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预习新知】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
(1)中共八大( 年)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 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
③意义:这是对我国建设 的一次成功探索。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①提出: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的重要思想。
②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③意义
A.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 奠定了理论基础。
B.全党 和全国反 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了。
2、失误
(1)总路线(1958年)
①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意义: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2)“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危害:由于片面追求 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 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3、调整
(1)目的:为了克服困难
(2)方针:“ 、巩固、充实、 ”。
(3)内容
①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 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②1962年初召开的 比较深入的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4)意义
①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②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 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二)“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
1、原因:
(1)直接原因:“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
(2)便利条件:个人专断和个人独裁的不断发展
(3)重要原因:林彪、江青、康生等人的蛊惑
(4)主观原因:毛泽东晚年对社会主义错误的思想认识
(5)历史原因:苏联的影响、探索的失误、传统的思想
2、目的: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过程:
(1)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
(2)1967年年初:“一月风暴”
(3)1969年春夏:“批、斗、改”运动
(4)1971年9月:九一三事件——文化大革命从理论上破产
(5)1972、1973、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整顿——国民经济形势好转,1973年完成或者超额完成计划指标,1975年主要工农产品产量都有较大提高。
(6)1975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7)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
4、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5、影响:
(1)经济上:中国经济直接损失达5000多亿元;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积累过高、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出现困境);交通阻塞严重。
(2)政治上:政治方针(“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背离社会主义建设;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三大民主制度,统一战线被破坏;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
(3)文艺科教上:大量知识分子遭到迫害,科学、文化、教育瘫痪,精神生活单调,文学艺术凋零,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科技文教断代,使中国丧失了追赶世界的大好机遇。
(4)人民生活上:水平低下、文化生活单调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工业方面
(1)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2)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国防方面: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____,试制并 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3.农业方面: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教育卫生方面
(1)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2)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5.劳动者方面
(1)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2)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3)形成崇尚劳动、____、精 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6.外交方面
(1)表现
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
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_ _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2)影响: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巩固训练】
1.如表是我国1957—1960年主要经济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由此中共中央(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A.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
C.实施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2.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一五”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C.国内基本矛盾出现变化 D.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
3.“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院校参加。由此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 )
A.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作用 B.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
C.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价值和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4.开国大典前夕,天安门城楼东西两侧分别悬挂起“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巨幅标语。1950年国庆节前,将东侧标语改为“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1956年至1964年,随着汉字简化改革在全国的展开,标语逐步完成了由繁体到简体字的转变,改动后的标语一直沿用至今。对天安门标语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①适应国家文化建设的形势和需要
②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愿望
③体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感与伟大胸怀
④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1964年,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一线大城市现有的续建项目不得续建。尽早收尾;军工和机械工业能迁移的应有步骤地向二线、三线地区迁移;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实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个城市。这一决策( )
①实现了工业结构的平衡发展
②有利于改善国民经济布局
③目的是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④提高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粉碎“四人帮”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毛泽东去世
7.1969年,中央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0个经济协作区域,并命令每个协作区域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1973年,中央政府将经济协作区域合并为6个,并前进了建设步伐。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我国( )
A.已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B.外部环境趋向缓和
C.纠正了“文革”极“左”思潮 D.政府调整工业布局
8.1964年,毛泽东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国务院决定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这说明三线建设( )
A.以应对国防威胁为主要目的 B.改变了分布不均的工业布局
C.适应了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 D.受到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9.20世纪六十年代初,袁隆平根据玉米、高粱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先例,大胆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通过对470多个不同品种测交,直到1973年成功培育出南优二号,并试种、推广。由此可见,取得科技成就的主观条件是( )
A.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B.改革开放的成效显著
C.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D.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10.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中共八大也曾对当时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分析。对这两次会议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根据具体国情作出了正确分析 B.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都基于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探索 D.都促使了社会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从表格数据看出,1957—1960年重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和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农业和轻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于是中央1960年制定“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故C正确;我国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3年我国开始农业合作化,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3-196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比例都有所上升。这正是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表现,A项正确;这个时候还没有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题目中所给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国内基本矛盾,排除C项;材料没有突出建设的重点在那一个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材料用具体数据表现很多部委、省市自治区、工厂、科研院校参加了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艰苦的环境下,“两弹一星”的成功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价值和诉求,C项正确;“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竖起了一道安全屏障,但是A项与材料主旨“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不符,排除A项;“两弹一星”确实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排除B项;“两弹一星”有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但是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也时有发生,所以D项表述有些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49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1956年至1964年,随着汉字简化改革在全国的展开,标语逐步完成了由繁体到简体字的转变,改动后的标语一直沿用至今。”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文化教育工作,扫除了旧中国的文化痼疾,由此可见,天安门标语字体的简化适应了当时国内文化建设的需要,①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愿望,②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可知,天安门标语的变化彰显了中国人民在自身获得解放的同时仍然心系世界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体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感和团结世界人民的伟大胸怀,③符合题意;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④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①“实现了我国工业结构的平衡”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②通过将产业向二、三线地区转移,改善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故入选。
③通过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建设方针,利于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需要,维护国家安全,故入选。
④材料并未体现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故排除。
综上所述,②③入选,故排除ABC三项,正确答案为D。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粉碎“四人帮”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B项正确;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还处于文革时期,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而文革早于1976年10月结束,排除C项;毛泽东1976年9月去世,文革1976年10月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的外部环境趋向缓和,因此中央政府将经济协作区域合并,放缓建设步伐,故B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中国)。据“毛泽东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国务院决定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材料可知,毛泽东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说明三线建设的目的是应对国防威胁,A项正确;改变了分布不均的工业布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三线建设针对的是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而不是科技发展,排除C项;三线建设是受到国际趋势的影响而采取的措施,不是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原因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观条件是指自己精神(心理)方面的条件,包括智力和知识结构等等。主观条件强调的是个人因素,故袁隆平取得的成就归功于其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综合国力落后于西方,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得益于改革开放,排除A项;时间上不符合改革开放,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严重恶化,D项说法不符实际,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的实事求是的重大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都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正确的分析,A项正确;中共八大对当时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分析,但会后没有坚持落实中共八大的精神,没有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排除B项;中共八大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排除C项;两次会议都没有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质变,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