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学案
【预习新知】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 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 召开。
(2)内容
①以邓小平的《 , ,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指导,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 上来,实行 的战略决策。
②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 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 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评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新时期。
2、拨乱反正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 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措施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 ;
②国家还改正了错划 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 ,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③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 政策和 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召开: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 全会在北京举行。
(2)内容: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 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背景:社会主义民主 的恢复和发展
(2)过程: 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内容: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4)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 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对内经济改革
(1)农村改革
①开始:首先在 取得突破。②方式: 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③(补充)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改革:逐步扩大国有企业 、实行 原则。
(3)理论突破
①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 )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 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 ”的基本路线。
(4)深化经济改革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 ),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②经济体制目标: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体制。
③改革纵深发展:按照 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2.对外开放格局
项目 表现 特点
创办经济特区 1980 年5月,中央决定在 、 、 、 设立经济特区。 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沿海港口城市 ( ) 年,开放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经济技术区 建立起一批经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开放战略 2000年,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 和 ”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融入世界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 (WTO)。
3.发展目标与成果
(1)发展目标: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 稳步推进。
(2)成果:(了解)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提出:20世纪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2)内涵:在 前提下,国家主体 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 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 。 
2.香港、澳门回归
(1)过程
年7月1 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意义:港、澳的回归, 标志着 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缓和:1979 年元旦《 》发表,(补充)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对话
①九二共识:1992 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举行会晤,达成了“ ”的重要共识, 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②汪辜会谈:1993 年“汪辜会谈”,标志着 迈出了重要一步。
(3)发展
①颁布《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通过《反 法》。
②习马会面:2015年, 和 在新加坡会面,这是 的首次会面。
【巩固训练】
1.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又一个宣言书。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他意在强调( )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B.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区域范围
C.全面推进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D.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市场的作用
2.1978年10月,国务院允许四川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宁江机床厂、四川化工厂等六家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试行后,仅三个月就收到了较好效果。这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拉开 B.企业和职工成为改革的引擎
C.国企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的尝试
3.1982年宪法在总纲中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规定“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1982年宪法( )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承认了市场机制的存在
C.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D.否定了计划经济的作用
4.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流行一句谚语“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其余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这是当时哪一制度或政策的写照( )
A.国企改革 B.家庭承包责任制
C.乡镇企业 D.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5.对于新中国的工业化,有人认为:毛泽东他们那一代人是打地基、搭框架的,提供了一套毛坯房;而邓小平们则为这座房子进行了基础装修;现如今我们所做的,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房子进行精装修了。依据材料所述,下列有关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历程叙述正确的是( )
A.1957年底,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B.1978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1995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初步形成
6.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的主要情节: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历经艰辛,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最终被拘留。下面是某班学生的观后感,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
④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取得成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统一问题,也是一种和平共处”。以上材料表明我国对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是( )
A.国际社会应该遵循的基本交往准则 B.为了防止外国干涉中国内政而实施
C.基于大陆和香港历史、现状的考虑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原则的再体现
8.1984年,邓小平说:“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由此可见,邓小平( )
A.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已成熟
B.明确了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
C.用唯物史观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D.阐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9.有文章中写道:在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27年期间(截至2007年),深圳用前18年的时间使GDP达到了1000亿元人民币,接着用了5年时间使GDP达到了2000亿元人民币,然后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使GDP达到了50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接近30%。“深圳速度”( )
A.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轨迹 B.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C.证明私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D.说明中国外贸总量跃居世界前列
10.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 )
A.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B.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
C.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D.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也能发展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A项正确;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区域范围,是改革开放的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全面推进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邓小平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
故选:A。
2.答案:D
解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拉开是改革开放后,故A项错误:改革的发起者是国务院,故B项错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2年之后,故C项错误;据材料“国务院允许四川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宁江机床厂、四川化工厂等六家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试行后,仅三个月就收到了较好效果”得出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的尝试,故D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82年宪法承认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强调通过实行责任制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肯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承认了市场机制的存在,B项正确;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国企改革方向,提出到20世纪末国有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1982年宪法在承认市场机制存在的同时,并未否定计划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其余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改革开放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故B项正确;国企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体现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故CD两项错误。故选:B。
5.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历程。
A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故A项正确。
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B项错误。
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项正确。
D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初步形成。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C。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新时期的法制建设。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20世纪80年代”,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属于平反冤假错案的范围,①错误;材料与推行村民自治制度无关,②错误。
7.答案:C
解析:根据“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统一问题,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可以看出,针对香港问题的实际情况,推行了一国两制方针,这有利于解决香港问题,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不是外交,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基于实际情况,而不是防止外国干涉,排除B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原则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这与材料所反映的主旨内容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可得出邓小平从生产力的视角来解释现实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指导,故选C项。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才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全面概括,故排除A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1992年明确的,故排除B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1988年提出的,故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1980年深圳特区设立,享有特殊经济政策,解放了生产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深圳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出现了“深圳速度”,这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轨迹,A项正确。B项与材料之意不符;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0.答案:A
解析: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新情况来看,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变化,一些新气象开始形成,A项入选。材料介绍的是生产领域的新气象,而非社会风俗,排除B项;农民的温饱问题此时尚未得到解决,排除C项;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是在1983年以后,排除
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