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辛亥革命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学案
【预习新知】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背景
(1)《______》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但清政府的腐败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3)_ _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从事革命实践活动。
2.表现
(1)1894年___月 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2)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创建_ 。
①地点:日本东京。
②性质: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总理:孙中山。
④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⑤机关报:《 》
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⑦意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3)1911年4月广州 _起义爆发。
3.影响: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皇族内阁”的成立,使一-部分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 ,随即与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 。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2)经过
①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 第一枪。
②随后,其他各军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 ,推黎元洪为都督。
(3)成果
①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②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过程
①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 、 ,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
②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 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③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
④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 ,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⑤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2)结果: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为防止 专权
(2)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3)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积极意义
①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的民族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 ;
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 放,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
④促使 、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⑤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
①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 ,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②缺乏能够提出科学的 、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巩固训练】
1.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2.下表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晚清选官制度变革( )
时间 事件
1901年 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书院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4年 清政府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于官阶”。
1905年 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数以百万计的童生士子涌进新式学堂去寻觅新的出路。
A.致使近代教育体制转型完成 B.体现“中体西用”的教育理念
C.促使旧式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D.推动了新式学堂教育的发展
3.民国成立以后,部分中国家庭供奉的牌位内容由传统的“天地君亲师”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其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影响的消失 B.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社会改良之路的艰难 D.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
4.从1901年清政府着手改革考试制度,到1906年废除科举考试之前,清政府兴办学堂,并制定种种规定,如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被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被授予生员功名(秀才)等。这说明该时期( )
A.科举制的公平得到社会认可 B.中国教育改革实现了平稳过渡
C.改革满足了民众的利益要求 D.中国教育改革新旧杂陈的特点
5.观察下表,这说明( )
革命与改良的“赛跑”
革命党革命敦国 清政府改良自救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901年宣布实施"新政"
1905年同盟会成立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1907年镇南关起义 1907年下令成立资政院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武昌起义 1911年第一届内阁成立
A.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B.武装起义是救国的主要方式
C.推翻封建帝制成为时代潮流 D.发展资本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6.秦汉时期,“中国”一词开始代表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晚清时期,严复指出:“国家为有机体,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并将“新”字与“中国”一词相结合,立宪、共和一度成为不同群体的“新中国”理想。这一变化不是因为( )
A.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已被推翻 B.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
C.维新运动兴起和新思想传播 D.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7.正如董必武所说:“辛亥革命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其原因是这场革命( )
A.不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没有解决中国社会根本矛盾
C.试图通过立宪运动达到自救 D.没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8.中华民国成立前夕,孙中山力排众议,坚决效仿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建立的却是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成为实际权力中枢,并有权否决总统的提案。这一转变( )
A.事实上确立了共和制 B.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体现了三权分立特点 D.旨在预防专制独裁的出现
9.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预示着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从“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B.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10.为准确把握地方财政收支实数,推进宪政进程,1909年清政府上谕选派44名监理官赴全国各地开展财政清理计划,然而,地方督抚颇为抵触,甚至与监理官大起超龋。由此可知( )
A.新政举措引发保守派抵制 B.军阀割据局面愈演愈烈
C.权力下移影响近代化进程 D.民主革命时机已经成熟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确立;辛亥革命结束后,并没有实现“充分”的民主与自由,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依然存在,C.与史实不符;D选项,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中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2.答案:D
解析:由材料“各府州县书院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童生士子拥进新式学堂去寻觅新的出路”可知由于选官制度的调整,各地产生了一批新式的学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故选D项。此时期近代教育逐步确立并发展起来,转型完成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中体西用”强调的是中国的封建制度是本体,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排除B项。旧式教育只是受到冲击,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部分中国家庭中牌位的写法发生了从天地君亲师到天地国亲师的改变,从强调“皇帝”到强调“国家”,该变化发生于民国以后,反映出伴随着清政府被推翻,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D项正确;“儒家思想影响的消失”不符合史实,儒家思想影响依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民国部分家庭的牌位写法的变化,未涉及受外部因素影响,无法得出“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社会改良的内容与结果,无法得出社会改良之路艰难的结论,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D材料“兴办学堂”体现了新教育体制的特点,“授予举人功名”“授予生员功名(秀才)”体现的是旧教育体制,这体现了该时期中国教育改革新旧杂陈的特点,故D项正确。科举制的公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反映出民众的利益要求得到满足,排除C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活动此起彼伏,清政府不断进行政治变革,这说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中清政府的改良自救关系不大,均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
6.答案:A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反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仍然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从这个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属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A项排除;辛亥革命属于暴力革命,不是立宪运动,排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内阁总理成为实际权力中枢,并有权否决总统的提案”可知,责任内阁制下,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并有权否决总统的提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政府实际上建立了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排除A项;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并非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国政府权力的架构,未体现三权分立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发展,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A项正确;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C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但与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推动中国进步不符,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9年(中国)。据材料“推进政进程,1909年清政府上谕选派44名监理官赴全国各地开展财政清理计划,然而,地方督抚颇为抵触,甚至与监理官大起龃龉”和所学可知,地方势力太重,难于服从改革的措施和要求,影响政治近代化进程,C项正确;
地方督抚不一定是属于保守派,排除A项;
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于民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
材料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未体现封建专制政府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激化,排除D项。
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