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学案
【预习新知】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统一
(1)成立:1927年秋, 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 。它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统一
①济南惨案: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 。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②皇姑屯事件: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日本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在 将他炸死。
③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作霖之子 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1)背景:
①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 的热情有所提高。
②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 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表现: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 、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阻碍: 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1927 年_ _月 1日,__ 、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2)内容: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上,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3.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井冈山根据地
①建立:1928 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____,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井冈山会师:1928 年,__ 、陈 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③影响: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根据地建设:1931 年____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3)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4)武装斗争:1930年10月至1933年3月,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
(三)红军长征
1、背景: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以 为重点的各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到1933年3月,红军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9月,蒋介石自任总司令,调集 军队“围剿”各革命根据地。
2、直接原因:由于 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 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3、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 ,开始长征。
(2)挫折:“左”倾错误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 错误。中央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后,从八万余人锐减到三万余人。国民党当局集结重兵,布好口袋形阵势,企图将红军一网打尽。
(3)转折——遵义会议
①内容
A.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 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会议改组 ,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B.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并成立由 、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②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 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4)走向胜利
① ,使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
②在 后,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③强渡大渡河,飞夺 ,爬雪山,过草地
(5)胜利会师
①10月到达陕北 ,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 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4、意义: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 ,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巩固训练】
1.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曾发布命令,指出:“这一暴动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开始,是英勇的工农红军的来源。”“这一暴动”指的是( )
A.南昌起义 B.金田起义 C.武昌起义 D.广州起义
2.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
A.联合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明确了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
3.1930年5月,毛泽东写下《调查工作》一文,尖锐批评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照抄决议本本、照搬苏联经验的教条主义,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重要思想。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一著作( )
A.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B.高度关注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强调了农村革命伟大意义
C.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一切工作指针
D.初步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4.1930年毛泽东在江西寻乌县深入群众进行调查走访,撰写了八万余字的《寻乌调查》,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下表为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这一调查内容( )
寻乌县旧有土地关系(一石约等于六十千克粮食作物)
社会地位 每一群体的百分占比
大地主(收租五百石以上) 0.45%
中地主(收租两百到五百石) 0.4%
小地主(收租两百石以下的) 3%
富农(有余钱剩米放债的) 4%
中农(够食不欠债的) 18.255%
贫农(不够食欠债的) 70%
手工工人(各种工匠、船夫、脚夫) 3%
游民(无业的) 1%
雇农(长工及零工) 0.3%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为土地革命展开提供了参考依据
C.有利于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 D.确立了党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1931年3月,“全国共产党员数目约在12万人以上,但最大多数仍属于苏维埃区域”,“真正产业工人全国仍然不过2000人,在苏区内农民则占绝大多数”。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因素是( )
A.北伐胜利进军 B.秋收起义爆发
C.土地革命开展 D.战略转移成功
6.1927年8月1日凌晨,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领导下发动了武装斗争,创建了人民军队。据此可知,这是( )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7.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反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 )
A.《兴国土地法》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国土地改革法》 D.《井冈山土地法》
8.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就使敌人“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 )
A.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B.扭转了国共力量的对比关系
C.使全党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 D.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
9.“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七届二中全会
10.1933年4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中央对外贸易总局。中央苏区的“对外贸易”实际上是以货换货,以物换物,即把苏区生产的粮食、钨砂、木材等出口到白区(国统区),换回食盐、布匹、军工材料和医药器材等。由此可见,这一做法( )
A.改变了苏区的贫困落后面貌 B.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C.有利于缓解根据地经济困难 D.推动了根据地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是英勇的工农红军的来源”“每年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A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考查土地革命。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此基础上,中共领导并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C项正确;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制定于1922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中国革命领导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故A、B、D错误。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0年,毛泽东强调中国革命要深入农村,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方针,体现了高度关注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强调了农村革命伟大意义,B项正确;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正式形成是《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一切工作指针,排除C项;遵义会议初步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时空是1930年(中国)。根据材料“寻乌县旧有土地关系(一石约等于六十千克粮食作物)”可知,毛泽东记录了寻乌县内旧有土地关系状况,这为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提供了实际依据,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排除A项;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推行的土地政策,排除C;仅凭《寻乌调查》这一项成果不能在党内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中国)。根据材料“全国共产党员数目约在12万人以上,但最大多数仍属于苏维埃区域”可知,1931年中国共产党员农民比重增加,说明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C项正确;1931年北伐已经结束,排除A项;1927年秋秋收起义爆发,排除B项;1936年红军胜利结束,说明战略转移成功,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革命军队建军的开始,B项正确:武昌起义是在1911年,排除A项:秋收起义是在1927年9月,排除C项:红军长征是在1934年至193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解放区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反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是《中国土地法大纲》,B项正确;1929年制定的《兴国土地法》,排除A项;《中国土地改革法》是建国初期时制定的,排除C项;《井冈山土地法》是1928年制定的,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就使敌人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可以看出,遵义会议对红军长征转移做出了正确的分析,摆脱了国民党对红军的围追堵截,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D符合题干要求;ABC选项从材料中都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D。
9.答案:B
解析:1935年1月,供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故B正确;A发生在长征前,排除;CD与长征无直接关系,排除。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阶段,这一时期国民党对共产党创建的根据地进行封锁围剿,因此“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中央对外贸易总局”主要是为了缓解根据地经济困难,C项正确;这一措施并未改变苏区的贫困落后,排除A项;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发展国际贸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