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案
【预习新知】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政治上
① 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
②1914年5月公布的 ,改责任内阁制为 。
③1914年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 ,可连选连任。
(2)外交上
①1914年8月,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力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 要求。
②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 。
2、复辟过程
(1)1915年8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以及筹安会,都积极为 营造舆论。
(2)10月6日,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 ,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 。
3、护国战争
(1)背景: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起而反抗。
(2)过程
①1913年 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②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
③云南起义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四面楚歌中,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1)割据
(2)混战
①爆发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 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②“_ ”: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③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2.护法运动
(1)原因
①张勋复辟失败后,___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
②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概况
3.中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
①1914年____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②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2)时间:1917年8月14日,8国向 _、奧两国宜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3)成果
①中国收回德、奧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②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原因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特别是_
年掀起的抵制____、提倡国货运动。
(2)表现
①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②以___、荣德生 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3)影响: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原因:建立共和政体,民众日常生活出现了种种新气象。
①宣布改用阳历。
②颁布___、易 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③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2)结果: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新习俗、新风尚。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开始标志: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 开始的。《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 。
2、背景:是由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而来,认识到 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3、主要阵地
①1917年1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即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延揽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
②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成为编辑部成员,共同推进新文化运动。
4、主张
①拥护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②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 ;
③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 ;
④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 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呼应。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5、影响
①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 面貌为之一新;
②妇女解放、 、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③新文化运动高举 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 的重大意义。
【巩固训练】
1.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是一种“文化批判”,这种“文化批判”的任务是解放思想,把中华民族从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守旧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思想文化上的“破旧”。这种文化“破旧”反映出( )
A.尊孔复古实为时代逆流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
C.民主共和国已名存实亡 D.文化时代性是当时的必然
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下图所示变化,其原因包括( )
①清政府的推动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
③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欧洲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941年蒋介石在其著作中指出“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其意图是( )
A.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B.增强民族凝聚力
C.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厉行文化专制
4.中国传统政治以伦理为根基,并以相应的礼乐形态为标识。如果礼义破碎,那么以此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融道德、政治、审美于一体的文化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的礼仪风尚就可以高视阔步地涌入现代中国。该观点可用来证实( )
A.中体西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B.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价值
C.殖民侵略对中国文明的颠覆 D.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5.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6.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凡止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材料说明( )
A.政府主导社会习俗变革 B.营销策略冲击人们的价值观
C.经济发展引起社会观念变动 D.广告营销契合时代潮流
7.1919年,《新潮》杂志发表了学者傅斯年的文章《人生问题发端》。傅斯年在文中认为无论道教、佛教还是儒家思想都无法体现“人生的真义”,所以,他主张必须到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那里去探究人生的真谛。这说明傅斯年( )
A.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积极倡导科学理性的思想
C.积极推进新道德的普及 D.过于强调新旧文化的对立
8.五四运动之后,有学者以政权更迭为例指出古文与白话文的关系是:“以前文言的皇帝专制,白话军出来反抗……但是后来皇帝倒了,民国成立,那废帝的族类当然还他本来面目,成为五族之一,是国民的一部分。”该学者( )
A.倡导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 B.从文化层面反思辛亥革命的成败
C.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D.突出白话文在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9.1919年,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等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震,“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一情形( )
A.体现了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平民化
C.反映了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说明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10.1928年,毛泽东指出:“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全国工农平民以至民族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之下。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这一论述意在( )
A.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 B.纠正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C.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论证工农武装割据的必然性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
2.答案:D
解析: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 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 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 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并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的论述从侧面说明了其是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的特色的,蒋介石意在表明新文化运动不应该和“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打破一切纪律”“盲目崇拜外国”画上等号,蒋介石的意图是维护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秩序,消除对外国的盲目崇拜,故蒋介石的意图是通过批判新文化运动来增强民族凝聚力,B项正确;其真实意图并不是在单纯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而是通过批判新文化运动来增强民族凝聚力,稳定统治秩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排除C项;蒋介石并非历行文化专制,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材料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礼仪秩序一旦遭到破坏,那以此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融道德、政治、审美于一体的文化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的礼仪风尚就可以高视阔步地涌入现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了传播西方文化,激进的资产阶级学者批判传统纲常伦理秩序,解构传统文化,这一行动恰恰与材料所述观点相符,B项正确;中体西用并未否定传统伦理道德秩序,排除A项;殖民侵略对中国文明有一定的冲击,但并未彻底颠覆中国文明,排除C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指的是中国的主权不断沦丧,与材料中的观点并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上海“电车初试人都怕”不能说明深深融入,故A项错误;“完全改变了”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西方物质文明影响中国,但不是“相互”,故C项错误;从“电车初试人都怕”到“人坐车中称稳便”表明上海市民逐步接受,故D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民国元年”、“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材料中的广告正是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这说明材料中的广告契合了时代潮流,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广告营销,没有体现政府行为,因此不能体现“政府主导社会习俗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广告营销契合时代潮流,不能说明“营销策略冲击人们的价值观”,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进而促进广告营销的变化,没有体现“经济发展引起社会观念变动”,故C项错误。故选:D。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他主张必须到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那里去探究人生的真谛”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傅斯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倡导科学与启蒙思想,B项正确;全面否定说法绝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没有体现新道德,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学者以政权更迭为例解释古文与白话文的关系,皇帝代表古文、传统,皇帝倒了,成为五族之一,国民的一部分,说明古文成为传统融入现代白话文一起即学者倡导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A项正确;
从文化层面反思辛亥革命是新文化运动,材料没有反映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强调新旧文化的兼容,并非打破保守观念,排除C项;
选项只强调了白话文的作用,忽视了古文的价值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选择B: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主张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新青年》印数激增有利于文化在大众中的推广,因此题干现象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平民化。排除A:新文化运动中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属于文学革命的内容,并未涉及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排除C:材料中林纾主张“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排除D:材料中体现的是关于传统文化的争论,并不能说明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核心思想是毛泽东论证中国进行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意在阐释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A项正确;“左”倾错误是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