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 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学 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案
【预习新知】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
(1)格局: 后半个多世纪, 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表现
①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产品 和 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当时,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 。
②法国:从 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③俄国:19世纪40年代,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 地区。
④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美国 成了英国侵华的帮凶。
2、中国
(1)格局:当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清政府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对 的变化浑然不觉。
(2)表现
①政治: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 仍很顽固。
②经济:自给自足的 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③科技:科技处在传统状态,落后。
④军事:武备落后,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很差,使用的武器主要是 ,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⑤阶级:社会 正在激化中,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二)两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虎门销烟
(1)背景: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
(2)概况:湖广总督_ _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2万多箱鸦片。
(3)影响:向世界表明清政府禁烟的决心和弃绝毒品的道德心;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概况
(1)1840年,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1842 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______》,战争结束。
(2)条约内容
3.影响
(1)英美法三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内河航行自由权等。
(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_____》等一 批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
1.背景
(1)根本原因:为进-步打开中国市场,修约要求遭清政府拒绝。
(2)重要原因: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2.概况
(1)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2)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____》。
(3)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协、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条约内容
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开眼看世界
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2、代表人物及著作:
(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 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魏源
①著作: 。
②内容:这部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和社会现状,介绍外国军事和科技。书中提出了 的思想。
③评价: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 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3)徐继畬
①著作: 。
②内容: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 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
3、影响:这些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 的主张。
【巩固训练】
1.在列强发动的某次侵华战争期间,广州、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抵抗侵略军,恩格斯当年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这次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广府童谣是流传于广府地区的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它以说为主,浅显生动、贴近生活。近代早期有首童谣唱道:“一声炮响,二律埋城,三元里顶住,四方炮台打烂,伍紫垣借款,六百万讲和,七七礼拜,八千斤未响,九九打下,十足输晒。”这首童谣说明( )
A.流行于洋务运动时期 B.民族矛盾的激化
C.表达农民阶级的理想 D.社会性质的变化
3.晚清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越南条款》 D.《辛丑条约》
4.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不再以“夷”字来称呼外国,而是以“瀛寰”一词表明了中国与世界的共存关系;在书中他动辄将外国比拟为“三代毫岐雒邑”,将华盛顿说成是“寰宇第一流人”,称赞英国“雄富强大”。这表明( )
A.开明士大夫开眼看世界 B.国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近代知识分子拔高西方 D.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思想
5.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州港掠夺原料、倾销商品、鸦片走私逐渐“合法化”,“猪仔”(华工)贸易逐渐猖獗,加上香港、上海等港口崛起,广州港外贸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落。由此可知广州近代衰落的起点是(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6.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官员赫伯特说:“推翻清朝并非我们的兴趣,当我们向北京进军时,我们真为我们的行为担心,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这表明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意在( )
A.维持并扩大对华殖民贸易 B.以经济利益诱惑清廷屈服
C.强迫清政府允许公使进京 D.借助太平天国向清廷施压
7.1841年,中国某部著作对当时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概况、山川河流、民情风俗、政治制度、物产税饷、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种族隔阂等进行了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英、法、美三个国家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工艺制造、机械生产、对外贸易和西洋各国相互关系等。该著作的撰写目的最有可能是( )
A.迎合禁烟斗争的需要 B.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C.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D.适应当时海禁大开的局面
8.鸦片战争结束后,介绍西方的著作逐渐增多,如《海国图志》《康纪行》《瀛寰志略》等,其中的《瀛寰志略》甚至按照西方的地图介绍了地球的概貌和各大洲的地理、历史和现状。这一现象( )
A.推动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 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C.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 D.利于促进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
9.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縻”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 )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
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 D.近代民主国家意识觉醒
10.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 D.维新思想的“君主立宪”主张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所到之处,都遭到了强烈的抵抗,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英法联军,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未涉及旅顺、北京等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没有涉及广州等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涉及广州等地,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一声炮响,二律埋城,三元里顶住,四方炮台打烂,伍紫垣借款,六百万讲和,七七礼拜,八千斤未响,九九打下,十足输晒”,可知这属于民歌《广东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内容,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三元里抗英斗争相关内容,说明民族矛盾的激化,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间为19世纪60-9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农民阶级的理想,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社会性质变化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英国”、“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内容,该条约规定开辟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B项是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的,而且不涉及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排除;C项是清政府与法国签订的,而且不涉及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排除;D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没有涉及开辟通商口岸的内容,排除。故选:A。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徐继编写《瀛寰志略》介绍西方,徐继畬、林则徐、魏源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一批名士,A项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近代知识分子拔高西方,说法错误,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抛弃天朝上国思想,排除D项。故选A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华工)贸易逐渐獗,加上香港、上海等港口崛起,广州港外贸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致使中国国门大开,冲击中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中国贸易中心从广州逐步转移至上海,A项正确;
《望厦条约》主要是美国向清政府索要领事裁判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天津条约》与广州港外贸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落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
《北京条约》签订与1860年,不是广州近代衰落的起点,排除D项。
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选A项;英国通过战争手段而非经济利益强迫清廷屈服,排除B项;允许公使进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非目的,排除C项;材料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1841年”“对当时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概况、山川河流、民情风俗、政治制度、物产税饷、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种族隔阂等进行了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英、法、美三个国家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工艺制造、机械生产、对外贸易和西洋各国的相互关系”,这与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的活动相吻合——林则徐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需要用到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故A项正确。B、C两项均是魏源《海国图志》的目的。D项是鸦片战争结束后徐继畬《瀛寰志略》的目的。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结束后,介绍西方的著作逐渐增多,如《海国图志》《康纪行》《瀛寰志略》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介绍西方的书籍增多有利于加深对西方的了解,从而促进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D项正确;这一现象是加深了对世界的认识,而不是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开展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这一现象不是洋务运动开展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国人加强对世界的了解,西方强化对中国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半殖民地化体现的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外国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频繁使用“羁縻”到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说明在中外交往中淸政府 “天朝上国”的观念逐渐淡化,近代外交观念逐步确立,故B项正确; 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C项错误;近代民族意识觉醒体现在挽救民族危亡,与对外政策无失,故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表现,因此B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CD不属于“最初觉醒”的限制,排除。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