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预习新知】
(一)戊戌维新运动
1、序幕——公车上书
(1)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 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2)经过:在京官员及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 、 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3)结果: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 的序幕。
2、高潮——百日维新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 诏书。
(2)过程:①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②清政府中的 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③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 、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3)结果: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 得以幸免外,全部被废止。
(4)作用: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 的发展和 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
(5)失败原因: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 ,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_ 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兴起: 以“_ ”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3、八国联军的镇压
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慈禧太后采用“_ ”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_ 。后来,在_ 义和团运动失败。
4、评价
(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_ 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_ 的深渊。
(3)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三)八国联军侵华
直接原因:因义和团运动而起。
过程
①进犯北京:英国海军中将 率军进发北京,在 遭到义和团和清军反抗。
②京津失陷
③慈禧出逃:慈禧和 ,逃到 ,途中发布 ,指定 和列强议和。
④北京城遭到洗劫, 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⑤“东南 ”,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根基。
结果:失败。被迫与 个国签订
影响:① 是中国近代史上 的不平等条约。
②巨额赔款
③外国军队驻扎与中国战略要地 。
④在北京设立的 ,实际上成为 。
⑤标志着中国 。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
1、签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内容
(1)惩办“_ ”,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2)向各国赔款白银_ 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_ ,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_ 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3、影响:
(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3)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4)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5)《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 的深渊。
【巩固训练】
1.晚清某一历史事件改变了列强的对华政策,减缓了当时列强殖民中国的步伐,正如当时谚语所讲:“老百姓怕官,官怕洋鬼子,洋鬼子怕老百姓”。列强意识到利用虚弱不堪的清政府统治中国百姓,显然比列强直接派总督统治百姓会更有效。该历史事件的口号是( )
A.“扶清灭洋”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2.维新派倡导科学、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强调要克服国民奴性劣根,要求克服国民柔懦谨畏性格,重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据此可知,维新派认为( )
A.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国民性重建 B.改造中国必须废弃儒家思想
C.民主革命要培育近代民族精神 D.西方的制度文化比中国先进
3.费正清认为,“湖南维新运动激进化的推动力是从省到中央的改革方式,其榜样来自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当时像长州和萨摩等封建领主在整个政治发展中起了带头作用,领导了日本的民族复兴。然而湖南省当局没有像日本的长州和萨摩封建领主那样的独立力量,他们不能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实现广泛的地方改革。”作者意在强调( )
A.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B.地方自治权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C.政治改革方式必须根植于国情 D.中央集权体制阻碍了政治改革
4.教案是指近代中国民众采取暴力行动反对外国教会传教的事件。从1896年到1900年,全国共发生教案近150起,相当于前20年发生的教案总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清政府失去统治合法性 B.义和团运动已深入人心
C.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D.中外民族矛盾尖锐
5.1900年夏,一位中国报刊业的业界人士发表了《论保东南宜创立国会》一文,提出“七省督抚立公共政府,布设国宪”,强烈要求在南方组建一个新政府。这篇文章实际揭示了( )
A.西方舆论工具的侵略本质 B.清朝统治集团的离心倾向
C.革命思想传播的有利条件 D.民族资产阶级的家国情怀
6.英国人赫德评价义和团运动:“不论中国哪一部分领土被分割去,都必须用武力来统治。像这样,被分割去的领土越大,治理起来所需的兵力就越多,而骚乱和叛乱的发生就越是确定无疑。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就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分的那几个外国统治者。”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 B.“扶清灭洋”顺应了时代发展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D.阻止了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
7.如表为维新变法期间创办的《时务报》论说文中涉日篇目统计,对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
梁启超 汪康年 麦孟华 徐勤 章炳麟 欧榘中 汪大钧 读者来搞 佚名 合计
全体 59 15 12 4 2 2 2 13 6 115
日本 36 4 5 4 1 2 2 5 0 59
比例 61% 27% 42% 100% 50% 100% 100% 39% 0% 51%
A.《时务报》激发了抗日热情 B.甲午后民众民主意识浓厚
C.甲午战败推动国人关注日本 D.维新派主张联日抵制欧美
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9.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11国签订《辛丑条约》,其中“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推动清王朝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运动 B.导致封建顽固势力失势和立宪派壮大
C.显示出列强对中国旧式精英的心理征服 D.中华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势不可挡
10.1895年,康有为创办上海强学会并发行《强学报》,该报以孔子生卒为纪年起始,第一期署日期为“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同列。康有为的做法意在( )
A.推动西方历法传播 B.批判君主专制
C.凸显改制的正统性 D.消弭满汉矛盾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改变了列强的对华政策,减缓了当时列强殖民中国的步伐”“洋鬼子怕老百姓”“利用虚弱不堪的清政府统治中国百姓”可知,该历史事件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可知,这与义和团运动的意义一致,所以,口号是“扶清灭洋”,A项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十六字政治纲领的前两句,旨在推翻清政府,没有改变列强的对华政策,排除B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后,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的主张,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没能减缓当时列强殖民中国的步伐,排除C项;“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是梁启超的主张,主张实行变法救亡图存,但维新变法失败,没能减缓列强殖民中国的步伐,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克服国民奴性劣根”“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可知,维新派认为要振兴民族就必须重建国民性,故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维新派主张改良,而不是革命,排除C项。
3.答案: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湖南和日本的地方州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照搬日本地方州的模式推行变法,结果必然失败。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作者并未指出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A项错误;B、D两项偏离材料主旨,错误。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896—1900年发生的教案相当于前20年发生的教案总和,说明这一时期教案发生频繁,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中外民族矛盾尖锐激化,故而教案频发,故选D项;甲午战后,清政府并未失去统治合法性,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的时间是1899—1900,排除B项;民族意识指反对外来侵略,民主意识指反对国内专制,与材料“反对外国教会传教”无关,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七省督抚立公共政府,布设国宪”可知,“东南互保”受到报界人士的支持,要求组建新政府,说明清政府统治集团出现离心倾向,故B正确;该报界人士为中国人,与西方无关,故排除A;东南互保为地方督抚推动的,并不主张革命,故排除C;家国情怀强调其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而材料强调组建新政府,故排除D。故选:B。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材料表明,赫德认为义和团运动使帝国列强不可能瓜分中国,C项正确;“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扶清灭洋”并未顺应时代的发展,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并不能阻止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宣传维新变法的《时务报》论说文中,涉日篇目众多,反映出甲午战败推动国人关注日本,C项正确;据所学,《时务报》主张改革弊政,强调的是维新变法,而非抗日,排除A项;据所学,材料反映的是先进知识分子而非民众的民主意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维新派主张联日抵制欧美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辛丑条约》“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可知,这些措施显示出对中国旧式精英的心理征服,如中央和地方的大臣、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的学子,受到惩办或禁止,C项正确;推动清王朝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是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并非题干中《辛丑条约》的相关规定,排除A项;《辛丑条约》并没有导致封建顽固势力失势,统治中国的仍旧是封建顽固势力,排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并没有使资产阶级革命势不可挡,预备立宪、“皇族内阁”暴露了清政府的专制本质,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势不可挡,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用孔子的纪年,意在为其变法寻找理论支撑,宣传变法的合理性,C项正确;无论是孔子纪年还是光绪纪年,都不是西方历法,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缓和满汉矛盾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