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
【预习新知】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1368年, 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名;同年明军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2.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的矛盾由来已久。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导致社会动荡。为加强皇权,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
(2)加强了专制皇权,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内阁制度的建立
(1)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倍增。
(2)过程
①明太祖设置 ,这些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②明成祖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称“ ”,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③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土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3)职责:大学土的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 ”。
(4)性质: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宦官专权
(1)原因:①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宦官机构的完备。
(2)表现:内廷宦官机构 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3)影响
①政治方面:宦官干政直接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使明朝逐步走向衰亡。
②经济方面:宦官集团横征暴敛,肆意增加苛捐杂税,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③军事方面:宦官监军不仅加速了军队的腐败,边防力量也被大大削弱,动摇了明朝的统治根基。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 次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3)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4)局限: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2.戚继光抗倭
(1)原因
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 ”。
②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造成巨大破坏。
(2)经过:明廷派遣大将 等人平倭。
(3)影响:东南沿海的形势得以稳定。
3.荷兰占台湾
(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_____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结果:明朝末年,西班牙被 击败,退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1)北方
①背景: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____、瓦刺两大集团。
②战与和:瓦刺和鞑靼不断威胁北部边防,还包围北京,瓦剌还曾俘虏了明英宗。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西南: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______,明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_______,并 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
(1)明朝灭亡:16、17世纪之交,____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2)清朝建立:_______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3)1644年,_____在西安建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巩固训练】
1.正德年间都御史杨一清在上疏中奏:“以马为科差,以茶为酬价,使之远夷(为)臣民,不敢背叛。如不得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之,实贤于数万甲兵,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材料表明茶马互市( )
A.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B.挽救了西藏人民性命
C.便利了中央对西藏的控制 D.加强了中外之间的交流
2.明初,广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筑城池,创廨宇,立学校,建祠庙,政绩大著”,被明政府升任“都指挥同知”,给予流官职位。明朝政府的做法旨在( )
A.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 B.鼓励少数民族的文人入仕
C.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D.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3.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位大臣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 C.明代的内阁 D.明代的宰相
4.清初,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居六部之上,奏折都须经内阁票拟后才送交皇帝。康熙中期时皇帝发给有上奏权的官员折匣,匣上加锁,钥匙由皇帝和官员各执一把,官员奏折放于匣内,批示后的奏折再交付内阁。这一变化说明( )
A.内阁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 B.阁臣无权再直辖六部处理政事
C.君主旨意的机密性得到了加强 D.内阁仅作为顾问机构参与决策
5.明代阁臣的入阁方式,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后,由各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荐人选,奏请皇帝点用的廷推变成“祖宗定制”,成为入阁的唯一方式;明熹宗天启年间,朝臣进而要求皇帝点用在廷推名单中居于首位者。上述变化表明( )
A.制度建设服从皇帝需要 B.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内阁辅政逐渐趋向合法
6.明朝前期处理政务依赖朝会。明朝中期处理政务的机制逐渐改变,变成“廷议——票拟(①)——批红(②)——封驳(六科)—执行(③)”的形式。在整个机制运行过程中,负责每个环节的部门或个人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皇帝或司礼监②内阁③六部 B.①内阁②皇帝或司礼监③六部
C.①内阁②六部③皇帝或司礼监 D.①六部②皇帝或司礼监③内阁
7.明朝法律对边境关卡的茶贸易有严格规定:“凡犯私茶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查问)者,并论死”。明朝政府实行针对茶叶的不定期的巡视监察制度;让西部边民以马为赋,实行茶马互易。这表明明代( )
A.重视边疆地区的管辖 B.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
C.改善边疆民众的生活 D.推动内地与边疆管理一体化
8.观察下图。据此可知,这一路线图展示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鉴真东渡 C.海上丝绸之路 D.郑和下西洋
9.明成祖时期,为了减轻工作负担,选拔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称为“内阁”。“内阁”的出现反映出( )
A.行政机构的变革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中央集权制形成 D.宰相权力的扩大
10.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的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多进入市场,用以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
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航海的结果 B.社会制度决定对外政策
C.西方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D.社会环境影响价值观念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可知材料强调对西藏的控制,有利于中央对西藏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不敢背叛”“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等政治方面的目的,并没有涉及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A项;挽救了西藏人民性命错误理解了材料的内涵,排除B项;茶马互市不是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广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筑城池,创廊宇,立学校,建祠庙,政绩大著”,被明政府升任“都指挥同知”,给予流官职位。从材料可以看出,岑瑛因为其在广西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和文化建设活动而受到了明政府的赏识和提拔。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当地的社会发展,更有助于明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从而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因此,明朝政府的做法旨在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选项C正确;虽然材料中提到了岑瑛“立学校”,但这并不是明朝政府提拔他的主要目的,因此选项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鼓励少数民族文人入仕的信息,因此选项B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是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而非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拥有票拟权,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4.答案:A
解析:原本内阁掌握票拟权,先于皇帝作出有关决策再呈交皇帝,一定程度会影响皇帝,密匣制度出现后,奏折直接呈交皇帝,内阁失去了票拟决策的权力,皇帝完成决策后交付内阁执行,内阁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所以A正确,排除D;内阁负责执行,仍可辖理六部,排除B;皇帝决策后的奏折仍需要交付内阁,旨意并没有严格保密,排除C。故选:A。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阁臣的入阁方式,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由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人选,奏请皇帝点用……成为入阁的唯一方式”及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大臣由皇帝直接任命为主变为由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人选、奏请皇帝点用成为入阁定制,体现了文官集团对皇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C项正确;材料强调皇帝服从制度建设需要,排除A项;明代的决策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决策方式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阁臣的入阁方式,无法得出其辅政趋向合法的结论,并且内阁辅政并未合法化,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皇帝或司礼监送达批红,六科封驳即是辅助皇帝处理奏章,最后交给六部执行,故B项正确,排除ACD。因此本题答案选B。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法律对边境关卡的茶贸易有严格规定,让西部边民以马为赋,实行茶马互易,这可见明朝重视边疆地区的管辖,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排除B项;材料与边疆民众生活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得不出内地与边疆管理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因此材料呈现的路线图体现了郑和下西洋,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走陆路,排除A项;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方向不符合,排除B项;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海船经南海,通过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航行的真实写照,最远可达罗马,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以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设置推动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项正确;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因此内阁的设置不能推断行政机构的变革,排除A项;内阁是中央官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且秦朝已经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C项;明朝初期就已经废除了宰相,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郑和带回的财富“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西方航海家带回的珍宝则是“多进入市场”,原因是两国国情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官方航海活动,是政治活动,且在小农经济社会中,不重视商业,财富多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西方的新航路开辟活动,发起者多为个人,政府只是支持者之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找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获取经济利益,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带回珍宝归入皇室和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珍宝进入市场,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关系,排除A项;此时明朝和支持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都是封建制度,排除B项;题干中西方远航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大量的异国珍宝,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