呈现市场化趋势,反映出政府对民众人身控制的放松,A项正确;材料涉及官营服务业和手工业两大方面,B项叙述不全面,排除B项;虽然涉及部分社会结构的变化,但显然表述程度不当,排除C项;材料虽然涉及劳动力的商品化,但并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明朝中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可知反映的是科举考试实行誊录制,有效地防止了科举考试的徇私舞弊等行为,誊录制成为科举考试的一项程序,意味着科举制度更加完善,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实行誊录制,没有涉及新旧党争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考试程序更为严格、公平,没有涉及科举竞争,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考试打破了士族的垄断特权,而且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和所学可知,从1430年至1621年,明朝时期的实物收入明朝下降,白银收入明显增加,这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及赋税制度改革有关,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土地兼并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白银货币化程度提高,与税收种类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农业发现出现新高度,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代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前期,湖广粮食多流向江浙地区,补充其不足,这说明在湖广地区形成了专业化的粮食生产区域,即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粮食交易,无法得出湖广地区较江浙地区发达,材料内容没有对整个湖广地区与江浙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排除A项;材料中仅“准准商运湖广米三十万(石)售于沿途”一条能反映政府管理市场的经营秩序,无法概括所有史料,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湖广和江浙两地情况,没有涉及国内其他地区的粮食情况,无法得出湖广地区成为粮食中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松江暑袜店商人为了保证自身商品供应,大量采购原料,分发给周边农户按照一定的要求织造成暑袜。”可知,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A项正确;白银货币化是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后所产生的,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属于商业资本渗透,排除C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时期,并没有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中期以来,广东、江苏、福建等地既有外商来华贸易的现象,又有国内跨区域贸易的现象,与此同时,从事商业贸易的群体也在逐渐扩大,这些都说明明中叶以来国内外商业贸易市场的不断扩大,B项正确;明朝经济形态并没有发生变化,仍以小农经济为主,排除A项;虽然传统价值观遭到冲击,但地位动摇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海外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发展,无法得出贸易网络日渐形成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