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学案
【预习新知】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国民政府的抗战
2.中国共产党的抗战
(1)1937年9月,八路军参加_ 取得平型关大捷。
(2)1938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3.工业内迁与高校西迁
(1)背景:中国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但人民的抗敌意志高昂。
(2)表现
①工业内迁: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②高校西迁:____、华东 各名校师生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3)影响: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物质和精神基础。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过程
①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 。
②根据地军民依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 战、地雷战、 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2)意义: 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2、沦陷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 、 等斗争形势,破坏日军掠夺中国资源实行 的部署,还通过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3、百团大战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 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2)过程: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 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随着战役的展开,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 ,约20余万人,称为“百团大战”。
(3)成果: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 多次,毙伤日伪军 2 万多人,破坏铁路 千米、公路 多千米,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
(4)意义:打破了日军“囚笼”。 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4、皖南事变
(1)背景:此时国民党在抗战上有所消极, 明显增长。
(2)过程: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
(3)结果: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 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 ,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5、根据地建设
(1)根据地实行 政策,建设成效显著。
(2)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 ,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 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3)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 。
(三)东方主战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
(1)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 ,共同抗敌。
(2)海外华侨在 等侨领的号召和领导下,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日本侵略者陷入 的汪洋大海中。
(3)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爆发。
(4)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
2、东方主战场的意义
(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 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
(2)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 上日军的总兵力。
(3)中国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 和资源、 上的重大支持。
(4)中国积极倡导建立 ,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1日,以中、美、英、苏4国为首的26个参加对德、意、日 作战的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远征缅甸:随后,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 ,战绩名扬海外。
5、开罗会议:1943年11月,中、美、英 三国政府首脑在 举行会议,通过了《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 ”。
6、订立新约:1943年,通过谈判,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 ,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订立新约。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1.中共七大的召开
(1)背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2)召开:1945年4-6月,中国共产党第____次全国 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
(3)内容
①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4)意义: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2.日本投降
(1)背景
①1945年_____月,德国无条件投降。
②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在中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
③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2)日本投降
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批降诏书。
②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举行。
(3)台湾光复:1945年10月25日,_ _代表中 国政府宣布台湾光复。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___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3)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4)开辟了 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架、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巩固训练】
1.全面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测图室调查制印的辽县、黎城、裹垣、武乡四县的分幅路线图,图上直观呈现了县、区政府驻地、县界、区界、辖村详情等信息。这有利于中国共产党( )
A.坚定配合正面战场抗战 B.重视发动群众抗日
C.执政水平提高 D.提升测绘能力和水平
2.下图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分布地区示意图,它不可以用来直接佐证( )
A.中国共产党抗战时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
D.中国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洋战场作战
3.1940年4月1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将赈款全部拨充边区难民纺织工厂作资金的呈文》指出:“(该厂)所得盈余部分留作扩大营业,部分提作赈济。”同年7月2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庆环公路以工代赈问题发出训令,强调:“从速兴筑,以利灾民而便盐运”。这表明,陕甘宁边区( )
A.社会救济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B.以交通建设作为救济难民的主要手段
C.“三三制”原则得以顺利推行 D.纺织工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经济困难
4.针对抗日战争期间某一次会战,有如下评论,据此判断,该会战是( )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日军
当此友邦并肩作战之际,甚盼此次会战能获得决定之胜利,以为我国革命军人争得无上之光荣也。 我三湘健儿……誓死保卫家乡,有效地击退敌人。这表明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生力军。 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相反地,更加促进了这块土地上全民防御的高潮。
A.淞沪会战 B.忻口会战 C.武汉会战 D.长沙会战
5.下图是延安鲁艺木刻工作团1939年的一幅作品,该作品主要反映了( )
A.边区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 B.百团大战获得群众大力支持
C.中共组织动员抗战的能力 D.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6.1944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在作战形式上要以游击战为主逐渐转向以运动战和阵地战为主,要准备打大仗和实施大兵团作战。上述指示( )
A.贯彻了中共七大的会议精神 B.显示了中共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C.顺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表明国共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7.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城市的部分工作。这些史实表明( )
1939年11月,天津圣功中学张凛组织读书会再次学习《论持久战》,在这次讨论后她约苏菁同学……作入党前的第一次谈话,随即苏菁被组织上接受入党。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余贻倜回忆:地下党经常捎来一些“《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书籍。……书里的话入情入理,说在了我的心上”。
济南鲁麟洋行经理毛晓亭回忆:地下党王见欣几次给洋行职工宣传毛主席刚发表不久的《论持久战》。我曾参加过两次,对我教育启发很大,至今记忆犹新。
A.发动舆论战成为敌后抗战主要手段
B.共产党团结动员各界民众坚持抗战
C.《论持久战》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方针
D.党的地下工作队伍得到空前发展壮大
8.1942年1月,美、英、苏、中领衔签署二十六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国《中央日报》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该观点所要说明的是( )
A.中国已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9.1940年,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比较过去征“救国公粮”政策时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其他各阶层的负担降低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统一累进税制的实施(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10.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经“沪战”一役( )
A.日军被迫三易主帅 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由“全面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测图室调查制印的四县的分幅路线图,图上直观呈现了县、区政府驻地、县界、区界、辖村详情等信息”可知八路军测图室调查制印地图了解山西省的四县有关行政管理的信息,有利于配合正面战场抗战。B、C与材料无关,由材料无法提升测绘能力和水平,排除D。
2.答案:A
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分布在中国战场上的数量最多,比例最高,这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兵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故B项正确;从图示中看不出中共中流砥柱的作用,故A项错误;仅从图示信息不能说明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分布的地区,不能说明中国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洋战场作战,故D项错误。故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中国)。根据材料“所得盈余部分留作扩大营业,部分提作赈济”“从速兴筑,以利灾民而便盐运”可知,陕甘宁边区兼顾赈灾与建设,统筹安排赈款,以工代赈,大力建设工厂和公路,这说明边区政府将社会救济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A项正确;交通建设只是救济灾民的手段之一,不是主要手段,排除B项;“三三制”属于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建设,而材料强调的是难民救助,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赈灾的方式,没有提及纺织工业发展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我三湘健儿.….誓死保卫家乡,有效地击退敌人。”“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促进了这块士地上全民防御高潮”可知是发生在正面战场,湖南地区,因此是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在1939年到1942年,沉重打击了日军,D项正确;
淞沪会战只是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是上海最终沦陷,排除A项;
忻口会战属于太原会战的一部分,是平津失陷、淞沪会战开始之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第二战区组织的一次以保卫太原为目的的大会战,排B项;
武汉会战是抗战初期继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和徐州会战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会战,最终中国军队撤出武汉,排除C项。
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减租减息’到前线去”并结合所学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它一方面要求地主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映了中共组织动员抗战的能力,C项正确;“边区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不是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百团大战是19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44年(中国)。1944年下半年抗战形势逐渐明朗,党中央适时调整作战形式,这体现了中共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B项正确;
1945年召开七大,排除A项;
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并未发生变化,依然是民族矛盾,排除C项;
这一时期两党合作,而非对抗,排除D项。
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于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通过学生和各类知识分子来宜传抗战,说明共产党团结动员各界民众坚持抗战B项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无法看出发动舆论是否为主要手段,排除A项;
《论持久战》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方针只是材料部分内容,不是主旨,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共产党团结动员各界民众坚持抗战,排除C项
D项“空前”过于夸大,排除D项。
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领衔签署26国联合宣言,说明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正确;中国抗日战争一开始就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排除A;材料说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不是说明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排除C;D项属于抗日战争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不是国际地位的影响,排除D。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累进税制的实施贯彻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照顾到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利益。贫雇农少征,保证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同时又规定了累进最高率,对地主、富农阶级有利,保障了他们的财产所有权,目的是调动地主、富农一致抗日,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D项正确。土地革命时间为1927—1937年,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并非对抗状态,排除B项。国民革命时间为1924-1927年,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A.从材料的意思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淞沪会战,题干是要求回答淞沪会战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强调过程之中被迫三次更换主帅;B.沪会战是1937年进行的,而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份武汉会战结束以后;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D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应该是1938年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