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案
【预习新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前期准备
(1)中国人民 第一届全体会议
①召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 怀仁堂隆重开幕。
②参会代表:中国共产党、 、 、各地区、少数民族、 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了会议。
③内容
A.大会一致决定采用 的国名;
B.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等重要文件。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 的国家,实行 领导的,以 为基础的、团结各 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 、封建主义和 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 的作用。
D.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①召开: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
②内容
A.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B.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 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2、开国大典
(1)时间: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 。
(2)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 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 。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地改革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
②到 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3)影响:
①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 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 扫除了障碍。
2.稳定物价
(1)原因:
①国家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2)措施:
①采取有力的 措施和必要的 、 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 ”和“ ”。
②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3)结果:
①到 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 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
(1)背景:
① 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 操纵 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 ”,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③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 ,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 过程:
①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 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 ”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③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④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 》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影响: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包括“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 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 。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1953年12月, 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2)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 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
(2)特点:战后第一次 的国际会议。
(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 ”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制度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背景: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 的变化而提出。
②目的: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和 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 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3)“一五”计划: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 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2、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 原则和 原则。大会确立的 是根本政治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和政治协商制度、 的基本政治制度。
(3)意义:他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在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 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的指导思想。
【巩固训练】
1.针对某次国际会议的准备工作,周恩来提出:“我们除朝鲜和越南问题外,还必须准备其他有关中国、远东及亚洲的和平与安全等问题的材料和意见,尤其是发展各国间的经济关系和贸易交通往来,更为缓和国际紧张关系、打破美帝封锁禁运的有效步骤。在会议外,中英、中法、中加的相互关系也会触及,我们亦应有所准备。”据此推测,该国际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B.波茨坦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亚非会议
2.1950年我国的国家财政收支逐步趋于平衡,第一季度财政赤字占支出总数的43%,第二季度下降为40%,第二、第三季度下降为9.8%,第四季度只占支出总数的6.4%。这得益于( )
①银元之战
②米棉之战
③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④三大改造的完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1949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该指示突出强调了要区别对待官僚经济机构和政治机构。对于政治机构不能加以利用,必须建立新的机构;对于经济机构总的原则是“原封不动”,实行“原职、原薪、原制度”的政策,先实行监督生产,然后通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改造其生产关系。这一指示( )
A.着眼于物价的根本稳定 B.与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相适应
C.迎合了三大改造的需要 D.蕴含党对国家建设的理性思考
4.《湖南省1950年秋征后调运粮食总结会议大会总结报告》指出,湖南境内偏远地区的大量的“难运粮”和“死角粮”,经过党和政府充分发动民众,利用民船,实现水陆联运,“调运工作做好了,死的粮食就会变成活的粮食,山沟里的粮食就会到城市来,到工厂里来,甚至到华北西北等地去,发挥了他应有的效果”。湖南的粮食调运( )
A.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B.有利于粮食价格的稳定
C.彰显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成果显著 D.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5.如表为20世纪20—50年代初中国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新式产业(现代化生产)与传统产业的比重(单位:%)。据此可知( )
年份 新式产业(%) 传统产业(%)
1920 7.37 92.63
1933 10.33 89.67
1936 13.37 86.63
1949 17.00 83.00
1952 26.60 73.40
A.帝国主义国家设厂阻碍了中国现代化 B.世界性经济危机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
C.中国的工业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成分 D.中国革命的胜利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
6.中国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1949年为68.4%,1952年为57.7%,1957年为46.8%。上述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 B.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C.统一财经政策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不断推进
7.下图为邓澍在1950年的作品《保卫和平》,描绘了当时在农村开展和平签名活动的场景。
该作品可以体现( )
A.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C.农业合作化运动顺利进行 D.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8.1949年初,毛泽东会见苏共要员米高扬时,提出了我国处理外交问题的两个方案,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得到承认,并希望苏联首先予以承认;一个是一年之内不急于得到外国承认,如果外国政府宣布承认,也不拒绝,但暂不予以同意。当时的中共倾向于第二种方案,其立足点是( )
A.维护中苏两国之间的同盟关系 B.以独立自主姿态处理对外关系
C.与国民政府屈辱外交划清界限 D.为经济发展创造和平国际环境
9.表:11950—1952年重庆社会商品流转公私比重变化
年度 1950 1951 1952
社会商品批发(%) 国营及合作经济 31.42 57.11 78.39
私营经济 68.58 42.89 21.61
社会商品零售(%) 国营及合作经济 3.66 16.36 61.81
私营经济 96.34 83.64 3819
据上表推断,1952年重庆( )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B.私营经济改造取得重大成就
C.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D.国民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10.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中央政府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土地改革在当时( )
A.加强了农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C.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D.克服了财经上的困难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探讨的问题与印度支那有关,而且参与国还有英、法等国。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应该是日内瓦会议,C项正确;开罗会议和波茨坦会议都召开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内容是探讨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并不是为了打破美帝的封锁禁运,排除AB项;英国、法国等没有参加亚非会议,排除D项。
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1950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50年建国初国家财政收支逐步趋向平稳。结合所学可知,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经济措施和必要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③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时间是1952年底,④三大改造的完成的时间是1956年,③④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C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A.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开始形成起来的,时间不符,排除;C.三大改造是在1953-1956年,时间不符,排除;D.党在没收官僚资本过程中区别对待官僚经济机构和政治机构,对于经济机构不破坏原来的组织机构,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体现了党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注意分析具体情况,选择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正确政策和道路,正确。故选:D。
4.答案:B
解析:A项,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生产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故A项错误。B项,据材料“调运工作做好了,死的粮食就会变成活的粮食,山沟里的粮食就会到城市来,到工厂里来,甚至到华北西北等地去,发挥了他应有的效果”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经过党和政府对于民众和物资的充分调用,使得现有粮食充分发挥了效果,物资的正常流通使得原有地区间的粮食分配和使用更为合理,有利于平定物价、稳定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C项,1953-1956年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20—50年代初的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20—50年代初中国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新式产业(现代化生产)与传统产业的比重(单位:%)”可知,1920年至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中,新式产业的比重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而传统产业的比重呈现出不断下降的情况,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程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作用,排除A项;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年至1933年,材料无法得出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并且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家庭手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此重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与城镇人口增长无关,排除A;统一财经政策的实施与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无关,排除C;农业集体化不断推进与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无关,排除D。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当时在农村开展的和平签名活动中,有着众多女性的参与,由此可见,女性在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D项正确;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排除A项;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排除B项;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当时在农村进行的是和平签名活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共倾向于“一个是一年之内不急于得到外国承认,如果外国政府宣布承认,也不拒绝,但暂不予以同意”,说明的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立足点是以独立自主姿态处理对外关系,B正确:此时中苏尚未建立同盟关系,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至1952年,我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其中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过渡性经济。因此根据材料中的国营及合作经济、私营经济的比重来看,此时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C项正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A项;对私营经济改造是1953年至1956年,排除B项;经济结构是指农、轻、重比例,受国情影响,此时国民经济结构并不合理,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