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预习新知】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1)概念:是指距今300万—1万年前,以 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具有代表性的有 (距今约170万年)和 (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代表文化:从事 和 ,过着 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 。
(4)社会特征:
① 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社会组织形式,人们过着群居生活。
②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2、新石器时代
(1)概念:是指距今约1万年前,以 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
①数量与分布:中国已发现的文化遗存有 处,分布广泛,奠定了
的发展基础。
②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代表 特征
约7000至5000年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 器物 ;作物
文化(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 种植 ;掌握 技术
约5000年 龙山文化( 中游) 黑陶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出土 ; 出现较大规模的 和 。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3)社会特征: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时组建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 。
② 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 的门槛。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
(1)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
①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大约是黄河中上游--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 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②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 ”。
③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 ”时代。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夏朝。
(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代替了禅让制。
(3)统治措施: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 外,还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
(4)文化遗存:河南偃师发现的 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最终定于 。
文化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刻写的 。
青铜器 殷墟还出土了很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政治 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 及各类事务官。 国家管理: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 。 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 ;西及 ;南跨 ;北至 。
2、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2)政治制度:西周实行 与 ,史 称“ 封 建 亲 戚, 以 蕃 屏 周 ”,形成了 金字塔型的统治结构。二者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 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国人暴动:公元前 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
【巩固训练】
1.周灭商之后,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后又“以微子开(帝纣之庶兄)代殷后,国于宋”。西周褒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的深层用意是( )
A.强化血缘等级关系 B.建立贵族联合统治
C.彰显天下共主地位 D.安抚潜在敌对势力
2.下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青海乐都柳湾的齐家文化遗址的氏族公共墓地随葬品统计表
墓地 随葬品
170号 仅有灰罐1件,粗双耳罐2件
176号 仅有小垂罐、侈口罐各1件
197号 共66件,其中有斧、锛、凿等生产工具,有罐、壶等彩陶
243号 彩陶壶1件、侈口罐1件及一残陶器底部
据此可知( )
A.阶级分化初步出现 B.氏族内部分工明确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农耕文明特色明显
3.西周至春秋早期,各地青铜礼器组合非常相似。春秋中期则发生了以下变化(如下表)。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
地城 青铜礼器组合
秦地 盘、篮、就、壶、垂为主,少见敦、铷
楚地 张、置、盖、浴击、盘为主,罕见颇
中原地区 敦、铷、盘、医为主,罕见理
A.青铜技术的进步 B.区域发展不平衡
C.等级制度的瓦解 D.政治秩序的变动
4.山西陶寺遗址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了石磬、土鼓等乐器配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石磬与铜戚、玉钺等礼器同出;周人常以“和”“协”等字修饰青铜乐钟并附以“乃和且鸣”“和会百姓”等铭文。这些现象揭示出,在中华早期国家阶段( )
A.神权色彩尤为浓厚 B.贵族等级政治森严
C.处于铜石并用时代 D.乐以资治特征明显
5.江西拾年山文化遗址中的二期和三期文化中的墓葬主要是无圹和有圹,无圹穴墓在马家浜、草鞋山松泽、薛家岗和良诸文化中都有发现,而有圹穴小型墓或圹穴经火烧烤的习俗在广东珠江支流的北江石峡、西江封开地区同样见有(如下图)。这表明( )
A. 上古时期江西是南方文化的中心 B. 华夏认同理念已经彤成
C.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D. 各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6.仰韶文化晚期的青海柳湾遗址墓葬中,82座男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生产工具的有48座,随葬石球、石镞的有2座;71座女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刀者仅8座,随葬骨锥的有38座。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原始农业逐步发展 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社会组织形式转变 D.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7.考古学者在中国山东某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了上百座墓地。墓地大小不等,大墓中的随葬品一般有五六十件,其中一座大墓,除发现80多件精美的陶器外,还有制作精细的透雕或镶嵌玉石的骨器、象牙器和其他装饰品。而众多的小墓中一般只有一两件简陋的陶品。这反映了当时( )
A.渔猎采集的突出地位 B.早期国家的雏形初现
C.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 D.农业村落的社会分工
8.如图所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该纸币的发行( )
注:票面下方文字为“凭票廿张兑换银币一元”
A.反映出苏联支援苏区经济建设 B.体现了苏区金融管理的探索
C.表明苏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繁荣 D.折射出红色政权生存的艰难
9.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已从普通聚落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中心聚落,它通常是某一区域内宗教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其中许多兴建有城墙。中心聚落的出现体现出(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社会阶层分化
C.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D.建筑技术发展
10.新石器后期的澧阳平原城头山遗址Ⅲ、IV期城墙的规模和用工量,需要劳动力约为47万人次。夯土城墙、城垣大型中心建筑是复杂工程,既需要较为成熟的行政机构来组织大批人员,也需要有剩余粮食以供这些人员消费。这表明当时中华文明( )
A.建立了森严等级秩序 B.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C.铸就了一体化的格局 D.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相关知识,A.西周褒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并非都是周王室血缘关系,故A错误;
B.西周褒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并非都是贵族,故B错误;
C.西周褒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与彰显天下共主地位无关,故C错误:
D.西周褒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其深层用意是安抚潜在敌对势力故D正确。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乐都柳湾遗址的公共墓地中,不同墓葬的随葬品存在明显的不同,反映了此时期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A项正确;
材料中墓葬随葬品中都有陶罐,区别主要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反映内部分工,排除B项;
材料只涉及一个遗址,不能整体反映中华文明的情况,排除C项;
170号墓、176号幕、243号墓均没有出土于农耕直接相关的器物,不能反映农耕文明特色明显,排除D项;
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有关知识。
A.材料并未体现青铜技术的进步,故排除。
B.材料并未体现区域发展不平衡,故排除。
C.材料并未体现等级制度的瓦解,故排除。
D.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各地青铜礼器组合非常相似,但到春秋中期各地有所不同,各方争霸反映政治秩序的变动,故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D。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周人常以‘和’‘协’等字修饰青铜乐钟并附以‘乃和且鸣’‘和会百姓’等铭文。”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早期礼乐文明具有“和同”内涵,乐以资治特征明显,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华早期国家阶段的神权色彩浓厚,排除A项;材料信息的重点不在于礼乐器物的等级性,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礼乐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并非礼乐器物使用的材质,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江西的墓葬与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广东珠江地区等地的墓葬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江西地区的墓葬与其他地区的墓葬存在相似的地方,但不能据此说明江西是南方文化中心,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区域间文明可能存在交流,但不能得知“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男性墓中出土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女性墓中出土的多为生活(缝制衣服)的工具,说明当时已经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原始农业逐步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随葬品多少的问题,并非反映出贫富分化日益加剧,排除B项;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材料中也没有国家机器产生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表明当地文明尚未超越氏族公社时期,但氏族内部已受到私有制的影响,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分化,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已进入农耕时代,渔猎采集地位明显下降,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和阶级矛盾有关的信息,无法说明国家雏形初现,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当时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没有反映社会分工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苏区设立了国家银行,且纸币可以兑换银币,这体现了苏区金融管理的探索,B项正确;
该纸币的发行体现了苏区金融管理的探索,材料未涉及苏联,排除A项;
苏区大多位于各省边远农村,并没有开展对外贸易的条件,排除C项;
纸币可以稳定兑换银币,说明边区经济较为稳定,排除D项。
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世界)。据材料“已从普通聚落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中心聚落,它通常是某一区域内宗教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其中许多兴建有城墙”可知,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中心聚落,出现了宗教文化,政治中心,还有城墙,这都体现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明发展,没有涉及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文明,也没有体现多元特点,排除A项;早期国家初具雏形是指由氏族部落向国家(成熟国家)演化过程中的中国政治组织形态,具有氏族和国家的双重特征,最早是指五帝时代,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建设有城墙,但没有涉及具体的建筑技术,不能体现建筑技术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城墙的规模和用工量,需要劳动力约为47万人次“夯土城墙、城垣大型中心建筑是复杂的工程”以及“需要较为成熟的行政组织来组织大批人员,也需要有剩余粮食以供这些人员消费”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都城以及较大规模的公共动员能力,是国家初始形态具备的表现,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建立了森严等级秩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C项;早期国家产生是在夏商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